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廠亦有行駛觀光五分仔列車,終點為高雄花卉農園中心,兩邊的設施特色迥然不同,是學校戶外教學的最愛。 ,也是一座古蹟公園,內部除了有縣定古蹟:包括熱帶殖民樣式建築、和風式建築、等身觀音銅像、日人石碑、製糖工廠外,更留下許多歷史建築及構造物,譬如紅磚水塔、製糖石車、神社石獅、防空洞、文化鐘、蒸氣火車等。 此外更是一座大自然教室:園區內有多種植物,多種鳥類、昆蟲、爬蟲類不計其數,赤腹松鼠常穿梭林間,生態極為豐富。
銅像百年後重新賦歸高雄,陳其邁感謝大家齊力促成這樁美事,意味臺灣、日本百年間的羈絆、情感,與彼此關懷,也希望能延續臺日間的情誼和往來,促進更好的雙邊城市交流。 並且於民國88年停止製糖,在91年9月經高雄市政府公告為縣定古蹟。 其實橋頭糖廠是日治時期,日本人在臺灣蓋的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從1901年設廠開工,一路擴建了第二工場、酒精工廠、全臺最早的甘蔗專用機關車鐵道。 以糖業文化歷史之展示為主要核心,再搭配各類文化休閒產業之進駐來共同營造一個休閒感性的空間,故本館定位於「以糖業文化之教育性為主要經營項目,並能提供遊客從事生態體驗、遊憩、休閒、餐飲、戶外教學之綜合性博物館」。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橋頭糖廠:編號5糖業歷史館
陳其邁說,橋頭糖廠是臺灣糖業、工業的起源地,山本銅像離開高雄超過一甲子,今天能將銅像迎回,不僅讓人們能奠基在歷史的紋理上展望未來,更象徵臺日兩地百年的情感與羈絆,也盼雙方能有更好交流、深化感情。 1902 年鈴木藤三郎社長立聖觀音像,體恤離鄉背井的日本技術人員,也拉近臺灣農民對製糖會社的認同。 此像仿日本奈良藥師寺東院堂聖觀音佛像,鈴木社長同時鑄造四尊聖像,分別祀於橋頭糖廠、三處日本會社及住宅,深具歷史意義。 1923 皇太子裕仁親王行啟來臺,在屏東阿猴糖廠發現一根竹子發芽,製糖視其為祥瑞之兆,便截下種植名為「瑞竹」,1927 年移植至橋頭糖廠,每逢4 月29 日天皇生日祭拜瑞竹,為日本時代橋頭糖廠重要慶典。 金木善三郎為日本岡山市人,東京大學畢業後至糖廠服務,逝世一週年立碑於1930 年立碑紀念其事蹟,碑高約2 公尺,俗稱「三好碑」,石材、刻工、書法均屬一流,以篆書與楷書書寫,陰陽刻皆備。 1940 年建造廠長及副廠長等兩排六連棟職務宿舍,為典型日本式書院格局官舍,戰後持續使用略有增改建,指定為文化資產後逐步修復開放參觀,時常被借為影視拍攝場地。
- 高美館透過多元經營,著重使園區與美術館整合,成為融合藝術、教育、自然、休閒的新式生活園地,並強化當代藝術、建築、設計與社區營造之元素暨創意,開擴羣眾的視野,提供在地與國際、藝術與生態更多對話的機會。
- 除此之外,白屋邀請多位藝術家進駐,隨著不同的檔期,藝術家們在白屋展示風格各異的藝術空間,將這個歷史悠久的老建築,填上新的創意與活力,甚至還會不定期開設藝術體驗活動,邀請民眾一同與藝術同樂。
- 園區內規劃了「高字塔旋轉餐廳」、「展示館」、「戶外展示區」、「天空步道」、「碼頭與候船室」、「觀海平臺」六大區域。
- 這座紅磚水塔始建於1927年,只要是供給糖廠招待所使用,典雅的紅磚建築,的確足以和招待所的貴氣相輝映。
- 展示區內除設置靜態的觀賞品外,特地為小朋友設計「兒童體驗區」,讓這收藏豬的作品區,可以「眼」觀也可以親自動手玩樂。
