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味負評9大著數2025!(持續更新)

而阿瑜希望小澄能不再重複世代傳承命運的心,卻只讓小澄覺得,自己唯一想要的一家團圓,在此刻被狠狠抽離。 於是長大之後的我們開始減少回家的次數,開始逃避追問的關心,開始在餐桌上的話變得極少,開始收藏著承受不完的祕密。 家的面相多元也多變,隨著年齡、隨著世事,隨著人去,家,好像總是小時最為美好,好像總在長大之後開始逐漸變了樣。 從前的歡樂與無憂,因為時間的推進,人的成長,而變得複雜,變得令人不願觸碰。

眼看就要苦盡甘來,秀英卻在70大壽當天接到丈夫離世的噩耗,在替這位有名無實的丈夫籌辦喪禮的同時,竟意外迎來了另一位陪伴丈夫度過晚年的女人,令她不得不再次面對內心埋藏已久的怨懟。 長片電影的主軸從兩個女人的糾葛擴展成一個家庭的交織,除了女主人林秀英與「小三」蔡阿姨(丁寧飾)之外,林秀英的三個女兒(謝盈萱、徐若瑄、孫可芳飾)和孫女(陳姸霏飾)也增添了不少戲份。 《孤味》從劇本開始,到設定每一個角色的定位與演員選角,都可以說是經歷關關的篩選及調整,在導演許承傑完成第一版的劇本後,又與另一留美編劇黃怡玫討論,對整個電影的結構進行大幅修改,而在徐若瑄加入監製後,對於每個人物的設定又再進行更仔細的調整,甚至為了讓大家「說話的感覺」像是一家人,更進行了反覆的讀本。

孤味負評: 金馬獎2020》改編臺南特教學校性侵醜聞、同志議題…10部下半年必看電影,道出臺灣社會最真實面貌

長片中雖然全無提及,然而意在言外,「孤味」或可說是隱喻:人敢於質問自己,化解莫名的堅持,終究豁然開朗,明白自己與他人的關係,無論這「他者」是至親還是外人。 陳淑芳在《孤味》中扮演這位開放大度的妻子、母親、外婆,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放下家庭與社會壓在她身上的制約,停止一再逼視回望傷口,沈溺於怨恨與自憐,最後幡然通透人間事,變成更好的人,也活得更自在,可以微笑著唱完一首歌,結束一切愛怨情仇。 理解別人,同時與自己和解,也才維護了自己原本就該有的尊嚴。 對丈夫理當最難以釋懷的秀英,得知蔡小姐的存在後不是勃然大怒,找她大吵一番,而是默默的探訪她的行蹤,想要了解這個陪丈夫生命最後一段時光的女人,更多他們的故事。 有別於一般通俗劇更煽情的處理,導演在處理秀英的角色,注入了更多層次,那是對人性的寬容和理解。 秀英心裡必有很多疑問和怨懟,但她不用對質的方式去逼出答案,而是慢慢地觀察著蔡小姐,從到臺北撲空、在靈堂外叫住蔡小姐後欲言又止,到兩人在佛堂緩緩爬梳對共同男人的記憶,而真正學會放下,把心裡空缺的那個洞給填補起來。

  • 臺灣電影《孤味》(Little Big Women)改編自2017年同名劇情短片,由陳淑芳、謝盈萱、徐若瑄、孫可芳、丁寧等人主演,陳淑芳更憑《孤味》贏走金馬獎最佳女主角,電影現已於Netflix上架。
  • 林秀英(陳淑芳 飾)是臺南赫赫有名的餐廳老闆,在丈夫(龍劭華 飾)無聲無息地離家後,便靠著賣蝦捲,獨自撫養三個女兒長大成人,不僅把蝦捲從路邊攤賣到開餐廳,三個女兒更是成就非凡,大女兒阿青(謝盈萱 飾)是國際舞者,二女兒阿瑜(徐若瑄 飾)在臺北當整形醫生,小女兒佳佳(孫可芳 飾)則接手自己的餐廳事業。
  • 謝盈萱飾演的大姊陳宛青是一位舞者,個性忠於自我、不受外界拘束,像極了林秀英的先生,然而不拘小節的她始終與保守固執的母親存在著隔閡;由徐若瑄飾演的二姊陳宛瑜,行事風格與導演的母親同樣一板一眼,凡事努力不懈,戲中她對自己女兒的管教卻隱含著矛盾;而蔡阿姨,在戲中與林秀英的關係雖然隔著一層尷尬,但在現實生活中,她最終是被導演的外婆所接受的。
  • 許承傑的劇本在一版後,也經過其他編劇及監製的調整,但是對於阿嬤、堅忍臺灣女性的感謝及感動,至始至終都不曾消失在這個故事裡。
  • 平時情感細膩豐沛的藝術家,在遇見最親密的家人時,也會變得詞彙匱乏,只剩脾氣當前,好像無論什麼先前在房間裡演繹過多少次的溫柔談話,在浴室裡預防過多少次,那不想再後悔的決心,也總會在開口那一剎那,煙消雲散。

