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路上》沒有穿越時空,但是這整部電影在宋欣穎的巧手之下幻化成一條「鄉愁之道」,觸發21世紀的此刻坐立於銀幕前的我們回想自己的「原點」所為何來。 而《幸福路上》這部片長將近兩小時的長篇動畫最可觀的地方,就是宋欣穎以女性角度,細膩地表達了像她這樣迷惘的中年女子,如何嘗試走出如此宿命迴圈的過程。 以《灌籃高手》的角色設定來說,《幸福路上》更像是曾經放蕩而積弱的三井壽,用盡力氣只能偶有佳作的射進三分。 能激勵臺灣動畫產業與開創政治電影類型的櫻木花道,還沒走到賽場入口。 一個能問與敢問「我們是誰」與「我們在追求什麼」的社會,已經具備了寫出這個社會史詩的基本條件:史詩般的社會學與史詩般的電影。 最後,從社會學的研究來看,自我追尋也有其他的可能,如參與公共議題與社區活動的自我實現(如從1980年代以來的社會運動與1990年代社區營造運動的參與者),或者追求超越此世的心靈修養(如當代的各種新宗教運動)。
- 它當然是一部探討「幸福」本質的電影,可是同時也帶著濃濃政治味。
- 很值得一看的電影,不只故事,動畫的風格有點奇幻不落俗套。
- 每個人看這部片被感動的地方不同,年紀大點的叔叔阿姨們回想起尚未開發的臺灣,在網路科技還沒這麼發達的鄉下地方充滿著滿滿的人情味,比起現在人手一機的科技冷漠心理應該是感嘆不少,隨著角色轉換的不同,可能已身為父母親的他們需要的是照顧好一個家庭。
- 林淑琪生於1975年4月5日,那天是蔣中正的忌日,因此她的一生在臺灣從一黨專政轉變為民主體制的社會中長大。
- 這個充滿臺灣味的故事,忠實呈現了大家都有過的童年回憶,樸實獨特的動畫風格及令人會心一笑的故事劇情,成功打動了眾多評審,接連獲得了當年度金馬創投的百萬首獎,以及臺北電影節最佳動畫短片等多項獎項。
- 例如她在小學裡有經歷過要敬仰領導者的偉人教育,此風氣在她成長時期則被推翻掉,這種反差的情況,讓宋欣穎安排林淑琪的生日與蔣中正逝世日為同一天來當作效果。
包含原創自製、由邵雨薇主演的電影「惡女」,這也是曾以「幸福路上」代表臺灣角逐奧斯卡的導演宋欣穎,執導的第一部真人電影長片,邵雨薇將在片中飾演新聞主播。 滿口流利的臺語卻被老師禁止,從疑惑、不習慣,到後來的字正腔圓,不只小琪口中說的語言變了,整個臺灣社會也跟著小琪成長一直轉變。 順著臺灣主流的價值走,即使偶爾岔路,小琪仍成為人生勝利組,還到了夢想的遠方生活。 5日那天,老師教著蔣公看著魚逆流而上的故事,或者小琪到報社應徵時,主管只問她支不支持廢省就成功錄取,都能看出導演想對臺灣某些思想和體製做批判,不過雖然《幸福路上》有明顯的意識形態,但片中的表哥也告訴我們,別人說的並不一定都是真的,用自己眼睛和獨立思考後所看到的纔能夠相信。 幸福路上電影2025 6歲時從鄉下搬到臺北幸福路,長大後隨著先生到美國展開新生活,然而因為外婆的去世使小琪回到這她離開許久的家中,面對與記憶中有很大出入的故鄉,她漸漸想起兒時的種種期許,也重新開始思考幸福的定義。 宋欣穎導演透過這樣的故事設定,來讓主題「幸福」清晰浮現,「能不能」回到幸福路,以及「想不想」回到幸福路,都暗指著林淑琪(每個人)在尋找幸福的路上所會碰到的自我拉扯與掙扎,還有(每個人)面對兒時的夢想與長大後的現實間的差異,自己心態上的如何調適。
