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願法義分享11大優點2025!(小編貼心推薦)

期待師兄姐們在這難得的空中道場,與我們分享心得。 更期待時機因緣早日具足,讓信堅師兄講解牛頭法融的 “絕觀論” 及 “心銘”。 師姐所說,都是修習一乘佛法及禪宗頓悟法門,所必具備的對諸法實相、真修實證,所必具備的信解。

  • 這尊佛的名稱向那個時代的眾生傳遞著這樣一個教化的信息。
  • 那我們私底下大家想想我們聽法也是這樣,私底下大家一塊分享的時候都說,這兒聽的什麼那兒聽的什麼,聽的怎樣怎樣相應不相應。
  • 所以師父上人提倡東林三心,謙卑自己,如此才能生起恭敬阿彌陀佛的悲願,才能生起真誠心,歡喜相續唸佛。
  • 是故志求智慧辯才者,宜應唸佛求生安養。
  • 所以他時間也短,比佛修三大阿僧祇劫短多了。
  • 這是我們羣三一直以來弘揚的主旋律,也希望諸位聽法的時候往這個道上會,和這個法相應。
  • 又復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

修行通途佛法,破見思惑方可長揖生死,不墮輪迴。 大願法義分享 而淨宗信願持名,乘託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即可橫截生死急流,由凡聖同居穢土生到凡聖同居淨土,不再遭受輪迴之苦。 自力修行,勇猛精進,如救頭燃,或可證人我空,得阿羅漢果。 這時,往往得少為足,取證偏真涅槃,墮無為坑,飲三昧酒,對嚴土利生不生好樂。

大願法義分享: 了義大手印祈願文 05 法師法語&學習分享. 4,滿彼事業盡無餘,回歸清淨自在。

新加坡唸佛會的成立,師父上人非常歡喜! 一個星期後,我們再見面簽租約事宜。 他非常歡喜,感恩我們把這地方當成 彌陀之家東林寺 新加坡唸佛會的一個起點。 他還說這好像是他一直在等待想做的一件事。 他也說只要我們唸佛共修,日後唸佛會的法緣在新加坡一定能擴大。

同時也因緣湊巧,時機成熟,信堅近日,又回頭重看了牛頭法融的的 “絕觀論” 與 “心銘”,終於融會貫通了禪宗頓悟法門的真諦,也真瞭解了為何禪宗自宋代以後,一厥不振,變成了民間禪法的此主要原因。 這也是為何金剛藏菩薩,要經月光菩薩三請,才說十地法門。 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將入滅時,才說法華、涅槃經。 大願法義分享 若諸眾生,因其積集諸惡業故,所感一切極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眾生,悉得解脫,究竟成就,無上菩提。

大願法義分享: 圓滿認證

然則,諸佛菩薩所證的菩提,應該是屬於眾生,若無眾生,菩薩將不會「觀眾生苦,發菩提心。」若然不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饒益眾生,就無法成就六度萬行的因華,結成無上菩提的果實。 「應如是解」,是勸諭善財童子,及一切菩薩,應認識理解恆順眾生的真義,而於諸眾生不分彼此,不分高下,不分貴賤,恆以平等之心,恭敬供養,尊重承事。 「一切菩薩」是因人,「所修無量難行苦行」是因行,「悉求無上正等菩提」是果德。 一切菩薩無不志在成佛,因此從初發心,直至證得菩提,於其中間,經歷五十五位真菩提路,廣修苦行。 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頓悟漸修,從劣至勝,無論粗妙大小之行,皆是成佛之因,皆有廣大功德,皆應隨喜學習。

即長即短,報身壽即是應身壽;即短即長,應身壽即為報身壽;無長無短,報身化身壽即乃法身壽;長壽短壽並存,法身壽即是報身壽與化身壽。 大願法義分享2025 往昔消逝之事為宿,往昔之法的相續為命,對此了了照之便為宿命通。 宿命通是眾生本具的六種神通之一,然因被無明煩惱的遮蔽不得現前。 吾人在無盡的生命輪迴中,或生人道,或昇天堂,或下地獄,或入畜生道,就像從一間房子進入到另一間房子,在生死苦海中頭出頭沒。 大願法義分享 我們今生的相貌、職業、壽命、福報等都跟吾人前世的業力相關。

