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堂7大優點2025!(小編貼心推薦)

有一天,保安市場發生火災,燒掉了47戶,那時我們已存了一千多元,我便打算將它拿來救濟,但要用什麼名義? 可是他們的管理委員不這麼想,我在那也沒什麼地位,只好還是走了。 慈聲是我的法號,我以前主持一個廣播電臺,我都報告我是鄭慈聲主持。 德化堂 我剛剛講的就是我創辦佛教青年會的動機,就是因為那個基督教的青年,他還是會喘不停,我想是我睡在牀上不夠虔誠。 所以我就站起來,站向佛像,因為我住在報恩堂,它和德化堂一樣,都有堂字,不叫寺廟,因為這是齋教,但是報恩堂和德化堂不同派,報恩堂是先天派,德化堂是龍華派。 你看德化堂的歷史就可以知道,臺灣齋教的起源和歷史,臺灣齋教四百多年,而這個德化堂就已經有163年的歷史了。

本文即利用這些新出資料,對光復前(1945年),臺南德化堂的歷史做新的描述與詮釋。 但是我們佛教徒都是學術演講,讓人感覺在日常生活不實用。 不信仰的人不瞭解佛教及學術的理論,就會走偏。

德化堂: 德化堂的成立與《明宗孝義達本寶卷》中的宗教意識

這項運動的內容,可概分為五部份:一、宗教的改革與整理,二、社會生活風俗的改革,三、國語運動,四、改姓名,五、志願兵制度。 昭和12年(1937)7月中日戰爭,臺灣進入非常時期,總督府逐漸推「皇民化」的工作。 面封這一趨勢,「德化堂有較積極的回應。同年中,即在堂內標舉國旗,並教導信眾齋友使用日語讀誦佛經。 明顯可見,丸井圭治郎出面整合臺灣本土佛教界,實有出於宗教監督之考量!

  • 不過,在“南瀛佛教會”成立時,該堂並未有人當選理事或幹事,直至大正12年,德化堂洪池才當選為該會理事。
  • 空門較發達的理由有幾個:他們辦理佛學院、三壇大戒、電視、廣播的佛教節目也多是空門,我自己開了一家佛教文物店,賣的錄音帶中也沒有講說龍華派的,所以龍華要振興起來很難。
  • 有人告訴我,我即給他,幾次後,我告訴他,不能長遠給他,乃接受堂之支援,別人給他的供養他接受,但卻不拿堂內的錢,可知他信仰信到這種程度,龍華的課誦有二人,一左一右,當時胡有義與洪池分別執掌此工作。
  • 明治35(1902),臺南廳當局編《南部臺灣誌》,將喫齋的三個教派視為佛教中的“持齋宗”,進一步使龍華、先天、金幢三教朝共同意識“齋教”的形成邁進。
  • 民國五十一年,德化堂加入中佛教會臺南支會,每年的四月八日佛教會便舉辦遊行,或扮成白象、人人手持旗子,十分熱鬧。

我開始對佛教發生與趣、認真研究的機緣是:有一次下高雄哥哥那兒,發現一本書「成長之家」,是日人鼓口雅村作,是一本宣傳一個新興宗教的書,但書裡提到有關佛教的內容,書裡很讚嘆佛教,尤其對「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道理講得很透徹,我突然覺得佛教的道理很好。 當時流傳著這樣的預言,美國是第一強國,蘇聯位居第二,日本被打倒後,美國的敵人就是蘇聯了,所以大家關心著蘇聯的共產主義能否赤化世界,統一世界。 他們就以這個問題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宣傳單上寫著:蘇聯能統一世界? 若要知道這個答案,請來臺南市議會樓上,免費招待電影觀賞,即可獲知。 德化堂2025 電影內容是:德國侵略歐洲,關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故事,德國南征北討,一下子歐洲就被佔領了,但最後德國還是滅亡了,最後失敗投降。

德化堂: 德化堂》⛩ 主祀: 觀世音菩薩

二人皆到了清虛的階位,洪池師唸經很好聽,洪池師不敢進階,自以為未修到太空的境地。 今臺中民德堂施太空,曾來此擲杯筊得到空空,龍華教只能有一個空空領導,乃最高指導。 蓮姑一直末正式加入龍華派(指參加開光場),也未剃度,因為她小時候看過阿含經,知道解脫痛苦不在剃度而在於心。 再富麗堂皇的道場幾十年即成廢墟,所以人人心中即是一座道場。 其學佛理念接近原始佛教的思想,例如四聖諦、八正道、三十七道品,這都是基本而重要的,必須透視緣起生滅、空性的道理纔可自度度人,乃依佛法落實於生活,凡事自己可作主,如禪宗所說,能靈活運用於生活中才能解脫快樂,如此纔是佛法。 其對宗教的體會便是每天都活得快樂,因為人生的苦已經太多。

