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12月28日上午公佈111學年度全國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逢甲大學以整體96.46%註冊率,名列綜合私校第二,其中日間學制學士班註冊率高達99.88%,位居全國公私立TOP10,博士班註冊率更是達到100%。 111 學年度本校覈定新生招生名額為 5,497 人,實際註冊人數含境外新生總數為 建築研究所2025 5,528 人。 培養對生活內涵與設計流行資訊敏銳度,以及對於設計文創市場行銷管理的基本知識,未來出路可在室內設計業、室內裝修業、系統傢俱櫥櫃業、照明公司、傢俱 公司、廣告文創企劃或出版業,以及建築相關產業如房地產開發或建設整合設計行銷公司等。 運用參數式設計的數位設計軟體,以及三維列印機,雷射切割機,以及數值控制工具機來探索不同於過去的設計工具及思維能夠產生何種可能性,並逐步發展下一世代的建築設計思維。 除了學校的專業學習之外,也會鼓勵同學們參加國內外各種學生競圖,以增加實戰經驗,並檢驗學習成果,每一年都有許多同學獲獎。
藝術家將它們視為空間內的噪音樂手,藉由編曲、安排裝置的合奏與獨奏,試圖透過材料、裝置、噪音、事件與時間,討論從空間到地方的感官經驗。 生活於基隆,現為星濱山共創工作室 / 負責人,星濱山海港學校 / 創校人,且為2021永晝海濱美術館、2019 大魚來了插畫節、2018苔客上岸藝術節 / 策展人。 過去曾在2016年日本瀨戶內國祭藝術祭、橫濱黃金町實習,自2017年至今,在正濱漁港透過藝術共創參與行動計畫,引入「Creator In Residence 」概念,自籌自辦大型藝術祭的地域策展,與來自各地青年夥伴共同努力下,希望創造百年漁港的文化創意復興,形塑基隆城市的創意場域。 2018苔客上岸-正濱港灣共創藝術節,榮獲Shopping Design – Best 100「在地文化推廣貢獻獎」。
建築研究所: 2 技術情報
都市設計:都市計畫之宗旨、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之理論及應用(包含都市設計與更新、景觀、保存維護、公共藝術、安全、永續發展、民眾參與及設計審議等各專業的關係)。 建築計畫:含設計問題釐清與界定、課題分析與構想,應具有綜整建築法規、環境控制及建築結構與構造、人造環境之行為及無障礙設施安全規範、人文及生態觀念、空間定性及定量之基本能力,以及設定條件之回應及預算分析等。 Yi-Xiu Li 李易修,於 2010 年畢業於逢甲建築系後,曾擔任臺中銘誼建築師事務所設計師,目前就讀成功大學建築研究所,致力於建築設計流程創新的研究。
- 培養對生活內涵與設計流行資訊敏銳度,以及對於設計文創市場行銷管理的基本知識,未來出路可在室內設計業、室內裝修業、系統傢俱櫥櫃業、照明公司、傢俱 公司、廣告文創企劃或出版業,以及建築相關產業如房地產開發或建設整合設計行銷公司等。
- 材料實驗中心:配置大型力學實驗室3000噸萬能試驗機、強力地板、反力牆2座、一般建築材料實驗室SEM電子顯微鏡、非破壞性檢測設備及耐候耐久實驗室相關實驗設備。
- 敷地計畫:敷地調查及都市設計相關理論與應用,依都市設計及景觀生態原理,進行土地使用,交通動線、建築配置、景觀設施、公共設施、水土保持等計畫。
- 風雨實驗館之建置目的,主要係提供建築業界有關帷幕牆、門窗之物理性能測試服務,以及進行相關之實驗研究計畫。
- 都市設計:都市計畫之宗旨、都市更新及都市設計之理論及應用(包含都市設計與更新、景觀、保存維護、公共藝術、安全、永續發展、民眾參與及設計審議等各專業的關係)。
