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池:位於臺大農場旁,是臺大瑠公圳復原計畫的第一期工程,經費由臺北市瑠公農田水利會提供,第一期工程內容包括生態池區、舊圳道區、新設湧泉及水道區、水圳淨化區、瑠公橋、眺望平臺及休憩步道空間等,並栽植七十餘種水生植物於水源池中。 瑠公圳在臺大校總區內是屬於大安支線的一部分,圳路經過校園內的農場、舟山路、小椰林道及醉月湖。 校園空間方面,從正門進入校總區後,即是巴洛克式建築軸線風格、兩側種植大王椰子的椰林大道,椰林大道在帝大時期即存在,但當時終點只到四號館。
- 此外,臺北大學學生會並設有不分校區的「學生法庭」職司解釋等職權。
- 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創立於1955年8月,由「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及「臺灣省行政專修班」合併改制而成。
- 原定於2018年2月1日上任,但受校長遴選事件影響延至同年12月24日才獲教育部核可,2019年1月8日上任。
- 初名「臺灣省青年服務團附設行政人員專修班」,之後改稱「臺灣省行政人員專修班」,再改稱「臺灣省行政專修班」。
- 國防醫學院遷往內湖新院區後,於1999年併入臺大校地,交由護理系使用;後來護理系亦遷出,校區呈現幾近荒廢狀態。
- 建築特色為出入口設置於接近兩側各一而不是建築物正中間,且一般進出皆由兩側側門而非大門。
此條目介紹的是2000年由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改制的大學。 關於1945年曾短暫更名為「國立臺北大學」的學校,請見「臺北帝國大學」和「國立臺灣大學」。 教育部潔能系統整合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北北基II推動中心(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將於108年9月26日(星期四)舉辦「北北基II推動中心成果展暨大都會潔能基地開幕」,敬邀貴校惠予公告周知及參與。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2025 臺北帝大正式接收後,翌日《臺灣新生報》即刊出:「臺北大學於昨(十五日)由教育部特派員羅宗洛奉命前往接收……下午三時半接收完畢,關於圖書儀器之點收正在進行,該校即改為國立臺北大學,現各部均照常工作,繼續上課……。」〈臺北大學正式接收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2025 即招考新生造就本省青年〉,《臺灣新生報》1945年11月16日,2版。 2010年,由於不滿臺大校方無預警減薪、遲發薪資、剝削勞動權益,主要由擁有兼任助理身份的臺大研究生發起組織工會。 並於2013年4月1日經臺北市政府覈准成立,為臺灣第一個以大學專任研究助理、約用人員、校內工讀生為主要發起人,依《工會法》以大專院校為事業單位而成立的企業工會。
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館:1943年,大安區羅斯福路4段1號工綜館大門入口前,臺北帝大工學部建築,原預計與志鴻館拆除後,作為工綜館二期西翼建築預定地。 戴運軌寓所:臺北市中正區潮州街,戴運軌為當年帝國大學改制為臺灣大學推手,臺大首任教務長並曾代理校長,2017年12月18日被升格為市定古蹟。 傅園:1951年12月20日,隨傅斯年校長安葬後啟用,內建有一座神殿式建築物斯年堂。 原臺北帝大理農學部附屬植物園(範圍約為今之傅園、一號館後方、女一舍、女五舍、研究生宿舍及國立編譯館、地質系一帶),及傅斯年校長墓園(埋有傅校長骨灰),種植熱帶植物。 醫學人文博物館:位於臺北市仁愛路及中山南路轉角,舊稱醫學院2號館,是臺北醫學專門學校時期唯一保留建築物,另一棟藥學館為帝大醫學部時期興建,內部設有醫療方面展覽室。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雲林校區位於雲林縣虎尾鎮,佔地57.03公頃,其中臺大醫院雲林分院虎尾院區佔地5公頃,校區中第一棟建築農業創新及教育推廣中心於2016年4月21日舉行動工典禮。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學習準備建議
原定於2018年2月1日上任,但受校長遴選事件影響延至同年12月24日才獲教育部核可,2019年1月8日上任。 2022年1月17日兼任中國文化大學董事,同年5月辭去董事職務。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13陳文章2023年1月8日-留美化工學家,曾任臺灣大學工學院院長。 國立臺灣大學(簡稱臺灣大學、臺大、NTU),1928年創立於臺北市,是臺灣第一所高等教育機構,為中華民國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專院校。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前身為大日本帝國九所帝國大學之一的「臺北帝國大學」[注 1],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經改制與易名始用現名。
