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地栽培管理:要適當控制澆水量,晴天儘量適當開棚通風換氣,陰天也應適當短時間開棚換氣降濕,中午悶棚升溫至35℃,可抑制病害發展,防止引發病害流行。 在發病初期開始噴藥,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重病田視病情發展,必要時可增加噴藥次數,並注意藥劑的交替使用。 園藝家實驗的結果證實,每星期一次,用一比二或是三的比例兌清水,(一份牛奶,兌兩分到三分清水)噴灑,有預防及治療的效果。 最近園藝界認為牛奶也可以治療白粉病,原理到目前不清楚,相信是牛奶裡的元素一方面可以對抗白粉病,一方面還可以增加植物的免疫力。 白粉病的孢子是靠風傳播,但不表示附近的植物都會染病,因為多數植物先天免疫。
- 現已用於白粉病防治的拮抗真菌有互生枝頂孢Acremonium alternatum和白粉寄生孢 Ampelomyces quisqualis。
- ③加強管理:合理密植,開溝排水,及時摘除病葉、老葉,加強通風透光,以增強植株長勢,增施磷鉀肥,提高抗病力。
- 病菌在作物生長季節結束前後常產生有性態閉囊殼(在粉狀物中呈針頭大的小黑粒)以越夏或越冬,但在南方特別是廣東地區,很少產生病菌有性階段,即使存在,其在病害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並不重要。
- 南方溫暖地區常年種植黃瓜或其他瓜類作物,白粉病終年不斷髮生。
- 由於補噴時間不宜確定,可以再次使用後7天在噴施一次,一般來講,南瓜噴施2次即可。
- 種植過密、偏施氮肥、大水漫灌、植株徒長、溼度較大,都有利於發病。
5、藥劑防治:4月下旬~7月適時用藥防治,病害發生前可選用53.8%可殺得2000型1000倍液。 發病初期可選用10%苯醚甲環唑1500倍液,或40%氟硅唑8000倍液,也可採用小蘇打600倍液防治,在個別葉片有1~2個病斑時開始噴霧,每3~4天噴1次,連續噴4~6次。 小蘇打既能防病害,又能促進生長,且使南瓜產量提高10~20%。
南瓜白粉病: 農業種植技術
子實體可以抵禦不良環境,在條件適合時釋放孢子。 【防治南瓜白粉病的技術】南瓜白粉病在高溫高溼與高溫乾燥交替出現時發病達到高峯,同時在尿素等氮肥施用較多、種植過密、潮溼的田塊容易發病或發病較重。 三唑類殺菌劑都具有高效、廣譜、低殘留、持效期長、內吸性強等特點,兼有保護、治療、剷除和燻蒸作用。 該類藥劑的作用機制是抑制病菌麥角甾醇的生物合成,使菌體細胞膜功能受到破壞,因而干擾菌絲的生長和孢子形成。 本病發生在夏初或夏季降雨後的低溫時期,施用過量的氮肥亦會促進本病之發生。
病原菌侵入果實,造成凹陷暗綠色水浸狀,迅速蔓延至全果形成果腐,表面產生濃密的白色菌絲,在胡瓜果實上尤為明顯。 發病初期, 葉片正面或背面產生白色近圓形的小白粉斑,逐漸擴大成邊緣不明顯的大片白粉區,佈滿葉面,好像撒了層白粉。 發病嚴重時,葉面佈滿白粉,變成灰白色,直至整個葉片枯死。 白粉病侵染葉柄和嫩莖後,症狀與葉片上的相似,但病斑較小,粉狀物也少。 南瓜白粉病 此外,在窩風地、排水不良、氮肥多或缺肥地塊,發病較重。 水對白粉病的影響,可歸納出下列幾個因素:1.白粉病分生孢子被水從葉面沖洗下。
南瓜白粉病: 南瓜是低gi食物嗎
於HITACHI-HT7700 型透射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拍照,每個樣品取10個視野。 1.3.3 葉綠素含量測定 參照蔡慶生的方法。 測定葉綠素a(Ca)含量、葉綠素b(Cb)含量以及總葉綠素(CT)含量。
雨水是本病害最理想的傳播媒介,有助於炭疽病原真菌分生胞子的釋放與飛濺。 南瓜白粉病2025 南瓜白粉病2025 臺南區農業改良場場長王仕賢表示,夏南瓜在歐洲與美洲許多國家是普遍且重要的蔬菜。 在國內長久以來皆零星栽培,國人較不熟悉。 現行臺灣栽培商業品種多數是引入國外之品種,適應性較差,容易罹病。
南瓜白粉病: MT 186-1988 工作面用刮板輸送機電纜槽基本參數
