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峯曾達2,000人左右,至2005年底(民國九十四年)人口為396戶1,394人;本村的人口數在1990年至1997年間呈現穩定且略有成長的情況,之後又逐漸在減少當中。 位在施湖村安溪寮中的德安宮,興建於1978年(民國六十七年)九月,為聚落內的一間公廟,主祀元帥公,並祀徐府元帥、福德正神、陰公陰婆,祭祀日期為農曆九月十五日,目前廟公由年紀已七十歲的吳清海先生擔任。 晉安宮位在東莊寮,是東莊寮和安溪寮共有的莊頭廟,主祀朱府千歲,係當地善信,於清同治年間(壹百年前),由口湖莊迎入本境鎮宅奉祀。 由於顯赫濟世,至1901(清光緒二十七年),村民協同建小廟於現址西邊,其後倒圮,再於1915年(大正四年),莊中有志暨管理人吳法龍發起鳩資,擴建重興廟宇。
民國七十三年原木造殿堂年久失修不堪使用,申請改建,民國七十五年竣工。 復興寺 苗栗公館鄉的北河村,在公館街東北方約五公里的地方,位於八角棟丘陵後龍溪一個支流的上源,海拔約180公尺。 該支流在頭屋附近納入後龍 溪,其上源有南河、東河、北河三源、這一帶多山坡,居民多以務農為生。
復興寺: 苗栗縣佛心宮
至1937年,寺廟整理之時被拆除;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由吳跳、蘇磨、施明栓、黃頌等發起重興廟宇,重振香火。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峯曾達1,400人左右,至2005年底(民國九十四年)人口為303戶957人;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 復興寺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峯曾達1,800人左右,至2005年底(民國九十四年)人口為353戶1,072人;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 先民移入時,沿海有三條南北縱向的大沙崙,因此建立聚落取名為三條崙,以前這三條沙崙一直延伸到臺西外海的海豐島,目前三條沙崙已沒入海中,退潮時仍舉目可見。 復興寺 清代屬尖山堡三條崙莊,清末人口153戶、551丁口。
- 清乾隆年間先民自泉州右尾遷居於此,以原鄉的生活方式捕魚維生,原村落更因不斷受海嘯或洪水衝擊,居民經過三次漂泊遷移才定居於現址,故萡子寮也有人認為是指漂泊的村落。
- 大同寺的詩偈非常之多,想必是一些飽讀佛書的法師居士留下的,試舉幾偈與之分享。
- 萡子村境面積4.1平方公里,2001年(民國九十年)五月人口396戶1,270人。
- ATM轉帳完成後請來電、Email、傳真告知您的帳號末五碼及姓名、地址、電話及款項用途說明(助印經書、種類、數量、孤兒院募款、印經共修會……等),以利郵寄收據給您。
- 民國十三年改「慈安宮」為「新蓮寺」,並由余臺宗居士首任開山管理人,達珍尼師為首任主持,安奉釋 迦牟尼佛及觀世音菩薩,「新蓮寺」正式成為正信佛教聖地。
- 據說同善寺原本在深山裡,二十多年前才遷出來,如果連山裡的時日一起算,同善寺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現在永蓮寺的正門叫「通德門」,門口有一土地公祠,也是屬於永蓮寺的部分之一,從這座民國三、四十年代土地公祠約略可以推算出永蓮寺 立寺的年代。 繞過永蓮寺的右側小路,可以發現早期永蓮寺的「通德門」遺址,正好和現在的正門方向相反,簡單樸實的舊山門,引人發思古 之幽情。 苗栗縣竹南鎮的永蓮寺座落在一片稻田的中央,極目四望盡是青綠秧苗。 車行臨海大道,遠遠就可望見永蓮寺琉璃瓦頂上的法輪,可惜就是接 近不了,村民告訴我們,任何叉路都可到,隨便彎進一條鄉間僅容單車通行的小徑,永蓮寺就呈現眼前了。 大殿供奉的是二十四臂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磁磚貼好的地板,一塵不染,殿口上的詩偈題得相當好,符合禪院的地理環境。 從苗栗交流道下來,往公館方向,在汶水處左彎即進入獅潭鄉界。