大願法義分享: 南無第三世多傑羌佛代眾生擔黑業與返老回春對比法相

巨大聖跡在將建立的佛教城聖天湖上展示 聖天湖所在的城市,當天公聽會一致表決同意分割土地修建世界佛教中心城,龍天護法甚為歡讚! 這條乾涸多年、在地下河上的河牀竟突然碧水奔流、巨浪掀波,以資慶賀… 其餘眷屬皆五體投地,合掌稱頌,各自做偈以為讚歎。 願喜殺生者斷殺;希求財富者斷除不予取;貪執非法行者斷除邪淫;樂說粗語者斷除妄語;飲酒者戒酒;如是造諸五不善業眾生,願他們守持五戒。 大願法義分享 行不善業、性情粗暴、為非作歹、急躁易怒、野蠻兇狂、無有厭世、飽受束縛眾生,願我以八萬四千發心、八萬四千種語言度化他們。

大願法義分享: Archives for 現場法義分享 – Page 125

大願大行,佛的願望是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這是大願;教給我們立刻成佛的方法,這是大行,沒有比這個行門更大的。 中道是不偏在兩邊,第一義就是究竟義。 絕對不是早晨把經文念給佛菩薩聽聽,晚上再念一遍給他聽聽,自己心裡想的、幹的,與經上講的毫不相關,這樣的早晚課有罪過。 佛菩薩沒有在,泥塑木雕的佛像,早晨騙他一次,晚上又騙他一次,連這個佛菩薩形像都忍心騙他,你還存什麼好心? 連泥塑木雕的佛像一天都騙兩次,那騙一切眾生好像是當然的,有什麼奇怪?

大願法義分享: 佛教段位法裝與聖德考試

曠野,指空曠荒蕪無人居住之郊野; 「菩提樹王」,喻眾生本具法身,沙石喻眾生心中煩惱。 曠野沙石中,有樹王,喻眾生生死曠野煩惱中,有法身理體。 樹根,喻眾生本具的佛性種子;水,喻菩薩的大悲心水;枝葉,喻戒定慧三無漏學;華,喻六度萬行;果,喻佛果菩提。

大願法義分享: 佛教法會與聖蹟

如果用想要企圖得到什麼的心去修正念,那結果是回到原地,不會有進步的。 大願法義分享 大願法義分享2025 不要試圖想要去控制妄想或妄念,選擇一個適當所緣(觀照的對象),然後持續不斷的保持念茲在茲去觀照所緣的情況,從中就會體驗到生滅無常。 培養正念主要重點是持續有恆心與輕柔的保持當下,這就是祕訣。

大願法義分享: 佛教正法廣播節目

就會講一部《彌陀經》就行了,不要學得太多,一部學完了,你一生都受用不盡。 大願法義分享2025 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國土諸菩薩眾,聞信我阿彌陀佛的名號,就能得到三種法忍(音響忍、柔順忍與無生法忍),於諸種佛法中,即能得到不退轉地。 功高易進,唸佛為先,普等三昧能見到無量不可思議的如來,所以三昧(正定、正受)的功德亦不可思議。 而我們眾生心性功德被無明煩惱給障礙住了,拘囿於這個常識的現象界,對普等三昧所現出的境界一無所知,疏絕隔離得太久遠了,誠為可悲可嘆。 如今仰賴聞名功德,趨向普等三昧,平等普見十方一切諸佛,實為阿彌陀佛大悲願力加持所致。

大願法義分享: 佛教經典論著推薦

彼諸眾生,若聞、若信此大願王,受持讀誦,廣為人說,所有功德,除佛世尊,餘無知者。 是故汝等,聞此願王,莫生疑念,應當諦受。 受已能讀,讀已能 誦,誦已能持,乃至書寫,廣為人說。 是諸人等,於一念中,所有行願,皆得成就;所獲福聚,無量無邊! 能於煩惱,大苦海中,拔濟眾生,令其出離,皆得往生,阿彌 陀佛,極樂世界。

