”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 北投法鼓山2025 北投法鼓山 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之觀念,並將該年訂定爲“心靈環保年”。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爲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 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主要意義乃在於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
建築物的倒影映在水池上,實體與虛像共生,有如「水中月、空中花」,用建築語彙說出「不可說」的佛法,獲2013年臺灣建築獎肯定。 大殿的建築有22根巨大的柱廊支撐,外牆則以柚木由上而下垂吊,大殿內部採用木地板和木質牆面構築而成,呈現出一個安靜、單純、簡約的空間。 映入眼簾的是長80公尺、寬40公尺的「水月池」,然後是由22根廊柱支撐的水月道場大殿,視野的終點則是蒼翠的大屯山,這三者由前至後、由近至遠、由矮至高,層次分明,構成了「景觀道場」的主視覺。 入內充滿靜謐感,要不是親自抵達,一路漫步過來,你一定很難想像臺北北投還有這一處寬敞的殿堂,宛如與世隔絕。 北投法鼓山 若你是開車或騎車來訪,農禪寺停車:這裡有提供停車場,不用付費,建議得從淡水、關渡「大度路」方向,自加油站旁機慢車道,儘量靠右邊慢速行駛300公尺,即可看到有個門可入內,入口有個小小標示招牌。 農禪寺接駁車:公車可搭乘218、266、302號,於「大業路一」站下車,進入大業路65巷,向前走約5分鐘可到。
北投法鼓山: 美食 | 旅遊 | 美妝 | 穿搭 | 食譜 | 懶人包
位於北投溫泉路的小山腰上,廟區建於陡坡上,四處風光十分宜人。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14年立案)與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2007年開始招生、學士班2008年開始招生、博士班2012年開始招生)合併成爲法鼓文理學院。 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稱招生。 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羣的名稱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創建於1960年的高雄南天台紫雲寺,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由開山住持演禪長老尼購地草創,由於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上人的弟子,因此在紫雲寺上冠上“南天台”的宗派。 2001年1月演禪長老尼與淨圓法師顧及本身年事已高,爲承續法務,便交由法鼓山承接,聖嚴法師爲第三任住持,成爲法鼓山在高雄地區弘化的重鎮。
-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 於1949年由東初老人創辦,為臺灣第一份本土佛教刊物,以推動佛法生活化、佛學人性化、佛教人間化為使命。
-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 一進來,還未看見傳說中的水月道場,往右邊遠眺,大殿右側,整面是金剛經牆面,便先被右手邊的金剛經牆所震懾,光影折射,變化無窮,前方使用石頭造景,聯想到是以枯木山水與石庭為造景,打造一種意境。
- 1978年底,在弟子的協助之下,於紐約市皇后區(Queens)林邊(Woodside)租下一層房子,成立“禪中心”(Chan Meditation Center)爲固定道場。
站在這座山上,細聽大自然所散發出的旋律,心裏是多麼的平靜,同時亦也渴求一種永恆的平安。 開山紀念館陳列展示法鼓山法脈傳承的各項文物,並分爲8個展區,以圖文並陳方式,細述法鼓山精神源流、開山歷程,和推動教育的內容,彰顯佛法的代代傳承與延續。 其中特展區除既有的常設展外,每年也不定期舉辦各項主題展,而流芳堂-菩提祈福區裡,信衆可以將心中的祈願和祝福,寫在菩提葉上祈福,共同成就人間淨土。
北投法鼓山: 臺灣環島常規線路(臺灣雙飛八日)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衆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農禪寺建築師是姚仁喜建築師,曾向聖嚴法師請教農禪寺改建想法,聖嚴法師只給了六個字「空中花,水中月」,成為了「水月道場」命名由來,加上建築師是佛教徒,對於佛教的境界有很高的感悟。 法鼓山農禪寺位於北投大業路上,面向基隆河,背倚大屯山,也因其建築採清水混凝土工法,清幽美景吸引眾多人朝聖,這座不點香火的寺院,卻讓百萬人前往朝聖,爆紅成了網美集散地。 另一處歷史建築「入慈悲門」三門,則位於大殿入口處,是師父接任農禪寺住持後所興建。 隨著師父在寺內弘法時間增加,參加共修的人也愈來愈多,原有空間逐漸不敷使用,一九八三年,決定在農舍後方加建大殿,於是,農舍後院成了大殿前院,「入慈悲門」成為信眾前往大殿的入口。