- 1955年,行政專修班奉令與臺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合併改制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
- 1919年,「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創立(位於校總區),1922年改制「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1927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1928年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
- 巧合的是,在輔大以「跳躍」方式抵達80週年的四年後,臺大也跟進了。
- 校總區農化系發酵實驗工廠:1931年完工,原臺北帝大理農學部「農產製造工場」,已停用,部分空間作為總務處辦公室使用。
- 2009年6月,歐洲聯盟選定中臺大在內的7所臺灣高等教育學府聯合組成「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第一期4年補助110萬歐元,規劃用於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歐盟相關研討會、獎學金等。
- 一期學生宿舍:皓月樓(女生宿舍)、曉日樓(男生宿舍)、繁星樓(研究生宿舍)。
其更動科別為民政科改為普通行政科;計政科改為會計、統計科;地政科改為土地行政科;惟財政科仍沿舊稱。 之後又陸續增設社會行政科、司法行政科、合作科、工商管理科。 其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臺北醫學大學及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共同組成臺北聯合大學系統,與上述三校均有學術合作關係。 莊偉隆、蔡燦瑜的「眷眷之心」是在臺北四四南村真實地舉辦一場眷村文化推廣活動,從計畫的書寫、募資、籌辦到實際執行、紀錄,從中學習到舉辦文化活動的關鍵知識,以及風險管理與危機處理的能力。 《虞兆中校長與大學通識教育》(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黃俊傑。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臺灣總督府附屬學校時期
校慶臺大官方將中華民國接收改制的日期11月15日做為臺大的校慶紀念日,但建校時間依然以1928年臺北帝大的建立視為臺大的起始。 歷年校慶慶祝大會會頒發各年度名譽博士學位、表揚傑出校友及優秀青年當選人。 臺大共設有八棟男生宿舍、九棟女生宿舍、兩棟研究生專用宿舍,以及與太子建設以BOT模式興建的太子學舍臺大長興舍區、太子學舍臺大水源舍區。
原位於本校區法學院舊址的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及經濟學系,已於2014年9月遷入校總區新社科院大樓。 2022年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表示已與校方確立合作方向成立李登輝紀念圖書館,計畫在此修建總統圖書館。 2015年1月,臺大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三校結盟合組國立臺灣大學聯盟,2016年3月31日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正式覈定改組為國立臺灣大學系統。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1919年,「臺灣總督府高等商業學校」創立,1926年更名「臺北高等商業學校」,1944年更名「臺北經濟專門學校」,1945年改隸「臺灣省立臺北商業專科學校」,1946年9月升格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1947年1月7日併入臺大法學院,是為「臺灣大學法學院商學系」。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學生電子郵件信箱
校史館位於三峽校區圖書館總館6樓B棟,展區全名為「鳶飛三角湧」,並設置五大主題作為展區的主軸,分別作為不同時期的展示。 1961年7月,「臺灣省立法商學院」與「臺灣省立農學院」合併為臺灣省立中興大學。 中興大學校本部設於臺中市原省立農學院校址,並同時增設理工學院,法商學院仍在臺北市原址,此即「中興法商」的名稱由來。 1969年中興大學復增設文學院,1971年8月中興大學改隸為國立中興大學,隸屬教育部,陸續增設生命科學學院等,成為一所綜合性的國立大學。 臺灣省立法商學院創立於1955年8月,由「臺灣省立行政專科學校」及「臺灣省行政專修班」合併改制而成。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 新北市111年度東區英語歌曲演唱競賽專區