- 橋頭糖廠轄區內共有五條主要運輸路線,全長63.2公里,世紀以來不斷穿梭各大小甘蔗園,帶給國人無數美好回憶,於此功成身退之際,園區內特闢一處五分車鐵道園區,展示各類退役之老火車頭及大型鑄件藝術品,供國人思憶。
滿分是個喜歡出遊拍照的女孩,相信親眼看見的美景,一定比相片來得精彩;和Kevin記錄每一次的旅行,拍下屬於我們最美的畫面,寫下每一次的親身體驗,再美的景色都一定要與景合影,咱們熱愛旅行出走,並分享給和滿分一樣喜歡到處賞景美拍的旅人。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西元1902年,當時的社長鈴木藤三郎,為體恤遠從日本來臺工作的的員工們,特地在糖廠內打造這座俱樂部,供離鄉背井的同仁們,有一處聚會聊天、喝酒享樂的地方。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橋頭糖廠:便利的橋頭捷運站
橋頭鄉境內主要有五條五分車鐵道路線,當時五分車鐵道與縱貫線是共用車站。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位於本區處工廠區西方的五分車的維修站,是配合產業鐵路運輸所需求設置的修復站,擔任維修的工作。 因為臺糖冰品可是赫赫有名,加上戶外教學的費用都會包含一隻臺糖的特色冰棒,而且小孩最喜歡喫冰了,所以臺糖冰品展售中心可以說是戶外教學必遊的景點之一。 不諱言的,自從捷運在此設站後,橋頭糖廠的假日人潮多了很多,因為交通的便利的確可以吸引觀光人潮,不論是南上或北下的遊客都可以搭乘捷運到橋頭糖廠遊覽。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2025 週末纔行駛的五分車可是承載著滿滿的回憶,因為車掌一邊開,還會一邊介紹糖業的歷史,不過當時是小火車迷的文青哥只要搭上火車就超開心的大叫,所以我們好像也沒仔細聽解說這樣。 除了糖廠區保留較完善的宿舍日式建築外,白屋附近則有些年久失修的破建築,看起好似鬧鬼的廢墟一般,斷垣殘壁、枝葉爬滿水泥牆角,看似搖搖欲墜一般,這樣不做作天然的廢墟氣氛,更是許多外拍團最愛的場景。
- 臺糖公司董事長陳昭義指出,日本政府當年看到臺灣糖業潛力,以策略性產業方式促成臺灣糖業現代化,將年產量增加到142萬噸,佔全臺出口量7成,並且興築了2965公里的糖業鐵路,當時糖業地位宛如「護國神山」,山本就是其中引進關鍵技術的重要人物。
- 糖廓內是以牛做為動力、靠人力將甘蔗放入牛拉動的製糖石車榨出甘庶汁,之後再以大鍋熬製成蔗糖。
- 園區展示以聚落意象及創意策展方式,表達紅毛港人世居在此、代代相傳所累積下來的「潟湖」、「蝦苗養殖」、「捕烏魚與卡越仔」、「角頭廟」、「帆筏風華」五大文化特色。
- 高雄糖廠除了相當重視糖業文史的保存外,當地縣政府並不定時在糖廠內舉辦藝文活動,廠區內留進駐一批藝術工作者,他們留下部份作品與糖廠景物融為一體,成為最佳的裝置藝術。
- 早期日本基於其帝國主義的心態,遂於1901年起於臺灣各地引進大量椰子樹,該樹種主幹聳立筆直,甚為壯觀,是早期日本於各殖民地彰顯其帝國主義的象徵。
- 在他調任回日本擔任農林大臣後,在地仕紳委託臺灣雕塑家黃土水製作銅像,1929年起佇立於橋頭糖廠,但銅像在戰後被輾轉送至山本的故鄉新瀉縣佐渡市。
- 從荷蘭人來到臺灣開始,包含之後的鄭氏王朝、清代、日治、以及戰後國民黨政府時期,蔗糖一直都是臺灣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甘蔗也是臺灣中南部農村的重要作物。
