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建築共分三川殿、拜亭、正殿、後殿四大部份,其最大特色是在正殿部份安設許多看架斗栱,屋頂形式皆為重簷,拜亭八卦藻井匠藝,正殿步口及次間看架斗栱,全由榫卯鬥成,不用一釘一鉚,巧奪天工,莊嚴肅穆,也是王錦木匠師首席代表第一個建築作品。 嘉義市城隍廟2025 根據後殿前檐柱柱聯「南海慈雲輝聯北極,西方法雨澤普東瀛」的落款年代(乙未年重修),可知北極殿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年)重修。 另外根據廟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爐與古鐘,可推測該次重修應該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進才獻石香爐,吳尚新等人才獻古鐘以慶賀落成。 北極殿最早曾被視為反清復明的依據地~供奉鄭成功神像作為精神象徵、待反清大業之日到來、然而清朝統治時期大舉崇祀關聖帝君及天上聖母、打壓明朝官廟的北極殿因而逐漸沒落、地基主的稱號就這樣被流傳下來。
亂平,五十二年(1787),高宗乾隆帝,深嘉全城市民義氣,逐錫名「嘉義」,並改土城為磚城。 高懸於正殿天井下方橫樑上的大算盤,是清道光21年(公元1841年)信徒叩謝神恩所捐贈,懸掛大算盤的意思,是表示城隍爺會將每個人一生的善惡,精打細算得清清楚楚,讓人看了不敢做壞事。 1.乾隆30年重建城隍廟碑:諸羅知事張所受立石,高257公分,寬86公分,篆額「皇清」,為花岡巖嵌於正殿左側牆面。
嘉義市城隍廟: 嘉義城隍廟
由知縣乃捐獻六百餘兩銀,鳩材捐俸,與建城隍之廟時,並有參將阮蔡文幫捐四十兩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冬建成。 初創建立是屬縣級城隍,興建於縣署之左(昔城內中和街,即今忠孝路東市場東側)三川門、有堂(正殿)、有寢(後殿)、有護廊、四垂亭、龍虎井為七包三進大廟,周鍾瑄撰記立碑,詳述始末。 初創時的城隍廟,不免堂廊制陋,棟楹均取小木,垣牆悉繕泥土,日炙雨淋,歷數十載。 嘉義市城隍廟2025 雍正十年(1732年),知縣馮盡善商諸邑紳,士紳陳君陸等負責募捐及重新修繕。 根據《臺灣縣志》(1720年)的記載,標為「偽時建」的道教廟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佔四分之一以上。 這七座廟宇分別是東安坊大上帝廟、鎮北坊小上帝廟、永康裏洲仔網寮上帝廟(已不存)、武定裏上帝廟、廣儲東裏上帝廟、仁和裏下灣上帝廟、崇德里上帝廟。
- 日治時期推行「神佛昇天運動」,整併拆除臺灣舊有民間信仰的寺廟,並將沒入神像集中焚毀。
- 日治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日本當局進行寺廟整理工作,開始將嘉義境內的寺廟進行祭祀與財產的調整,許多寺廟都被迫廢除,各祀神遂被請入城隍廟內。
- 城隍廟正殿左右,各有一幅用交趾陶製作的日文和歌(日本詩歌)對聯,是臺灣寺廟中唯一的一副交趾陶日文對聯,於日治時期設置,是當時為保存城隍廟免遭毀滅,信徒及士紳希望和日本政府打好關係所作,見證寺廟為了保存信仰而迎合統治者的無奈。
- 因北極殿位於鷲嶺地勢較位在五條港的水仙宮高,當地留下俗諺「上帝廟硶墘(埁漧),水仙宮簷前」(意指上帝廟硶墘(石階)的高度相當於水仙宮屋簷,或比較高)。
而後在民國六十六年(1977年)與民國七十年(1981年),北極殿又有稍作修繕。 城隍廟賴永川董事長表示,今年開始城隍廟首度開始實質贊助在地阮劇團,支持阮劇團長期以來在地耕耘、培育年輕人的努力,未來也將繼續挹注在地藝文的發展,希望嘉義市的藝文能量能夠蓬勃發展。 臺灣光復後,有見於廟貌灰黯剝落,善男信女諸士紳共捐舊臺幣三億元重新油漆,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竣工,廟貌輝煌,煥然一新。
