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地不能集中,也是頗令人遺憾的事,「彌陀寺」分成大雄寶殿、知客室及功德堂,而寺地也因此而分為三大塊,每到一處還是必需穿梭往返,還真有些不便。 龍雲寺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至光緒十七年落成,民前十三年六月重修一次,民國五年又再重建。 這已滿一世紀的廟宇,雖幾經翻修,卻也心平氣和的與臺北橋下、大同區的居民們同住同在同喜同憂了一百餘年。 靜修禪院位於臺北縣汐止鎮的秀峯山腳下,寺左有一蓮池,所謂「暮鼓晨鐘,依山傍水」想必是如此。 禪院有兩個山門,一左一右相距數十公尺,門前各有一對石獅子,光是獅子的座臺就有一人高。
- 自開山以來,十數年中,整修堂宇及境內設施,已漸近規模。
- 寺地不能集中,也是頗令人遺憾的事,「彌陀寺」分成大雄寶殿、知客室及功德堂,而寺地也因此而分為三大塊,每到一處還是必需穿梭往返,還真有些不便。
- 日治時期的《南瀛佛教會報》中,中和堂設立者與代表人是心源法師,直到昭和17年以後,因心源法師晉大本山臺北別院副院一職,才改為善福法師。
- 經過二年完成大殿工程,取名為「慈善堂」,後來陸續完成齋堂及東西廂房的建造。
- 大勢至菩薩手託寶塔,左右兩尊觀世音菩薩立像,再左為玉雕南極仙翁,右邊為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及佛祖印。
莊嚴的佛像及便利的交通,使得「普門寺」的信徒絡繹不絕,信徒禮佛後,各踞一角,或拜、或跪、或靜坐。 「普門寺」的命名,是緣於大師來臺弘法與艱難困境奮鬥時,曾發願要建一座普施方便門的道場。 落成典禮於民國七十三年四月十五日隆重舉行,由大師親臨主持,由信徒代表獻讚詞,大師當時以「落成前轟轟烈烈的共襄盛舉,落成後應該更進一步轟轟烈烈的進修。」作為對「普門寺」大眾的期許勉勵。 臺北別院,最初的活動有唸佛會、光明燈會、佛學研討會,之後又不斷的增加了報恩會、婦女法座會、禪淨共修、大悲纖、梁皇寶纖、青年會 、金剛禪坐會、星期講座、電視弘法等。 由於各種法會活動,參加人數激增,使原有佛堂再度不敷使用,乃另於民權東路覓地興建「普門寺」,七十一年開始啟用,以迄於今。
北投法藏寺: 北投區名勝
及至民國五十六年創建佛光山,不得不把臺北的法務暫時停止,以全心致力於開山工程,經過三年的拓荒闢建,佛光山已初具規模,適時大悲殿竣工落成,佛教學院也相繼成立。 此後,北部信徒來山朝拜者,為數日多,由於交通方面諸多不便,因此,大師復在臺北羅斯福路公館,設立「普門精舍」,除經常在「普門精舍」舉行弘法活動外,並定期舉辦朝山團,每週用專車帶信徒回佛光山朝拜。 北投法藏寺2025 此寺建於清代宣統二年(西元1910年),原為日本佛教徒修道之場所。
二樓名曰圓通寶殿,供奉的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其後更有數十尊羅漢、天女……不一而足,各個表情生動,舉手投足有恃無恐。 北投法藏寺 大雄寶殿的主要供奉是三寶佛,金碧輝煌佛身,在豔熾的光線投下,愈發閃爍耀眼美不勝收。 北投法藏寺2025 三寶佛的背後更有無數精緻細柔的小佛雕列坐整齊,宛若芸芸眾生,蒙佛力攝加持一般。
北投法藏寺: 北投 法鼓山農禪寺│打卡美照 拍攝角度分享
佛學家範古農居士《法藏講寺淨土道場功德說》一文稱:“欲同彌陀之莊嚴妙果,應學法藏之培植勝因。 北投法藏寺2025 它也是一所規模較大的“十方叢林”,後與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同稱爲“上海四大叢林”。 法藏講寺作爲“講寺”,它的法堂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可容六百人在內聽法。
