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館位於西九龍中樞地帶,交通便利,鄰近四大港鐵站,亦有巴士及多條專線小巴直達本館(交通指引)。 隔鄰港灣豪庭有公眾停車塲,是一站式殯儀服務的上佳選擇。 有些人選擇火葬,是因為他們不喜歡傳統的土葬,長遠考慮除了花費當時做墳墓買墓地的錢外,後續還得請師傅執骨。 有些人喜歡火葬,因為這些人認為傳統喪葬會使葬禮的過程更繁複,因此選擇火葬,使其服務越簡單越好。
- 政府部門提供多種服務,包括死亡登記、殮葬安排、遺產管理及經濟援助等,助你度過這段困難時期。
- 在殯儀館普及之前,各家各戶都是把去世的先人遺體,放在大廳中供人瞻仰,直至入棺送到墳地埋葬為止。
- 1958年灣仔摩禮信殯儀館遷往西營盤薄扶林道51H號,灣仔舊址首先重建為唐樓,其後再重建為經信商業大廈。
- 至於將骨灰移送離港,個別國家或要求提交火葬證明書及許可證;就此,死者親屬可向食環署申請簽發有關文件。
大部份醫院設有小型靈堂,家人或親友可在靈堂舉行簡單的送別儀式,然後把棺木直接送往火葬場進行火化。 出殯2025 由於「院出」無須租用殯儀館的靈堂,可以省卻租金,佈置,服務費,堂倌人工,花藍等費用,殯禮開支可以大大降低,儀式也較簡約。 1971年6月,東華三院租用萬國殯儀館5樓,創辦香港首間非牟利殯儀館,租期兩年,名為東華三院殯儀館,同年11月將油麻地登打士街廣華醫院殯儀廳擴建為另一間不牟利的油麻地殯儀館,為九龍第四間殯儀館。 1973年6月萬國殯儀館不續租予東華三院,更於同年拆卸,其後於1977年重建為龍景大廈。 1974年,東華三院將服務遷往上環東華醫院殮房擴建而成的上環臨時殯儀館。
出殯: 東華三院 萬國.鑽石山.寰宇殯儀館
食環署轄下的墳場及火葬場服務簡介預約火葬服務資料火葬場預訂情況可供分配靈灰龕一覽申請編配壁龕政府現擬設立發牌制度以規管私營骨灰龕。 政府的目標是在2013年第四季把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 在發牌制度落實前,市民在選購私營龕位時可參考以下的提示和資料,以便作出適當選擇。
- 一般來說,火葬費用遠低於土葬所需,尤其是選擇直接火葬,即由醫院或殮房直接出殯而不到殯儀館設靈(行內稱「院出」)。
- 蔣中正及蔣經國逝世後,雖有相當於國葬的規格開放瞻仰及移靈儀式,但棺木目前分別暫厝於桃園市大溪區的慈湖以及大溪陵寢,尚未下葬。
- 政府的目標是在2013年第四季把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審議。
- 2011年,韓國將《關於國葬和國民葬的法律》改爲《國家葬法》,把國葬和國民葬統一爲國家葬。
1957年晏達臣殯儀館及油麻地摩禮信殯儀館結業,禮頓道晏達臣館址其後重建為唐樓,而油麻地摩禮信館址則其後重建為唐樓及永旺行。 1958年灣仔摩禮信殯儀館遷往西營盤薄扶林道51H號,灣仔舊址首先重建為唐樓,其後再重建為經信商業大廈。 1959年,九龍第二間殯儀館——九龍殯儀館於大角咀楓樹街1A號落成啟用。 香港殯儀的習俗與宗教儀式種類繁多,這是出於來自不同地方的宗族習慣、地區文化和宗教信仰。 但隨着時代發展,香港的殯儀服務選擇卻逐漸減少。 香港殯儀歷史大致分成兩個時期:二戰前及二戰後。