首先是佛像造像曾參考大陸山東四門塔阿閦佛爲藍本,而該佛寺古佛均端坐於長方形須彌座,因此大殿佛像非一般傳統的蓮花臺底座,而是正方形須彌座。 其次,三尊佛像的須彌座四周皆刻作浮凋,題材是12幅臺灣本地原生受保育的動植物種,每一幅都像山水畫,有游魚、爬蟲、飛鳥,和臺灣獨有的臺灣藍鵲、梅花鹿、帝雉、山羌等,每一幅都栩栩如生,極具藝術欣賞價值。 新農禪寺(即雲來寺)自88、89年起在臺北市北投地區購地、併地、法拍、都市重劃、寺廟登記、衍生稅務等等,我與廖祕書有密切的互動。 新農禪寺的興建經建築師設計、選定營造廠,已於92年中取得建造執照。 該年年底果品師離開原都監職務,下放到山上當了一陣子農夫;果肇師也離開原行政職務。 93年2月8日(週日)下午廖祕書帶著新總經理都監果廣師與我約在律師事務所,當天果廣師提出的問題之一,就是「新農禪寺」之建築師解約、另找營造商及更換工務室專職乙事。
北投法鼓山: 臺北縣金山法鼓山
而法鼓山之始——中華佛教文化館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光明路上,每月定期舉辦“藥師消災法會”以及“觀音消災法會”,並分別於農曆新年和7月啓建爲期3天的“千佛懺”、“地藏法會”,讓居住於臺北市區內的民衆也能就近感悟佛學之博大精深。 而法鼓山之始『中華佛教文化館』位於臺北市北投區光明路上,每月定期舉辦『藥師消災法會』以及『觀音消災法會』,並於農曆新年啓建爲期3天的『千佛懺』和農曆7月啓建同樣爲期3天的『地藏法會』,讓居住於臺北市區內的民衆也能就近佛學之博大精深。 「法鼓山」位於新北市金山區三界村,座落在北部濱海公路與陽金公路交會的一處山坡上,三面環山,雙溪交抱,正面千峯來朝,遙迎翡翠海灣,風光明媚,鳥語花香。 坐北向南,左有高崗聳立,如古鐘懸空;俯瞰本山地形,則似巨鼓縱臥。 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位於金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第一大樓的大殿,是法鼓山精神中心,30多年前聖嚴法師屢次在禪定中見到一座聖殿,大殿便以其爲基本造型及建材選擇。
北投法鼓山: OCT | 重回曼谷小記 | 攻略 | 遊記 | 美食 | 高空酒吧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爲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法鼓山在北投有個農禪寺,只要搭捷運淡水線道奇巖站很快就能到達。 整個農禪寺是委請臺灣知名建築師姚元喜設計規劃,其中的水月道場更是很特別的景觀道場。 法鼓山水陸法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法鼓山水陸法會(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法華壇(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法鼓山水陸法會,雲端祈福。
北投法鼓山: 北投天玥泉溫泉會館
法鼓山的祖廟是釋東初老和尚創建的農禪寺與中華佛教文化館。 農禪寺建造於1971年,以禪修爲主、務農爲生,於1975年定名爲“農禪寺”。 當時,東初老人推動臺灣佛教文化、培養佛教人才,並每年皆舉辦冬令救濟活動。 法鼓山是臺灣地區頗具影響力的佛教道場,創建者爲聖嚴法師,爲臺灣著名佛教團體,被認爲是臺灣佛教四大山頭之一。 法鼓山每年都招募許多社會人士來推展教育、慈善方面的工作,並舉辦許多佛法演說和活動,因此成爲一個研習佛法的好地方。 北投法鼓山2025 「農禪寺」,是法鼓山的開山宗師東初老人,根據百丈禪師創立的叢林制度,以務農維生、禪修生活為主的原則而取的。
北投法鼓山: 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 北投景點資訊
法藏寺建築採圓門圓柱,柱下有對刻工精美的小石獅,大雄寶殿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高數丈金身趺坐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法藏寺山門有偈題曰:「法界圓融,翠竹黃花無非般若藏經方廣,青山綠水盡是禪機」頗能襯託法藏寺在山中的寫照。 北投法藏寺,日治時代為新北投曹洞宗佈教所,由妙吉法師等創立於1928年,今為北投地區著名佛寺。
北投法鼓山: 地址:
近萬件聖嚴法師手稿、書稿與書信,大量記錄當代佛教發展是極重要的資料,於網站上開放大眾檢索,將聖嚴法師的法寶以更多元、完整、立體、跨越時空的方式,貼近社會大眾。 東初老人(1908~1977)江蘇泰縣人,俗姓範,幼即聰穎,性沉靜,容止端雅。 年十三,依本籍姜堰觀音庵靜禪和尚出家,字鐙朗,號仁曙,別號東初。 年二十二,於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後就讀於鎮江竹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經年有省,禪定功夫,植根於此。 如《妙法蓮華經》雲:“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衆生,我等鹹歸請,當演深遠音。 ”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