佛光山自開山以來,南北往返朝山信徒日益增多,為應信徒之需,於民國六十七年在臺北市松江路設立「佛光山臺北別院」,並定期舉辦唸佛會、文化講座等活動。 寶殿右側為騎獅的文殊菩薩像,左側為騎象普賢菩薩像,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左右為功德堂,右側功德堂奉有開山祖師彩妙法師遺像。 從山頂的山門處可望見圍繞在臺北盆地四週的高山,景色十分宜人。 若有緣至北投踏青洗溫泉,何妨到此一遊,領略般若禪機。 步入大殿,只見殿中正座高數丈有餘的本師釋迦牟尼佛,其上題有「萬德慈尊」匾一個,匾額上還有兩行小字寫著:中華民國第一癸卯年仲春,釋尊金容開光典禮。 癸卯年離現在最近的有兩個,一個是民國前九年(光緒二十九年),一個是民國五十二年。
北投法藏寺: 北投 法鼓山農禪寺│開放時間
在「一翁碑」的右側有一個中國式的涼亭,上面的匾額寫著「慈航普渡」四字,左右小字是:中華民國六十五年十月四日吉旦,葉公超(題)。 這個「慈航普渡」匾下供奉菩薩的左手還抱著一個嬰孩。 亭子左右各立石柱一根,高及人肩,並有「獻納」字樣鏤刻其上,有日本年號昭和六年字樣。 本寺觀世音菩薩佛法無邊,靈驗顯擠,香火日蒸,堪稱一名古剎。 」碑文刻記年代為民國四十四年農曆六月十五日,撰文者囑名潘登基。
北投法藏寺: 北投區基本信息
33年,妙振法師法體欠安住院,遂請慧光法師回寺接任住持。 初到已有二百零八年歷史的寶藏寺,第一眼看到的是「偈語」,大雄寶殿外的石柱上、門上,到處都是發人深省的對偈龍飛鳳舞及蒼勁有力的行書。 這曾是臺北大橋佈教所的勸化堂,,是大殿也是山門的橫牌上,「勸化堂」三個字居中,右邊題有「臨濟」兩字,「濟」字已剝落,僅有餘絲攀沿遊離;右側「正宗」兩字,在陽光下顯得有些刺眼。 兩層水泥建築的頂上,在琉璃瓦刻意的妝扮下,把廟堂的雛型烘托了出來,勸化堂的印象在傳統與現代,新與舊之間夾雜著。 大雄寶殿前有新蓋山門一座,當來下生彌勒佛正喜孜孜她笑臉迎人,繞至背後有一立姿韋陀護法,雙手合十有一杵橫臥其中,莊嚴肅穆,全身漆金,新式的山門的琉璃瓦和大雄寶殿的黑瓦,相當突兀不協調,有種格格不入的感覺。
北投法藏寺: 桃園市蘆竹區 – 臺北德芳美早餐(吉林店)
1955年興建中華佛教文化館,作為推展佛教文化、教育等弘法利生之基地;先後影印《大正大藏經》,創辦《佛教文化》季刊,每年舉辦冬令賑濟。 1967年應中華學術院之聘,任該院佛學研究所顧問。 北投法藏寺 北投法藏寺2025 法藏寺建築採圓門圓柱,柱下有對刻工精美的小石獅,大雄寶殿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高數丈金身趺坐的本師釋迦牟尼佛。
北投法藏寺: 臺北市士林區 – 富光廚房(藏匿於巷弄間的義式料理)
臺灣光復後,日人被遣回國,而交由本國在家居士接收,成立財團法人管理之。 仁靜尼師自幼即皈依釋門,依為一虔誠佛教徒,破無明、悟四諦,悲天憫人,奉行眾善,平日持戒極嚴,修道勤敏。 為佈法弘道,經常舉行定期法會,例如,每月農曆十三、十四、十五,舉行共修會,香火信眾,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循著指標,拐入永公路,仙公廟與東方寺毗鄰而立,緣由越南華僧妙華法師返回祖國訪問佛教,有心在臺創建道場,乃於臺北陽明山現址選購土地數百坪,興建地藏寺。 翌年舉行落成典禮,妙華法師晉任該寺首任住持,各地信眾前來參禮道賀,盛況空前。 六十二年妙華法師返回越南,將寺產轉讓信徒代表,後由溫普照居士將設於臺北市之東方居士林道場,就商於地藏寺之信徒,經雙方同意合併共修,更名為東方寺。
北投法藏寺: 北投區公園
至於能不能被超度,其實不是那張牌位的形式而已,應該是對佛法有沒有信心。 超度其實是觀唸的轉變,不應執著於形式,真正去瞭解無常與無我,放下執著,這纔是真正的超度。 不拘泥於時代媒材的演變,明白無常的變化,便會知道雲端牌位的實質意義與功效。 北投法藏寺,日治時代為新北投曹洞宗佈教所,由妙吉法師等創立於1928年,今為北投地區著名佛寺。
北投法藏寺: 臺北景點》北投法鼓山農禪寺│水月道場蓮花池畔唯美私房景點