出殯: 出殯意思
1975年,由殯儀大王蕭明的助手另起爐竈開辦的紅磡世界殯儀館啟用,香港的殯儀行業演變成三個派別的競爭。 1978年香港政府開辦的紅磡市立殯儀館啟用,同年因環境設施欠佳及使用量低,東華三院董事局將油麻地殯儀館結束。 出殯 香港早年的殯儀服務主要由義莊包辦,但由於使用者的家境普通,所以義莊提供的殯儀服務通常只為靈柩暫存、大殮、出殯及下葬。
親友離世,家屬普遍會安排在殯儀館或教堂舉行喪禮,但亦有部分家屬希望喪禮從簡,或基於其他因素,例如送喪的親友較少或出於經濟考慮,而選擇直接從醫院出殯,俗稱「院出」。 此外,自政府推出在紀念花園和海上撒灰服務後,市民亦逐漸接受以這兩種較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式處理先人骨灰。 2011年,韓國將《關於國葬和國民葬的法律》改爲《國家葬法》,把國葬和國民葬統一爲國家葬。
出殯: 醫院殯儀全包出殯套餐出殯已包以下的項目:
如果死者是近親或有近親與已經安葬骨灰的人的關係,他或她的骨灰可以一起埋葬在第一個死者的同一個壁龕裡。 放鬆使我們所愛的人在死後仍然在一起,並向他們致以敬意更方便。 就死於自然的死亡個案辦理登記死亡登記處與申請辦理死亡登記有關的表格如個案屬於非自然死亡或死亡原因不明,相關的註冊醫生或警務人員則會向死因裁判官報告,以進行檢驗及進一步的調查。 當死因裁判官裁定死因後,登記官會於一星期內辦理該宗個案的死亡登記,並以書面通知死者的親屬。
出殯: 醫院出殯(院祭、院出)的更多資訊
有關遺產稅的詳情要執行法律所賦予管理死者遺產的權利,遺產受益人可向遺產承辦處申請遺產授予書(俗稱「承辦紙」)。 授予書種類可以是遺囑認證、遺產管理書或遺產管理書(附有遺囑),視乎死者有否立下遺囑及委託遺囑執行人而定。 出殯 購買私營骨灰龕位須注意的事項 (pdf 檔案)私營骨灰龕資料至於土葬事宜,市民可參閱食環署以下網頁資料。 要適應因摯親離世而帶來的轉變和平復哀傷的心情,你需要多方面的支援和協助。
出殯: 出殯
由於香港人日常生活繁忙,故香港的殯儀程序一般較其他地區為簡,通常亦會把殯儀籌備工作交由殯儀業人士處理。 二戰後的1940年代中後期,因香港人口急劇增加,居住環境及街道越來越擠廹,不能再容許於家中及前往墳場的街道上進行這些繁複的儀式,灣仔近跑馬地墳場一帶遂逐漸開設多間殯儀館。 1950年代中期殯儀館發喪才普及化,於義莊或家中發喪的習俗亦逐漸式微,導致大量長生店亦相繼結束。 及至1959年增設九龍殯儀館,於殯儀館發喪已經成為香港的殯儀服務主流。
出殯: 死亡登記
火葬能作為一種簡化葬禮儀式的方法,同樣可以減輕人口增加,土地缺乏而引致土葬的問題。 出殯 三院萬國殯儀館 明啟用提供服務 貧苦者可申請免費服務. 天主教是香港普遍的殯儀宗教儀式,會講道,奉香,唱詩歌,祈禱等,目的是為了紀念先人,祝福先人蒙主寵召,享有永生。 2002年,由於紅磡市立殯儀館使用率偏低,香港政府將服務外判予永恆殯儀有限公司,更名為「永恆殯儀館」。 2006年12月11日,永恆殯儀館被鄰近的世界殯儀館奪得由2007年起的5年經營權,及於3月21日易名為「世盛殯儀館」,但是當時世界殯儀館已經佔有香港殯儀業大量的生意額,故此香港殯儀業界擔心出現壟斷市場的情況。 2012年再易名為「福澤殯儀館」,2019年再易名為「寰宇殯儀館」。