幸福路上電影: 「幸福路上」導演首部真人電影 邵雨薇挑戰主播臺
而長大後的幸福像是一道選擇,當身邊不再有替自己分擔人生的角色,既可以心煩,也能什麼都不必去想,可以樂觀,更能好好大哭一場,重點是,可以替自己決定幸福的模樣。 改編自真實犯罪事件的電影並不少見,尤其在好萊塢,例如非常經典的《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1967)、至今仍是美國重大懸案的《索命黃道帶》(Zodiac, 2007)等等。 在臺灣也有楊德昌導演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A Brighter Summer Day, 1991),就是改編自臺灣青少年的真實殺人事件。 然而,落敗的並非父親,而是所有生長於戒嚴時代的幾代人。 獲得金馬創投的百萬獎金後,《幸福路上》仍有難以找尋有意投入的金主、經費不足情況。 之後靠著天使投資、十多位投資者,以及在2016年回到金馬創投發表本作前5分鐘的完成內容來吸引其他人目光,才得以完成問世。
本片製作完畢後,有先在2017年10月期間舉行的釜山國際影展裡參展播放,之後在11月25日的第54屆臺北金馬影展上被挑選為閉幕片。 影片的正式公開,是在2018年1月5日於臺灣當地戲院上映,,之後累積約臺幣1200多萬元的票房成績。 最初宋欣穎是打算將此作品製作成一系列的短篇,但考量到短篇系列動畫在臺灣市場上難以獲利,而改成在電影院上映的長篇動畫。 幸福路上電影 畫面作法上,宋欣穎認為3D動畫太偏向科技感,較不適合表現出兒童內心的幻想世界,於一開始便定案要以2D手繪的方式進行。 之後宋欣穎拍攝的一些短篇作品,有被公共電視臺的製作人馮賢賢給注意到。 在與馮賢賢會面時,宋欣穎有向對方提出想嘗試製作一部名叫《幸福路上》、內容描述著臺灣社會背景的作品。
幸福路上電影: 網路沙龍—
不同的世代有不同的追求,但世代之間必然會相互影響。 社會學與電影各自以特有的觀點與技法來回應「我們是誰?」與「我們在追求什麼?」這兩個涉及臺灣社會「集體身世」的大哉問。 上述的論點,可以讓觀眾更有條理地來感受本片主角的尋尋覓覓(例行性的工作帶來的厭倦、夫妻對是否生育小孩的態度不一致帶來的難題、要不要回返臺,但「我什麼都不會」等)、最後定位在原生家庭的「存在感」。 本片細膩地呈現了主角在生活實作中打造出來的存在感,上述社會學的論點可以讓傑出電影的優點,可以更系統、清晰地呈現,成為電影創作的學術資源。 然而不同於,本片將臺灣社會的重要事件(學校中禁說臺語、白色恐怖、蔣介石去世、地方選舉、街頭抗爭、家庭代工、原漢關係等)帶入了主角小琪的自我追尋之路。 由於這些重要事件構成了臺灣社會戰後的集體記憶,這個連結讓1950年代之後出生的觀眾倍感親切,讓觀眾與主角、觀眾與這些重要事件,以及觀眾之間的「共感」、「連帶」,得以浮現。