在看完劇本後,因為自小經歷的共鳴感而被打動,徐若瑄二話不說答應參與演出,甚至跨足電影製作人的角色。 以往以充滿自信的女性形象呈現在觀眾面前,但在這看似堅強的外表下卻擁有與《孤味》相似、不為人知的故事。 《孤味》不管是劇本、人物設定或是任何一個細節,都是依照現實中的模型刻畫出來的,導演許承傑在從小最親近的阿嬤過世後,將她的故事寫成畢業製作的劇本《孤味》。 許承傑的劇本在一版後,也經過其他編劇及監製的調整,但是對於阿嬤、堅忍臺灣女性的感謝及感動,至始至終都不曾消失在這個故事裡。 秀英的性子急,阿青的性子衝,當兩人正對著想向對方表達關心,最後剩下的,只剩那些最不想脫口的詞彙,在空氣中凝結。

孤味負評: 贊助如履,支持我繼續推出好文章

研究所的畢業製作,就像在熨貼自己和家人未曾好好安頓的情緒。 孤味負評 許承傑沒想到的是,這個源自於自己生命故事、預算有限的短片,竟然引起廣大鄉親的共鳴,甚至被國際的影人看見。 《孤味》是男性導演向臺灣女性致敬的電影,隔著男女性別相對理性的距離,少了些耽溺與哭喊,滿溢著溫暖與敬意。 佳佳拿到爸爸託蔡阿姨給她的那充滿兒時回憶的軟糖時,那喜不自勝而分食給兩個姐姐的開心模樣,讓死亡變得不再那麼沉重,面對死亡也可以用另一種方式觀看,拼湊出這個男人除了拋妻棄女之外,點點滴滴其他的形貌,讓悲傷得以漸漸淡化,愛卻能漸層蔓延。 為了讓《孤味》的感動從每一個小細節中堆疊出來,演員的每一個眼神、動作都是經過專業編排以及多次排演的,此外,由於電影中有許多臺語橋段,因此還特地還請來了臺語老師指導。

《孤味》不用說教的方式,去告訴我們應該要原諒,而用平易近人的口吻,緩緩勾勒出一個哀而不傷的故事,它不用批判的角度,去對劇中人的行為做論斷,而是用人的角度,平視這些跟我們一樣充滿矛盾而複雜的人,它不只做到舉重若輕,笑中帶淚,更是一個溫潤飽滿,充滿人性色澤的作品。 好的作品值得推薦給大家,《孤味》是你今年必須看的暖心佳作。 至於希望被母親認可自己可以獨當一面,管理餐廳能力的佳佳,卻也在發現秀英擅自發號施令後,覺得有苦難言,好像一切努力,都在瞬間化作泡沫。 就像面對阿青生病的秀英,像面對小澄未來的阿瑜,也像面對母親的佳佳。

孤味負評: 家人的愛

《孤味》裡的情感、罣礙、深情,來自於人與人、家與家的關係解構又再重組,而過去30年,許承傑一直在練習與這樣的狀態共處。 這樣的戲劇原型:「丈夫外遇離家多年,母親含辛茹苦撫養子女長大」,無論在戲劇舞臺或者電影銀幕都有諸多版本,臺灣舊時代女性因為父權以及社會制約的壓抑,為了求全相忍為家,吞忍諸多委屈心酸,也正是這些悲苦傷痛讓女性柔韌強悍,咬著牙超越困境。 《孤味》不渲染女性情緒,以喜劇形式淡化孤母悲情,很多時候以笑化解淚,以幽默承載悲傷,臺式詼諧喜感舉重若輕,讓觀者會心一笑同時,明白突如其來的死如何彰顯生的價值。 孤味負評 這樣的喜劇傳統,無論是在戲曲、電視、電影各個表演藝術領域都迭有佳作,值得創作者開發更多可能。 臺灣人有時太執著於歷史的悲與苦,而疏忽了喜與笑的傳統,而常民善於變通應付時代苦難的智慧,如果能夠轉化為幽默諷刺,可能活得更踏實有底氣。 所謂的臺式喜劇或者本土題材常常招致貶抑與批評,那些不成功的本土電影,是因為不夠好不是因為題材。

