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逢中國北方戰事頻繁,軍閥混戰,一批優秀教授紛紛南下。 國立中山大學 而位於華南的廣州則相對安寧,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國立中山大學開始出現一個教學與科研的繁榮時期。 國立中山大學 其中,文史科的加強最爲明顯,除去原有教授,又相繼來了許壽裳、孫伏園、孫福熙、何思敬、江紹原、顧頡剛、羅常培、劉奇峯、俞平伯、趙元任、楊振聲等人。 傅斯年任哲學系主任兼文史科主任,孫伏園任史學系主任。
- 2022大學社會實踐博覽會(2022 USR EXPO)以「大學築光•智匯永續」為主題,透過展覽攤位、攝影展及微電影展等靜態展示及多項動態活動,分享大學師生近5年執行USR計畫的豐碩成果。
- 呼應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臺灣高等教育界共思攜手推動永續,包含中山大學在內,共有臺大、臺師大、臺科大、中央、中興、海大、屏科大、東華共9所國立大學發起成立「臺灣永續治理大學聯盟」。
- 關於永續的議題,我們無人可以置身事外;而面對社會對於大學的期許,中山大學亦將USR與SDGs相互連結,透過研究教學的影響力共同推動更美好的永續發展。
- 承辦全英語課程、專業英語教學工作坊及西灣國際沙龍等相關活動之專案管理及行銷宣傳,促進本校學生提升英文能力及培養國際文化素養。
- 於1931年1月14日運抵天字碼頭,中大師生到碼頭將其運至石牌校園的農場暫置。
- 國立中山大學學生會成立於2007年,依據大學法及國立中山大學組織規程設立,為中山大學全校的學生自治組織,具有中山大學學籍的學生均為當然會員。
郭沫若到任後對文科開始進行整頓,辭退了15名教授。 4月,祕書處開始出版不定期雜誌《學藝叢刊》,進行學術文藝討論、社會改造研究、世界潮流批評、東西方名著介紹等。 「AAPBS」正式成立於2004年,其創立宗旨在於透過會員間研究、教學上的合作,促進企管教育,培育亞洲的企業家,並強調區域之企業研究。。 「PACIBER」旨在建立與國際貿易相關的教育和研究,提高各會員大學之間的院校和學子更多向化的交流管道,提高亞洲太平洋區域開展合作的廣度,促進更暢通的對話機制,並且擴大對國際貿易更有益的共識。
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時期
校徽:整體為梅花樣式,中央書寫「中山」校名,形似政大校徽。 1997年開始使用識別標誌(LOGO),以壽山、臺灣海峽構成主要造型。 國立中山大學2025 臺南府城作為臺灣歷史最悠久的臺灣古都,即將進入建城400週年,在這個交替與創生的時代,臺南人如何用「文化」帶動不一樣的藝術創生,不僅讓其他人看見臺南,有讓臺南人看見自己。
本學期僅擬修習必修課程學生請注意,未於選課階段上網確認必修課程者,視同未完成選課,系統預置之必修課程一律刪除。 負責校長行程、會議紀錄、貴賓接待、公文審閱、信函回覆、文稿撰擬、媒體公關、新聞行銷、社羣媒體經營等相關事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90年代後不再以官方形式使用此稱謂。 國立中山大學2025 行政區劃和學校信息以1990年為準,當時尚無重慶直轄市。
國立中山大學: 活動照片公告
2019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年度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一位,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立項數位居全國第二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受理期獲資助項目數位居全國高校第二位。 截止至2019年底,中山大學有19個學科領域進入ESI世界前1%,入選學科領域數量僅次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浙江大學並列國內高校第3位。 其中有15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5%,2個學科領域進入前0.1%。 在第四輪全國學科水平評估中,學校50個學科參評,A類學科數(A+、A、A-)14個。 該校使用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的校訓、校歌,也長期在自述校史中申明本校為1924年成立的國立廣東大學及隨後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的延續。