復興寺: 復興寺村
老菩薩家住附近,只要沒事就過來幫忙料理寺務,有時候法會要兼做典座,負責的齋夥總有近百人。 她說,從第一代的如光法師開始,她就在 這裡,如光法師兩年前往生的時候,她哭的最傷心。 據知,如光法師往生的時候只有四十多公斤,幾乎可以用「骨瘦如材」來形容,老菩薩說 如光法師太辛苦了,喫的十分簡單,往往是一塊豆腐就過一餐,有信徒需要誦經或舉行法會,他總是兩地奔波不辭勞苦,終於把身體累垮了。 竹南寺從日本僧創寺至今約在六十年左右,民國六十四年修建過一次 ,現在寺牆已有龜裂的現象,恐怕要再整修或重建了。
這位小孫女現年二十八歲,也現了出家相,行動舉止一如正常人,住持法師在大雄寶殿作午供,這位小法師也在一旁頌經敲法器。 復興寺 我們實在很難相信,若法師口中所說的小孫女,從前是不能言語,行動不便,而現在卻一如常人。 老法師 和小孫女的事蹟,在當地也算是遠近皆知了,這樣的不可思議事件,對於有宗教信仰的人總是稀鬆平常。
復興寺: 臺北復興館
在大雨中,殿裡寬敞潔淨,有位老尼喫力的看經唸經,十分專心。 這位達未法師住在靈天禪寺已有四十年了,看著靈天禪寺成長的,她與達願 師的法名都很有意思,一個是「願達」,一位是「達未」,人生之路本就是一條願力無盡,行路無盡的佈施路。 靈天禪寺在苗栗縣造橋鄉,沿著公路很容易便能找到,其旁有一座龍音湖,正預備啟建觀音巨象,做為放生與遊覽之所。 右廂房底,接近山門的附近有名人于右任先生題的「佛教量(?)經院」的匾額一塊,問起寺院的法師,她也不知匾額來歷。
復興寺: 復興淨寺
佛坪旅遊局 紅豆杉等珍稀動植物觀賞)、 農 (品味農家美食、體驗農家生活、踏春賞花,採摘野果)、 佛 (佛光寺、仙果寺、復興寺等宗教文化旅遊)形成了目前佛坪旅遊五個方面的獨特魅力。 大致一生獻身命於佛法,處處無不以續佛慧命行菩薩行,抱利生之慈懷,廣度羣黎。 迄今新蓮寺已 建就成為佛門最嘉學佛之聖地,位於苗栗、造橋兩地之間,交通方便,環境清幽,遙瞻苗市繁榮,俯瞰清流悅耳,使人一登佳境,盡洗胸中塵 慮。 民國二十五年臺中烏日鄉民林陳茶女士(法名普果)獨捐重建經費,得以重建大雄寶殿及西廂寮房,並於 民國二十六年竣工。
復興寺: 復興寺
再經中興第一代住持廣慈法師,全力作第二次整修,民國九十一年(二○○二年),再由現任當家本光法師大興土木,建齋堂、男眾寮房、女眾寮房、地藏殿等,使得日據時代遺留的先靈牌位、先靈骨骸,適得其所;有所安住。 民國九十四年(二○○五年)初,再建大寮、栽種花草數木,綠化環境,寺內面貌終於煥然一新。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峯曾達2,300人左右,至2005年底(民國九十四年)人口為403戶1,325人;本村的人口數於1991年(民國八十年)後,逐年在緩慢減少中。 根據四湖鄉戶政事務所的人口統計,本村的人口數最高峯曾達2,300人左右,至2005年底(民國九十四年)人口為419戶1,382人;本村的人口數逐年在減少中。
復興寺: 復興禪寺的簡介
靠近中午十一點的時候,我們來到明德水庫旁,沿著小路駛進,想起這時師父也許正在用午膳,不方便前去打擾,便就著寺前的土地公廟前用 起野餐。 左邊的功德堂連接的是「公館鄉大坑社區圖書閱讀室」,寺院兼作社區文教中心,是一般偏遠地區寺院的特色。 詩偈寫景的氣魄我們領教了,下一步是迫不及待地登高處望遠山,想證實一下「五鶴奇峯九十九尖,長舌水聲七曲迴彎」。
復興寺: 復興禪寺
午後到本慈寺,山徑難行,車子停在山腳下,抬頭便可仰見寺簷的地方。 一對母女在該處用午餐,談起來才知道,小孩今年聯考,寺院清靜, 遂暫住用功,由於寺院不供齋飯,母親每天必須往返送三頓飯。 在通往宣元寺的山路上,另有一指標寫著:大同寺登山口。 大同寺並不在行程之列,主要原因是手邊並無此寺資料,當然,也不知是否為正統 佛寺,所幸和宣元寺相距不遠,便順著指標走去。 在三寶寺裏我特別有印象的是這位快樂直率的善緣師父和一羣曬黑的鄉下小孩,以及,圓通寶殿裏點亮成一個巨大卍字的光明燈。