其中「金剛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註解」更是道光初年臺灣第一家雕版印書坊「松雲軒」所刊刻。 松雲軒的書版其後多毀於二戰期間美軍的臺南市區大轟炸,本組藏於德化堂的書版能免於戰火,更顯珍稀。 德化堂建成年代約在西元1838年,經歷過日治時期闢建道路以及二戰空襲,現今的規模已與以往不同,第一進與左右護室皆已消失,僅剩目前的部分。 德化堂位於今日的臺南市府前路1段178號,列為三級古蹟。 明憲宗14年創立龍華派齋教,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臺南。

德化堂: 德化堂附近的佛教店家公司

明治30年(1897)前後,臺灣寺廟齋堂中簽署加入曹洞宗的,約一百餘九十間。 主要是因日本佔領臺灣之際,軍隊、政府人員佔用寺廟的情形,引起臺灣僧侶或住持對己身寺院之命運,不能掌握,所以才求日本佛教曹洞宗之保護。 德化堂 正的皈依,只不過是為了一時的方便而已的緣故。 陸鉞巖自述,自明治30年6月,其在臺南的佈教活動大致是這樣:早上至曹洞宗國語學校授課、後從事佈教活動(如至監獄弘法、舉行讀經、講經活動、至聯絡寺院處理事情)。 或替日軍官兵舉行葬儀、晚上則在夜學校授課。

德化堂: 德化堂木刻藏版登錄古物 見證臺南雕版印刷發展

尤其是德化堂的胡有義亦為文反駁沈普源的言論,可見洪池的的看法,已影響到德化堂齋友。 由此可見,德化堂確未成為臨濟宗妙心寺派的聯絡寺廟! 不過,德化堂確與臨濟宗妙心寺派開教使東海宜誠及其聯絡寺廟,維持密切的往來(或不錯的關係)! 德化堂2025 所以,德化堂才會主辦該派講習會,而洪池則頻頻參加臨濟宗妙心寺派在南部舉辦的活動。

德化堂: 「臺灣學生的寫作能力,正以雪崩的速度在崩壞」,身為教師這樣的發言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正殿之中供奉觀音佛祖兩尊,前方是本堂原有的觀音神像,另一尊則是屬於德化堂所有,觀音右側乃是本派祖師羅祖塑像,案前陳祀三公椅三張,分別代表龍華派羅、應、姚三位祖師。 其中左偏殿現為祖先堂,右偏殿則是宗德詞,陳列了滿滿的神主牌位,都是本堂歷代堂主及齋友。 嘉慶4年(西元1799年),信徒謝普爵在安乎平設化善堂;嘉慶19年(西元1814年)又建德善堂;道光14年(西元1834年),更在東安場馬公廟街建造了前後三落,坐北朝南的德化堂。 德化堂為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廟堂之一,西元1478年山東萊州府即墨人羅因創立龍華派齋教,於清乾隆年間逐漸傳入臺南。 根據《日誌》,德化堂國語講習會(所)是由盧世澤當會長、洪池、陳日三等人為理事。

德化堂: 佛教分類最近更新的店家公司

其中會費一項,「臺灣佛教龍華會」普通會員、正會員一時收費較「南瀛佛教會」為低。 但「南瀛佛教會」可以分年付款,每年只要二圓即可成為普通會員。 加上「南瀛佛教會」的招收對象是全島宗教徒,而「臺灣佛教龍華會」主要以齋教徒為重點。 嘉義免囚保護所完工,標示「臺灣佛教龍華會」社會教化事業的開始。 除了「嘉義免囚保護所」外,「臺灣佛教龍華會」經過四次開會,議決未來的工作進程:第一期尚有改善宗教的法式,第二期事業在嘉義設立齋教三派本山「天龍堂」(意指先天、龍華、金堂(幢)),第三期事業在關仔嶺設感化院,第四期事業是在臺中州設立慈惠院。

德化堂: 臺南德化堂

因此,清領時期的德化堂,其信眾混同佛教與齋教,不只在經典上有充分的根據,並以此做為其顯性的特徵,得到社會與官方的認同,便是合理的解釋了。 所說的「七帝」、「百有餘年」都與歷史相符。 而「開心決疑版」和「開心法要版」的問世流傳,對於《五部六冊》的傳揚發生巨大的影響,乃至帶給了當時的各宗教教派莫大的震撼,尤以對佛教界的威脅更為劇烈,可說是風起雲湧,掀起一股宗教勢力的爭勝之戰,或說是護教的熱誠所引發的一場爭論。 究竟這兩個版本在這場論戰中產生了怎樣的作用? 因此,當時的齋友便有士紳的參與,如李英才便是臺邑貢生,據「德化堂」保存的資料,李英才曾捐印《壇經》、《因果經》,是位出入儒釋的人物。 齋友的活動,所以未惹禍纏身,和士紳階層的參與應有莫大的關係。