孤味負評: 電影【孤味】影評、臺詞:讓臺灣女人訴說臺灣的故事 Little Big Women

尋找蔡美林也像是在尋找自己,當真的遇見了對方,她才意識到原來她們同樣愛著陳伯昌,但她們的愛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林秀英求的是雙方同等的愛,她付出多少對方就要回報多少,可蔡美林卻是不求回報,只要兩個人愛著就好。 《孤味》是許承傑導演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改編自他2017年的同名短片。 短片中直接用臺語說明臺南人口中的「孤味」:無論做什麼代誌,愛專心,愛用心,按呢萬項代誌才會順利,這就係「孤味」。

孤味負評: ‧ 謝金燕「臺灣怎可能有我滿意的價格」 為王偉忠接《營業中2》:海薛一筆XD

這是導演許承傑2017年的短片《孤味》裡的一段話,「孤味」其實是一句臺灣話,本來指的是餐廳只專賣一道料理,並致力把這道料理做到最好,後來衍伸為了一種生活態度、處世哲學,說的是一個人專心一意,堅持把一件事情做好,就算孤獨也沒有關係。 這樣的生活態度對於年輕人來說或許很難理解,然而這卻是許多老一輩的臺灣人一輩子深信不疑的處世哲學,導演許承傑將他阿嬤的經歷寫成了故事,並拍成了短片當作他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的畢業製作,接著他便將這個故事延伸、改編成了他的首部劇情長片,同樣將片名取作《孤味》,而靈魂人物、女主角林秀英依然請來在短片時就演出同個角色的陳淑芳。 身為老一輩的臺灣人,林秀英很自然的承繼了「孤味」的精神,她面對任何事情總是專心一意,「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對她而言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既然要賣蝦捲,就要全力讓她的蝦捲成為臺南最好的蝦捲,同樣的,選擇進入婚姻、組成家庭,付出全部的自己是理所當然的。 就算再怎麼想逃離,家始終還是家,他們的開始與結束都在這個小小的地方發生,那是無論如何想避都避不了的關係羈絆,「我是為你好」到頭來原來為的不是他人還是自己,而是這個他們共同擁有著的家,因為愛而離開、因為愛而爭吵、因為愛而放手,各種不是很正面的言行舉止都出自於想讓家更好的心,所以《孤味》裡沒有好人,也沒有壞人,只有愛著這個家的人。 《孤味》是齣非常貼地的家庭故事,金馬獎最佳女配角得主林秀英(陳淑芳 飾)是三個女兒的母親,在丈夫陳伯昌(龍劭華 飾)無聲無息離家後,她靠著賣蝦捲,獨自撫養大三個女兒。 飾演女主角秀英的陳淑芳,收放控制得宜,表情層次細緻,把舊時代女性因為艱苦窮乏的生命歷程,對女兒有時失之苛刻的言語,表現得特別傳神。

孤味負評: 電影神搜

電影一開始在市場查看海產訂貨的戲,秀英就為自己的性格定調:在外是精明穩重受人敬重的餐廳老闆大姐,在家是主導大小事務的固執威權老媽。 陳淑芳為這個強韌的女性貫注了溫暖與柔情,當她像所有傳統媽媽一樣碎念指責女兒,抱怨夜不歸營的父親時,完全不會讓人反感,因為她代表了所有受傳統婚家價值束縛的女性:她們忍受丈夫外遇的苦應該被懂得而同其理同其情;她們堅持經濟獨立的努力值得尊敬。 飾演大姊的謝盈萱表現同樣精彩,這個角色是全片中最自由的靈魂,如果拿捏不好很容易流於過度張揚外放,一場近五分鐘一刀不剪的戲,看她從壓抑到痛哭的過程,是全片最驚心動魄的場景,只有一流演員可以做到。 孤味負評 《孤味》難得可貴的是,這樣的題材並沒有被拍的煽情,導演許承傑汲取了短片的經驗,精準拿捏住情感上的分寸,不過多不過少,他透過不同世代、不同角色立場的女性之間的對話,來對愛情、親情、家庭的價值進行探討,不以單一而是多方角度切入,讓觀眾能更清楚知道存在於這個家的問題,同時亦能以最客觀的觀點來看每個角色。 以林秀英為首的她們與他,每個人都擁有著鮮明的個性,她們的相互碰撞不單是激起了她們的難得對話,也是豐富了整部電影。 《孤味》看似平淡無味,然實際卻是複雜多變,酸甜苦辣鹹全被包進了蝦捲裡下去炸,咬下去香氣四溢、喫完後仍在回味剛剛嘴裡的味道。