大願法義分享: 南無大悲觀世音十大願與六回向生命是美麗的!願你生命的每一時刻都充滿愉悅。祝福您! 福報像水,沒有比這個更殊勝的了。這一句佛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 阿彌陀佛稱為萬德洪名,換句話 …

因如來曾言:佈施能得大受用,持戒能轉生善趣,聞法能得大智慧,修行能得妙果位,具福德眾生若迴向善根則能成辦一切所願。 佛所說既如此,則我誓願如能圓滿,我願將佈施、持戒、聞法、修行所得福德盡皆迴向眾生。 我願入無間地獄為眾生代受罪苦、感受無量苦痛,並以之為迴向。 願他們再勿墮落,而我則願墮入諸惡趣中,惟願他們得解脫。 所以大家想想,我輩的凡夫真的是隻有依教奉行的份了。

大願法義分享: 祈請法師法體速速安康以全大願, 喫素護生。 第二 要命就要保命,興聖教, 沒有加入鏡子自己的主觀判斷,為親友,未來際劫恆無倦」。

是故聞信彌陀名號,執持在懷,便能令我們的六根聰利健全,身相端嚴,神定心怡,菩提勝心,常得增益。 往生前數日,以下痢疾,遺一破舊裙子,臭不可近。 他人將裙子拋到水中,忽見裙子變成蓮華,五色璨然,散佈水面。 目睹者驚訝敬畏,趕緊撈起裙子,送至一尼庵作佛座前的尊圍。 大願法義分享 另有六祖永明延壽大師,唸佛往生後,閻羅王設大師法像日日禮拜;十祖截流大師,往生時閻羅王伏地禮拜;宋朝王日休居士,站立往生後,廬州一帶,家家戶戶設像供奉禮拜。 所以這一願是給一個唸佛者人格上的尊重,道義上的鼓舞。

大願法義分享: 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 中英文版

新加坡唸佛會從無到有,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一些佛友護法跟普弘提及在疫情這段時期,無論僱主或僱員,皆要面臨疫情對經濟造成的巨大衝擊,乃至面對減薪、停薪、轉換工作或被裁員等等的問題。 但在護持供養三寶上,大家都非常的發心,以致我們在短短的兩週內即可安心入住唸佛會。

大願法義分享: 唸佛怎樣反觀自己

也就是說根觸塵才生起識,而不是六根中本來就有一個識在內。 這種觀法就是耳入處的法念處觀法。 六內入處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外處就是色聲香味觸法。 當眼見色塵時,如實覺知眼觸色的狀況,心在看而不是眼在看,分別是人或花、樹等是心,不是眼根。

大願法義分享: 佛教三大機構通訊資料

我們有沒有想過說,阿彌陀佛就這麼有名的一個名詞概念,怎麼有這麼一個名號會這麼流傳呢? 這其中肯定有他的原因的,特別是我們學佛的行人更應當反徵了,說釋迦牟尼佛都很多人不知道的,這其他的佛就更不用說了。 唯獨阿彌陀佛的名號這般流行通用,甚至成為學佛標誌,問候語,感恩詞,都用阿彌陀佛。

大願法義分享: 阿彌陀佛臨終接引,這是自力法門沒有的

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他方無量國土諸菩薩眾,聞到我阿彌陀佛的名字,生生世世,直到成佛,都能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具足。 由於極樂天人清淨無垢,具有無我及我所的智慧,所以受樂而無受樂之想,沒有佔有欲,沒有染著執著的心。 往生者有這樣的般若智慧、清淨平等的心態,安享超越苦樂的極樂,即是法性般若之樂。 世間五欲樂與法性樂具有此消彼長的關係,唸佛得法性樂,自然遠離五欲樂的貪戀。 法性樂無染清淨,常恆不壞,乃生命真實之樂。

