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九點,我們進了法王書房,打開電腦,工具書也攤開了一地,一切都準備就緒,卻見法王不像往日那樣積極的討論並熱切的開始翻譯的進度。 因此「再看看吧」,不論此刻發生什麼,誰又知道無常這個生命的伏筆,會寫出什麼令人拍案叫絕的好戲。 開課的日子將近,沒有意外的話,再過不到兩個月,一場忙碌熱鬧又啟發人心的法宴將會展開。 然而再次的,一個突然的告知,讓人無法鎮靜。
- 若有定無慧,此定是枯定;若有慧無定,此慧亦是狂慧。
- 魔即法界,清淨本然,不出魔界,即是佛界,無二無別,無有異相,如是則魔界無所捨,佛界無所取。
- 由此觀之,止觀豈非泥洹無上果報之要門乎?
- 當知唸佛參禪者,亦能得此未到定境界,但須識之,不可執著。
- 譬如有人,入於寶山,往取珠寶,若無其手,終無能取。
- 唸佛即止觀,則可免一切魔事,以唸佛仗他力,修止觀全仗自力,為禪宗之斬佛斬魔,悉仗自力,其用功難,不易離魔事,唸佛既仗彌陀願力攝持,且正念佛時,有四十里路之光明,魔王即不得便。
因為在楚布寺時,他們早就已經把所有東西都送出來了,所以說,在新的隆德寺的建築硬體裡面,全部也都是過去楚布寺所有的東西。 就在邊境,他們被阻擋下來了,那時不丹的政府擋住了他們,不讓他們入境,結果看一看,另一邊是中國,也就只好去到中國的領地,如果要去印度的話,必須又要經過不丹,而不丹又把他們擋住,因此他們就被阻擋停留了三天。 到了十六歲的時候,我的母親就過世了,這一年,正好大寶法王來到了尼泊爾,於是我就和父親,以及妹妹,我們一家三口,就正好也要到尼泊爾去,想要去朝聖,正好法王也來了,就這麼巧地就在加德滿都碰到了。 到了加德滿都之後,那時也沒有現在這種直達的巴士或者交通工具,所以那隻能坐卡車,從加德滿都再坐卡車到錫金,那還要坐三天的車程。 在這裡的意思也就是,我們從無始以來一直到今天,我們不知道要去惡,也不知道要行善。 我們總是為著各種的無明以及煩惱,使得我們不斷造作罪業跟惡業。
妙融法師: 妙融法師在妙融的討論與評價
當然,夏瑪仁波切打了之後,於是就哭了! 堪布卡著也因為很生氣,就對這些法子們說:算了,不教了,不教你們了。 一回到屋子裡冷靜下來後就覺得,今天這樣做真不對,也不行,覺得自己造了惡業了,所以,他覺得這個情況應該要跟法王去報告,也得好好跟法王懺悔,所以,他就去見法王了。 大寶法王他到了錫金,錫金的國王就請問大寶法王說,那您要那塊地呢?
- 文字如舟筏,觀照如駕駛,實相如彼岸,此約觀以明極果也。
- 如果把紅包直接放在法王的桌上會比較好。
- 堪布回去了之後,喫了午飯,一個人就悶悶的躺在房間裡。
- 每見初心人,修學止法,暫時未能將心安住,遂壓捺抑制之,勉強令其止住,強之愈急,逼拶過勞,往往眾患叢生,癲狂者有之,心病者有之,是皆不善於修止故耳!