孤味負評: 劇情

因為知道那扇門背後,是最愛你的人,是最真切為你好的人,卻也是最不懂得同理你,用你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你的人。 「如履的電影筆記」為全臺灣影評文章最完整、品質最穩定的電影評論網站。 曾獲得痞客邦社羣影響力『百大部落客』、社羣金點賞『最佳娛樂部落客』等獎項。

孤味負評: 導演

各界湧入的激勵把許承傑推入另一個軌道,原本沒打算再重拍一次故事的他,悄悄地開始了長片電影的前置作業。 大概很少人像許承傑一樣,34歲的年紀,就與多位成熟老辣的電影前輩合作:除了81歲的「國民阿嬤」陳淑芳,還有中生代演員徐若瑄、謝盈萱,監製與剪接指導甚至邀到了曾拿下國家文藝獎和金馬特別貢獻獎的資深剪接──70歲的廖慶松。 如果不是超過180公分的身高,許承傑在人羣裡很少會是醒目的對象,梳著規矩的頭髮,露出飽滿的額頭、端正的眉毛、拘謹的笑容,深色牛仔褲搭著一件卡其色外套。 許承傑畢業於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紐約大學電影製作研究所。

讓回憶,隨著灰燼飄散,也隨著伯昌的離開,不再緊箍著秀英的心。 其實他們都記得父親的好,也記得他手掌的溫度與曾經的愛,只是父親的不告而別,一再傷害,讓他們一個個都必須假裝著不在乎,卻又不停重複做著,那期盼著愛的動作。 因為我們都太過熟悉彼此,也太習慣被彼此無限包容,所以表達的方式最為真實、最赤裸,卻也不免在控制不住的時候,變得最傷人。 阿青與秀英的對話,就像是我們常在家裡會演繹的日常,尤其是當父母又在餐桌邊、沙發的兩端詢問著近況,沒有踩住煞車多嘮叨幾句之時,那個長輩忘記拿捏擔憂的表達,就會與我們忘記拿捏態度與用詞的回句,在家的空間裡相撞。

孤味負評: 劇情簡介

對於「家人的愛」四字總有另外五個字跟在後面,正是「我是為你好」,但很多時候都會忽略了對方心底所想所要的,就如林秀英對陳伯昌,她希望有同等的愛,放棄大小姐的生活,在路邊攤死捱難捱,同樣地希望陳伯昌都要付出同等的愛。 其實陳伯昌不是不願付出,他都有努力嘗試過,由於做警察人工低,他辭職去學做生意,可還是失敗告終,翻身不成還搞到一身債,他唯一方法只能離開臺南,去臺北重新發展才能抬起頭做人。 最親近的家人往往都最容易起衝突,說話直來直往,不留餘地,正因如此受到的傷害是雙倍。 謝盈萱飾演的大姊陳宛青是一位舞者,個性忠於自我、不受外界拘束,像極了林秀英的先生,然而不拘小節的她始終與保守固執的母親存在著隔閡;由徐若瑄飾演的二姊陳宛瑜,行事風格與導演的母親同樣一板一眼,凡事努力不懈,戲中她對自己女兒的管教卻隱含著矛盾;而蔡阿姨,在戲中與林秀英的關係雖然隔著一層尷尬,但在現實生活中,她最終是被導演的外婆所接受的。 在製片的鼓勵下,許承傑先是將《孤味》的短片寄給廖桑,並帶著監製意願書到中影,希望邀請他做《孤味》的監製。

對臺灣的電影圈而言,當時還沒有名氣的許承傑就像是個局外人,他不是臺藝大、北藝大、世新等老字號電影科系出身,在申請補助等等場合,他經常被評審投以「外來者」的眼光。 跟小時候在不同家庭穿梭一樣,他也重新在嚴密的電影系統裡尋找立足的位置。 孤味負評 紐約大學的電影訓練扎實,學生被要求每週用不同的類型說同一個故事,有時是科幻片,有時是喜劇,他也曾經對於 007、超級英雄等類型電影十分著迷。 然而直到要拍畢業作品,教授才提醒他,「類型的東西誰都可以拍,為什麼要你來拍?你要想的是,什麼樣的小東西會讓你一直記得?什麼跟你的連結最深?」那一年,正逢許承傑的外婆過世,他想起了親近的家人,於是《孤味》的概念浮現。 大學就讀清大工科系, 畢業後不像大部分的同學紛紛當起工程師,他先到誠品書店擔任創辦人吳清友的特助,並靠著吳清友的推薦信遠渡重洋到紐約大學就讀電影研究所。