嘉義市城隍廟: 嘉義城隍夜巡與神同行-民視新聞
至民國四十七年(1958)十一月,舉行七朝清醮,祈安大典,盛況空前。 嘉義市城隍廟2025 民國六十九年(1980)拆毀後殿,新建大樓六層,安置眾神,於民國七十四年(1985)完成,並舉行入火安座儀式,其後於民國七十七年(1988)再度舉行五朝清醮祈安大典。 民國七十四年(1985)十一月二十七日指定為古蹟,民國七十九年(1990),又新建教學大樓;民國八十年(1990)八月,於廟埕添建三川門牌樓,更增莊嚴。
- 「嘉義育嬰堂」創立於嘉慶元年(1796年),以城隍廟左堂為辦事處,為當時城隍廟附設慈善機構,當時嘉義四方貧民者多,而養育時家貧,生女嬰不捨撫養,而男嬰自己抱理。
- 立廟至此香火鼎盛,所供奉在正殿的城隍爺乃為臺灣本土雕刻,神貌呈現細緻莊嚴。
- 嘉義育嬰堂和嘉義陰靈堂為現今嘉義城隍廟附慈善會之先驅。
- 初創建立是屬縣級城隍,興建於縣署之左(昔城內中和街,即今忠孝路東市場東側)三川門、有堂(正殿)、有寢(後殿)、有護廊、四垂亭、龍虎井為七包三進大廟,周鍾瑄撰記立碑,詳述始末。
- 嘉義城隍廟的八卦藻井,為著名溪底派木匠王錦木的作品,全體結構為榫卯接合而成眩目的結網斗栱,充分反映木雕藝術的尊貴與富麗。
- 有趣的是,整個藻井的108個人偶裝飾當中,在彌勒佛、仙女或武將等雕像之間,還藏了幾個穿西裝、打領帶、翹鬍子、戴高帽且拿著柺杖的外國紳士。
- 廟內更保有全臺唯一一座以接榫技巧打造的原木立體3層雕刻「八獅座」武轎,雕工細膩傳神,相當難得。
農曆八月初二日:城隍爺聖誕千秋,從八月初一日開始,一連十五天演戲籌神,城隍廟會邀請境內所有神廟之神明前來做客。 有城隍遶境之活動,是嘉義市區重要且具象徵意義之信仰活動。 嘉義城隍廟每年最熱鬧的慶典,是農曆8月2日城隍爺聖誕千秋,祭典和全市的繞境活動是嘉義市地方信眾一年一度的盛事,連續7天的慶典熱鬧非凡。 嘉義市城隍廟2025 位在嘉義市吳鳳北路的城隍廟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城隍爺是巡視於陰陽兩地的正神,公正無私且善惡分明,就像冥間中的司法判官,是地方居民心目中的守護神,因此信徒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成為嘉義市民的信仰寄託。 除了木雕藝術巧奪天工令人激賞之外,位於拜殿水車堵,左右兩面細膩傳神的交趾陶,是由交趾陶大師陳專友和林添木「拼場、所產生的作品,因此嘉義城隍廟除了有豐富的人文歷史,其建築本身也具有相當高的藝術價值。 1.閻亞寧主持,卓克華、陳昶良協同主持(2010)。
嘉義市城隍廟: 臺灣嘉義市吳鳳北路一六八號 電話:05-2224116 傳真:05-2288052 E-mail: [email protected]
嘉義市自1982年3月至2000年5月止,由許世賢及其兩位女兒張博雅、張文英連續擔任市長,人稱為「許家班」。 執政持而繼任人陳麗貞初期得到張博雅全力支持,因而得以在2001年12月20日當選為第六屆市長,被視為許家班的延續。 2003年加入民主進步黨,2005年因失去張博雅支持從而競選連任失利,結束許家班黨外及民進黨長達24年的執政。 值得一提的是,本市自1982年升格為省轄市後直到2014年,連續32年歷屆正式當選的市長均為女性,創下臺灣地方自治史的紀錄,自2018年12月25日起,市長再次由女性擔任。 嘉義市城隍廟2025 本廟於西元1694年(清康熙33年)在諸羅縣初創城隍祠堂,以牌位供奉城隍尊神。
嘉義市城隍廟: 建築設計及祀神樓層
清朝道光27年(西元1847年)嘉義知縣王廷幹所立「靈陰堂」碑,靈陰堂是供奉客死異鄉的幕僚等人士靈位。 嘉義孔廟(故址文化路128號),但經過明治37年11月(1904年)、明治39年3月(1906年)二次大地震無力重建而將孔子聖牌則寄祀於三山國王廟,在1936年嘉義市尹川添修平進行眾神歸天政策又將孔子聖牌移祀聖廟(南門廟,現今南門圓環鎮南宮)。 嘉義市城隍廟 「嘉義育嬰堂」創立於嘉慶元年(1796年),以城隍廟左堂為辦事處,為當時城隍廟附設慈善機構,當時嘉義四方貧民者多,而養育時家貧,生女嬰不捨撫養,而男嬰自己抱理。