- 本組除了提供必修課程之外,鼓勵同學選修本系其他組的相關課程,如都市與建築理論專題、都市保存與再生、城郷生態等;也鼓勵同學選修都市計畫、交通管理等系的相關課程,如都市社會學特論、都市計畫體制與開發管制特論、都市發展分析、規劃法令分析等。
- 而成大力行校區的綠色魔法學校即是考量環境控制與建築設計下的永續綠建築,是藉通風塔、自然採光、屋頂花園等設計來減低碳排放量。
本組原隸屬於工程組,有鑒於與營建工程、工程管理及結構上的不同,乃於民國七十八年獨立。 結構組教學目標在於訓練具有建築修養的結構工程師,及具有結構修養的建築師。 本組課程架構以實驗性之設計創作為核心,尺度從空間、建築、都市、材料、工具、介面設計等實驗性探討,議題涵蓋參數化設計、數位製造、設計運算理論、永續智慧城市、循環經濟、人工智慧、建築資訊模型等跨領域前瞻性議題。
建築研究所: 兼任教師
專攻智慧綠建築、音環境、BIM、3D數位模擬、AI人工智慧結構演算、輕鋼構、歷史建築保存再利用、地方創生、空間大數據 … 聘請專任國際師資進行全英語教學,多位校友已考取國外建築師或建立國際事業。 幫助學生於研究基礎上發展建築設計並順利完成設計論文,以學生為主透過組織分工,共同規劃學期末成果發表方式,同時更瞭解彼此設計內容。
- 研究所的部分,則將針對「城鄉永續規劃」、「木構造建築」、「文資保存與維護」、「智慧建築與城市」、「建築與都市史論」、「材料科學」、「工程專案管理」及「建築與都市防災」等研究領域,培養新世代的空間專業人才。
- 建築系館於民國七十年遷至光復校區,與都市計劃系、工業設計系、 藝術研究所,以及成大最大的綠地「榕園」為鄰。
- 內政部發布修正「綠建材標章評定專業機構申請指定作業要點」部分規定,自中華民國109年11月17日生效。
- 易修認為成大建築系研究所與大學部教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學生接觸的是真實案例,藉由走入城市裡,接觸真實的人事物,才能發想真實可行的設計。
- 111 學年度本校覈定新生招生名額為 5,497 人,實際註冊人數含境外新生總數為 5,528 人。
- 本組碩士班訓練的重心在課程及論文,希望提升學生對環境、都市議題的敏感度,強化實質環境分析的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手法與想像 。
- 當初建築 系館設於成功校區,與土木、化工、機械、電機等系齊列於工學路上,堪稱成大工學院之元老。
工程組之教學目標為培養具有建築構法系統思維及營建科技之建築專業人才;在教學及研究方面上,主要有建築生產、建築構造與施工、新材料與新工法的開發、營建管理、建築生命週期成本與碳足跡評估及建築再生修復技術等領域。 本組原為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其成立乃基於建築歷史與理論之相關研究與建築設計在學科本質上的差異,而於1994 年自設計組分離出來。 基本教學目標為培養建築歷史與理論之專業研究人員,提升建築專業者在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實務之專業知識,及強化建築歷史、文化資產保存理論與建築設計專業之連結。 本組碩士班以「設計」為核心,建築理論、設計創作、數位工具、數位製造為四大主軸,導入前瞻性研究主題,訓練具有理論思考與動手操作兼具的設計人才,教學特色為設計理論與方法、設計工具、與前瞻實驗操作之結合,不定時導入國際合作交流於課程的實作。 並可搭配碩士班甲組課程,以符合未來建築師國家證照考試新制及國際間專業認證資歷。 帷幕牆之風雨試驗測試,我國已定有CNS國家標準,惟因相關的實驗設施不足,大樓帷幕牆風雨試驗尚未為業界重視普遍執行。
