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境大埔福德祠從10年前開始發放發財金,是臺南市少數有發財金活動的廟宇,每年農曆2月2日福德正神聖誕過後週日,都吸引大批信徒前來商借每份300元的發財金,即使廟方準備1000份都供不應求。 府廟2025 「千秋府」位於高雄市和平二路,主祀千秋聖王,根據口傳歷史的記載,千秋聖王本名黃千秋,在清乾隆年間渡過黑水溝到臺灣。 黃千秋在世時信仰邱府元帥,祂會到臺灣發展就是受到邱府元帥的指示。 臺灣民間信仰的包容性非常大,有著各式各樣的神明與廟宇,今天要介紹的這間千秋府卻十分稀奇,因為千秋府居然蓋在路中央,是臺灣少有的「路中廟」。
真護宮於1967年舉辦首次王醮,之後則延續3年舉辦一次王醮的規律舉辦迄今,因此王醮的程序與科儀大致相同。 真護宮最大的特色在於建造一艘可供路上行駛的王船出巡。 焦面大士駕前有金、木、水、火、土五大元帥,金元帥乃彰化福興百姓公、木元帥為民雄雙福山大眾老爺、水元帥乃基隆十八王公、火元帥乃嘉義昭忠祠五百三公、土元帥乃南鯤鯓萬善爺囝仔公。 府廟 逢農曆十月初一城隍爺聖誕,廟方會為信徒辦理丁龜會,以拜麵龜或是鳳片龜方式,祈求城隍爺賜福庇佑孩童平安長大,並分贈給其他會員,分享生男嬰的喜悅。 雲林縣二崙鄉大北園大安宮-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時,由福建漳州府漳平縣溪口鄉信士迎請蘇大王、二王、軍師朱王來臺開墾,主神聖誕為農曆四月初九日。 臺中市西區應天宮-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祖廟出巡至臺中市順天宮時指示建廟,民國六十五年(西元1976年)完工。
府廟: 臺南旅遊網
蘇厝長興宮主祀玉敕代天巡狩十二瘟王,平時廟內不塑王爺金身,僅奉祀王令為一大特色。 乾隆37年(1772)首次啟建三朝王醮,自此每逢醜、辰、未、戌年3年舉行一科。 大正六年(1917)隨著嘉義東石郡、布袋郡「牛車掛」移民遷移到屏東,而由布袋的永安宮分靈至屏東街大埔。 府廟 府廟 至民國五十九年(1970)購地於現址,民國六十年(1971)動土建廟完成。
- 中廣董事長趙少康1日也表示,民進黨不發錢,簡直是詐騙集團、金光黨,此舉如同民進黨說要和平保臺,但蔡英文總統願意放棄迂迴臺獨路線?
- 戰後時期,臺北市城隍爺信仰分有省城隍、府城隍、霞海城隍這三種。
- 本廟主祀福德正神,配祀文,武判官及招財,進寶童子,是為現今人民百姓崇信,祈財納福之端始也。
- 天相星入坐官祿宮,對職業的忠誠度高,多不輕易改變職業,適宜公職機構幕僚、教員或需要協調工作的職業,能發揮其特質,受上司倚重,而有所成就,尤以天相星在醜宮更為顯著。
- 即時中心/顏一軒報導今(1)日是2023年的第一天,也是元旦。
- 臺灣省城隍廟原為官廟,如今已成立為財團法人,是臺灣制度最健全的公廟之一。