德化堂: 與開山裏為鄰 臺南孔廟御匾穿「雨衣」為了牠

猜忌,無法建立共識,意見太紛耘就辦不了事。 現在堂內已有一個共識─把那些土地要回來蓋大樓,可是卻沒錢蓋,所以打算變賣其他的土地,像這些問題都需要一一去克服。 有關收回土地,最後我們的作法就是依法處理,提出訴訟,佛教徒本不希望用告的方式,但調解不成功只好如此。 最後,他們告輸了仍然不搬走,只好循法律途徑強制執行,沒想到他們因此懷恨而來鬧事,堂的處境可說是內憂外患,內憂是內部不團結,外患是法令導致的稅金問題,而向我們承租的人也要爭取他們的權利。 此外,龍華派也沒有什麼人才或研究機構,我曾向空空建議來辦一個龍華派的佛學院,來學空門的三壇大戒,龍華就沒有這種盛大、有規模的活動力,只有過光場。 龍華的制度分成九個階段,我覺得應有一考試制,否則信徒就每年上過光場,一直進階,而不論是否有學問、品行,虛有高階之名耳。

德化堂: 德化堂盼從齋教正名為齋堂

而在學術界的人就沒有宗教的信仰,他們也不信。 而不像在做學術演講那樣,像是「金剛」兩個字,就講上好幾天,這種情形對普通的信眾來說,並不適合,我覺得佛教有這種缺點。 而以基督教來講,並沒有這種情形,就像在維璊的年輕人,都會唸經、背誦、唱禱,因為他們除了演講,也有很多融合生活,如唱禱的節目。 因此在德化堂也有學習基督教的方式,來吸收信仰。 後來我也到鹽埕一家佛堂去演講,因緣是這樣的,那時我開了一家海峯書局,有一客人來介紹我去鹽埕一家耀光佛堂參觀,他說那兒都是青年人在學佛,我問:學些什麼呢? 德化堂 因為我覺得光會誦經不懂怫理是沒用的,現在我們佛教最欠缺的就是宣揚佛理,能把佛理深入淺出的傳達給人知道是十分重要的。

德化堂: 臺南包車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海峽兩岸的商船開始頻繁往來。 大井頭外的臺江內海,泊船縱橫;岸上大井頭一帶則是行商雲集。 入夜後,更是燈火明燦,熱鬧喧囂,「井亭夜市」因而被譽為當時的臺灣縣八景之一。 臺南市孔子廟現有文昌閣之空間,一樓為方形,二樓為圓形,三樓為八角,二樓與三樓並且有尺度甚小之外廊。 二樓為八角簷飾,三樓為八角攢尖頂,上置葫蘆。

明治十八年(一八九五)一月九日拜蕭普駿為師,明治三十一年(一九○八)十月二日拜曹洞宗兩大本山臺灣特派佈教師陸鉞嚴為師。 德化堂2025 明治三十一年被曹洞宗大本山委任為傳教員,明治三十七年(一九一四)赴福州古山, 山視察,遊訪參學,研究佛教。 大正十年(一九二一)八月因綠町劃為市區,將本堂移往今址重建,始成今貌。 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一月受東海宜誠師委派為臺灣佛教龍華會評員,同年八月經齋友推薦就太空之位。 昭和十二年(一九三七)率先響應皇民化運動,於堂前懸掛日本國旗,設講臺教授信眾以國語(日語)讀佛經,後更成立「德化國語講習會」。 德化堂係於今年初提報該批木刻藏版登錄為本市一般古物,文資處受理後隨即進行審議程序,並於7/15提交文資審議大會決議登錄。

二、在皇民化中期,日本政府曾派高等特務調查臺灣的寺院、齋堂。 德化堂 三、臺南市的寺院在皇民化中期,仍固定舉行月會聯誼,不過,會有警察署社寺係人員蒞臨指導! 四、地方政府主管宗教事務的“社寺係”,在皇民化中期,歸隸警察署。 五、德化堂在皇民化中期,依然按照農曆,舉行佛教祀祭典與堂內祖師獻典。