把故事說好,顯然是劇情片最基本的要求,對動畫片來說,又未嘗不是如此。 幸福路上電影 宋欣穎導演執導的動畫片《幸福路上》,就是一部不只是這樣的動畫片,它源起自一段12分鐘的動畫短片,在接連獲得臺北電影節最佳動畫,並以同名長片企劃獲頒金馬創投百萬首獎後,才發展成現今近兩小時的長片。 故事敘述從小跟媽媽一起到臺北「幸福路」生活的小琪,一路摸索、探求幸福的過程,電影刻畫了八十年代以降臺灣的政經變遷,以時代為經,人物情感為緯,帶領觀眾一同經歷劇中人的喜怒哀樂,走過那些也曾經是我們的故事。 海外人士的看法方面,日本動畫導演本鄉滿表示很多電影在世界上播放後就會消失;但《幸福路上》是一部會流傳到往後的電影。 幸福路上電影2025 日本藝術家奈良美智則認為此片的表現手法上,有另人聯想到動畫導演高畑勳的風格。 海外媒體報導部份,法國的《世界報》評論指出:「若把這部片比擬為冰淇淋,想必是一杯鮮奶油草莓聖代,感覺粉紅、柔滑、清涼又甜蜜,這是宋欣穎首部動畫長片的美學,而且幾乎可以肯定,她還會繼續讓觀眾出乎意料」。
幸福路上電影: 幸福路上 線上看
看似衆人覺得美好的人生,小琪卻反而在異地迷失了自己。 直到媽媽一通電話通知她阿嬤過世了,她收拾行李匆匆地回到臺灣,再度回到幸福路。 兒時的同學們各自有不同的人生,小琪也在思考自己是否變成理想中的大人了。 在長大一些後,面對學校與同儕的壓力,雖然交了許多知心好友,但也開始與同學互相比較,看到他們手上戴的手錶會天天跟爸媽吵著要。
幸福路上電影: details | 幸福路上
小琪的出生在片中帶有強烈政治隱喻──她誕生於蔣介石死去之日,1975年4月5日。 其實,如何追求幸福,可以說是很簡單的問題,也可以說是很深奧的難題,端看每個人的想法。 除了幕後團隊,幕前卡司原班人馬也應聲回歸,還有巨星驚喜加持,陣容十分堅強! 「傑克」澳洲男星山姆沃辛頓、「奈蒂莉」美國女星柔伊莎達娜和「大反派上校」史蒂芬朗等原始卡司皆歸隊主演,在上一集中飾演科學家的雪歌妮薇佛更將以全新神祕角色現身! 金獎影后凱特溫絲蕾也加入卡司陣容、繼《鐵達尼號》後再與卡麥隆聚首合作,更令影迷雀躍不已! 其他卡司還包括《阿凡達》「奈蒂莉」之母CCH龐德、《安眠醫生》克利夫柯蒂斯、《阿凡達》「人類學家」喬爾大衛摩爾、《黑道家族》艾美獎視後艾迪法柯和《MIB星際戰警3》傑曼克萊門特。
幸福路上電影: 政治與政策
民視新聞/ 綜合報導生技公司–浩鼎創辦人張念慈,週四上午突發心臟病猝逝美國家中,享壽72歲,消息傳來震驚各界,母校輔大也發聲明表達不捨,感嘆痛失英才,不過近期頻傳天冷猝死案例,醫師也特別提醒,像是男性年過45歲等高風險族羣要留意,而且過度勞累或長期日夜顛倒,都可能誘發心肌梗塞。 而將由CATCHPLAY發行的電影,包含描述黑喫黑、兄弟義氣與親情的動作電影「我最愛的笨男人」,由范逸臣、姚淳耀、郭泓志、劉奕兒與林美秀主演;另一部則是由葉如芬監製,導演靳家驊執導,陳意涵、林品彤、劉俊謙主演的電影「小曉」,都將於2023年發行。 然而,小琪人生裡同樣舉足輕重的原住民阿媽,其實隱然與表哥和史明遙遙對立起來──這也讓此片的立場,推進為批判的、而且是內省的左獨立場。 隨著雲端服務的飛速發展,相關技術與商業模式也逐漸步入成熟期。 如今,雲端技術提供的數據運算、資料儲存、安全性提升等優勢,早已成為各行各業提高生產力、降低成本、營造優質客戶體驗的產業基石;更甚至以此發展出如人工智慧、大數據應用等進階雲端運算技術,為許多行業帶來難以估計的巨大價值。
幸福路上電影: 幸福路上的主題