一部分師生由校長金曾澄率領,於梅縣設立校本部;另一部分由總務長何春帆率領,在連縣三江鎮成立國立中山大學連縣分教處。 1946年1月,國立中山大學正式在廣州舊址復校,各學院先後開課。 1924年(民國13年)6月21日,國立廣東大學舉行校長就職暨原學校學生畢業典禮。 孫中山委託總參議胡漢民代表大元帥在會上宣讀了國立廣東大學訓詞:「學海汪洋,毓仁作聖,大學畢業,此其發軔。植基既固,建業立名,登峯造極,有志竟成。為社會福,為邦家光,勖哉諸君,努力自強。」時至今日,在中山大學畢業典禮上畢業生也需要恭讀此訓詞。 中山大學的直接前身,是時任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孫中山於1924年(民國13年)在廣州創立的國立廣東大學,該校由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所學校合併而成。
國立中山大學: 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
1970年,教育部計畫將請求在臺復校的國立中山大學、國立暨南大學及國立北洋大學三校,合併在高雄市成立國立東南聯合大學。 惟呈報行政院後未獲答覆,同時也遭國立中山大學校友會代表鄭彥棻、梁寒擬、謝東閔等人反對。 該校入選教育部指定重點研究型大學、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設有美國、歐洲聯盟、日本官方辦公室及韓國研究中心。 中山大學圖書館與臺大、陽明交大並列為臺灣3所大學寄存圖書館之一,西文圖書佔總館藏的41.86%,韓國學研究圖資為全臺之冠。
國立中山大學: 相關條目
10月,廣州區高校調整委員會發文《以對人民負責的態度,做好院系調整工作》,進行全面動員。 師範院校及設有師培相關學系之大學亦可能有師資培育中心,僅擇一列入。 中華民國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南臺灣國際產學聯盟」、「SEMI-FlexTech 軟性混合產業電子委員會」成員。 主辦「孫中山先生與近代中國學術研討會」,總統嚴家淦出席並致詞。 同年10月,受到抗日戰爭的影響,遷至雲南澄江,1940年遷回粵北坪石,1945年初又緊急疏散至粵北梅縣、連縣等地。 特殊官方智庫「中山美國中心」、「中山歐盟中心」、「日本研究中心」,分別由美國在臺協會、歐洲聯盟執委會、財團法人交流協會資助設立。
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WWW2
然而,該復校敘述該校現已經罕為採用,且該校建立以來一直以1980年為校齡計算之起點,未曾舉行過囊括廣州時期校齡的週年校慶,而校徽、校旗與主要行政教研人員亦皆未繼承廣州的原國立中山大學,其復校之名實,相較於國立清華大學、國立交通大學等校,仍有待商榷。 1964年11月,教育部著手國立中山大學復校事宜,同年12月成立了有著三十七位籌備委員的「國立中山大學重建委員會」,並預定明年開始招生。 以智庫學者立校,包括東沙離島研究站、臺斯環境變遷海外科研中心在內,共有近70個研究中心,幅員橫跨400公里。 全校現設有8個學院(含1個博雅學院、籌設中之醫學院)、2個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其中有1個純學士班(政治經濟學系)。 此外,中山管院AACSB認證、特許金融分析師(CFA)協會課程認證。 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分校國立中山大學與臺灣人工智慧學校(Taiwan AI 國立中山大學 Academy)共同組建「AI軍師聯盟」,並在校內成立「臺灣人工智慧學校南部分校」,共同舉辦人工智慧產業論壇以互享技術與產業資訊。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
這是兩國大學風帆交流的首例,也是阪大除了與京都大學、神戶大學共辦「京阪神戰」之外的唯一校際定期賽。 未來,將擴大推動與阪大、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墨爾本大學共辦世界風帆名校大賽。 2017年,舉辦與聖地牙哥加州大學之雙邊學術研討會,同年再主辦「2017年APAIE年會暨教育展」。
國立中山大學: 附屬醫院
1992年12月,校方鑒於場地有限,不再收葬骨灰。 此校址舊時爲廣東貢院,廢除科舉之後改建爲兩廣師範學堂,後更名爲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 國立中山大學 1924年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與其他兩所高校合併組建國立廣東大學之後,該址成爲國立廣東大學校址。