出殯: 出殯/守夜名單
不過由於社會環境的變化與家庭結構的改變,現今的喪事流程天數與早期相較已縮短許多變得越來越彈性,多以子女協商與喪家期望進行的流程為主,已無絕對的標準,其內容、儀式,全依每個人的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 出殯 食環署透過「無盡思念」網站提供網上追思服務,讓市民為曾使用食環署墳場、火化、骨灰龕、紀念花園、海上撒灰等服務的逝者建立紀念網頁,以便隨時隨地透過互聯網悼念摯愛親友。 流動版本提供簡單易用的介面,方便市民以流動裝置瀏覽。 假若離世者親友不多或希望殯禮從簡,家人可以「院出」的方法辦理喪事。
出殯: 香港殯儀
1962年萬國殯儀館遷往鰂魚湧海堤街16號,原址於兩年後改建為東城戲院,由於鬧鬼導致長期生意欠佳,1974年結業拆卸,並於兩年後重建為寫字樓東城大廈。 1966年香港殯儀館遷往鰂魚湧英皇道679號,灣仔原址仍經營多一年至1967年才拆卸,其後改建為籃球場及休憩處。 1968年,九龍第三間殯儀館——萬福中西殯儀館於旺角通菜街1C號投入服務。
若有人拒絕或無合理辯解下不依從法例辦理死亡登記,即屬違法,一經定罪,最高罰款港幣2,000元或入獄六個月。 家人或親友離世固然心情難過,生離死別,在所難免。 但哀慟之餘,如何處理身後事是其中一項急切決定的事宜。 出殯 道教、香花僧混合的儀式,俗稱喃嘸,是香港最普遍的喪禮儀式,較為人熟悉的儀式有破地獄、擔幡買水等,亦會燒一些冥紙與紙紮,以求先人的「冥福」,離苦得樂。 純佛教儀式在香港亦普遍,較為人熟悉的儀式有禮佛、拜懺等,目的為超渡先人,往生西方淨土,生病的人亦不宜出席。
先人親友家屬唔多,唔想到殯儀舘出殯,又想幫先人,用最經濟實惠的方法,處理出殯事宜? 食物環境衞生署(食環署)為市民提供火葬、遺體和骨殖的土葬服務。 就火葬事宜,市民可在食環署網頁搜尋有關火葬服務的資料。 香港人一般選擇於殯儀館舉行喪禮,但亦有部份人士選擇從殮房直接出殯,又或於所屬鄉村附近的空地臨時建棚舉行喪禮。
共同討論,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可以無憾面對生死的服務體驗。 當出發的時刻到時,家屬先將銀紙燒化,大家再出發,沿途仍要邊走邊散銀紙,稱為「買路錢」,遇到過橋時,也要置放一些銀紙在上,用以驅邪祈福。 送葬隊遇到路邊有人為死者擺上香案行時,稱為「排路祭」,喪家要上前跑地回禮,並以白布或毛巾答謝。 出殯2025 出殯前夕按照習俗,需做的法事稱為「做司公 」,晚上休息時間,司公會表演「弄鐃(臺語音ㄌㄤ ㄌㄠ)」,按銅鐃本是和尚、道士常用之法器,起先是於做法事時,相擊銅鐃時耍弄出各種花樣撫慰家人,其後發展成為特技表演。
出殯: 出殯流程
Q6.為方便申請人辦理先人之殮葬手續,政府特別安排以下三個有關部門,分別在香港區及九龍區設聯合辦事處,在同一地點為申請人辦理死亡登記、簽發「死亡證」、覈准火葬申請、繳交火葬費及預訂火葬爐期。 ■ 大多數醫院都有送親人的告別室(或類似的房間)舉行簡單的紀念儀式。 之後,屍體將被運送直接到火葬場或墓地進行火葬或埋葬。 當家人或朋友去世時,無論多麼痛苦和悲傷我們可能有,畢竟我們需要做出必要的死後安排,我們金多福殯儀可以幫助大家處理先人屍體和骨灰,舉行葬禮。 我們希望失去親人相關服務機構會發現它對處理喪葬事宜很有用。