建築研究所: 碩士班
本組教師亦積極與產業界共同進行產學研究,應用於建築與都市的設計規劃實務、設備設計,以及開發新建材等。 在課程的學習上,除了組上之主修課程外,透過修習其他領域課程來進行跨領域的學習亦是本組常有的研究學習型態。 透過專業課程的學習與研究計畫的參與,本組博、碩士班同學除可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外,也可增加對建築構法與建築工程專業實務上的處理能力。 結構組之研究重視現場調查、大型試驗或現地試驗之實證性,並強調結構理論於建築實務上的應用。 本組的教學及研究工作,主要在成大的建築科技大樓及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南部實驗室進行。
建築研究所: 實驗中心簡介
少部分認真的業者,乃送往國外檢測,花錢耗時費事,且經驗未能傳承,不利於預製帷幕牆之技術發展與品質提升。 有鑑於此,行政院覈准建置「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實驗設施設置計畫」中,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特別新建「風雨實驗館」,於九十三年六月完成。 ,以具備科技藝術的人文精神、空間創作與跨域整合能力、前瞻性科技之應用能力;對應當代建築與環境的應用藝術需求,融入空間創作的能力開拓科技藝術的設計人才,期待「建築專業」開拓新發展方向,再次連結建築是科技與藝術的整合實務。 建築設計課程以小組討論為主,著重在同學們統合相關專業知識,運用創意發展各種建築設計方案。 上述六個領域加上藝術與通識教育等課程,完整涵括建築教育從人文與藝術出發的建築設計、規劃創作與工程專業知識的內容。
建築研究所: 招生資訊
本系的大學部教學特色,在覈心課程的基礎上,將建立「設計規劃」、「數位構築」、「綠色建築」、「工程技術」與「歷史文化」等專業指標,作為評量學習依據。 研究所的部分,則將針對「城鄉永續規劃」、「木構造建築」、「文資保存與維護」、「智慧建築與城市」、「建築與都市史論」、「材料科學」、「工程專案管理」及「建築與都市防災」等研究領域,培養新世代的空間專業人才。 建築研究所 研究領域分為建築設計研究、環境與都市規劃、歷史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與管理、環境控制等六大領域,教學上以此六大領域相關課程為核心,輔以藝術與通識教育課程,提供足以支持建築設計思考的完整知識系統;研究上理論與實務並重,並致力於推動跨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建築研究所: 成功大學 建築研究所 李易修
考選部上週公佈111年高普考「行政類科」與「技術類科」錄取人數最多的前十大學校,12月5日進一步公佈總排名前十大學校,逢甲大學排名全國第七,是全國唯一上榜的綜合私校,且蟬聯私校冠軍。 ※ 表列各應試科目命題大綱為考試命題範圍之例示,惟實際試題並不完全以此為限,仍可命擬相關之綜合性試題。 建築結構行為:梁、柱、牆、版、基礎、結構穩定性、靜定、靜不定、桁架、剛性構架、鋼骨、RC、木造、磚造、抗風結構、耐震結構、消能隔震、與時事有關之結構問題。 歷經1735個日子,無數個挑燈夜戰的夜晚,在大肚山上的白色房子裡究竟上演了什麼樣的事情?