大理寺是中央的審判機關,太常寺則為掌管宗廟禮儀的部門。 府廟 府廟 西漢建立「三公九卿」制,三公的官署稱為「府」,九卿的官署稱之「寺」,即所謂的「三府九寺」。 漢代,九卿中有鴻臚卿,職掌布達皇命,應對賓客,其官署即「鴻臚寺」,大致相當於後來的禮賓司。 相傳東漢明帝時,天竺僧人以白馬馱經東來,最初住在洛陽「鴻臚寺」。
府廟: 臺灣府城隍廟
這對年輕夫妻向土地公伯還願之時,許下宏願若能在年底積蓄超過壹仟元,願將原來由四塊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重建為高三尺的寺廟。 土地公伯果然靈驗,多次完成這位青年的願望,這位青年也就是現年八十九歲的主事胡木己先生。 經過數十年五次的改建,使本宮成為享譽全臺的土地公廟。 民國二十五年,一對年輕夫妻來崁頂開墾,生活非常貧苦積蓄無幾。 有一天這對年輕夫妻,費所有積蓄向獵戶買得一頭野牛,飼養在樹下,野牛卻掙脫繩索而逃,遍尋不得,於是來到由四塊土石板砌成的土地公廟前求願,福德正神感應其誠心,使野牛自動在當天下午回到原來飼養之樹下。 全臺灣海拔最高的土地公廟,位於關子嶺,前人傳說福安宮座落在蟠龍穴龍頭的所在,周遭雲霞嬝繞,嵐靄似錦,變化無窮,宛如人間仙境,且前案造型奇特的枕頭山,渾然天成滿爐香,鍾靈毓秀,誠為「福神降靈,濟世之聖地」。
時辰一到,廟方人員與信徒先協力將紙糊的王船,在鑼鼓聲的前導下,緩慢地抬往淡水河畔的臨時法場安置。 此時,該廟的法師,早已準備好供桌、供品,等候王爺聖駕。 當王船隊伍一到,法師立即開始催符唸咒,觀大輦恭請蘇府王爺親臨法場,主持送王船儀式。 只不過幾分鐘的時間,扛抬輦轎之乩身的身體,即開始不自主的激烈抖動,顯示蘇府王爺已經降臨。 法師見到此狀,也立即敦請蘇府王爺敕造各式符令,為送王船儀式做好萬全準備。
府廟: 臺南麵
大士爺在民國七十四年二月二十二日,逢雙福山南海慈靈行宮慈德代天宣化堂開堂時,大士爺突入行宮借鑾降雲:自稱吾乃是筆山境主「焦面大士百靈王」,降述其緣源及三百年所創下之功果基業,自嘆長年佑民無數,卻僅受三天香菸福報而已。 嗣後經慈靈行宮主神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三菩薩諭示,行宮神人應全力助建行府廟,並指派樊金和大德為主事,行宮各團堂主為副主事,即刻開會負起建大士行府廟之重任。 期間因土地取得遭遇困難受阻,使大士爺駕前土元帥及下降示,自願要接大士爺前往南鯤鯓囝仔公廟,自己願退位等等。 惟大士爺恐離開筆山境後,引起筆山境地靈大亂,故堅辭囝仔公美意。 後地府五殿閻羅包天子御駕視察大士爺之功果,因功果厥偉蒙御賜廟名「鐵圍山行府」,並將地靈引至現在之廟宇,並聖示有萬靈祖廟就有慈靈行宮,有慈靈行宮就有萬靈祖廟,世代之人不得有誤。 對民間信仰較熟悉的信眾,通常光看一座廟的名稱就可猜到主神是誰,例如「福德宮」是福德正神土地公廟,「代天府」是代天巡狩的千歲王爺廟等等。
府廟: 祭祀
往後40多年來陸續增修龍柱、拜亭等,而至今日的華麗景況。 儀式多在廟的後方來進行,「過火」結束後接著是王爺「遶境出巡」的民俗活動:王爺遊行之隊伍經過各大街小巷;凡是信眾均設有香案與素果恭迎,而只要有設香案者不論其地處偏僻或狹窄巷弄;大型神轎無法到達則王爺之輦轎一定前往巡視,其意在將住聚各方之邪靈惡煞收服。 中午村民即備菜飯至廟場祭拜王爺犒賞王爺兵馬:犒軍,且有歌仔戲助陣。 在九月初九日是主祀日有犒軍、歌仔戲及最後祭典儀式「燒王船」。