1996年,新界首間殯儀館寶福紀念館於大圍開幕,該館仿照內地式現代化建築設計,減低一般殯儀館予人深沉的感覺。 A5.「幡」是指長幡燈籠,由先人的長嫡孫提在手中,代表引領亡靈昇天,在大殮前由孝子放一個硬幣於水盤中,再以白布沾水,於遺體旁上下擦三次以潔淨亡靈。 在二十多年的殯葬經歷中,持續與時俱進,透過殯葬禮俗,法律,醫療,心理等各領域專家協助。
出殯: 宗教儀式
出殯又叫送葬,是指屍體從殯儀館(不設有火葬場)、停屍間前往墓地或火葬場的過程,此時死者的家屬或親朋好友會一路跟隨屍體。 早期,男性家庭成員會抬著死者的棺材步行前往墓地。 隨着時間的推移,這種做法已經轉變爲用靈車運送死者的棺材,而家人和朋友則坐在其他機動車輛一路跟隨。 從步行改成坐車有以下兩個主要因素:墓地或火葬場距離殯儀館較遠;機動車輛和公共交通工具的普及。
出殯: Q6.家屬可到那裡辦理死亡證及預訂火葬爐?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撒骨灰他們的親人在寧靜祥和的紀念花園或無邊無際的大海,讓他們回歸自然。 在所有死亡病例中年,超過 10% 出殯 的人走上了綠色的墓道,並且呈上升趨勢。 國民葬規格僅次於國葬,是對社會或國家有極大貢獻的人,以全體國民的民義舉行的葬禮,政府將承擔大部分葬禮費用,但葬儀很大程度上會尊重死者家屬的意願。
針對香港人口老化情況增加,每年有4萬人去世,對殯殮行對的需求增加。 首屆殯葬專業證書課程教授內容包括打齋、化妝等,以課堂理論配合考察,完成專業證書的人士,有機會跟師學習。 基督新教儀式會唱詩歌、祈禱、講道等,不會奉香,目的是讓參與者回顧及緬懷安息者的一生。 值得留意的是,新教基督徒通常在先人靈堂前並不會「三鞠躬」,而以默禱取代。
出殯: 出殯/守夜名單
要將於外地身故之親屬遺體移送返港,或將先人之骨殖由外地移送回本港火葬或安葬金塔墓穴,有關申請須遞交衞生署港口衞生處及食環署。 如欲將親屬之骨殖移送離港,則須得到食環署的批准。 至於將骨灰移送離港,個別國家或要求提交火葬證明書及許可證;就此,死者親屬可向食環署申請簽發有關文件。
出殯: 醫院出殯院出、殮房及其他殯儀服務套餐收費:
而家境較富裕的,通常會光顧長生店的上門式殯儀服務,於家中發喪。 在殯儀館普及之前,各家各戶都是把去世的先人遺體,放在大廳中供人瞻仰,直至入棺送到墳地埋葬為止。 初時的屋是單層的,棺木可輕易從大門出入,後來的屋演變為多層住宅,但由於當時唐樓樓梯狹窄,沒有足夠位置讓靈柩通行,同時亦要避免滋擾鄰居,因此會從地面搭建棚架,直達先人家中的窗邊或陽臺,喪家需要先將鋼窗拆下,把棺木運入。 於出殯時再經由棚架移靈至街上,其家人亦需經棚架出入,並於前往下葬沿途繼續進行儀式。 最簡單的便是醫院出殯,或者到火葬場進行簡單的道別殯儀服務便亦可, 出殯2025 若需要進行複超度法事或較長的悼念儀式,便要上殯儀館 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