橋頭糖廠的佔地廣大,如果要慢慢走、慢慢逛,可以預留半天的時間,懶的走的話,也可以租借自行車,橋頭糖廠捷運2號出口外及臺灣糖業博物館旁都可以租借自行車或是協力車。 另外,園區在戰後時期曾設有一座蔣介石銅像,然而該銅像於2015年4月被一名男子持鐵鎚砸毀,為避免無謂的困擾,臺糖傾向石膏像不復原形式,將另以景觀臺作為替代。 禁閉室於西元1941年興建,該建築內部面積約為6坪大,其門廊具有少許裝飾藝術風格,該建築主要的用處功能,則為關押偷竊、偷喫甘蔗的罪犯使用,當初除了關進禁閉室外,罪犯還會被要求寫悔過書及罰款。 此外根據糖廠留下的文獻資料,偷喫1口甘蔗則罰30元,偷喫1節甘則蔗罰300元,而當時一般公務員月薪約3、400元,可見對於罰責上的處理相當嚴苛。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高雄旅遊網
橋頭糖廠是臺灣第一座現代化機械式製糖工廠,創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產業沒落後,現為臺灣糖業博物館,製糖工廠等古物保存完整。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指出,橋頭糖廠在臺灣工業史、經濟史上扮演重要角色,山本悌二郎銅像賦歸橋糖是文化史的典範。 臺糖公司董事長陳昭義也說,當年是糖業的黃金時代,臺灣糖業一年製糖142萬噸,也興築2965公里糖業鐵路,佔全臺出口量7成,當時糖業地位宛如「護國神山」,山本就是其中重要人物。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曾為日治時期的日軍靶場,1958年日本戰敗後,國民政府為訓練越南交換學生的員工,於雨豆樹後方建了單身宿舍,而雨豆樹的下方則是由一顆顆咾咕石堆砌成的旋轉石梯,整個廣場形成了一座天然的表演舞臺。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謝長廷致詞表示,臺日關係良好,在COVID-19(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下,臺灣贈與日本口罩、日本則送來疫苗,這種超越和平、互相幫忙的友誼是國際友誼的最高境界,更是世界和平的模範。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2025 高雄市一名70多歲婦人日前發現腳趾會冷,且看起來灰灰的,因還能走路就沒有警覺,但症狀卻逐漸往周邊蔓延,就醫經血管攝影檢查,才發現是俗稱「腳中風」的急性下肢動脈栓塞。 下個月就要迎來農曆年,不少人準備開始替家裡大掃除,醫師就提醒,生活周遭存在著一些有害因子,像是空氣中的甲醛、灰塵、貓狗過敏原等,打掃時要記得通風,維持屋內空氣品質,不然小心打掃時環境有害物質反倒傷身。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高雄橋頭糖廠 | 簡介