國立中山大學: 研究亮點
馮乃超、梁未聞、龍潛、李嘉人、崔金錫、楊毅、黃煥秋、張幼峯、黃水生、許學強、李延保、鄭德濤、陳春聲等人在1949年之後曾先後擔任中山大學黨委書記一職或其他類似職務。 當時一批來自北京的紅衛兵,認爲孫是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極力要推倒其銅像。 「西子樓」、「西灣講座」、「西灣學風」、「西灣開學祭」皆依此定名,猶如東京都內的小地名-早稻田之為大學校名的前例。 黑幫人物演講邀請,2020年4月,該校助理教授陳世嶽邀請統促黨總裁—「白狼」張安樂蒞校演講(題目為「與年輕人談統一促進黨」)。 因張安樂過去為竹聯幫大老緣故,校長鄭英耀對其入校演講完全不知情一事向社會大眾致歉。
國立中山大學: 研究中心
即原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禮堂,位於廣州市越秀區文明路(現廣東省博物館內)。 大鐘樓還是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會址,現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0年9月,中山大學珠海校區在珠海市唐家灣建成;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原中山醫科大學校址成爲中山大學的廣州校區北校園;2004年9月,中山大學在廣州市番禺區廣州大學城的新校園落成,成爲該校廣州校區東校園。 至此,中山大學由單一校園發展爲多個校園,傳統校區康樂園也因此改名爲廣州校區南校園。 1949年(民國38年)10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廣東戰役。 13日,中華民國政府自廣州緊急疏散至重慶,部分國立中山大學師生員工隨同政府轉移,後輾轉至臺灣,成為1980年(民國69年)國立中山大學在臺復校的重要推動者。
,是一所中國大陸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珠海市和深圳市,直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廣東省人民政府共建。 1926年,正式更名國立中山大學,並在廣州石牌建立新校址(今華南理工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校址內)。 按照早期校領導人的想法,力圖將國立中大醫科辦爲德國式,把農科辦爲美國式,把文科辦成北大式。 同年,國立中山大學舉行「廣東臺灣學生聯合會」成立大會,主張打倒日本帝國主義,發動臺灣民族革命。 1924年,孫中山下達大元帥令,將位於廣州的國立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廣東公立法政大學、廣東公立農業專門學校三校合併,升格國立廣東大學。
2015年開南臺灣首例(全臺第15例),開放大學生、研究生出席校務行政會議。 材料國際學院國立中山大學與國立臺灣大學、國立成功大學於2017年共同宣佈設立「材料國際學院」,明年秋季招收碩士班學生,初期借址中山大學校內授課,未來將落腳臺灣中油舊廠的新材料循環經濟產業研發專區內。 中山大學墓園:現位於蒲園區北海崗(674號北面),佔地約3畝,原為嶺南大學墓園,現有墳墓274個(包括獨葬及合葬),所葬人士有教授、教士、學生、工人甚至是無名人士,大部分為嶺南大學師生員工。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
現校園緊鄰海軍陸戰隊營區,時常可見陸、海軍官兵列隊入校參觀的情景。 2007年,與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簽訂「合作意願書」,共同推動招收國際博士生之學術合作。 國立中山大學2025 2月1日,高雄縣政府無償劃出仁武鄉24公頃土地,替換1969年計劃的36.63公頃鳥松鄉縣有地。 國立中山大學 國立中山大學位於西子灣風景區,可在校內從事衝浪、滑浪風帆運動,觀覽船舶進出、乘船來往旗津。
主辦「第四屆山海論壇」,並於年末兩個月內,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鈴木章、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天野浩相繼蒞校演講。 2006年,與美國賓州大學啟動「雙聯學位學程Dual Degree Program」,並與國立成功大學舉辦首屆「城灣盃」交流競賽。 1965年1月,教育部部長黃季陸陸續勘查各縣市提供的復校校地,同年11月12日宣佈籌備復校,旋即取消。 洞內四通八達,有獨立的水電、盥洗衛浴及住宿區,日治時期是日軍重要的作戰指揮中心,後亦作為高雄港務局的辦公場所。
