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外界酷熱,在這個季節本應該出出汗,將體內的毒素以及廢棄物代謝出來。 脾濕 但我們往往選擇吹空調冷氣,這一吹,體內的廢棄物被堵在體內出不來了,另外,屋內吹冷氣,一旦到了屋外太陽又太大,忽冷忽熱的環境更容易使濕氣趁虛而入。 夏季潮濕悶熱,容易導致人體濕熱,又由於環境的因素,海島型的氣候容易侵入人體,這是所謂的「外濕」,在夏天濕氣重的症狀的確較容易發生,如濕疹或香港腳。 香港氣候多濕,加上嗜食生冷、甜膩、肥滯、濃味、刺激性食物,容易出現脾虛。 很多人習慣外食,自然就會喫一些油膩、重口味的食物,其實這對於脾胃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 老黃瓜性涼、味甘、可生津止渴、清熱解毒,加入玉米,更有健脾益氣、和胃、安神的作用。
- 由於脾臟不喜歡濕熱,夏季的主氣就是濕氣,整個節氣就是濕。
- 明明沒喫什麼特別的食物,但排便老是感到稀稀糊糊的;沒病沒痛的卻食慾不振;睡前也沒喝多少水分,怎麼隔天起牀後,發現眼睛腫腫的或是臉變腫了?
- 由於濕熱證的纏綿難愈,臨證需審證求因,辨別濕與熱孰輕孰重,靈活加減。
- 身體痰濕重會使水液運行速度減慢,所以較容易形成易胖體質。
大家可以將粉葛熬成粥底,配芡實、紅棗等食材作早餐。 脾胃濕熱的經絡狀態,可見於春夏期間常見的經絡型態,這是很容易出現「脾胃濕熱證」的。 脾濕 下圖就是典型的夏季鐵三角經絡型態,從圖上可以清楚看出脾經虛證,三焦經、大腸經、肝經與胃經實證。
脾濕: 脾濕的原因
註冊中醫師張勇提醒大家,於這種天氣下生活起居需要作出較大調整,飲食要注意忌口,以防「外邪」損傷脾胃及筋骨,引發骨痛等不適症狀。 他列出10大飲食禁忌,並推介轉季宜喫的10種食材及4款湯水食療。 中醫文獻有「肥人多痰」的論點,不是我們所認識的感冒咳嗽有痰的「痰」,這裡所指的「痰濕」更廣泛,包括痰、水、組織液,還包括血液中的膽固醇、三酸甘油酯過高等。 所以肥人多痰導致高血脂的基本原因,就是「痰濕中阻」,使血液運行速度減慢而造成,一般也稱為血濁,所以這種體質就容易罹患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等病。 虛證就是身體疲倦、四肢無力,寒證就是怕冷、常腹瀉、頻尿、四肢冰冷、月經來有血塊、少腹痛(編者註:臍下偏左或偏右處疼痛)、小便顏色淡如清水。
隨著梅雨季來臨,總是下雨下不停,整天開啟除濕機又覺得傷荷包,省錢達人張偉明建議,可以參考2個簡單方法。 【方法】:以上材料洗淨,大棗去核,豬肉汆水待用,將上述材料放入鍋中,加入入 1.5 公升凍水,大火煮至水滾後轉中小火,煲 1.5 脾濕2025 小時,去沫,加適量鹽,關火,靜置 10 分鐘後飲用。 「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體內津液是由脾胃攝入的水榖精微而組成的,通過肺的調節,再經三焦的運行通道,把水液、津液輸送到全身。
脾濕: 臨牀表現
需要注意的是,熱屬陽,濕屬陰,清熱用涼藥,涼則助濕,治濕用溫藥,溫則助熱,加之治濕藥多香燥,易耗傷津液,故臨證需仔細辨別,用藥要掌握好分寸。 溫膽湯出自《三因極—病證方論》,組成為陳皮、半夏、茯苓、枳實、竹茹、炙甘草、生薑、大棗。 原「治大病後,虛煩不得眠,此膽寒故也,又治驚悸」。
張勇醫師表示,可通過飲食來養陰防燥,以助人體適應轉季的氣候變化。 脾濕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理論,這時飲食上應以養陰、潤肺、益胃為主,以順應節氣,增強體魄,等待冬天的到來。 【功效】老黃瓜:性涼、味甘,有消暑、生津止渴、清熱解毒之效。 玉米:性平、味甘,有健脾益氣、和胃、安神之效。
脾濕: 秋天要強化關節 推介2款食療防骨痛