嘉義市城隍廟: 頁面
臺灣最早官方建立的城隍廟:1.(臺南)臺灣府城隍廟(1669)。 「嘉義城隍廟附設慈善會」創立於民國七十年(1981年),由大德「趙煌、柯連春、董金虎」3人發起,成立至今有需要賑災、救急、施棺木等等,或是以往在嘉義縣市的符合低入戶者便可以辦理救濟服務。 嘉義市城隍廟2025 嘉義育嬰堂和嘉義陰靈堂為現今嘉義城隍廟附慈善會之先驅。 嘉義市城隍廟 由於城隍爺是陰間的行政官,一來無主孤魂或異鄉亡靈為城隍爺所管轄事務,二來嘉義陰靈堂祭祀位置就在城隍廟左側便直接掌控地方上冥藉以及祭祀上的方便。
嘉義市城隍廟: 臺灣好報
嘉義城隍廟門神為陳玉峯所繪,具珍貴歷史文化價值,廟方委託修復師團隊修復,歷經三年於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修復完成。 日治昭和年間,城隍廟的相關人士開始討論改築一事,昭和11年(西元1936年)5月31日舉行「改築奉告祭」,在諸位士紳及眾多信徒捐款下於翌年動工,神像移至戲臺供奉,昭和15年(西元1940年)10月竣工。 此次重建奠定了城隍廟的建築格局與廟貌,主體建築為三落帶拜亭之格局,三落即三川門、正殿、後殿,拜亭位於三川門與正殿之間,拜亭的兩側附有龍、虎天井,這種空間組構,是在兩建築之間藉由拜亭作聯繫,形成連貫性的空間。 1.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為清代一府三縣的縣級城隍廟,現地保存良好,見證臺灣城市發展與地方宗教信仰。 「重建城隍廟碑(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清高宗乾隆三十年(1765年)諸羅知事張所受立石,高257公分,寬86公分,篆額「皇清」,花岡巖嵌於正殿左側牆面。 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城隍廟增購後殿大樓地基,以當時神尊實在太多而無法放置,同年歲末拆除後殿,重建大樓為六層,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完工後,同年10月並舉行乃入火大座儀式,而拜/正殿保留者日治時期廟貌。
嘉義市城隍廟: 歷史沿革
登錄種類:寺廟詳細登錄資料府城中和境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又稱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昔日府城海拔最高之鷲嶺,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過去稱為「上帝廟」、「臺南上帝公廟」、「真武廟」、「元帝廟」,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2.閻亞寧主持,簡雪玲、波多野想協同主持(2011)。 嘉義市歷史建築原嘉義城隍廟戲臺(林宅)修復再利用計畫。
嘉義市城隍廟: 城隍夜巡
當時眾士紳商人等..看到之後同情又心傷,士紳商人們大舉善行,勸捐置業,建設公堂一所,在當時城隍廟左堂,名日育嬰堂,堂有設管事、堂丁、堂婦等職員,管理堂務和另僱乳婦等,專責哺乳育教。 嘉義市城隍廟 如有願撫育者,該堂每月給津貼一元,但不得將女嬰轉賣為婢女或妓女之具結,女嬰在育嬰堂滿16歲,該堂有權主持其婚嫁事項,並酌收聘金以該堂為經費。 從嘉慶初設起,歴經道光、鹹豐、同治,因慢慢的損款經費不足經營上有困難,所以在同治六年~七年,由紳商陳熙年、賴時輝等人廣大倡捐重與,收容更多當時無法自養以及遭遺棄嬰兒…等等善行,隨者時間人數會增減,平均下來在20名上下。 在日人冶臺之後仍為續辨,直到明冶39年(1906年),日當局府令第62號設置嘉義慈惠院(現為嘉義仁愛之家),並將育嬰堂合併在一起。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