府廟: After That 在那之後 臺北二二八紀念館常設展示更新預展
大埔,舊名街尾,為清代阿緱城西門外,城區邊緣之地。 位於大埔的東石徐府廟,是1920年代左右隨著嘉義東石郡、布袋郡「牛車掛」移民遷移到屏東,而由布袋的永安宮分靈至屏東街大埔建廟。 彰化縣和美鎮犁盛裏高香宮-民國五十七年(西元1968年)由本莊蚵販葉鐘發至祖廟分靈,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1年)採葉金山為乩童。 民國三十四年(西元1945年)蘇王出巡至此,採吳仁德為乩童,民國三十七年(西元1948年)由吳對於現址設壇。 弘福寺,位於貴陽市黔靈山羣峯中心,距城約1.5公里,是十方叢林,為貴州首剎,向有「黔南第一山」之稱。 弘福寺於1672年(清康熙11年)由赤松和尚開創,「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救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
府廟: 佛頭港景福祠 | 臺南唯一古蹟土地公廟
幾經搬遷後,敬和堂現在位於舊市區以北的永康區,但是由敬和堂開枝散葉出去的,主祀劉黃李三尊王的和勝堂、善德堂,目前仍在敬和堂最早坐落的五條港普濟殿境內(普濟殿主祀池府千歲,是臺灣最早的王爺廟),這些廟習慣稱敬和堂為「舊館」。 早期許氏祖先渡海來臺時,從福建泉州晉江迎奉一尊李府尊王來臺,奉祀在家中,後來增祀與李府結義的劉、黃兩位尊王,並於清末時在五條港區域創立「開基敬和堂」,成為劉黃李三尊王的開基首廟 。 李府雖排行第三,卻是三位尊王神像中唯一來自中國,劉黃李三尊王信仰也往往以李府為主。 府廟 在進行祭祀活動時,也有一種沒有安裝刀子的轎子,為平轎,稱“桌轎”,即在光滑的八仙桌面讓四位“童子”各赤腳站立一頂,四周無依無靠,全憑腳板與桌板的著力。 “坐刀轎”是最具有神祕氣息和特色的楊府爺祭祀活動。 坐刀轎,就是讓楊府爺的“童子”坐在佈滿刀子的轎子裡,其赤腳板始終不離刀刃,不時起立舞動一些動作,全身重量都在兩腳刀刃上。
府廟: 臺北畫刊推薦
而在匾額的正對面,則懸掛著一副大算盤,刻著「善惡權由人自做,是非算定法難容」,算盤是城隍爺的道具,用來計算人一生的是非善惡等作為。 在府城隍廟的三川殿下,抬頭會發現樑與樑間可是熱鬧非凡,一共有八位木雕人物騎著不同神獸,這是八仙造型的「鬥座」,除了裝飾外也有傳遞橫樑間重量的功能,守護著建築的安全。 臺灣的傳統廟宇建築常讓人留下熱鬧、目不暇給的印象,一部分原因在於只要有空間,就會有裝飾,並且「圖必有意,意必吉祥」,這些裝飾構成的畫面,背後都有吉祥的意涵。 在左右兩側的石刻壁堵,一側是由朵朵祥雲圍繞的建築,顯示這裡是天界,天官站在畫面中央,前有一小童,霧氣從手中半開的盒子衝出,順著霧氣可以看見上方飛翔的蝙蝠,暗喻「天官賜福」。 而在對面,同樣在仙界,財神手持蕉葉,小童拖著載滿元寶的拖車,代表著「招財進寶」的期盼(「蕉」與「招」同音)。
