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法鼓山新竹精舍2025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由前教育部部長暨中國文化學院(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提倡成立,目的為發揚漢學。 法鼓山新竹精舍 創立之初隸屬於中華學術院,附設於中國文化學院學區內。
- 總計五大項,每一項內各有四種“心”的觀念和方法,因此稱之爲“心五四”。
- 至2001年底爲止,在法鼓山現有之弘化架構中,除了法鼓山佛教教育園區、農禪寺,臺灣各地另有臺北安和、臺中、臺南等分院,以及桃園齋名寺、高雄紫雲寺、臺東信行寺等。
- 法鼓山法華鐘自2006年12月正式啟用,並於2007年首次於除夕夜舉辦撞鐘祈福活動,以彌陀法會與撞響108聲法華鐘聲,作為去除108種煩惱的象徵,並祈願來年平安、順利。
- 在多方努力之下,即在臺北縣金山鄉找到法鼓山現址,因而促使法鼓山之成立。
- 參加法會,關鍵點不是那張牌位,是來自於當下的心念,再加上法會共修的力量、佛菩薩慈悲力的感應。
- 邀請寺院管理副都監果理法師主法、僧團建工處監院果治法師與各相關單位、悅眾義工菩薩及信眾參加。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眾僅有四人。 寺院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平日常住眾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爲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法鼓山新竹精舍2025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爲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爲“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鼓山新竹精舍在法鼓長青班, 法鼓山新竹精舍, Hsinchu, 25 February 2021的討論與評價
1977年,聖嚴法師接任中華佛教文化館與農禪寺住持,除承繼東初老人之志業之外,更將佛法簡化為國人能夠理解、接受與運用的觀念及其修行法門,接著展開弘法利生的大菩薩行儀。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當時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著人數增長,於是透過當時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為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為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1993年5月遷移至南門路上,1998年4月購得臺南市西門路上一處房舍,「臺南分院」自此成立。 1998年11月22日新道場正式灑淨啟用,翌年三月舉行開光,開啟了臺南地區弘法的新歷程。 現在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如佛一、佛二、佛三,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舉辦法器練習、讀書會、佛學講座、兒童讀經班、小法鼓兒童繪本導讀、生命成長課程、健康講座等。
- 1998年第六代住持江會觀居士期能讓齋明寺革新再造,遂邀聖嚴法師接任住持,將齋明寺回歸正信禪寺。
- 1989年,由於北投關渡平原重劃開發,農禪寺所在地被納入「關渡平原保護區」,可能面臨拆遷的命運。
-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着人數增長,於是透過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爲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爲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 具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其法脈始繼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
-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爲文化館的下院,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
在車馬塵囂的都市中,創造空山靈雨的意境,提供人們燻習佛教的機緣。 法鼓山 特地為剛學佛的您,量身設計了一系列完整的入門課程「快樂學佛人新竹精舍班」,讓您認識真正的佛教,踏上正確的學佛之路,是您認識佛教的好選擇 … 法鼓山自2007年首創光影科技投影雲端牌位,取代焚燒紙製牌位的儀式,讓整場法會的儀軌既如法又環保。 參加法會,關鍵點不是那張牌位,是來自於當下的心念,再加上法會共修的力量、佛菩薩慈悲力的感應。 至於能不能被超度,其實不是那張牌位的形式而已,應該是對佛法有沒有信心。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鼓山新竹精舍、法鼓山 共修、一日禪 法 鼓山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在ptt社羣跟網路上大家這樣說
1971年由東初老人率領弟子開始建造,直至1975年始落成啟用,並以「農禪寺」為名。 創建之初,老人為了效法唐代百丈禪師所創立的叢林制度,期許弟子務農維生、禪修的生活為家風,因此取名為「農禪寺」。 其主要宗旨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鼓山新竹精舍2025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整理一系列網路精進修持的學習選單,包括,經典、聖號、咒語的持誦、以及禪修的引導練習等。 1977年12月15日東初老人圓寂,在美國的聖嚴法師承繼老人遺志,立即返臺籌組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中華佛教文化館”,並於1978年春召開第一次財團法人董事會成立大會。 法鼓山新竹精舍2025 1984年文化館開始動工擴建,並於1986年4月19日舉行落成開光典禮。 聖嚴法師法鼓山第一期工程動土典禮於1993年舉行。
