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全攻略

佛的德號無量無邊,主要有十種通名 [出佛説十號經]祖師所述經教。 皆依此義而釋。 在佛教興起之前,印度具有許多不同的宗教流派,但基本上屬於婆羅門、沙門這兩種傳統。 佛陀本人曾經向阿藍迦藍學習無所有處定,向鬱頭藍弗學習非非想定,也曾加入苦行沙門,一天只食一顆麻麥。 因此佛教興起之初,也被認為是屬於沙門團體中的一個分支。

  • ,公推摩訶迦葉為首,在靈鷲山七葉巖集會編輯,後來,又經過了幾次的集會整理。
  • 當他看到眾生受苦的時候,他在地獄也就是極樂,為什麼這樣做?
  • 在小乘來說,沒有分段生死的煩惱就是真樂;在大乘來說,直到成佛,連變異生死的煩惱也徹底去除得乾乾淨淨,纔是究竟真樂。
  • 來修學佛法,這個就是心地法的認識。
  • 娑婆的意思是堪忍,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以苦為樂,極能忍受痛苦,認為好死不如賴活著,好多人一直忍受多年的病痛,即使到了臨終,還是不願意放棄生命。
  • 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

所以在座同修,「心性論」、「本性論」、「法性論」心地法門你瞭解了,來者本來就這樣,去者還是回歸到空性,你有什麼可執著的? 有什麼可留戀的? 當你老公罵呢,你「本來無一物」,何來有罵我呢? 解開了,能明白嗎? (大眾鼓掌)「本來無一物」,何來有鼓掌呢?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我們今天大部分的修行的同修,恰恰就落在這個地方,我先使勁修,修啊修,修到有一天我老了,老了以後,躺在那個地方,頭勾下去了,就成佛了。 佛性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大不小,不一不異,不生不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性是本具,那佛性究竟是什麼?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025 這個道理要懂。

  • 當然這並非有多數決定,而是認為在此場合,用此譯語比較穩當。
  • 這個名號跟我們的心是互動的,靈明不昧的。
  • 就是說,一個學佛的人,他怎樣來選擇道場,怎樣來修行,怎樣來明理,怎樣來明心見性?
  • 九地即欲界一地,色界四地(初禪地、二禪地、三禪地、四禪地),無色界四地(空無邊處地、識無邊處地、無所有處地、非想非非想處地)。
  • 出後漢書列傳七十八,案漢法本內傳記載,佛陀出生為周昭王即位二十四年甲寅歲四月八日,壬申之年十九出家。

既然沒有身體,當然也沒有男女相以及男女的慾望。 第三轉法 輪的唯識經典,又把這五十二個位次分為五位,即資糧位、加行位、見道位、修道位、究竟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其中從初信到第五住,是資糧位;第六住位,是加行位;從第七住到初地的入地心(每一地都又有三位區別,即入地心、住地心、滿地心),是見道位。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弟子

我看了以後,又被收回去了。 甘露水就噴出來了。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諸位同修,學佛悟不到這個心性,你的唸佛都不及時的,你的唸佛都是有目的的,你的唸佛都是有要求的。

當然,有的時候,第七識並不一定依第六識所提供的情報作決定、發命令,而是依俱生我執的習氣來做決定、發命令的,所以才會有所謂理智與感情的衝突。 理智,屬於第六識根據實際情況的清醒思維,而感情,則多屬累世形成的駕輕就熟的相對穩定的個人性格。 一心有八種不同的功能,以其功能的不同,分為八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 識是識別、分別、了別、知道的意思。 眼識了別色塵,耳識了別聲塵,鼻識了別香塵,舌識了別味塵,身識了別觸塵、意識了別法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為什麼功課沒做完就有怪事

“默”是不着語相;所謂“終日說法,無法可說”。 乃至說法四十九年,不曾說出一字,是皆默無語相。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025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025 茲再詳解其義:能仁者,是大悲;寂默者,是大智。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3、般若時:繼阿含時後,度菩薩乘人,也為使小乘人回小向大,於二十二年間,說諸部般若經,講大乘般若總相智和別相智,是為般若時。 菩薩修行成佛一共有五十二個位次,即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共五十個位次,再加上等覺、妙覺兩個位次。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025 因為初地菩薩的見道位的修行已經圓滿,開始進入修道位,所以初地菩薩的知見和佛的知見一樣,叫「見與佛齊」。 思量,就是作主、做決定,這是第七識的一個重大功能,而且唯有第七識纔有這個功能。 這其中,第六識是為第七識提供具體情報者,第七識是根據情報或業力發佈命令者,而第八識,則是執行命令者。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地藏經心地法門 第三集

前五識只能各自了別五塵的粗相,或叫總相,而第六識,不但能了別全部五塵的總相,還能了別五塵的細相,或叫別相,以及了別五塵上所生的法塵。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即佛的覺悟,最高、最廣、最深,無復其上者,故名無上,乃是最究竟圓滿的智慧,即一切種智。 三藐三菩提:正等正覺 ,即菩薩的覺悟與智慧,其覺悟當與佛的覺悟相等,只是還未圓滿。 菩薩的覺悟與智慧,即道種智。 覺者:就是已經覺悟了的眾生。 覺者有種種不同的層次,最初的層次是證得真見道的七住明心的菩薩,徹底圓滿覺悟了的眾生,就改名叫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法初識

諸位同修,念阿彌陀佛求往生,這是錯誤的觀念。 你要注意了,我這裏可是講心地法門,你要聽誤解了,不要怪我。 我講詳細一點,講慢一點,念阿彌陀佛求往生,這是錯誤的觀念。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佛教中的八難是什麼意思

因此世人所謂的好人、好心未必就真好。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025 覺行圓滿:覺也是智慧之義,圓滿的智慧,即佛的智慧,叫一切種智,其包括阿羅漢、辟支佛的一切智及菩薩的道種智。 行指修行,主要指福德和智慧兩方面,菩薩修行的法門主要是六波羅蜜,簡稱六度,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發願

漢傳佛教的經藏有阿含部、本緣部、般若部、法華部、華嚴部等。 修行者如何修心? 淬鍊自己成阿彌陀佛! 秉持阿彌陀佛所立定的規矩(48大願),信願持名,信受奉行阿彌陀佛的護念、授記、加持。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2025 聽此陀羅尼後。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為什麼要祭拜祖先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