白粉病病原菌能夠藉助氣流進行傳播,在夏季的高溫高溼環境中,植株更容易發病。 南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蔬菜,南瓜物美價廉,而且口感和營養都還不錯,因此很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而且南瓜的品種也非常豐富,可以滿足不同人羣的需求,目前我國南瓜的種植面積也是越來越廣,但與此同時各種病害的也是愈發的頻繁。 像常見的白粉病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南瓜的產量和品質。 導讀:南瓜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蔬菜,南瓜物美價廉,而且口感和營養都還不錯,因此很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南瓜白粉病: 白粉病防治 – 農業知識入口網
小蘇打既能防病害,又能促進生長,且使南瓜產量提高10-20%.噴霧時儘量使用小孔徑噴片,以降低葉片表面溼度。 病原爲半知菌亞門的粉孢屬(Oidium sp)。 在華南地區,病菌以無性態分生孢子作爲初侵與再侵接種體,依靠氣流在田間寄主作物間輾轉傳播侵染,完成病害週年循環,並無明顯越冬期。 病菌在作物生長季節結束前後常產生有性態閉囊殼(在粉狀物中呈針頭大的小黑粒)以越夏或越冬,但在南方特別是廣東地區,很少產生病菌有性階段,即使存在,其在病害循環中所起的作用並不重要。
南瓜白粉病: 南瓜主要病蟲害防治,掌握這些防治技巧,促進穩定豐產增產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噴灑15%三唑酮可溼性粉劑1500倍液或多硫懸浮劑 倍液。 技術要點:早預防、午前防、噴周到和大水量。 保護地可採取煙霧法,硫磺粉燻煙或45%百菌清煙劑燻。 農業委員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首度育成夏南瓜「臺南1號、臺南2號、臺南3號、臺南4號」等4種不同果皮色新品種,具有抗白粉病、適合臺灣氣候條件下栽培等優點,將供作設施蔬菜栽培新品種提供消費者健康果菜之新選擇。 一位上海菜友根據自己多年種植蔬菜的實踐,總結出一種利用白酒稀釋液噴灑蔬菜病株,防治蔬菜白粉病的方法。
南瓜白粉病: 防治南瓜白粉病的技術
第四個防治方法就是一定要給他們提供一個保護膜,在南瓜白粉病的發病前期或者是初期,可以用99。 1%的敵死蟲從300到500倍液噴在葉面上,讓它們形成一個保護膜每5到7天的時候噴灑一次,連續噴灑2到3次左右即可。 加強栽培管理:高畦種植,合理密植,有利於通風透光,同時開好排水溝,降低田間濕度,增強植株生長勢,提高抗病力。 加強栽培管理:高畦種植,合理密植,有利於通風透光,同時開好排水溝,降低田間溼度,增強植株生長勢,提高抗病力。
南瓜白粉病: 南瓜白粉病病原特徵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過敏反應抑制,光合作用受抑制又會導致ROS 產生,ROS 影響葉綠體PSⅡ的活性,被侵染的細胞由於PSⅡ活性喪失,干擾了細胞存活所必需的動態平衡,反過來加速了過敏反應。 在農村的田間地頭所栽培的南瓜,一般也很少有人去管理的,白粉病的發病率也不是太高。 主要是因為我們春季栽培的南瓜,在其生長後期才會出現白粉病,此時的南瓜秧子已呈衰老趨勢,大家也就不再上心。 但是在棚內栽培的南瓜,因為溫度和溼度比較適宜白粉病的發生,所以要及時防治。 乙嘧酚磺酸酯:內吸性殺菌劑,可被植物莖、葉迅速吸收,並在植物體內運轉到各個部位,抑制病菌孢子形成。
南瓜白粉病: 南瓜子酥作法