- 當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驚怖、及起貪著,因是心亂,失定發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無智受患,非魔所為。
- 凡修學行者,尋求佛道者,當愧為行之難成,不要好高鶩遠,毋以此文之淺近,而鄙陋之,學者勉旃。
當我們帶著恭敬心、虔敬心的時候, 這些都會自然地表露出來,這是弟子們應該常要提醒自己的。 我們都是華人,我比較想建議華人弟子們,雖然希望能跟上師很自在、融洽的相處、接觸及互動,但是 妙融法師2025 不管是公開場合或是私下的場所,我們都應該要知道進退分寸,要如法地注意“身”和“語”的表現。 相信,只要參加過每年在印度菩提迦耶舉行的噶舉大祈願法會者,都認識第十七世大寶法王噶瑪巴鄔金欽列多傑的其中一位中文翻譯──妙融法師;但,未必人人都知道,妙融法師其實是大寶法王的“第一位”中文翻譯。 Holger(霍格)和我應該沒見過面,只是因為明就仁波切在印度德噶寺的課程,有必要溝通所以開始微信上的聯絡,當時只 …
在果大手印中,我們認識到輪迴的顯相皆空無自性,體證遍在的大樂狀態即是我們的心性,而從輪迴中解脫。 如此圓滿成就智慧與慈悲,也圓滿成就利他的因緣,而獲得三身或五身等功德。 當時錫金也還是一個獨立的國家,也有自己的皇室制度,因為錫金的國王也是歷代幾世大寶法王的弟子,所以他們聽說大寶法王在不丹,因此他們也請了大寶法王來到錫金。
妙融法師: 法燈普照-專訪「大寶法王」中文翻譯 ─ 妙融法師
我們就先不回去,反正他應該不會跟我們打的,他只是說說而已,就讓他說去吧! 妙融法師 所以他們還是決定留在原地,待下來。 因此我們在懺悔的時候,要首先知道我們過去所造作的一些惡事、罪業是不好的。 要生起一種『悔心』,就是一種悔改的悔意跟悔心,而且我們仍然更進一步的要去發願及發誓,未來我們不再去造作這些不好的以及罪業、罪惡的事情。 所以一種對過去已經造作的罪業生起一種悔意,並且發誓未來不再造作,從今起不再去造。
一直到現在 為止,每當看到法王的時候,就會愈來愈恭敬,因為可以真的覺得眾生是有福報的,也覺得自己有福報,更認為這個時代的眾生是很幸福的。 因為有個如 同佛一般的尊者,他會願意來到這個人世間,繼續的帶領眾生在正法上、在修行上向前邁進,這真的讓我感到無比的幸福。 尤其是2003年至2004年這段期間,有許多次在我心裡很自然地生起了他就是佛的覺受,這真的是很奇怪的感覺。 以前也知道要觀想上師是佛,這是藏傳佛教很基本的信念,弟子們都應該知道的。 有好幾次就在他講法的時候,尤其是大寶法王為大眾說法開示的時刻,我就真的感受到他是佛,你就真的覺得佛就在那裡教育著弟子們,是可以真的感受到佛的慈悲,以及佛的莊嚴。 一直到現在為止,每當看到法王的時候,就會愈來愈恭敬,因為可以真的覺得眾生是有福報的,也覺得自己有福報,更認為這個時代的眾生是很幸福的。
妙融法師: 妙融法師、大寶法王、妙融僧蹤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在ptt社羣跟網路上大家這樣說
如智者大師,修觀於天台華頂,魔王變化其親戚眷屬,乃至親愛父母,皆來其前,大師知為魔境,師唯深念實相,安心空寂,了達一切,皆是幻化,本無所見,未幾魔即退滅,此全以止之功夫,卻諸魔羅。 (2)者修觀,若用止不去,即當反觀能見之心,誰為能見,誰為所見,不見有所之相,內外覓求,了不可得,彼何所惱,如是觀時,尋當滅謝。 妙融法師2025 若能如是,則邪不干正,斯時正照昭彰,縱有魔等來惱亂,正可藉此魔事,而作不思議觀。 即此魔境,當體具十界百法,一切法趣魔,是趣不過。 一魔一切魔,一切魔一魔,非一非一切,當下即空即假即中。 一切魔一魔,真空也;一魔一切魔,妙假也;非一非一切,中道也。
妙融法師: 妙融法師