復興寺: 復興寺的留言板
在這裡,據說一貫道的活動十分興盛,相對的在這裡的佛教法會恨少,人們對佛教的 認知不足,加上外道的攻訐,有心聽聞正法恐怕不可得了。 老法師和她的小孫女以寺為家,唸佛供佛,生活的十分滿足,在滿足中懷著無盡感恩的心情,連我們都深受感動。 據說同善寺原本在深山裡,二十多年前才遷出來,如果連山裡的時日一起算,同善寺也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復興寺: 臺北美食景點最新發表
我們納悶,雄偉高大的大雄寶殿如何建築在人跡罕至均山林之中? 不一會兒我們 全都明白了,是鐵牛車把建寺的石料,一車車地從這條小路上運過來,如今「普光寺」建寺的鐵牛車還不曾止歇地穿梭在林間,因為寺院正繼 續地擴建中。 「復興寺」的大雄寶殿是兩層的水泥建築,屬現代式的道場,歷史也只有一、二十年,但是其豐厚的人文精神卻不下古剎大道場。 二位法師出家的很早,瘦法師的戒臘是二十多年,胖法師則是三十年左右,她們把畢生的心血與積蓄全部投入宣元寺的建設及弘法上。 她們普 經在民國七十八年舉行一場出家戒臘三十年的紀念法師,為期五十二天,由於規定戒臘必須滿十年以上方得參加,以致人數寥寥。
復興寺: 復興寺同分類的佛教推薦公司店家
門戶虛掩,推開柵門逕入寺院,忽見法師在殿口輕聲細唸佛經,走近了,法師才發現有不速之客,猛一回頭,中斷了晨課的清修。 從頭份交流道下來,沿著壹號省道往南,談文是縱貫路上一個很小的地方,屬苗栗造橋鄉,若稍不留神就很容易錯過。 明空法師說,一樓大悲殿原祀孚佑帝君(即呂洞賓),使人感覺不夠莊嚴,去年,護持的檀越往生,明空法師即隨順因緣的話走孚佑帝君,使「 崇佛寺」真正成為純正的佛寺。 在頭份上鬥換坪的候車處,遠遠地就可以望見山寺挺立在山凹間,燕尾式的尾脊,走臺灣很傳統寺院的格局,一時之間地無法確定,這是否就 是宣元寺。 復興寺2025 等到走近了,又見山路旁的指示牌,才肯定是宣元寺。
復興寺: 復興寺的簡介
村境面積4.2平方公里,2001年(民國九十年)五月人口400戶1,407人。 日治時期原本是座土地公廟,祀奉的尤府千歲、萬府千歲是被村莊內的居民所撿到後,開始供奉起來,廟裡經費主要是由至外地打拼的本地人,在賺了錢之後,興建故鄉的寺廟,廟齡不長,距今大約2至3年的時間,建造經費花了三千多萬元。 飛王宮主祀李府千歲,為頂飛沙、東飛沙、下飛沙共同的廟宇。 原屬三姓寮新興宮的祭祀圈,於1959年(民國四十八年)分出,李府千歲係由南鯤魚身分靈。 村內的蕭厝聚落為大約20至30戶的小聚落,但後來吳姓人口增加較快,蕭姓曾被迫遷出,之後再遷回蕭厝,目前仍以吳姓人口居多。 福德宮為蕭厝的莊頭廟,主祀土地公,但其建廟歷史不清楚。
乾隆初葉續有漳、泉墾民,從中港地方南下,來墾於此。 寺院是依著小山坡修建的,地下兩層地上兩層,不是很富麗堂皇,卻有樸實純真之氣。 地下兩層是供前來進香禮佛的善男信女掛單之用,設想 十分週到。
竹南寺的陳設非常簡單,大雄寶殿是主體,寶殿內供奉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右側地藏菩薩,左側觀世音菩薩,知客處在左側劃一小區域,有 幾張辦公桌椅。 同善寺雖然香火平平,卻有一則令人嘖嘖稱奇的故事,原來十幾年前有位老婆婆帶著年幼智障的孫女來寺,老婆婆出家後就一直在寺院修持, 並照顧小孫女。 不知是奇蹟還是菩薩靈感,智障的小孫女原本連走路都有困難,竟然漸漸地好了起來,老法師懷著感恩的心情,對我們訴說這 段神奇的感應,她說一切都是菩薩保祐。
村中耆老則言村莊部落周圍長了很多的構樹(臺灣稱鹿仔樹),此為說法較符合部落現況。 復興寺 清領時期鹿場屬於雲林縣,分為後鹿場莊、中鹿場莊、下鹿場莊;日治時期屬於嘉義廳為鹿場莊,日治後期屬臺南州,光復以後為雲林縣四湖鄉鹿場村,分為頂鹿場、中鹿場、下鹿場。 村中有頂鹿場聚落即清代後鹿場,在日治時代的臺灣堡圖上已改為頂鹿場,因鹿場的三個聚落中,以莊頭位置最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