德化堂: 德化堂百年木刻藏板 申列國寶

1971年洪池去世,由黃施主住持,幾年後該堂開始濟貧等慈善活動。 1991年信徒陳鴛鴦提案編堂史,尋求認同。 1994年舉辦「首屆臺灣在家佛教:齋教學術研討會」。 德化堂為三級古蹟,是臺南三座龍華派齋教之ㄧ,於清朝乾隆年間,龍華派傳教人士平安到達安平,建立化善堂,一直到道光年,纔有齋友出資建立德化堂,在日據時期,德化堂為求自保,與臺灣寺廟一起加入日本佛教。

有一次,我聽到了一故事,和在基督教所聽到的故事一樣,就覺得很奇怪,「怎麼會這樣」? 這兩個故事都一樣,不同的是一個傳佛教,一個傳基督教。 結果那牧師就開始祈禱,那國王三天後起牀,想喫東西,拿起麵包,馬上就變成黃金,國王咬得痛死了。 從德化堂這六五則紀事,可以看出一些事實:一、德化堂在皇民化中期曾被地方警察機關視為很好的公共空間,故常借其場地宣傳政令或召開會議。

德化堂: 壹、「德化堂」的成立與《五部六冊》中的宗教認同

經常抱持著不悲觀不樂觀的心態,能作如實觀,知因緣法之本來如此,即可解脫。 鄭氏對於佛較之宣揚首重活動之組織,並四處奔走以結合有志之士,共襄盛舉。 例如:臺南佛教會的吳修齊,很熱心支持,乃請鄭氏到臺南紡織公司佈教;吳氏也鼓勵職員加入佛教青年會,使佛青成員陣容愈益強大,鄭氏又舉辦劇團,以佛教故事為演出的題材。 演出的戲碼有「佛教家庭」、「玉琳國師」,演出的地點為當時的中山堂,即今日之社教館。 之後,鄭氏,也創立了「福國寺青年會」,展開對青年的佛教教育,而佛教的青年化則是他成為日後著力的重點。

民國八十四年被選為德化堂管理委員會主任委員,卸任住持。 在主任委員任內,創設德化學園,積極主辦弘法社區文教活動,後因德化堂土地糾紛遭受威脅,及德化學園的設立未得到信眾充分認同,於八十六年辭去主任委員之職務。 許先生無論皈依與否,總是十分熱心的參與佛教活動,尤其在當兵退伍之後,他全身投入佈教、講演佛經的行列,與鄭偉聲、童炳清等人,共同為臺南佛教地區極盡教化之能力,先生常言,當時宣傳佈教、講經聽經人潮,盛況空前,齋教真是盛極一時,不像現在委衰不振。

王見川《臺灣的齋教與鸞堂》(臺北南天書局,1996年)頁2-19、 。 王見川《臺南德化堂的歷史》,德化堂管委會,1995年。 王先生說:我是民國32年出生,住在鄉下,那時鄉下只是拜拜,沒有所謂佛教。 17歲就想當警察,退伍之後先去參加專修班,然後再去警察學校。 我記得在高中時,有人送我「敬業指南」,是一位居士寫的,我很喜歡看,在當警察的時候,就開始參加佛教活動,起先在福國寺(約民國58年),接著在德化堂(約民國61年)。 那時曾經在當炮兵時,去開元寺聽過經,退伍後,還沒結婚,我就拿錢給開元寺的老師父,便在那裡喫飯。

現今德化堂仍保存當時“國語講習會”的日誌:昭和14年月5月-昭和16年3月19日、昭和18年3月22日-昭和19年7月13日。 這種跨教派的互助,隱約顯示臺南喫齋各教已突破原有的藩籬,朝向宗教合作的新思考! 明治35(1902),臺南廳當局編《南部臺灣誌》,將喫齋的三個教派視為佛教中的“持齋宗”,進一步使龍華、先天、金幢三教朝共同意識“齋教”的形成邁進。 明治40年(1907),臺灣舊慣調查報告書正式命名三者為“齋教”。 至此,官方已視龍華、先天、金幢三教派為共同體“齋教”。 查龍華教臺南德化堂之手抄;乾隆30年(1765)2月19日,設齋堂於安平鎮效忠裏海頭社李普通之家,稱為化善堂,此是龍華教之開始。

活動時,我們先教唱,第二步驟教歌詞的意義,將它加以解釋,這自然就變成佈教了。 因為我和他們都是平輩,也是隊員,隊員怎麼能向隊員上課呢? 可是較老輩的卻只講了一次就不來了,若要請出家人,他們都拒絕,當時我認識的出家人也沒幾個,能講經的其名氣也很大,不容易請來,請得來的,就只講一、兩次就不來了,後來只好自己講,我就講《佛教常識》─由李炳南老居士所編的那本,薄薄的一本也比較便宜。 我們佛教是分兩種,一種在家佛教,一種出家佛教。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