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教會原為日本人所開拓的教會(屬於日本聖潔會系統的教會),然後由臺灣第一位女牧師李幫助接手完成,在2017年為通過為市定古蹟,外牆為洗石子,門面高處有牛眼窗,建築整體保存完整,優雅簡潔,隱居在菜市場裡,初見的時候蠻讓人驚奇的,像是發現寶藏被藏在延平北路一隅。 創立仁安醫院的柯謙諒醫生是基督徒,現在的仁安醫院已經是個開放參觀的空間,且提供場地給在地居民辦活動的地方,醫院內有個匾額,題字「路加在世」,則是用聖經裡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是醫生的典故,讚美柯謙諒醫生是個好醫生。 獻地建堂發起人為本教會初代信徒陳願長老(陳耀宗牧師之祖父),拜堂建築託由先師(臺灣北部基督長老教會創始人偕叡理博士,世稱馬偕醫生)設計,在興建中迭遭附近住民無理阻撓,陳長老剛毅勇為排除許多困難。 於一八七五年八月十五日,舉行落成獻堂典禮,成為臺北市最早創立的禮拜堂,從此,設教於茲已具一百二十年的輝煌歷史。 當時臺灣北部尚未設立牧師制度,故於先後聘幾位傳道師,辛苦開拓,福音傳播由此開始。 首任傳道師嚴清華先生年青力壯做傳教先鋒,日間到處招人聽道理,夜間佈道,主日做禮拜,教人唱聖歌、讀聖經,備極奔命。
後來因為教友日增而使空間不敷使用,遂由李春生長老提議並捐地出資興建今天的大稻埕教會,而這座教堂的建築樣式還是李春生前往福建廈門考察當地教會建築後修改而成。 大稻埕長老教會 特色與簡介:大稻埕教會因禮拜堂之建築物已老舊,且內部嚴重滲水,時時遭受白蟻蛀蝕,再加上信徒人數增加,使得活動使用空間愈感不足。 遂自1966年即開始有改建禮拜堂之想法及規劃,然礙於經費及土地的問題,遲遲無法重建。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大稻埕長老教會 臺灣建築形式一般都是開單門(城門、民宅)、3門(牌樓、寺廟)或5門(寺廟前殿、牌坊)…等單數門,很少見到雙數門,大稻埕教會禮拜堂左、右各開一個門的建築形式,在當時的建築實屬少見,主要為區隔男女分別由左、右入口進出,為保守的民風,設計新的教堂建築觀念。 建獻這座禮拜堂,改名「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建坪兩百多坪,連同周園土地共約五百坪。 整座建築由李長老規劃設計並親自監造,時稱為全臺教會中最具豪華的殿宇。
大稻埕長老教會: 教會市府攜手 關懷疫情下的弱勢兒少
大稻埕商圈是需要你徒步走進巷弄裡纔看得到的寶物,最熱鬧的地方是霞海城隍廟,臺北市知名的月老廟之一。 香客供奉的桂圓紅棗,讓廟方提供的熱桂圓紅棗茶從來沒斷過貨源;從清朝到日治時期,大稻埕是個茶葉進出口的散集地,經貿發展非常發達,盛產在地有錢人。 大稻埕長老教會 談到管風琴的影響,張文章之子張榮凱長老提到,管風琴有助造就教會內音樂人才。 目前鼓山教會的音樂團隊包含提琴絃樂團、聖歌隊、女宣聖歌隊、兒童聖歌隊和敬拜讚美團。
【陳逸凡專題報導】臺灣管風琴協會成立於2010年10月30日,致力推廣管風琴音樂、培育管風琴人才並與國際管風琴機構接軌交流,在今年第30屆傳藝金曲獎中,該協會成員獲得破歷史紀錄的7項提名。 「在一個小時的禮拜過程中,音樂佔了很重要的部分,然而有一半以上的樂器無法勝任教會裡演奏音樂的工作,主要是因為這些樂器的聲音不夠大。」劉信宏分析,在沒有電子擴音器的時代,吉他或鋼琴都不足以將音樂傳遞到教堂空間中,唯一能讓全部的人都聽清楚的樂器,就是管風琴。 【陳逸凡專題報導】臺灣管風琴協會理事長、臺南神學院教會音樂系所主任劉信宏副教授,不僅是臺灣頂尖的管風琴家,更對教會音樂發展及管風琴前景有深刻觀察。 那全臺灣再過兩年,在高雄,有一個更大的國家音樂廳,會在那裡設立。 書店命名靈感來自大稻埕最繁華的1920年代,是思想與文明開始現代化的時候。 店內選書以臺灣文化運動為主題,有許多蔣渭水的相關書籍,囊括歷史、文學、哲學等書類。