建築研究所: 成功校園指南 – 以人為主體的當代校園空間思考
註:應試科目之試題題型,科目前端有「※」符號之「營建法規與實務」、「建築構造與施工」2科採測驗式試題;有「◎」符號之「建築結構」、「建築環境控制」2科採申論式與測驗式之混合式試題,申論式試題佔40%、測驗式試題佔60%;「建築計畫與設計」、「敷地計畫與都市設計」2 科採申論式試題。 成大建築所環控組學生畢業出路多樣,從規劃、設計、銷售端都是範疇,涵蓋建設公司規劃組、綠建材設計、機電配合廠商、科技廠營繕部門等,而文瑜選擇的是進入設計事務所,將研究所學與自己熱愛的設計結合。 文瑜認為在研究所求學過程中,必須懂得做好時間管理、一邊學習也必須一邊規劃未來,積極爭取自己需要的資源:「這可能是進入職場前最後的學習殿堂,就不要客氣盡量挖寶吧!」她相信學無止盡,勉勵每位學子都能放膽逐夢,趁年輕好好磨練自己一番。 從生物類組轉學至建築設計系,對很多人來說不可思議,但如果可以將學業當成興趣般投入,那就是人生最美好的事了! 建築研究所 大學時期曾在潘冀建築師事務所實習,在那裡見識與世界事務所合作模式,對於建築設計可以更科學產生興趣,而選擇環境控制組研究所。
建築研究所: 分享此講座
建築學系以培養專業建築從業人員為目標,如建築師、都市設計師、建築相關工程師、政府機關的建管及規劃人員,須有廣泛的建築及相關知識為基礎,學習內容涵蓋建築及都市空間、造型、設計、理論、結構、物理環境、設備、施工構造、材料、建築物的經營管理等方面。 目前本組師資關心的重點大致在都市及都市設計的歷史與理論、永續環境經營、都市生態、社區營造、公共領域研究、都市設計管制 、建築及環境計畫。 近期研究包括:以行為觀點探討社區活動中心之空間訴求及其使用狀況,綠色居住生活科技之研發,地球環境危機時代永續居住環境之設計基準,帆船航行技術對早期臺灣土地開發之影響,歷史性區域居住環境特性,臺灣製鹽工廠社區及其聚落空間變遷等。 專任教師除了前述教學研究之外,也透過專案的審査及各種委員曾參與地方都市設計相關事務,目前三位老師分別擔任臺南縣市、高雄縣市都市計畫、都市設計、公共藝術委員會之委員 。 本系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建築界的領導人才;大學部設定為建築的通才教育,並分為四年制(課程偏重建築工程相關)及五年制(課程偏重建築設計)。
建築研究所: 課程資訊
在1992年解除戰地政務後,褪去其相對神祕之面紗,展現其被譽為「閩江口外天上撒下的一串珍珠」之自然美景。 期待可藉由跨領域的學術能量,結合地方特性與需求,共同合作以解決島與所面臨的真實問題。 本次論壇邀請國內建築史相關學者專家,安排本會創會理事長徐明福教授之紀念論壇,邀請曾受其指導之學生進行學術發表。 三個學期的規劃,第一學期以核心設計課程搭配設計研究導論,第二學期是設計整合研究搭配國際工作營,第三學期則為設計論文及最後的展覽與出版。
建築研究所: 建築學院學士班
由於深知數位化製造的實踐與在地製造業息息相關,因此自學生時期便積極與產業夥伴合作。 她曾與臺灣紡織研究所合作開發熔噴成型技術設計應用;與奇美新視代科技家電旗下3D線材品牌合作,推動3D列印技術的應用並開發產品原型,獲得A’ Design Award肯定;並於2020 建築研究所 臺北時裝周發表作品“GIRLS” 3D 列印服裝與配飾系列,得到了積層製造業與服裝產業的贊助與支持。 之後,鑑於文化資產保存已形成一門專業,於民國2001 年將建築歷史與理論組的名額撥出一半,成立「文化資產保存」組。 然於施行一年之後,經由檢討,自2002 年年起將此兩組結合為「建築歷史與保存組」,並延續「建築歷史與理論組」原有的目標。 2008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組」於碩士班與「設計理論與運算組」及「建築與環境規劃組」為「泛設計組」,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 2014 年「建築歷史與保存領域」於碩士班與及「設計理論與運算領域」為「設計組」,而在博士班仍為獨立之「建築歷史與保存組」。