法鼓山每年都會舉辦除夕撞鐘祈福法會,敲響108響,衆人一同爲臺灣祈福。 法鼓山是臺灣着名的新興佛教教團,戰後被列爲臺灣佛教四大事業道場之一,是臺灣提倡「人生佛教」或「人間佛教」的代表性道場,並開啓臺灣「植存」環保葬風氣之先河。 其創辦人聖嚴法師在承襲傳統禪法之外另有創新,整合了印度、漢傳、南傳與藏傳法門之異同,將道場宗風重新定位爲「中華禪法鼓宗」,成爲漢傳佛教的新宗派。 法鼓山於公元1996年完成的地宮,將300多件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是臺灣第一座珍藏佛教文物的地宮,也爲臺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的新頁。 為服務讀者修行需求,並將法鼓山心靈環保理念推廣於生活中,法鼓文化持續開發推出多樣化產品,包括蒲團、念珠、復刻佛像、御守等佛教文物與修行用品,以及文具、環保餐具等,讓大眾在行、住、坐、臥間都能體現心靈環保,使生活中時時都能心有法喜,念念皆能不離禪悅。 於1949年由東初老人創辦,為臺灣第一份本土佛教刊物,以推動佛法生活化、佛學人性化、佛教人間化為使命。
北投法鼓山: 中華佛教文化館
法鼓山祈願堂下的杜鵑花每年3月時會盛開,沿著祈願步道就能被純白的杜鵑花海圍繞,緊接著俗稱「4月雪」的流蘇樹登場,到了5、6月時再輪到園區復育的臺灣原生種「鐵炮百合」上陣,不同季節皆有美麗花景可欣賞。 北投法鼓山2025 在花木扶疏、溪水環抱的法鼓山園區,建有多條步道,坡度平緩,適合大眾來此朝山、經行,一步一步,慢慢地走,體驗呼吸、體驗禪法;一步一步,自我淨化,找回自己的本來面目。 北投法鼓山 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年輕時,發願要將佛法化為淺顯易懂、切合日用的文字,與時代接合,讓人人都受用。 《法鼓全集》即是法師一生讓佛法現代化、大眾化、實用化的結晶,為現代人安身立命、學佛修行的指引。
之後聖嚴法師繼承臨濟、曹洞兩大法脈合流,整合印度及漢傳諸宗異同,參考流行於韓國、日本、越南禪法,和南傳內觀法門、藏傳次第修法,重新創立「中華禪法鼓宗」。 民國85年(公元1996年)法鼓山取法中國古道場,於第一期工程大殿的正下方設「地宮」,將三百多年來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公元3000年才能開啓,爲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 民國96年(公元2007年)法鼓山並在園區一隅設立「金山環保生命園區」,開啓了臺灣「植存」環保葬風氣先河。 然而近來由於參與法鼓山的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空間不足,故而規劃中型道場作爲弘化、舉辦各項活動使用。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爲名,意指爲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衆以佛法修證爲依歸。 目前成立的精舍有:蘭陽精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三民精舍等。
在這裡,聖嚴法師集合了十方善信功德,建設一個整合教育、修行、文化的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並於1979年成立“禪坐會”,1982年成立“唸佛會”,週週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1978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即譯經院原有成員與禪七學員,共十位。
北投法鼓山: 金山溫泉
另外,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三民精舍”,亦屬於法鼓山紫雲寺所轄之精舍。 1989年,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可能面臨拆遷的命運。 農禪寺早期爲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爲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爲文殊殿。 北投法鼓山2025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衆僅有四人。 寺院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平日常住衆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 如《妙法蓮華經》雲:“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
北投法鼓山: 中華佛學研究所