病菌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隨病株殘餘組織遺留在田間越冬或越夏,也能以菌絲體和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夏。 南瓜白粉病2025 在環境條件適宜時,分生孢子通過氣流傳播或雨水反濺至寄主植物上,從寄主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 經5天左右潛育出現病斑,後經7天左右,在受害的部位產生新生代分生孢子,飛散傳播,進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在高溫乾旱環境條件下,植株長勢弱、密度大時發病重。
南瓜白粉病: 糖尿病飲食禁忌 南瓜
③用農抗120,甲基託布津,多菌靈等藥液交替灌根。 ④發現病株,及時挖除,並用70%甲基託布津可溼性粉劑和40%多菌靈可溼性粉劑300倍液混合灌根。 可以用吡蚜酮、噻蟲嗪、高含量(70%)吡蟲啉、撲蝨靈、啶蟲脒、螺蟲乙酯等藥劑在傍晚噴霧防治,效果較爲理想。 有條件的可以用黃色粘蟲板誘殺,安全無毒有效。 發現中心病株結合摘除病葉並噴藥重點防治。
溼度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因素,在適宜的溫度下,空氣溼度越大,發病率越高。 南瓜炭疽病可為害植株的各個部位,在整個生長髮育期都有發生。 植株各部位尤以果實症狀最為明顯,受害最重。 果實染病多見在項部,病斑初呈水漬狀小點,以後逐漸擴大,呈現圓珠筆形褐色凹陷斑,溼度大時,病斑中部長出粉紅色粒狀物即分生孢子盤及分生孢子,病斑連片導致皮下果肉變褐色,嚴重時腐爛。
總之,應用自走式自動噴水系統於田間作物白粉病發生季節,每天定時噴水二次,會有極佳的防病效果,且省時省工具實用價值。 該病在幼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植株生長後期及坐果後期受其為害嚴重,主要為害葉片、葉柄或莖,較少為害果實。 發病初期在葉背或葉片、嫩莖上出現白色小黴斑,條件適宜時黴斑迅速擴大,且彼此連片,白粉狀物佈滿整個葉片,致使葉片黃枯或捲縮,但不脫落。
設施栽培能避免雨水沖刷,又隧道式洋香瓜一般種植於畦邊一方,莖蔓向對方伸長,使莖基部保持良好的通風及日照,蔓枯病的發生相對地減少。 除藥劑防治外,田間衛生亦不可忽視,剪切下來的罹病葉、蔓需帶離田間或設施,或加以燒燬,纔可減少病原菌密度。 3、加強管理:合理密植,開溝排水,及時摘除病葉、老葉,加強通風透光,以增強植株長勢,增施司普沃赫蔓含腐殖酸系列磷鉀肥,提高抗病力減少鈣鎂鐵等金屬離子對磷酸根離子的固定。 (2)例如黃瓜和南瓜發生白粉病,在收成結束之後,應立刻清除瓜藤,這些染病的殘藤餘葉都應裝袋扔棄,不可用來堆肥。
南瓜白粉病: 南瓜白粉病
要及時防治蚜蟲、葉甲、薊馬等害蟲,以免其刺吸汁液而傳播病毒。 另外,要加強肥水等方面的栽培管理,保持土壤溼潤,每次進行藥劑預防病害時都使用沃施克、葉綠精等,也有很好的預防效果。 藥劑防治:4月下旬-7月適時用藥防治,病害發生前可選用53.8%可殺得2000型1000倍液。 發病初期可選用10%世高1500倍液,或40%福星8000倍液,或43%普力克5000倍液,或12.5%速保利2000倍液,或2%加收米600倍液進行噴霧,隔7-10天噴1次,連續噴2-4次。 也可採用小蘇打600倍液防治,在個別葉片有1-2個病斑時開始噴霧,每3-4天噴1次,連續噴4-6次。
通風及排水不良地塊、氮肥施用過多或缺肥、缺水、生長不良等均使病情加重。 南瓜白粉病 主要爲害葉片,葉正反面病斑圓形,較小,上生白粉狀黴(病菌菌絲體、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逐漸擴大匯合,嚴重時整個葉片佈滿白粉,變黃褐色乾枯,白粉狀黴轉變爲灰白色。 有些地區發病晚期在黴層上或黴層間產生黑色小粒(病菌閉囊殼)。 蔓枯病是洋香瓜栽培上主要病害之一,偶而也會危害其它瓜類,造成嚴重損失。