府廟: 臺北府城隍廟
原來此處曾是清朝時一位千總陳大遂的宅邸,祂過世後仍流連於此,成為幹擾住戶的地基主;林家人只得請李府三尊王出面協調,最後依指示在庭院挖到三個骨灰罈,並加以供奉。 這三人中陳大遂後來修行成神,從陳府元帥升至陳府城隍,祂的侍女,據說當初跳井自盡的廖王蘭也隨同修行,成為廖仙姑,如今二位金身都奉祀於善德堂中。 臺灣的劉黃李三尊王信仰發源於臺南五條港地區,即使你對五條港這名字很陌生,很可能也曾在這裡留下足跡。
今年(己亥年,民國108年)聚宋宮首度建醮,面對如此重大的儀典,聚宋宮大駕也罕見的忙進忙出,一會處理公事,一會拜訪友宮神明。 聚宋宮大駕由紀府三千歲與中壇元帥坐駕,紀府三千歲年輕得道故無鬚,與紀府大千歲、二千歲為結拜兄弟。 筆者有幸跟隨隊伍前去紀錄,看到大家小心謹慎請老王下樓,上轎,並細心的替祂著裝,每個人都把老王當成他們自家的長輩,把信仰當成他們人生至上的準則,甚是感動。
天府星在醜、未宮守命,武曲、破軍星必入坐夫妻宮,婚姻生活多不和諧。 天府、武曲在子、午二宮,遇祿存星(己庚生人)再遇天魁、天鉞、左輔、右弼、文昌、文曲等星,不遇煞星,頗有成就,財官雙美,巨萬之資。 如有煞星同宮或沖照,則難免減色,並增加辛勞,宜公職、投入軍警、運動等,亦可有表現。 也適合從事各種技術產業,如科技、鋼鐵五金,或是在公司裏擔住財務管理的工作。 〔記者蘇金鳳/臺中報導〕位在臺中龍井的三陽玉府天宮主神是玉皇上帝,就是天公廟,已有50多年的歷史,三陽玉府天宮60則籤詩都是首位住持曾文姬所寫,總幹事王俊壹表示,是曾文姬在開宮時感應到玉皇上帝的旨意所寫,由於籤詩相當靈,信眾相當多,甚至有自來日本的信徒。
每年農曆六月底最後三天,過溝建德宮會於夜間舉辦安營遶境,意在於農曆七月來臨之前,藉由三日的夜間遶境,針對村內五營重新安頓結界,並將潛伏於村中的惡鬼驅除離境。 將軍區苓仔寮地區早年住屋為木材建造,且產棉花是棉被製造重鎮,因此特別懼怕火災的發生,百姓的日常生活依靠火焰,但又懼怕火焰的災害,因此苓仔寮地區發展出冬至前一日舉辦送火王的儀式,希望能夠請求火神將火鬼火煞帶離,希冀火災不要發生。 金唐殿主祀朱、雷、殷三千歲,祭祀範圍涵蓋佳里、七股、西港的「17角頭24村莊」。 佳里金唐殿「蕭壠香」的起源應在清領中期,然在日治時期因不明原因中斷,戰後1982、1984年復辦17角頭24村莊的繞境活動,為恢復香科暖身,直到1987年全面恢復3年1科的蕭壠香五朝王醮大典。 府廟 金鑾宮主祀天上聖母,祭祀範圍為舊下茄萣莊,即今茄萣區嘉定、保定、大定、光定、吉定五村。 金鑾宮平均約每十年舉行一科王船醮典,戰後迄今共舉行過七科王醮,分別在1948、1960、1969、1974、1982、1992、2000、2012年,實際上屬不定期醮典。
臺北市第三選區立委補選將於明年1月8日舉行投票,民進黨候選人吳怡農31日公佈競選影片,提出將來進入立法院後的3大問政主軸,分別為「… (中央社記者陳韻聿倫敦31日專電)英國首相蘇納克(Rishi Sunak)今天發表預錄新年談話,強調2023年仍有挑戰,但他領導的政府會將民眾優先關切的事項擺第一。 聖帝廟坐落於菓葉村,坐西朝向,地處聚落中央偏東的位置。 由於已無碑記可稽,不知經始何年,據聞首建於雍正年間,恭祀文衡聖帝為主神。