我們認為煩惱是可怕的,念頭是糟糕的,悲傷是一種羞恥,但這些從自心生起的煩惱、念頭等等,其自性其實是完美無瑕的大樂。 由於我們尚未認出它們的自性,所以才會受它們的折磨而苦惱。 當我們認出念頭、煩惱或悲傷的自性時,就彷如體驗到療癒的甘露——念頭與煩惱之毒被轉化成為甘露。 空性是一切智慧的潛能與根源,而這智慧能夠了知諸法的真實自性。
妙融法師: 法王噶瑪巴開示「如何開展悲心」之二
十住菩薩,智慧力多,從空出假,因此教由初住至七住,斷見思惑,八住至十住,分破塵沙,故能從空出假,雖相似見佛性,仍不明瞭,猶如隔紗見月。 唯獨如來,了達非空非有,而不妨即空即有,即雙遮而雙照,所謂空有不二,定慧均等,二邊不立,中道不安,是故了了見於佛性。 妙融法師2025 止即是定,觀即是慧,能定慧圓融,止觀平等,寂照不二,明靜一體,方為如來之止觀,無單輪隻翼之弊。 寂寂既久,偏於止,一味寂寂,久則成病,此則落於有覆無記。
妙融法師: 另外從您輸入的關鍵字中,推薦您關鍵字: 法師 的結果(請點選看全部符合的商品)
從童年到青少年期間,她不但沒像其他同齡孩子般“追星”、跟潮流,反而因母親學佛的關係,而播下出家修行的種子。 中午及晚餐,分別請孫春華老師、妙融,以及葉麗玲居士及她德國籍的夫婿Karluth在法堂用餐。 孫老師是佛光山對外發言人,十幾年前曾數度上山請求出家,當時我一再鼓勵她 … 妙融法師 的母親——孫春華女士是出版了幾乎所有法王書籍的“衆生出版社”的發行人,也是化育基金會的董事長。 文中的配圖由Bamboo所 …
妙融法師: 商品定價
違情之觸塵尚且如是,則順情非違非順之觸塵境界,思之可知,是名修止。 謂輕重冷煖澀滑等,名為觸塵,自己頭等六分,名為身根,六分即頭身兩手兩足是也。 妙融法師2025 妙融法師2025 蓋因身識而能覺觸,因有意識而能分別,是知觸不自觸,因心而有觸,即反觀此能觸之心,畢竟了不可得。 所謂心本無生因境有,境若無時心亦無,由因緣而生,必由因緣而滅,生滅去來,了無形相,故云不見相貌,是知能觸所觸,畢竟空寂。 如跋陀婆羅尊者,先於威音王佛所,聞法出家,於浴僧時,隨例入室,忽悟水因,既不洗塵,亦不洗體,中間安然得無所有,妙觸清淨,本來無染,其清淨無染處,即與畢竟空寂,無二無別,故名為修觀也。
妙融法師: 妙融法師簡介:
若遇伊蘭糞穢等種種可厭可惡之臭氣,不生一念瞋恨之心。 若遇非違非順之氣,不生愚癡無明胡思之亂想。 如是行者,即是以鼻嗅香塵而修止也。 若無根塵和合,則鼻識不生,鼻識不生,則意識不起,不起即無分別,無分別,則無一切善惡煩惱等法。 知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生滅名妄,滅妄名真,如是反觀,此能聞之心,竟在何處?
妙融法師: 法王制定的這些規矩是從何處得來?
善知識有三種:一外護善知識,謂善能於外面擁護之成就之,修行辦道者,如禪宗外護,照應衣食等等。 言外護者,於其曾用過功夫,故能盡心守護,無所缺乏,如虎之愛子然,又能種種供養,故謂經營,且善巧能將養愛護,行人自不惱亂,亦不使外人惱亂,故曰不相惱亂,此明外護善知識。 次明同行者,謂同參同時修行,共同一種工夫,共修一道,彼此共修止觀,並且互相助發,互相砥礪,互相警策,互相規勉,所謂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同舟共濟之義。 當知不修止觀則已,若修止觀,善知識為最緊要。 正文有十章,第一須內具五緣,謂持戒清淨,衣食具足,閑居靜處,息諸緣務,近善知識。 妙融法師2025 第二須外訶五欲,謂訶去其外五塵之色聲香味觸。
當知前明,境本無生因心有,不知心本無生因境有,可見一切境界,即為生心之因緣。 心又為一切境界之因緣,彼此互相為因,互相為緣,以內六根為因,外六塵為緣,塵不自塵,因根而有;根本無根,因境而有。 故境生,故種種心生;境滅,故種種心滅。 既知境本無生因心有,可見境本無生,心亦既知心本無生因境有,可見心亦無生,塵亦空,根亦空,故文雲:「因緣虛假不實故空。」既當體本空,何故而有一切諸法耶?