設有法科行政學系(後改為公共行政學系)、法律學系 、地政學系、社會系四系,商科財政學系(後改為經濟學系)、工商管理學系(後改為企業管理學系)、合作學系、會計統計系四系,總共八學系,而原有專科則改為法商學院附設專修科。 改制法商學院後,首任校長仍由原行政專校校長週一夔擔任,除了積極推動各項建設、擴充學校教學設施,同時也開辦夜間部,開放改制學院前畢業的專科、專修班校友返校補修學分,完成大學學業並取得學位。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2025 國立臺灣大學日式宿舍羣和平東路1段183巷7弄6號: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及臺北高商學人教授自資興建供為住家使用之建築,戰後為臺大醫學院院長楊思標住所。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教育部潔能系統整合與應用人才培育計畫-北北基II推動中心(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將於108年9月26日(星期四)舉辦「北北基II推動中心成果展暨大都會潔能基地開幕」,敬邀貴校惠予公告周知及參與。
臺大也是全臺灣學生人數最多的大學,目前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56個學系、96個研究所(其中包含84個博士班),以及進修學士班(含夜間部),學生達三萬餘人。 未來規劃設置附屬中學,而鄰近校總區的臺北市立民族國民中學在2006年已經開會決議,在未來以OT(委外經營)模式,有可能轉型為國立臺灣大學附屬高級中學(同時附設國中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並明定原國中學區學生能直接入學國中。 臺大以自由主義學風著稱,並在臺灣各高等院校中具有最重要學術地位。 校友涵蓋諾貝爾獎臺灣唯二得主、圖靈獎華人唯一得主、沃爾夫獎臺灣唯二得主、4名中華民國總統、20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內含5名外籍院士)與143名的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職員則有多位各國科學或工程學院的院士。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行政單位
國立臺北大學1945年8月日本二戰投降,10月25日臺灣由中華民國接管,11月國民政府教育部接收臺北帝國大學,易名「國立臺北大學」[注 4]。 當時與省立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省立農學院(中興大學前身)、省立工學院(成功大學前身)並列為臺灣省僅有的4所高等教育機構。 2016年7月28日,恩主公醫院與國立臺北大學雙方,簽定學術合作合約,共同推動產學合作與交流,運用產官學研資源,以增進學術研究與業界實務運作契合,結合人文科學、醫療服務及醫學研究的資源。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 資訊服務
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財政學系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都市計劃研究所自然資源與環境管理研究所民意與選舉研究中心土地與環境規劃研究中心商學院共有5個系2個研究所,已通過AACSB認證,為創校院系之一。 目前節目已在各大Podcast平臺上架,請搜尋「腦內啡發燒星球」。 在2015年DailyView網路溫度計中北大被票選為全臺10大最美校園,在2017年DailyView網路溫度計中北大更被票選為北部最美的大學。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教學單位
目前總共有十個博物館:包括校史館、人類學博物館、地質標本館、物理文物廳、昆蟲標本室、農業陳列館、植物標本館、動物博物館、檔案展覽室、醫學人文博物館等。 另外,臺大圖書館亦在總圖三樓設有臺大人文庫,用以陳列歷屆臺大校友與教職員的相關著作,還設有總圖特藏室。 全長500餘公尺,因道側兩邊種有大王椰子樹而得名,是連接校門與總圖書館的主要幹道,早期校舍大多沿椰林大道興建,著名的傅鐘亦位於此道正中。 兩側的大王椰子樹原有兩百零一株,2021年4月遭法律系學生鋸倒一株 [來源請求],現有兩百株。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大專校院推廣教育課程資訊入口網
臺北大學校園精神「追求真理,服務人羣」由學生會辦理投票選出,於2008年12月23日通過,取代原「誠樸精勤」校訓。 2014年6月14日,臺大學生會在校務會議提案將命案事發地點命名為「陳文成紀念廣場」,獲得與會師生支持,最後決議「原則同意」。 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則聲明表示肯定,也強調「歷史不能遺忘,以免重蹈覆轍」。 時任臺大校長楊泮池也表示,在正式命名完成前,支持學生舉辦紀念活動,「想稱什麼就稱什麼。」並且,他願意出席校內舉辦紀念陳文成的活動;至於校內開放空間的命名,應有原則性規範,會請校規小組邀請學生代表加入,討論命名相關辦法及事項。 最終於2015年3月校務會議定名為「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