大稻埕長老教會: 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當此危急之秋,白蓮教乘亂猖獗散佈謠言,誣指基督信徒暗通法國造反,無知民眾信以為真不分皁白,竟起暴動襲擊各地禮拜堂,無一倖免,其中「大龍峒禮拜堂」受害最為慘重,一夜之問,悉被拆毀夷為廢墟。 當那戰亂期間,治安惡化,盜賊四起,肆虐良民,強暴搶劫,恐怖瀰漫。 我基督信徒的生命財產,自由人權操在匪徒,飽受凌辱迫害,淒慘莫堪,甚因傷重而亡者有之,簡直無法無天令人切齒。
- 2013年7月,大稻埕基督長老教會有件令人驚喜的事,那就是教會在禮拜堂的前方正面安了座全國排名第三(僅次於國家音樂廳及真理大學禮拜堂)、教會界排名第一大的管風琴,想的是,高聳間闊的教堂若沒了管風琴,似乎就真的讓人覺得缺少了什麼,讓人感到一股的凜凜虛空。
- 臺灣建築形式一般都是開單門(城門、民宅)、3門(牌樓、寺廟)或5門(寺廟前殿、牌坊)…等單數門,很少見到雙數門。
- 為公視《保持聯絡》節目製作人,並主持 《我在市場待了一整天》,節目獲三項金鐘獎;以第二季入圍包括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等四項金鐘奬項。
古蹟建築樣式雖然模仿西方教堂建造圖樣風格,但洗石子裝飾等,仍然呈現出臺灣傳統圖案,將中西風格合二為一,建築尺度莊重可親,有其原創特色,在臺灣近代建築中,屬罕見建築。 大稻埕教堂分為草創期、成長期與發展期三期,在之間經過了許多風風雨雨,教堂的毀壞與 重建,終於成為現今完整的大稻埕禮拜堂。 此建築融合了臺灣傳統文化與西式建築風格,見證了十九世紀末初年,臺北地區基督教的發展過程。 內有大稻程管風琴,將其熟練且精湛的演奏者,演奏出令人讚嘆不已而使觀眾滿堂喝采的音樂,總是給了我們難得的音樂饗宴。 二次戰後迄今,該教堂又因為老舊及空間不敷使用而有拆除改建之議,申辦過程中被臺北市政府將建築物指定為市定第100號古蹟,然而卻未曾核撥經費維護,致建築物日漸毀朽。
大稻埕長老教會: 成為「當地人市街」
而教會除了在主日禮拜與教會活動使用管風琴外,也協助管風琴家辦理音樂會、接受參訪。 高齡88歲的榮譽長老郭俊雄表示,當時臺北中會城中教會有長老奉獻一臺管風琴,陳茂生老師覺得雙連教會也應該裝設一臺,教會長執前往城中教會拜訪後,透過名記公司董事長鍾文雄引薦,教會與德特勒夫科勒克管風琴廠接洽。 該公司派人前來臺灣評估、勘查現場後,1985年1月小惠決議採購,經過7個月製作、運送與組裝才完成。 【林宜瑩專題報導】七星中會雙連教會10樓禮拜堂前方左側入口處,有一臺德國德特勒夫科勒克管風琴廠(Detlef Kleuker Orgelbau)製造的管風琴。 1985年,在臺灣神學院音樂系老師陳茂生建議下,雙連以490萬元購入,至今已使用34年。
大稻埕長老教會: 管風琴 帶出聖堂天使之聲
研究領域為博物館與臺灣原住民文化,現為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助理,努力以活動與文章向大眾分享人類學知識。 在李明璁博士帶領下,集結各種背景的團隊成員,協助不同產業與政府部門執行創新計畫。 不只是一間穩健成長的新創公司,也像是一座以文化研究為基礎,啟動社會變革的智庫實驗室。
大稻埕長老教會: 臺灣基督教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