國立中山大學: 招生最新消息
10月31日,校方證實將承租緊鄰仁武校區的臺糖土地(原永達技術學院仁武校區)作為醫學院教職員生宿舍與籌設國立中山大學附屬國際中小學實驗學校的用地。 2005年,入選第一梯次「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管理學院全國第一家榮獲「AACSB」世界級商管學院認證。 同年,奉教育部覈定私立國光高中、國光國中等二校歸屬為該校「附屬國光高級中學」。 陳濟棠主粵時依循孫中山遺願,西南政務委員會於1931年確定開展工程,分三期歷時六年完工,利用五山官地和石牌鄉的地皮建築,時與石牌村還有補償協議。 石牌校園及其建築羣的規劃建設,在中國近代建築史上有着特殊地位,也是天河地區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民國時期大型建築羣。
國立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
2021年,增設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社會創新研究所、法律與政府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海洋科學與科技全英語博士學位學程。 受疫情影響,本次為繼2019年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辦後,再度以實體博覽會的形式進行,共招集了全國91所大專院校196計畫團隊共同參與。 國立中山大學前身國立廣東大學建校時主校區(包括校本部和文理兩學院、天文臺圖書館及附屬學校)在原高師所在地(廣東貢院舊址),校門開在文明路上。 由於多所以中山大學爲名的學校皆為列寧式黨國所創,在建校時均以爲國家革命和建設培養專門人才爲目標,對學生進行基於社會主義特徵的黨化教育(partification of education),美國華裔歷史學家葉文心將這種模式概括爲「中山大學模式」。
國立中山大學: 校友
而且,西堂因年久失修成爲危樓,在1986年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興建新館時被清拆。 國立中山大學 中國詞曲作家、中山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1978級本科校友陳小奇於1999年爲母校75週年校慶創作了《山高水長》,因樂曲優美、歌詞溫馨,表達出校友對母校的感激和懷念,一經發佈就在海內外中大校友中引起強烈共鳴,被廣爲傳唱和公認爲中山大學的第二校歌。 2009年,中山大學校友總會正式確認《山高水長》爲中山大學校友之歌。 國民政府在統一全國後,遂模仿法國大學區制度,在全國多地設立中央級或地方級的」中山大學「,希望以此強化國民政府和中國國民黨訓政的合法性。 從2009年秋季開始,中山大學開始在大一實行一學年三學期的制度。
1952年後下葬的有中國經濟史專家梁方仲教授之父;嶺南畫派著名畫家陳樹人的女兒陳美魂;中國文學史專家王起教授夫人徐碧霞、續弦薑海燕;中山大學原副校長夏書章教授兒子夏紀善以及中山大學原副校長胡守為的先人等。 墳場內有中式墳穴,也有基督教或天主教墓葬,墓碑或墓身多有十字架標誌,但很多標記均在文革時遭毀壞,但至今仍可見昔日痕跡。 1980年代以前,西區還較為荒涼,墓地與家屬區相連,面積較現在稍大。 1980年代,西區開始建設,幾十個墓地被遷到新墓園。
1935年(昭和十年),高雄市役所為了迎接始政四十週年記念臺灣博覽會,在西子灣興建一棟2層樓的和風建築「高雄觀光館」。 臺灣戰後時期,成為蔣公行館之一,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宋美齡伉儷每逢南下必駐蹕此館。 1980年移交大學校方管理,1999年賦予別名「西灣藝廊」,2004年晉身高雄市市定古蹟。 國立中山大學擁有若干全臺首創之院系所,包括海洋科學學院與相關系所、社會科學院、外國語文博士班、EMBA及社會學系(所)等等(見列表「*」符號標注處)。 共同編輯:國立中山大學 USR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計畫、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USR產學合創・在地共融計畫、HISP高雄灣岸創生計畫、國發會地方創生南區輔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