建築研究所: 黃鈞祐與賴翰宇同學參加『OISTAT 國際劇場建築競賽』榮獲 Additional Prize
藉由一系列授課、演講及參訪活動安排,幫助同學建立理論基礎並擴展設計面向,同時以實際設計操作應用,檢視議題之可行性及後續發展性,於學期末擬定多元性且具有前瞻性的設計議題。 學生作為組織核心,針對個人設計議題需求,主動媒合設計指導老師及研究指導老師各一名。 設計指導老師以建築系設計理論與運算組老師擔任,研究指導老師除了繫上其他組(結構、工程、環控、規劃、歷史保存)老師以外,也能選擇外系不同研究領域老師擔任,必要時還可以尋求校外專業顧問,甚至是產業代表及廠商的幫助。 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是中華民國內政部附屬機構,其設置目的係為推動全國建築研究發展,達成國家整體建設之目標;並著重公共安全性、政策性、管理性之實務研發工作,以提昇建築安全、改善全民整體居住環境品質、提高營建技術水準、及健全都市發展計畫。 五十七年八月因應社會需要成立碩士班,招收相關科系畢業生,培養更專精的建築人才。 九十年八月成立在職進修碩士專班,提供建築相關公務員及 業界良好進修管道。
建築研究所: 防火實驗中心
研究所的部分,則針對「城鄉永續規劃」、「木構造建築」、「文資保存與維護」、「智慧建築與城市」、「建築與都市史論」、「材料科學」、「工程專案管理」及「建築與都市防災」等研究領域,培養因應未來趨勢的新世代空間專業人才。 建築研究所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的成立,旨在均衡臺灣南北地區建築與都市學門的教育資源,以及提供南部地區面對未來環境挑戰上的知識與人才培育的資源所在。 本系的前身原為於2002年成立的「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之後在2012年配合學校組織調整,成立創意設計與建築學系(建築組),設有大學部,以及研究所的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歷年校友累計,已達600餘人。 奉核改名後的建築學系,已於2018年正式開始招生,每年招收大學部35人,研究所碩士班18人,碩士在職專班17人。
材料實驗中心:配置大型力學實驗室3000噸萬能試驗機、強力地板、反力牆2座、一般建築材料實驗室SEM電子顯微鏡、非破壞性檢測設備及耐候耐久實驗室相關實驗設備。 「In3-SenseLab空間感知實驗室」、「RoSoCoop 數位製造合作社」、「XR 虛實共構實驗室」,對應「智慧設計」、「智慧生產」、「智慧服務」3 大 領域培育未來的創新智慧營建人才。 經過兩年扎實的建築設計美學基礎訓練,大三、四、五年將建築專業級延伸至都市、法規、物理、史論等領域,同時藉由建築設計將實際所學應用、反思社會議題。 透過各種不同主題的國際工作營,同學們可以接觸到不同的思考面向,追求不同的創作目標,並且養成團隊合作的思考及工作習慣。 建築設計訓練著重於設計的思考能力及創造力,並且需要統合各種知識的分析能力。 但是建築設計與藝術創作不同,必須受到許多現實條件的限制,因此需要從各個面向理解各種要求,以完成建築設計方案,並追求創造使用者深刻的空間經驗,而不是個人主義式的形式創造。
國立高雄大學建築學系的成立,旨在均衡臺灣南北地區建築與都市學門的教育資源,以及提供臺灣面對未來環境挑戰上的知識與人才培育的智庫所在。 本系的前身原為於2002年與本校同年成立的都市發展與建築研究所,目前設有大學部,以及研究所的碩士班與碩士在職專班等三個學制。 歷年校友累計已達600餘人,分別擔任中央部會與各地方政府要職,或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和景觀設計師等專業人員。 建築研究所 師資上共有9位具國內外知名大學博士學位的專任教師,以及13位具建築師、都市計畫技師等專業資格的兼任教師與1位行政助理。 教學內容兼具理論與實務,大學部的教學特色,在覈心課程的基礎上,將建立「設計規劃」、「數位構築」、「綠色建築」、「工程技術」與「歷史文化」等專業指標,作為培養教學依據。