日本大正4年(西元1915年)有臺灣茶業之父美譽的李春生提議獨資捐地建造,並改名臺灣基督長老教會大稻埕教會,即今日舊禮拜堂。 清法戰爭期間臺灣社會瀰漫一股排外氣氛,馬偕博士的教堂也因此受到暴徒的反對而被拆毀。 枋隙教會即為馬偕博士於1885年出面交涉,使用由劉銘傳欽差賠償的墨銀一萬兩,所建造的四所尖塔禮拜堂之一。
大稻埕長老教會: 臺北市最早創立的教會
因為在淡水河邊,河水經常氾濫成災,所以這裡的房屋地基比一般高。 雖已重新翻修過建築的外部面磚,但其正面特徵保存尚稱完好,彷彿人的臉龐,入口為嘴,兩個牛耳窗為眼睛。 李春生 / 為 《茶業元勳李春生小檔案》 獨一取得,原照片刊載於“臺北市茶商業同業公會110週年紀念”特刊第24頁。 主編,撰文是文化大學史學系講師 許賢瑤先生,照片由曾擔任李氏管家的後代 — 邱文珍君提供。
大稻埕長老教會: 茄子蛋樂團入圍金曲獎 基督徒成員黃奇斌感謝上帝
當時臺灣北部尚未設立牧師制度,故於先後聘幾位傳道師,辛苦開拓,福音傳播 由此開始。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或許大部分都使用鋼琴,但鋼琴聲音會隨時間減弱,無法像管風琴一樣保持一定音量。 每間教會若能擁有一臺管風琴是最好的,但礙於硬體空間、預算等原因無法達到,這時,電子式管風琴是一種選擇。 日治時期,第二代基督徒的張文章從臺南搬遷到高雄濱線(哈瑪星),在日本人公司做雜務,被社長重用。
大稻埕長老教會: 臺北旅遊網
因應教會持續發展,對建物空間擴大及現代化需求,當涉及官方政府對古蹟文物的法律規範限制,其中所遭遇的挑戰,往往不只是單純二分法的考量。 此外,落在信仰精神的體現與當代教會需求的拉扯中,教會是否利用建築硬體增建翻新,以展現信仰復興與虔誠,導致落入一味追求信仰表象,也是信徒應該深思留意的。 他和陶德將福建泉州的烏龍茶種引進臺灣,在臺北文山一帶種植,首創以半機械式製茶,致力推廣安溪種茶葉。 大稻埕長老教會 他們有了淡水的洋行、大稻埕的茶行,以「福爾摩沙烏龍茶」(Formosa 大稻埕長老教會 Oolong)為品牌,出口外銷到美國一炮而紅,奠定臺灣茶葉享譽中外的國際地位。 李春生熟知文言、英語和人際商務,時常擔任官方、民間與外商的翻譯,也作發生糾紛時的調解者,他的為人、財富、社會名聲隨之高漲興旺,但因為處理的事務多與外國人有關,人們喊他「番勢李仔春」。
大稻埕長老教會: 旅遊指南
目前已與文化局協商將禮拜堂拆除改建,改建後之禮拜堂將前移六公尺以符合教會空間需求,並以新建材重建立面,外仿原磚材回復立面至一九一五年之裝飾。 大稻埕教會已表達最大誠意,寄望文化局勿再拘泥於建築物原始位置等小節。 本教會禮拜堂自從一九一五年八月建造以來,歷經五十多年,在這漫長歲月裡,任受風雨摧殘,致使屋頂及橫樑多處破損安全堪慮。 大稻埕長老教會 本教會青年團契有鑑於此,於一九六三年初,發起「獻磚建堂」推行一人一日一磚的奉獻,喚起信徒熱烈嚮應。 在修理過程中,經遭兩次颱風工程進度受阻,延宕三個多月,迨至同年十一月底才告竣修,於十二月間,舉行聖堂竣修感恩禮拜,會眾近三百人,舉目瞻仰聖堂煥然一新,歡欣同歌頌。
著有 《物裡學》、《邊讀邊走》等書,曾獲《GQ》選為2018年與2020年「Men of the Year」、 《La Vie》2019年度最具創意影響力人物。 大稻埕長老教會 此外,1931年蔣渭水過世時也在永樂座舉行「大眾葬」,當時萬人空巷為蔣渭水送行,甚至讓北警警察署署長親自坐鎮。 「獎勵體育」為文協主旨之一,1923年蔣渭水指導臺北青年體育會成立,並籌設民眾大運動場,讓民眾鍛鍊身體、強身以救國,並舉辦與日人的體育競技。 1921年10月17日下午,文協在靜修禮堂舉辦創立大會,高達1031人出席,除醫師、仕紳、學生外,另外也有農民、工人等不同階級參與,本次會議通過林獻堂為總理,楊吉臣為協理,蔣渭水為專務理事,並選出理事和評議員。