泛指因脾氣虛損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現象及病證。 包括脾氣虛、脾陽虛、中氣下陷、脾不統血等證型。 多因飲食失調.勞逸失度,或久病體虛所引起。 脾有運化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和輸布水液以及統攝血液等作用。 脾虛則運化失常,並可出現營養障礙,水液失於佈散而生濕釀痰,或發生失血等症。
陳潮宗說明,受節氣因素影響,近期不少民眾有濕氣重的困擾,除了體內濕,對應外在會造成皮膚過敏、濕疹等症狀,民眾都要多加留意,若有不適,建議盡速就醫。 脾濕 張勇醫師強調,除了要潤燥以滋養肺部,預防患上氣管炎、流感等肺系疾病外,切忌喫易生內熱的食物,以防燥邪損傷脾胃及筋骨。 脾濕2025 他指出,轉季有10大飲食禁忌,包括忌喫人參、忌喝濃茶。 ~紅棗桑寄生茯神湯有助去濕、強筋骨、補肝腎。 脾濕2025 ~湯水偏溫,熱氣人士不宜飲用,行經女士及孕婦少服,曾經確診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先問中醫師意見。
脾濕: 疾病百科
中醫角度指,一旦人體濕氣太重,便會容易出現疲乏、沒精打釆,甚至水腫等情況。 脾濕2025 經常喫用去水腫食物,是既溫和又養生的去濕消水腫方法,一方面加強脾胃功能和肝氣疏泄的正常運作,另一方面戒生冷食物和飲品,也不要喫得太甜,減少濕氣積聚於脾胃的機會。 根據民間智慧,以下有 10 款去濕食物,可以讓大家每天輕鬆去濕和去水腫。 不過,可以的話還是找出真正的 水腫原因。
脾濕: 飲食不節
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媒宣主委、中醫師陳潮宗表示,對於「濕氣重」必須先定義什麼是濕? 中醫講究五行的分類,五行可歸納成五種體質,叫做「木火土金水」,對應五臟「肝心脾肺腎」。 脾對應到土,傳統中醫講「脾土」,是指脾土有潮濕,土喜乾燥不喜潮濕,潮濕的土容易發黴,引申為「免疫機能的異常」,因此纔有脾濕、濕氣重一說。 要防轉季病邪襲體,就要強化脾胃功能,提升免疫力。 張勇醫師建議,日常宜透過湯水茶療,針對性地補充營養素,以健脾護胃。
脾濕: 整天提不起精神,是「濕氣重」還是「氣虛」?中醫師提醒7大關鍵:排除體內濕氣,這樣流汗纔有用
中醫所說的脾,並不是簡單的脾臟,而是與西醫的「消化系統」相似,負責吸收及分解營養,再輸送到身體其他部位。 當脾胃受損,所謂「脾虛」,便意味身體的輸送功能欠佳,不能把人體的氣血津液輸送至其他臟腑,令各組織器官未能暢順運作,以致身體出現不同毛病。 健脾非一定要喫藥,健脾不只是中藥的專利功效,喫用日常天然食物也具有健脾功效。 脾濕2025 在《本草綱目》上的記載,白飯意即「粳米」也有「益氣、和胃、補中、壯筋骨、益腸胃、通血脈、和五臟、好顏色」的效果,甚至較「健脾」多出更多功效。 中醫師梁尹倩認為,女人的衰老徵狀,一般都是從脾氣虛弱開始,所以有說:「脾虛的女人老得快。」因此,五臟六腑中,養好脾胃、健脾是對抗衰老的首要條件。
脾濕: 脾濕的鑒別診斷
無節制的飲食是傷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見的病因。 嗜酒、過飽、過食肥甘厚味及不潔的飲食,無規律的飲食均易傷及脾胃,引起食滯、濕阻、氣滯等,而食滯、濕阻、氣滯日久均可化熱。 脾濕2025 脾濕 酒性本身即「氣熱而質濕」,氣滯也是水濕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極具生濕助熱的特性,可見諸多飲食不節因素均可成為脾胃濕熱證形成的病因,胃雖喜潤惡燥,但脾胃濕熱的形成與胃也有直接的關係。 食物先由胃納,臨牀常先見胃納失常的症狀如胃脘痞滿、納呆、噁心等。 脾與胃共為中土,生理上協調合作,共同完成納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響,所以濕熱證與胃的關係密不可分,故稱脾胃濕熱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