交通:搭公車或火車到新北投站下車,尋至「復興高中」處,在學校後出,沿著柏油路直上半山腰,自可看見「安國寺」的指標,按指標入小徑,即可達。 大殿兩旁,十八羅漢排列,左右各九尊,右為洞天福地,左邊為清涼山,每個羅漢皆金身裝扮,表情惟妙惟肖,神態亦生動,使寶殿增色不少。 三樓則是「觀音講堂」,除了辦有梵唄(即慈音唸佛會)、插花教學(即蓮藝插花班)之外,還附設了圖書館。 圖書館與講堂都是七十九年十一月才啟用,設備很好,娬人感覺佛教文化已從過去的篳路藍縷,到今日隨著科技與經濟的進展,也得到現代化的方便。
北投法藏寺: 北投區
臺灣臺北市北投區溫泉路156號主神釋迦牟尼例祭農曆四月初八日(釋迦牟尼聖誕)建立時間1928年地圖北投法藏寺,日治時代為新北投曹洞宗佈教所,由妙吉法師等創立於1928年,今為北投地區著名佛寺。 北投中和禪寺位於半山腰的奇巖路上,寺前巨石羅列形成廣場,石縫間有階梯通向「山門」,非親臨無法感受這種「福地洞天」的驚奇。 根據「臺灣佛寺時空平臺」資料,禪寺前身 (中和堂) 為日本曹洞宗佈教所,建於於昭和5~6年(1930~1931年) 間,開山住持為善福和尚,禪寺後山處有首代住持善福、普鑾大師蓮座。 大殿內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金身觀世音、泰國白玉觀世音臺灣玉彫觀世音和千手千眼觀世音,都奉在一起。 看看大殿上的橫匾:佛光普照──金山寺觀音佛祖──民國辛丑(即五十年),恍然大悟,金山寺就是附近居民稱的「觀音佛祖廟」。
大雄寶殿主供小的觀音菩薩聖像,大大小的觀世音菩薩聖像,羅列佛桌上,尊貧嚴,尊尊慈眉善目,莊重之心油然而生。 北投法藏寺 二樓是龍雲寺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供奉的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大殿不大,供奉的佛像也不多,但莊嚴恬淡的氣氛,卸直入人心。 靜修禪院的前殿,名曰圓通寶殿,共有五個漆紅的木門,中間的門旁有石鼓一對,石壁上有兩隻麒麟和仙人圖,其前還有龍柱兩根,作蜿蜒乘風之勢。 靠近中門的兩門,各有石獅一對,高約一尺,是門房的守護者。 小朋友要跨過三呎餘的門檻到內殿,猶如跨過一座小矮牆,這種高門檻的寺院,在臺灣古老的道場比較常見,像靜修禪院這座不是太古老的殿宇,而有如此設計性是另有一番味道。 山門大理石的橫匾上寫著「南海普陀山慧濟寺分院」。
二樓亦是作法會佛事之用,供奉的三尊佛像和一樓的三寶佛同出一人手法。 大雄寶殿供奉的是白玉佛一尊,其下有一尊小彌勒菩薩,天花板上有數幅木雕的天女圖,于右任先生所題「善導皇生」的匾額高懸其上。 在六年以前,尼師開始整頓寺院結構,她認為寺的外觀均已破損的厲害,瓦片也已動搖,若不整修,道場難以維持,於是利用原本積儲下來的資金大興土木,也因為四方信徒的支持,才使道場有今天的外貌。 「因緣具足之後,自然它就會改變!」住持普瑛法師這麼說著。 略胖的普瑛法師戴著一副老花眼鏡,炯炯的眼神從鏡背透出;今年已有六十五歲,是報恩寺的第三代主持,據她說,第一代住持禪覺禪師是陽明山坪頂人,與她是同鄉,因此,她於九歲就住在這裡以就近求學。
北投法藏寺: 【臺北景點】法鼓山農禪寺│北投IG熱門打卡,寧靜美! 北投景點推薦、北投法鼓山
根據寺中知客僧說,鼓山原本是一座閉塞的荒山,也該說是此山與妙廣老和尚有緣吧! 民國四十六年前,妙廣老和尚到處講經說法,其座下有一女徒名為洪雪,為體恤老和尚之大悲心,特覓尋此地為供養各大徒眾修持,因而建立木屋三間,為今日湧泉寺之最初。 從正面入大雄寶殿,首先是安立在供桌上的彌勒菩薩,和幾束供佛的花朵,十分素淨。 供桌後是日式榻榻米佛堂,中間以觀世音菩薩為尊,除了左右護法和寫著「萬德莊嚴」的布帷外,佛堂上沒有其他的供奉,大藏經和其他佛經算最和諧的擺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