嗣於1950年8月,在臺灣省政府教育廳撥款支持下,覓得臺北市長春路113巷(今合江街53號)現址興建校舍,從此行政專校師生得以奠定日後永續發展之基石。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2025 2009年6月,歐洲聯盟選定中臺大在內的7所臺灣高等教育學府聯合組成「臺灣歐洲聯盟中心」,第一期4年補助110萬歐元,規劃用於各校開設歐盟研究課程、歐盟相關研討會、獎學金等。 中心要職分屬4所核心成員大學,主席為臺大校長楊泮池,主任為臺大政治學系歐盟莫內講座教授蘇宏達。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校園精神
國立臺北大學正式成立後,校本部遷往三峽校區,形成現在共三個校區的規模。 行政專修班班址初設於臺北市中山北路臺灣省青年服務團內(今臺北市中山足球場現址),其後隨臺灣省青年服務團遷往臺北市大直北安路今臺北市立北安國中現址,其後又增設普通行政、社會教育和工商管理科三科。 1955年,行政專修班奉令與臺灣省立地方行政專科學校合併改制為「臺灣省立法商學院」。 1950年5月,因國軍在舟山戰役作戰失利,近十萬軍隊撤退來臺、沒有營房可住,必須暫借北市各男子中學教室,故行政專校遷往臺北市忠孝東路,暫借臺灣省立工業專科學校(今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校舍授課。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1928年,臺灣總督府成立臺北帝國大學,設「文政學部」、「理農學部」,首任校長為幣原坦。 1941年4月4日設立大學預科(畢業後只能就讀臺北帝國大學) ,1943年設立「工學部」,1943年附設「南方人文研究所」、「南方資源科學研究所」。 2021年2月止,締約學校及機構總計共192間,締約國家及地區總計共38個,跨越五大洲,國際交流由國立臺北大學國際事務處專職負責,最新資訊可參考國際事務處詳細資料。 中國文學系歷史學系應用外語學系民俗藝術與文化資產研究所國際談判及同步翻譯中心東西哲學與詮釋學研究中心師資培育中心社會科學學院共有3個系1個研究所,以教授社會工作、社會學、犯罪學、經濟學為主軸,為創校院系之一。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行政大樓:國立臺北大學的行政中心,但進修暨推廣部辦公室設在臺北校區,其一樓設有嘿咖啡北大店,地下一樓亦設有臺北大學郵局(板橋36支)。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 校園數位資源
《轉型中的大學通識教育:理念、現況與展望》 黃俊傑 著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 2000年起,臺大校方意識到社區與學校之間需要互動,讓社區民眾更親近校園,於是先將大門廣場的圍牆降低,再將新生南路側圍牆上鐵欄杆撤除,留下大約1公尺高的鋼筋混泥土圍牆,舉辦大型活動時亦會邀請社區民眾參觀,甚至參與。 另外臺大亦設有訪客中心,首任幹事為許家豪先生,建立訪客中心志工系統、開設首屆英文導覽培訓課程。 第二任幹事為楊松翰先生,第三任幹事為洪若綾小姐,第四任幹事為張淇惠小姐。 建築特色為出入口設置於接近兩側各一而不是建築物正中間,且一般進出皆由兩側側門而非大門。
戴炎輝寓所:1920年代,臺北市中正區南昌路2段1巷2號,法學教授戴炎輝住宅,2017年12月18日被升格為市定古蹟。 青田街7巷2號:1930年代,由臺北帝國大學及臺北高商教授自資興建住家之一,戰後為獸醫系教授劉榮標寓所。 校總區社會科學院:為日本建築師伊東豊雄在臺灣第3處作品(另兩處為高雄市國家體育場及臺中國家歌劇院)。 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1952年秋,應司法行政部(今法務部)之請增設司法行政科(今法律學系),於1955年改制為省立法商學院法律學系,最後在2000年成立法學院。 現下設有學士班(分設法學組、司法組及財經法組)、碩士班(分設一般生組及法律專業組)、博士班以及進修學士班。
2000年2月1日,國立中興大學法商學院正式脫離國立中興大學,獨立為國立臺北大學,首任校長為李建興博士。 2001年11月三峽校區第一棟建築物人文大樓完工,同年也增設民俗藝術研究所、古典文獻學研究所。 2007年9月社會科學學院大樓落成、2009年8月法律學院大樓、公共事務學院大樓落成,至此,除進修暨推廣部外,所有師生均遷入三峽校區。 1948年8月29日-1948年12月7日第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留美及留德化學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 高雄醫學院(今高雄醫學大學)創辦人,首位臺灣大學醫學院院長兼臺灣大學教務長和代理校長。 4傅斯年1949年1月20日-1950年12月20日第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留英及留德歷史學家、曾任北大代理校長。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自3月1日起開始徵件,請惠予協助宣傳並鼓勵所屬踴躍參加!