府廟: 王爺信仰文化
臺灣各地所祀之池府王爺,其傳說之姓氏、籍貫或朝代多有不同,流傳版本至少超過十種以上,但其香火神祇大抵來自大陸原鄉,本宮之池王爺亦不例外,乃自海峽對岸漂洋過海而來,經過長久之歲月沉澱洗禮,逐漸在地化成為守護地方之鄉土神。 本宮主神池府王爺,屬古代瘟神信仰神祇之一,神像黑麪長鬚,兩眼瞪大翻白,為中毒身亡之痛苦慘狀。 傳說王爺為古代先賢歿後而成神者,原係初唐時期福建滸州府人氏,姓徐名春生,字孟彪,官拜都尉。
南鯤鯓代天府係臺灣最大的王爺廟,分靈廟遍及海內外,總數超過兩萬座,故有「王爺總廟」、「王爺的故鄉」之稱;長期的發展,廟宇特色不但展現於宗教信仰上,更橫跨到古蹟、民俗和觀光文化層面,不一樣的頭銜,為她帶來不一樣的光環。 由碼頭進入西南方的小社區,可以看到島上行政單位皆聚集在此,包括衛生室、派出所與海巡安檢所及東嶼坪嶼遊客中心,另東嶼坪嶼遊客中心南側即為島上的信仰中心─池府王爺廟。 由該廟大殿所懸的匾額來看,推測嘉慶甲戌年(西元1814年)以前即已建廟。 東嶼坪嶼每年有兩次廟會,農曆6月16日的池府王爺誕辰及10月10日的蕭府王爺誕辰,每年農曆3月的媽祖誕辰前,廟方會舉行建醮及鎮符儀式,在西嶼坪嶼尚未建立華娘廟前,鎮符儀式也會過海進行遶境鎮符。 「宮」為舊時代的皇室居所,王爺妃後級以上神祇的廟宇可稱為宮,如供奉關聖帝君的行天宮;供奉媽祖娘娘的鹿港天后宮、朝天宮、鎮瀾宮;供奉中壇元帥的太子宮等等。
府廟: 臺南伴手禮
有趣的是,蔣萬安與柯文哲兩人會一起參加由希望基金會創辦人紀政在花博公園舉辦的「2023元旦健走」活動。 主祀劉黃李三尊王的廟除了敬和堂、善德堂、和勝堂外,還有觀音亭街興尊宮 、 米街天勝宮 、 南廠敬威堂 、 府城威尊堂等等。 這些廟的共通點是規模都不大,夾雜在民宅建築間,和南鯤鯓五府千歲這類強勢的王爺信仰相比,規模和知名度都是小巫見大巫。 不過,作為臺南地方信仰的李府三尊王和街坊關係緊密,使人憶起信仰與尋常生活柴米油鹽不可分割的舊日時光。 府廟 鹿耳門聖母廟主祀天上聖母與五府千歲,五府千歲為大正2年(1913)乘坐王船漂來,而於土城居民拾獲留祀。
府廟: 臺南山線
屋頂的剪黏常取材自歷史文學典故、神話傳說、民間故事,而府城隍廟與屋脊平行的垂脊下方(稱為「牌頭」),就站了在封神演義、西遊記中皆有一席之地的人物——托塔天王李靖、二郎神楊戩,兩位居高坐鎮,守衛著廟宇。 一進廟門,黑底金字、筆力有勁的「爾來了」,高掛在廟宇上方,彷彿城隍爺居高臨下地對著信眾說「你終於來了」。 「爾來了」臺南的四大名匾之一,為什麼匾額會刻「爾來了」? 這是由於民間信仰相信,城隍爺為賞罰分明的司法神,能「司陰陽,察善惡,辨是非,定功過」,人去世後都得來到城隍爺面前,「爾來了」象徵著無論誰都逃不過城隍爺的最後審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