簡單說就是覺知呼吸與身體的關係。 先瞭解而後力行體驗的解行並重,這纔是理性的修行者,也容易進道上昇開法眼證聖果。 如果法、義、法次法不清楚,又沒有真正的善知識指導,那要開法眼證聖果那就難了。 訓練專注通常被稱為「繫心一緣」,它是用力的迫使心持續在固定一點的所緣上面,因為用力專注,如果短期還無所謂,若長期使用者,有些體質較差或是潛在有精神分裂症者,有可能會因而產生身心勞損或情緒失控。

大願法義分享: 大願法師11/21、22 臺中、臺北 現場法義分享

所以你看以至於說我們在提倡善法的時候,還要立足於不善的本質,來教化在這個染土上,如此的來設教。 大家想想我們這兒是這麼一個國土。 所以大家要看到這裡,我們讀這一條願力要有一個關鍵詞叫作「除其本願,修短自在」。 大家通過我們對極樂世界的學習,描繪,觀照,大家都已經有一些瞭解了,極樂世界的這種國土中的依正莊嚴的殊勝,都是一個自在的表達。

大願法義分享: 淨土法義分享 第一冊

東林祖庭,我們一道來研討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是非常殊勝難得的因緣,亦是諸位同仁宿世善根福德所致。 佛經常說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中國難生、淨土難信,確是真實不虛的。 人身之難得,釋尊以盲龜值木來比喻。

大願法義分享: 法然上人:唸佛功德之大,感情成分, 鏡面纔有景象的活動。 但是這個鏡面的影像 和外在的景物動的完全一樣,還是一見難曉,這叫修行。如果我們一天都沒有發現自己的過失,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十種大願。此十願是菩薩不可思議之聖德。

[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七、大乘義章卷十四] (三)初學菩薩所發二種十願。 此十願又稱十種行願,出自大乘修行菩薩行門諸經要集捲上所載之勝義諦品經。 彌勒為九百九十六位賢劫菩薩之上首,曾經受記,在此土當來補處成佛者。

大願法義分享: 佛陀妙法無上寶

在他方世界,二乘種性的聖眾,常常得少為足,對嚴土利生不生好樂之心。 阿彌陀佛平等救度九法界眾生,十方世界中修小乘戒行願往生者,阿彌陀佛亦平等攝受往生,但到西方淨土先證小乘果位,證小乘果位已,即可轉向大乘,一轉向大乘以後,更不起二乘自利之心,並不是說二乘種性人不得往生。 所以天親菩薩偈雲:「大乘善根界,等無譏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種不生。」安樂淨土聲聞眾多,表明阿彌陀佛願力不可思議。 大願法義分享 聲聞人證得我空,便以為所作已究竟,可以涅槃安息了。 此等聲聞本不應再能生起成佛的根芽,可是阿彌陀佛的大悲本懷,欲令一切眾生皆得成佛,故以不可思議神力,攝令生到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淨土,既生已,阿彌陀佛復以神力,令彼發菩提心修菩薩道,最終皆當成佛。 從此願亦可深刻感知阿彌陀佛惠以眾生真實之利之悲願神力。

這一願意謂:若我成佛的時候,國中正報的天人、依報的萬物,一切都有無量的莊嚴、清淨、光明與華麗。 又極樂菩薩凡所施設,乃至一香一華一衣一蓋一供養具,無不稱合法性,等虛空界。 即以全法之身遊諸佛剎,稱真之物供養於佛,是即法施於佛。 如來從修行中來,若能如說修行,是則成就諸佛如來。

由彌陀願力加持,故上得諸佛菩薩的護念加被,下得諸天世人恭敬禮拜,令我等唸佛人修行不遭魔障,安隱速疾成辦往生成佛之大事。 我等淨業行人幸蒙此願恩澤,何幸如之。 阿彌陀佛因地見到有些國土的女人,善根微露,有厭惡女身不淨穢質之心,然障重慧淺,不得速轉女身,在無量輪轉的過程中,或驢女或馬女,罕有保人女之幸。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