1938年第五代住持江普乾居士因應臺灣日治時期之時勢,聲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並更名爲“齋明寺”。 1998年第六代住持江會觀居士期能讓齋明寺革新再造,遂邀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將齋明寺迴歸正信禪寺。 1999年1月22日齋明寺舉行交接儀式,將印信交與聖嚴法師,同年9月11日舉行晉山典禮,正式敦請聖嚴法師爲第七任住持,齋明寺至此交由法鼓山管理。 由於齋明寺歷史悠久,加上歷代住持對寺產的愛護,寺中保藏了許多珍貴的文物。 在經書中,以原版拓印的宋磧砂藏經爲最;在書畫方面,則保有總統嚴家淦、于右任、梁實秋等人之作品。
2002年舉行大殿上樑安寶典禮,意寓著園區工程將進入另一個階段。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臺中分院”於是成立。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迄今。 目前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爲主。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爲文化館的下院。
北投法鼓山: 活動資訊
1979年於同爲皇后區的愛爾姆斯特(Elmhurst)的柯羅娜街(Corona)集資購置一處二層樓的舊磚房,於1981年5月10日落成使用。 隨着弘法活動及信衆日增,1987年搬遷至原舍對面較爲寬敞的三層樓房,並使用迄今。 東初禪寺經常性舉辦的活動中,以“禪七”最具特色,其中多是藉此活動接引西方人親近漢傳佛法、修禪的主要管道之一。
12月2日,法鼓山慈基會新店安心小棧與新北市社會局文山社福中心合作,邀請專業師資為23位志工隊成員舉辦一場「擁抱自己,自我紓壓」粉彩療癒課程,用紓壓的禪繞畫、繽紛的聖誕樹粉彩畫,肯定並感恩志工們這一年來市民、社工的奉獻。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敦聘法師前往任教。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北投法鼓山: 旅遊王TravelKing
最初只有一棟二層樓農舍,即這次被列入臺北市歷史建築之一。 這棟農舍目前位於大殿後方,一九七一年左右,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建造;一九七五年,農舍落成啟用,一樓作為客堂,二樓則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搭乘農禪寺捷運出口,臺北捷運的旅客,可從淡水線「捷運奇巖站」下車,左轉三合街往大業路65巷方向,步行15分鐘可抵達,會看到萍子拍的這個畫面(如上圖),步行建議從這兒進入,位於民宅中,所以沒有設置機車停車格與車位。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爲“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由前教育部部長暨中國文化學院(現爲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提倡成立,目的爲發揚漢學。 北投法鼓山2025 目前已正式更名爲“法鼓山世界青年會”,而爲了推廣青年族羣的加入,於2006年正式成立“青年發展院”,以接納更廣大之青年族羣。 法鼓山向來以推廣禪修爲主要弘法重點之一,於是於2000年5月成立“禪修推廣中心”,裨使禪修活動能更系統化、普及化,並也研發各式適合現代人的禪修活動。 1982年開始成立“唸佛會”,週週舉辦共修,人數最多可達上百人。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 北投法鼓山 北投法鼓山 時至今日,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北投法鼓山: 活動查詢
11月19日中午,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祕書長常順法師帶領專職前往雲林縣斗六市,參加本會雲林聯絡人「花花老師」林秀玲舉辦的誠食市集。 戶外放鬆、採收洛神花、探訪教科書中提到的五味屋到底是何種風貌?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獲永和區公所主動推薦,獲頒新北市111 年推動「全齡高風險家庭整合型安全網服務計畫」有功團體獎,12月2日下午於新北市政府18樓市政會議廳舉行頒獎典禮,由慈基會專職吳慎代表接受副市長謝政達表揚。
中華佛學研究所於1987年向教育部申請立案,同年7月1日奉準立案,於8月22日舉行成立大會。 而之前由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發行之《華岡佛學學報》,自第九期起更名爲《中華佛學學報》。 其教育目標爲以漢傳佛教的理論及實踐,培養德學兼備、解行並重,具有高尚宗教情操,並能帶動社會淨化之僧才。 其次、造就因應時代潮流下的佛教僧才,推動佛教教育文化工作,落實社會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