孤味負評: 影評解析/《孤味》票房大賣1800萬!改編自真實故事,揭它最感動人心的3個祕密

質言之,《孤味》描述女人如何用心專心地白手起家,創業有成卻無法接受愛情與婚姻的挫敗。 在痛苦糾結多年之後,一個外人——丈夫外遇對象——不期然出現,讓已是人生暮年的妻子學會放手,接受丈夫早不歸家的冷酷事實,這才領悟到:失去愛情,失去婚姻,也不能失去自己。 不肯離婚的妻子與丈夫斷絕聯繫多年,丈夫的死反而讓她看清婚姻的假象,理解生命的本質:自己都不喜歡自己,誰會喜歡你? 孤味負評 要一直生悶氣覺得別人都對不起自己,還是當個明白人以笑化解怨氣?

孤味負評: 電影【孤味】Little Big Women 影片資訊

紐約大學不收電影科班背景的學生,他的同學裡有賭城的發牌員、美國自然博物館的考古學家,還有尼泊爾的導遊,「他們就要收這種怪裏怪氣的人,因為他們要看你的這些背景可以寫出什麼東西,」許承傑半開玩笑地說。 最終由演員陳淑芳抱回金馬影展最佳女主角獎,成為第57屆金馬獎影后,她並同時以電影【親愛的房客】Dear 孤味負評 Tenant獲最佳女配角獎,是第一位同時在金馬獎獲得最佳女主角獎及最佳女配角獎的演員,演員陳淑芳出道63年首次入圍金馬影展即抱回兩項大獎。 孤味負評 《孤味》入圍了本屆金馬獎六項大獎,有筆者相當喜歡的演員謝盈萱,題材又是我最喜歡的家庭通俗劇,在觀看之前著實有著相當大的期待。 而看完之後,我對它的喜歡更是有增無減,有朋友說在觀看的過程有著想哭的衝動,卻不是煽情那種,有朋友發現這部電影的情節與她的生命經驗有著高度的相似,而看得相當有共鳴,這或許都是這部電影觸動人的地方,但對我來說,《孤味》最成功的地方,是它有頭有尾說好一個故事,而且說得不落俗套。 那日夜裡,一樣的俄羅斯軟糖,一樣的三人,沒有了終於回家的父親,也沒有了那始終盼望著團圓的母親,女兒們在狹小的房間裡,放下了偽裝,在不言之中,道盡了對父親的思念。

我們也習慣了武裝,尤其是在被問到自己不想面對的問題,或不想被對方知道的,沒有報出的憂慮之時,就會選擇先把自己裝扮成最鋒利的玫瑰,因為好像這樣,自己就再也不會受傷。 於是先發制人,於是脫口而出,最後只能回到夜裡後悔,卻又不知重複了多少遍。 這是一部道盡臺灣家庭的電影,戲中的三個女兒與母親秀英,截然不同的個性,讓觀眾在角色身上,總能找到那麼一點自己。

孤味負評: ‧ 臺灣宗教盛會 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安座大典6千人齊聚一堂

因為那些源自於愛,最令人無法忘懷的記憶沒有消失,當初那個唸書得獎,只為了多見父親一面的小女孩也沒有離去,只是被阿瑜深藏在了心裡,不敢再去多想。 平時情感細膩豐沛的藝術家,在遇見最親密的家人時,也會變得詞彙匱乏,只剩脾氣當前,好像無論什麼先前在房間裡演繹過多少次的溫柔談話,在浴室裡預防過多少次,那不想再後悔的決心,也總會在開口那一剎那,煙消雲散。 然而這樣愛的方式,最終,只會讓對方再也喘不過氣,再也感受不到愛最原先,我們希望他能感受的支持與溫暖。 《孤味》一部 90 分鐘的電影,沒有太多的高潮迭起,沒有令人猜想不到的劇情編排,整部片就靜靜的、溫溫的,像是巷口那個燈還亮著的房子裡正發生的故事,卻挑動了許多人心底最柔軟的,最容易忽略去擁抱的,那些日常中,因愛而生的傷痛。 您的支持將有助於《報導者》持續追蹤國內外新聞事件的真相,促進多元進步的社會對話。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