言息二邊分別者,二邊,即指一切對待法言,如空有、我無我、常無常、大小、高下、長短、親疏等,凡對待者皆是。 當知二邊對待法,其體本無定實,以其皆由比較而生,如大小對待,大非真大,因小見大;小非真小,因大見小是也。 今對於一切之境,不起分別,故謂之息不著空有,不偏一法,不厭生死,不欣涅槃,無邊可止即邊即中。 道無二邊,有何可止,蓋不期止而自止,故又謂之不止止,此為最高功夫,即是息二邊分別止。 正即不偏不邪也,謂不著空有,而不離空有,雙遮雙照,遮照同時,如是而修,故謂之行於中道正觀。
妙融法師: 洲德噶線上閉關「解脫道三四階」堪布貢噶開示摘要
當下聽到這樣的訊息,很難不反應的我,還是流了一身大汗。 幾乎無法入眠的度過了一個星期,再次的地,以為要面對的巨變沒有發生,我們被告知日期不用改了。 這時我想起了「再看看吧」,對於自己不淡定的這些天,覺得有些莞爾。
能持念此佛名號,即持念十方諸佛聖號。 念彌陀一聲,能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亦即懺悔一切罪障。 妙融法師 十者觀罪性無生,觀者觀察所造之罪,皆由心起,既眾罪從心所起,自當將心懺,試觀此罪相,從何而起,覓罪了不可得,以其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而生,四性推究,當體無生。 所謂罪性本空,如四祖至三祖處,求哀懺悔己之罪障。 師曰:「將罪來與汝懺。」四祖返觀自心,了不可得,答曰:「覓罪了不可得。」三祖雲:「我與汝懺悔竟。」此一種乃理懺,前來九種都是事懺。
妙融法師: 妙融法師在釋妙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的討論與評價
此章由前正修章來,因正修止觀於功用中,發動夙世種種善根,如不修行,則諸善之根,無由開發。 行者於此種善根相開發之時,須一一識之。 如是二字,即指上來正修中所修之種種止觀而言。 從假入空觀者,謂從有為之假,入無相之空。 本來止觀繁多,有三種止觀,乃至二十五輪等種種止觀不同,唯上來所修坐中修習及歷緣對境而修,首先須與從假入空相應,故單指此耳。
慈舟由於人在北方,福建的法界學院無法兼顧,便將學院遷往北平,道源法師駐院北上。 民國二十七年道 源受聘為河北省房山縣上方山兜率寺住持、提倡結夏,講演戒律。 基本上,我們認為道源法師之所以提倡結夏 、戒律,是受慈舟法師的影響。 因為慈舟早在民國二十五年於青島湛山寺講戒時,就倡導了結夏安居的古戒, 道源即受命於慈舟整頓法界學院,就必對慈舟講戒、結夏之提倡相當清楚,是故道源法師將傳統戒律發揚光大 ,乃是其受慈舟影響之舉。 不過道源法師的年譜,基本上是在其晚年口述,由弟子仁光記錄,由於時空距離過長,難 免記憶有誤。
第三棄五蓋,摒棄其心念中之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之五蓋,至此內外諸障既去,復須第四調和五事。 所謂食則不飢不飽,睡眠不節不恣,調身不寬不急,調息不澀不滑,調心不沈不浮,身心調停,則能進行五法,故第五行方便,即欲、念、進、慧、一心,此五為善巧之方便,能資助正修。 如是方便具足,則進修止觀工夫,故第六明正修。 正修有二種,一謂坐中修,二謂歷緣對境修,其義詳於下文。
我當然也沒找到,我的方法就是打長途電話回臺灣,電話中臺灣的一位師父一邊唸,我再一邊寫,所以還是找到了。 妙融法師 因此不要遇到困難就退縮,只要一直往前走總有辦法的,後來也發現人的潛能是無限的,是可以做到的。 所以當我看到他身邊的人,我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妙融法師: 仁波切說二諦 : 《知識寶藏.二諦》釋論
上來訶五欲,則外境不入;棄五蓋,則內心清淨,如是內外清淨,正可安心修習止觀。 然尚須調和得所,方能得益,故第四明調和五事。 五事者,即身、息、心、眠、食、是也。
妙融法師: 妙融法師在妙融法師:巴士上,和尚遇到喇嘛--臺灣學佛網的討論與評價
(9)種子緣,種子即眼等八識之種子也,謂眼識依眼根種子而能見色,餘五可知。 第七識依染淨種子而能相續,第八識依含藏種子而能出生一切諸法,以諸識各依種子而生,故種子為眼根等諸識之緣也。 如阿那律陀因發憤而失其雙目,世尊憐而憫之,命修樂見照明金剛三昧,遂得天眼,不因肉眼而能觀見三千大千世界,如觀掌中果,此即從眼見色,修止觀而得益。
不捉金銀財物:出家人,須安貧守道,不可妄貪營求,增長貪心。 次則進受比丘二百五十戒,謂淫、殺、盜、妄之四波羅夷,為根本重罪。 梵語波羅夷,此雲棄,又名不可懺,若犯此則棄於佛海之外,所謂大海雖大,不容死屍,佛海雖廣不容犯戒之人。 次則十三僧伽婆屍沙,翻眾殘,如為他人所斫,頭殘而咽喉尚在,猶可救懺。 又三十尼薩耆,九十婆逸提,此翻墮,此罪因財事生犯,貪慢心強,制捨未懺。 又四波羅提是舍尼,翻可呵,此罪應發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