建築研究所: 建築人
目前每年招收大學部學生約60人、碩士班70人、在職進修碩士班20人、博士班20人。 本系系友遍佈建築、營造相關領域,不論在 設計、管理、營造、行政、教育、研究部門都有卓越的貢獻。 在畢業門檻上是規定修滿 建築研究所 30 建築研究所2025 學分才得以申請論文口試,所以文瑜建議學弟妹在碩一上下修各四門課,共 24 學分,碩二上再修兩門課,下學期便能專心投入論文寫作,而繫上更鼓勵學生跨組修課,研究所期間,文瑜也修了不少設計組課程,期盼有一朝一日能將環控的科學數據應用於數位設計。 陳長忻作為設計師,專注於建築、工業設計和服裝設計等多領域的數位設計和製造實踐。
建築研究所: 學習方法容易誤解之處
建築設計為本系核心學科,透過建築設計整合所有建築專業知識的學習,也是未來成為建築相關專業人才的重要學習課程。 著重於設計思考,意見交換與整合,邏輯性分析,對於現實條件的尊重與理解,為一整合工程與藝術人文的獨特課程。 建築設計:利用建築設計理論與方法,將建築需求以適當的表現方式,形象地表達建築平面配置、空間組織、量體構造、交通動線、結構及構造、材料使用等滿足建築計畫的要求。 建築研究所 易修認為成大建築系研究所與大學部教學最大的差別在於學生接觸的是真實案例,藉由走入城市裡,接觸真實的人事物,才能發想真實可行的設計。 實踐大學建築設計學系於2021創立繫上展演空間「HIGH box 如果劇場」,首檔展覽為藝術家姚仲涵個展《噪音樂團 Sp.Noise》,將呈現五件全新作品:「光噪x84」、「光噪機器」、「kick#1-電磁鐵」、「Kick#2-銅」與「Kick#3-水泥與玻璃」。 本組的研究領域包括建築物理環境、建築環境控制系統,以及生態規劃等面向。
建築研究所: 建築推廣
本系所現有學域規劃共分成以下方向:設計、理論與運算,建築與環境規劃,建築歷史與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建築環境控制等六個領域,加上藝術與通識教育等課程,完整涵括建築教育從人文與藝術出發的建築設計、規劃創作與工程專業知識的內容。 博士班研究領域分為設計理論與運算、環境與都市規劃、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建築結構、建築工程、建築環境計畫與控制等六大分組。 畢業學分規定 36 學分:包括專業必、選修課目至少 30 學分,以及碩士論文 6 學分。 專業必修學分要求,則各組有異:設計理論與運算組、環境與都市規劃組核心必修 8 學分;建築歷史與文化資產保存組核心必修 7 學分;建築結構組核心必修 10 學分;建築工程組、建築環境計畫與控制組則無核心必修。 本組除了提供必修課程之外,鼓勵同學選修本系其他組的相關課程,如都市與建築理論專題、都市保存與再生、城郷生態等;也鼓勵同學選修都市計畫、交通管理等系的相關課程,如都市社會學特論、都市計畫體制與開發管制特論、都市發展分析、規劃法令分析等。 未來也鼓勵部分同學做規劃論文,一方面使碩士班的研究工作更多元;一方面專力培養處理實質都市設計問題的能力。
建築研究所: 建築構造 實作課程紀錄片
研究課題從室內環境到街區、社區與都市尺度,從室內環境品質到綠色都市與永續生態環境,創造舒適、健康、低碳、節能、生態的建築與都市環境。 本組現階段由姚昭智教授、杜怡萱教授、鍾育霖教授三位專任教師指導,並有兼任教師陳純森教授、林凡茹教授等支援教學研究。 主要研究主題包括:建築設備與非結構材、鋼筋混凝土建築、加強磚造建築及鋼結構建築之耐震評估與補強,研究觸角亦延伸至木結構、防災、結構體碳排放評估等相關領域。 未來除了各研究室積累經驗、凸顯專業方向、回應當前及未來都市設計相關議題之外,將加強團隊內的合作、跨領域合作、學校與社區及地方政府的合作,以及國內、國際交流。 位於臺灣本島西北方的馬祖列島,有著與臺灣閩南系漢人建築不同的閩東建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