3月22日早上起,臺大醫院停止門診,3月27日提出「限大學於28日發出委任狀」、「大學當局應改正其官僚態度」2項新訴求。 108年全大運成績:臺大榮獲29金23銀32銅佳績,在所有參賽學校排名第5,非體育校院第1名(贏過有體育科系的輔仁大學)。。 104年全大運成績:臺大勇奪19面金牌、21面銀牌及20面銅牌,合計共60面獎牌。 在參賽163所大專校院中排名第5名,更是前五名之中唯一沒有體育運動系所的學校。
巧合的是,在輔大以「跳躍」方式抵達80週年的四年後,臺大也跟進了。 臺大學生會長吳奕柔則致詞表示,據統計,臺大九成學生的家庭年收入,是在全臺前卅%,指出臺大生不僅複製原生家庭的機會與資源,並持續有社會大量資源投入,引英國紀錄片《人生七年》來提醒階級複製。 廣場上的紀念碑文「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在啟用不久後即因校內爭議拆除。 同年6月19日經臺大校務會議討論表決,以74票同意票對上64票不同意票,正式通過「陳文成事件紀念廣場上『三一矮牆』設置說明性文字『紀念一位堅決抵抗國家暴力的勇者』」案。 在校務會議支持碑文設立的臺大經濟系王道一教授表示:「很強烈的文字確實不應該存在,但這些強烈的文字是來自本來就不應該存在的陳文成墜樓事件」。
臺大校地面積約為34,164公頃,約佔臺灣的0.94%,校區遍佈臺北市、新竹縣、雲林縣、南投縣等地。 校總區位於臺北市大安區,並有水源校區、城中校區(醫學院、公衛學院)、農業試驗林場等機構。 1909年,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製藥所檢查課,擴張為「臺灣總督府研究所」,下設2部,1916年增設3部,1918年「臺灣總督府殖產局附屬糖檢局」併入研究所。 1921年,與臺灣總督府轄下六單位[注 3]合併為「臺灣總督府中央研究所」,下設農業部、林業部、工業部和衛生部。 1939年,中央研究所廢止,衛生部劃入臺北帝國大學,改稱「熱帶醫學研究所」,今臺大公共衛生學院「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臺大醫院內科第一組風土病研究室。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臺北校區
臺北大學新聞社 Neuron News北大Neuron新聞社於2015年6月成立,是北大第一個以新聞傳播為主要活動的社團。 在初創之際,大部分以刊物的形式報導新聞,兩個月為一期,之後目標是一個月一期;內容包含時事議題、校園資訊、藝文活動等等。 國立臺北大學學生自治會成立於2000年,為臺北大學全校的學生自治組織。
明志科技大學校園入口網: 學校象徵
現設有11個學院、3個專業學院,下分56個學系、111個研究所[注 2]與18個學位學程;另設有超過50餘個各學術領域之國家級或校級研究中心以及進修推廣部、臺大醫院等附屬機構,是全臺唯一學生人數超過三萬的高等教育學校。 其擁有臺北市境內的3大校區、以及多處散佈於全臺的分支校區與校地,總面積超過340平方千米(3萬4千公頃),佔臺灣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一。 臺灣大學竹北校區位於新竹縣竹北市光明六路東一段、莊敬北路路口,佔地22.08公頃,為一開發中校區,校區內第一棟建築碧禎館已完工。 校園整體規劃已於2016年9月獲教育部審核通過,預計將於2017年設立推廣學院。
大學廣場位於臺灣大學校門口前的空地,自日治時期到1978年,都是一個能自由發表言論的園地,尤其在1970年間為戒嚴時期唯一能發表自由言論卻不會被政府逮捕的廣場。 1978年中央民代增額選舉後,黨外運動蓬勃發展,校方為避免羣眾聚集,在年底,在校門口廣場中央搭起三角形花壇,築起圍牆,使原本開放的校前空地,變成封閉空間。 2003年12月,校方進一步決定回復1970年代之初樣式。 2004年11月,與臺灣電力公司認養人行道暨地下道整修工程同步施工。 2005年3月完工,在03月19日臺灣大學杜鵑花節當天,舉行啟用儀式,完工後的廣場,重新命名為「大學廣場」。 1919年,「臺灣總督府農林專門學校」創立(位於校總區),1922年改制「臺灣總督府高等農林學校」,1927年改名「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農林學校」,1928年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附屬農林專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