本活動分為「蔣渭水與文協讀書會」及「走讀大稻埕:憶文協百年」兩階段,報名者需同時參加兩階段始可符合報名資格。 讀書會規劃兩場 大稻埕長老教會2025 10/29 , 11/5,每場約40人,時長2小時,由總策展人李明璁老師擔任講者,導讀《人間蔣渭水:蔣渭水歷史影像集》一至三個章節,帶領民眾閱讀並討論。 10/31 , 11/6 共分成四梯次,由蔣朝根老師帶領走讀大稻埕,每梯次20人,時長約3小時,最後於Bookstore1920s總結討論。
大稻埕長老教會: 教會著力婚姻課程 使家庭幸福成就穩定社會
臺灣文化協會(以下簡稱文協)由蔣渭水等人於1921年10月17日成立,並宣示「以謀提升臺灣文化為宗旨」。 其後約十年間,文協在全臺各地以讀報社、講演會、演劇等形式,不遺餘力地推廣文化,更在民眾心中種下臺灣意識的種子。 李春生一生出版十二本書,發表無數文章,有不少是哲學評論、警示世道發展,更融會貫通聖經對金錢財富的教訓,認為可彌補儒家孔孟不足之處。 他也藉由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傳述基督信仰精神,使社會與信仰在思想文化論調中,彼此相輔串連更周全,展現思想家的風範。 1866年,陶德找李春生一起到臺灣拓展生意,在淡水上岸,開辦淡水的寶順洋行。 寶順洋行原本打算以艋舺為茶葉發展重心,自行建置茶葉精製場,以擺脫福建茶商管控。
大稻埕長老教會: 歷史故事導覽的教會―南莊教會 (第四梯次)
他很歡迎沒聽過管風琴的朋友們,每個禮拜天上午9點半能到大稻埕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在臺北市被編為第100號市定古蹟的禮拜堂內,好好享受優美的管風琴聲,同時感受到上帝臨在的平安與喜樂,他相信,這會讓人對基督信仰有另一番不同的感受與體驗。 謝大衛說,管風琴被莫札特稱為「樂器之王」,大稻埕教會裝設管風琴的起心動念,就是希望透過設置長久敬拜上帝的樂器,讓世世代代、子子孫孫能傳承基督信仰下去。 他說,大稻埕每個主日禮拜都使用管風琴敬拜,每月隔週六也開放外界參觀,只要事先向教會預約,當地學校、政府機構、文史工作團體及自由行揹包客,都可進到禮拜堂來,教會也因此成為大稻埕地區的特色旅遊景點。 原初的教堂是馬偕親自設計,在清法戰爭(公元1884年),民間白蓮教徒乘社會人心動盪之際,散播假消息謂基督徒與法國人通敵,地方民眾受煽動致使教堂全遭拆毀。 在清法議和之後,馬偕向清廷欽差劉銘傳正式抗議,獲得墨西哥銀1萬元賠償,以此賠償款於牛磨車街(後改枋隙街,今臺北市迪化街3段)重建,光緒12年(公元1886年)10月完工,改名「枋隙禮拜堂」。
大稻埕長老教會: 教堂裡的地中海餐廳 主廚祕製歐陸料理
本書蒐錄許多蔣渭水相關之圖像與史料,除了蔣渭水文化基金會長期所蒐集珍藏之外,更得到來自私人蒐藏家、公私部門研究機構的協力。 藉著這些歷史圖像,我們得以認識在1920年代臺灣新文化運動以外,更多面向的蔣渭水形象。 前身為1915年成立的臺北南街郵便局,到了西元1922年改名為永樂町郵便局,這是因為當時迪化街稱為永樂町,直到後來才更名為迪化街郵局。 1927年民眾黨大甲支部成立,蔣渭水曾在這裡發電報「同胞要團結,團結真有力」致賀臺中大甲,隔年蔣又在永樂町郵局以電報傳送「回顧一年戰績,誓與同志更加奮鬥」勉勵支部。 此外永樂座也是當時領導臺灣文化革新、社會改革運動的成立所在,蔣渭水、林獻堂等人經常在永樂座聚會、演講。 知名的作詞家李臨秋曾在此工作,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歌謠,如望春風、四季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