橋頭糖廠是臺灣第一座機械式的製糖工廠,從20世紀的日治時期到1999年正式停工,後來轉型成為觀光糖廠,如今已有112年的歷史。 橋頭糖廠創立於1901年,是日本人在臺設立的第一座新式機械化製糖工廠,終至1999年停工,廠內擁有兩座仿照歐式建築風格的辧公廳設及臺灣第一座糖業博物館。 廠長與副廠長日式宿舍於昭和15年(西元1940年)完工,以做為當時橋仔頭製糖所廠長居住的主要宿舍所使用。 該兩棟建築其官舍依其頒佈之「臺灣總督府官舍建築標準」規定標準性質而興建,其建築形式為木造瓦頂平房,在構造則採用臺灣檜木所製之屋架、高架地板、木牀束以及磚造基礎,其建築周遭面積因有腹地,因此設有前庭及後院,並因應戰時要求而與周圍地區開設防空洞。 社長於社宅事務所旁所設立,主要目的是體恤因遠離故鄉且生命受到「抗日份子」威脅的日本技術人員、以及社宅官舍場址原為墳墓地,工場開工第一年機械經常故障、運轉不順造成作業人員傷亡等,鈴木希望藉由設立聖觀音像,藉此拉近臺灣工人、農民對製糖會社的向心力。 因而選擇了一個臺日雙方共同認可之宗教信仰作為象徵,自設立後,每年糖廠廠方都會定期向聖觀音舉行祭祀活動。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臺灣糖業博物館.充滿探險感的製糖工場.高雄自由行
來到橋頭糖廠的第一站,當然是人潮最多的臺糖館,這裡有好多古早味冰棒可以喫噢! 紅豆、花生、鳳梨、可可等各式口味都有,在炎熱的高雄喫根早期簡單純樸的冰棒就很幸福了。 製糖工場戶外部分則展示工廠的附屬使用設施,如糖蜜槽,其兩座槽體用鉚接方式建造之鋼鐵結構,另兩座則是以鋼筋水泥之地下結構。 社宅事務所的建築結構上因融合了木造(包括屋架、基樁)、磚砌(牆身)、鋼筋混凝土(觀景臺四柱)等結構,因而成為臺灣日治初期公共建築實例中較為重要的工程。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國立高雄大學
1902年,當時的社長設立此聖像是為了要體恤遠離故鄉的日本製糖技術人員,同時也希望可以藉此拉近臺灣農民對製糖會社的向心力,今日這尊觀音已成為橋頭糖廠的守護神,也是橋頭區民的宗教信仰中心。 而接近高雄捷運橋頭糖廠站R22A三號出口處有一個「五分車車站」,是世界上唯一結合大眾運輸交通工具共構車站體的小火車站,來往於橋頭糖廠和花卉中心之間。 這篇橋頭糖廠專文,要跟大家分享橋頭糖廠美食、橋頭糖廠日式建築、橋頭糖廠白屋、十鼓橋糖文創園區、舊工廠探險認識製糖過程、臺糖冰棒,以及附近的五分車、賽車漆彈場。 1900年10月,臺灣製糖推舉鈴木藤三郎擔任社長,在山本悌二郎、益田孝、鈴木藤三郎等相關人士的引介下加入臺灣製糖創設計畫,並於同月訪臺,開始於臺南、高雄地區勘察、擇址臺灣製糖新廠的位置。 總督府原建議地點包括臺南蔴荳,山本、鈴木後則前往高雄鳳山、萬丹、東港等區域,在一個月後的探勘後則將候補區縮小至臺南廳曾文街、以及高雄州岡山郡楠梓莊的橋仔頭一帶,後因考慮橋仔頭用水、交通地理具有優勢,因而選定橋仔頭近中崎溪區域作為新廠的所在地點。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橋頭糖廠:編號7鐵園迷城
陳其邁說,能促成一切要感謝駐日代表謝長廷,過程一關關達陣,今年8月高雄將山本銅像迎回後,由高雄市立美術館進行專業翻製與典藏。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2025 翻製的作品除重新回到橋糖社宅事務所外,還會再送回真野公園放置、與國美館典藏。 陳其邁、謝長廷等人昨天一同為銅像揭幕,一起見證這樁橫跨臺日,緣牽百年的盛事。 橋頭糖廠(臺灣糖業博物館) 山本出身日本新潟縣佐渡市,他參與臺灣製糖產業發展,對高雄發展有重大貢獻,也讓高雄和佐渡結下緣分,佐渡市長渡邊竜五說,從市民、議會同意到簽下備忘錄,8月山本銅像安全返回高雄,因山本悌二郎結下的緣份牽起臺日友誼,希望未來兩個城市能有更多學習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