葉片受害後,開始在老葉上生白色圓形粉狀斑點,以後擴大成片,向上部葉片蔓延,嚴重時白粉呈灰色,葉片枯黃,在病斑處出現許多黑褐色小黑點。 重慶屬季風性溼潤氣候,降水量豐富,較高的溼度有利於南瓜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的發生。 南瓜栽培種植過程中若管理不當,亦會導致其病蟲害嚴重發生,影響產量和品質。 因此,選育適宜重慶及相似生態區種植的高產、優質、抗病南瓜品種具有重要意義。 掌握南瓜關鍵配套生產技術也將更有利於實現南瓜高效優質生產。 南瓜白粉病 金海軍等研究表明,在感染白粉病菌的17 份黃瓜材料中大多數材料Pn、Tr、Gs明顯降低,Ci增加。
南瓜白粉病: 白粉病
也可採用小蘇打600倍液防治,在個別葉片有1—2個病斑時開始噴霧,每3—4天噴1次,連續噴4—6次。 小蘇打既能防病害,又能促進生長,且使南瓜產量提高10—20%。 噴霧時儘量使用小孔徑噴片,以降低葉片表面溼度。 在農業經營上,有關白粉病的防治與控管相當重要,因為此植物病害會嚴重影響到作物產量,一般可以透過栽培法的細心控制、噴灑化學農藥、提高植物基因耐受力等方法進行白粉病防治。
4、噴保護膜:南瓜白粉病發病前或發病初期,用99.1%敵死蟲300~500倍液噴在葉片上,使其形成一層保護膜,每5~7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南瓜白粉病在高溫高溼與高溫乾燥交替出現時發病達到高峯,同時在尿素等氮肥施用較多、種植過密、潮溼的田塊容易發病或發病較重,生產結束後病菌在老株和病殘體上越冬。 南瓜白粉病 發生於葉、莖、葉柄,最初在葉片上下表面產生白色粉狀斑點,後來白粉漸濃,變為灰色或暗灰色,最後病斑擴大,相互連結佈滿全葉,終使葉片枯死。 嚴重發病時,病斑可在葉柄及莖部發生,影響光合作用,減低洋香瓜品質及產量,產品因而失去風味。 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嚴格規定農業廢棄物之回收處理,以獎勵有機肥料製造及循環利用避免環境污染。
南瓜白粉病: 2 試驗設計
夏季暴雨或連續降雨時注意及時排水,旱季注意及時澆水灌溉。 病原菌屬半知菌亞門真菌,分生孢子盤聚生,呈紅褐色,以後突破錶皮呈黑褐色。 分生孢子單胞、無色,大小為14~20微米x5~6微米,近圓形、橢圓形至不整齊形,壁厚。 該病主要表現為葉綠素分佈不均,葉面出現黃斑或深淺相間的斑駁花葉,有時沿葉脈的葉綠素濃度增高,形成深綠色相間帶,嚴重的導致葉面呈現凹凸不平,脈皺曲變形,一般新葉症狀較老葉明顯。 其分生孢子器散生或聚生,呈球形至扁球形,黑褐色,具孔口,直徑為80~ 104微米。 分生孢子呈橢圓形,有的一端稍狹細,單胞、無色,大小為5微米X7微米,成熟時分生孢子自孔口呈卷鬚狀湧出。
南瓜白粉病: 南瓜常見病害及防治方法
白粉病始發期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此期氣溫適宜,早晨露水多,田間溼度大,有利於南瓜白粉病發生。 進入6月下旬以後,隨着氣溫升高,白粉病處於潛伏期。 進入7月中下白粉病迅速擴展蔓延,全田感染。 種植過密、偏施氮肥、大水漫灌、植株徒長、溼度較大,都有利於發病。
本試驗發現,接種白粉病菌後,南瓜材料Ca、Cb 和CT 含量均明顯下降,且抗性材料112-2葉綠素含量的下降幅度較大,與柯思佳等研究認爲抗性甜瓜材料能減緩蔓枯病對葉綠素含量的影響不同,這可能與試驗品種或測定時間不同有關。 葉綠體是植物光合反應的主要場所,其結構的穩定與否直接影響光合作用的強弱,甘薯感染瘡痂病後葉綠素被降解,葉綠體超微結構發生變化,葉綠體膜流動性降低,感病品種葉綠體受損程度遠大於抗病品種。 本試驗發現,南瓜感染白粉病菌後葉綠體腫脹變形,基質片層排列疏鬆,基粒片層不規則排列,嗜鋨體和澱粉粒增多,且感病材料葉綠體結構受損更爲嚴重。
葉片嚴重發病時噴施牛奶對白粉病的抑制效果亦非常顯著。 白粉病是各種設施栽培中發生最普遍的一種病害,所有瓜類作物均會發生。 因設施中溫、濕度的增加及通風不良,使病害世代縮短,發生機率增大。 葉蔓過於茂密的露天栽培瓜類亦難逃遭受白粉病危害的惡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