法鼓山新竹精舍: 活動報名
法鼓山向來以推廣禪修為主要弘法重點之一,於是於2000年5月成立「禪修推廣中心」,裨使禪修活動能更系統化、普及化,並也研發各式適合現代人的禪修活動。 臺中分院的緣起於1988年8月,聖嚴法師在臺中信眾謝淑琴的邀請下,初次到臺中市中興堂進行為期兩天的專題演講,由於參加民眾踴躍,遂發起成立臺中分院的願心。 但直到1991年於臺中市才購得一間八十多坪的公寓,是年4月4日舉行落成暨佛像開光典禮,「臺中分院」於是成立。 但隨著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迄今。 目前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為主。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鼓山新竹精舍在法鼓山新竹精舍- https://hc.ddm.org.tw的討論與評價
在編制上則設有都監一位、副都監一位,並設有賢首會、都監院、事務院、禪修推廣中心、佛學推廣中心、關懷中心、教育院、僧伽大學佛學院、事業體等單位,是法鼓山目前的核心組織機構。 其成立宗旨為:組織佛教教團、培養青年僧才、弘揚法鼓山理念,並以落實人間淨土之理想。 此一機構主要的活動則是研發、推展各種禪修、佛學教育、關懷弘化等。 譯經院結束後,成員之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漸而發展為法鼓山「僧團」。 此外,隨著「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目前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鼓山新竹精舍
承繼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建築特色與精神,齋明別苑融合簡約、莊嚴、安定、環保等設計元素,呈現出現代建築空間多元運用的風格。 道場內部設備新穎、機能齊全,整體外觀樸實、祥和,富含禪意之美,提供大桃園地區適合弘法、教育、禪修的環境,定期舉辦心靈成長、安定身心的課程與活動,是忙碌的現代人修學佛法、淨化身心的好場所。 主要的成立宗旨即為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並推動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目前以舉辦各種法會共修活動,如唸佛、初級禪訓班、大悲懺法會、淨土懺法會,以及皈依典禮、週日講經等活動為主。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鼓山新竹精舍在北五區新竹精舍參學(地點 – 108自在語的討論與評價
齋明寺環境清幽,臨大漢溪,往昔有「崁津歸帆」、「靈塔斜陽」者,並列為大溪八景之二,其古道亦為昔日通往大溪之捷徑,現已成為古蹟巡禮中的重要景點。 具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其法脈始繼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 1999年1月22日正式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由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爲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會共修
現在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如佛一、佛二、佛三,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舉辦法器練習、讀書會、佛學講座、兒童讀經班、小法鼓兒童繪本導讀、生命成長課程、健康講座等。 臺南分院的成立可溯源至1990年8月17日法鼓山護法總會首度於臺南舉辦聯誼會,聖嚴法師南下慰問,在臺南唯一一位勸募會員楊黃玉淑,主動邀集友人加入護持,因此揭開了臺南分院涓滴成長的路程。 法鼓山新竹精舍2025 其主要宗旨爲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鐘樓落成時,法師們的撞鐘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
法鼓山新竹精舍: 佛學課程
之後,雖然農禪寺免於被拆遷的命運,但是當新大樓的完工之後,原本在各地承租大樓空間的單位或事業體則陸續遷入,如:法鼓山佛教基金會、法鼓文化、慈善基金會、護法總會及行政中心……等單位。 雲來寺雖名為寺,但不見飛簷斗栱,而其較具現代感的造型,在臺灣所登記的寺院廟中,算是比較少見的一種建築。 法鼓山的重要發源地—農禪寺,是由中華佛教文化館的開山長者東初老人於北投購地一甲所初建,做為文化館的下院。
1992年提出“心靈環保”之觀念,並將該年訂定爲“心靈環保年”。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爲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 法鼓山新竹精舍2025 心靈環保——心靈環保是法鼓山所有行動的總綱,主要意義乃在於保持心靈環境的純淨與安定。 禮儀環保——以心儀、口儀、身儀的淨化,促進人我和諧。 生活環保——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自然環保——知福惜福、感恩大地,體認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應極力保護自然免受污染與破壞。
法鼓山新竹精舍: 法鼓山新竹精舍在快樂學佛人第1期 – 護持法鼓山新竹精舍的討論與評價
另外,位於臺南市佳里區的「雲集寺」,亦屬於法鼓山臺南分院所轄之分寺院。 然而近來由於參與法鼓山的活動人數不斷增加,現有空間不足,故而規劃中型道場作為弘化、舉辦各項活動使用。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為名,意指為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 目前成立的精舍有:蘭陽精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三民精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