小琪6歲時跟著爸媽一起搬到臺北,懵懂無知的小琪不懂什麼叫做幸福,卻十分期待在「幸福路」的新生活。 幸福路上電影 上學後的小琪,努力成為一個好學生,希望自己可以出人頭地符合媽媽爸爸的期許,但漸漸長大後發現,即便努力唸書依舊對自己的未來很迷惘。 臺灣海外部份,除了有在香港、馬來西亞等地上映之外,也有在2018年8月1日於法國巴黎公開。 《幸福路上》之後另陸續在義大利的遠東影展、印尼的峇裏島國際電影節等影片活動展出。 很顯然地,宋欣穎將很多屬於自己的成長經驗(藍領家庭、人生勝利組的學經歷、異國求學的孤獨)注入林淑琪身上。 她雖然心地善良,但卻缺乏商業動畫電影角色該有的可愛、直爽、單純,她沒有太遠大的抱負,也沒有背負著國仇家恨或是巨大的生命傷口,她就是個迷惘的平凡人;或者說她甚至從來沒有搞清楚,自己究竟是為了什麼事情而迷惘(桂綸鎂辨識度極高的嗓音口條與這個容易鑽牛角尖的女生居然出乎意料地合拍)。
幸福路上電影: Tags: 幸福路上 戒嚴 解嚴 蔣介石 史明 陳映真 臺灣錢淹腳目 國民黨 國語運動 More…
在美國學電影時,教師指出好的劇本來自個人經驗而非憑空杜撰,並且讓學生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裏來”。 這些問題加上伊朗動畫片《我在伊朗長大》的啓發,讓宋欣穎決定以成人的視角回顧自己的童年,把童年故事搬上銀幕。 還記得電影院放映前,那句「囡仔就袂會罵罵號」的分級動畫廣告嗎? 其中那可愛的一家人,其實就是《幸福路上》林淑琪一家人。 經歷疫情三年以及臺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的狀況,讓民眾將「健康養生」列入購屋的重要考量,「健康養生宅」成為買房搜尋關鍵字,… 「幸福是什麼?」,這是再簡單不過的一句話了,可同時卻也是最難找到解答的問題,沒有人知道幸福是什麼、要去哪找、要怎麼找,有人說喫飽喝足就是幸福,有人認為成家立業纔是幸福,也有人覺得生活無憂是幸福,這是沒有標準解答的。
幸福路上電影: 幸福路上的獲獎情況
鄰居羨慕她成為拉風的美國人,但小琪卻疑惑自己究竟是誰? 小琪想起阿嬤總是說:「樹木都不會有煩惱的,妳幹嘛自尋煩惱?」站在此刻,小琪拼湊著青春的回憶,想尋找一份支持。 1975年小琪在一條叫做幸福路的街上長大,從小在骯臟的大排上看著工廠煙囪排放的廢氣,到她眼裡幻化成一朵朵的棉花糖,空氣中都是甜甜的化學草莓香,以為生活是這般的無憂。 幸福路上電影 入圍奧斯卡,摘拿金馬獎,這部國產動畫一點都不簡單!
不只如此,上了國高中課業更是日益繁重,生活漸漸被課本、作業和補習所填滿,到了選填類組,片中林淑琪好不容易說出不想成為醫生、想轉文組時,迎來卻是家中長輩撲天而來的質疑,那個真的有用嗎? 在工作或求學階段,我們常順應父母、學校對我們的期許,讀個有前途的科系,找個穩定的工作,嚮往著社會大眾所認為的幸福,但就算很幸運終於到了達成目標那天,會發自內心感到快樂嗎? 更不用說慾望通常是無止盡的,我們只會繼續追尋下個階段不屬於我們的「幸福」。 現今臺灣是個民主的社會,但有多少人能夠真的為自己作主,如果一昧追求卻忘了初衷,只為別人而活,等到回頭才發現身後只剩下一身的空虛,我想這纔是最讓人感到後悔的吧。
幸福路上電影: 幸福路上 On Happiness Road 線上看
即便不在這個世界了,她依然是小琪的精神寄託與引導者。 活潑開朗,個性要強,但爲了女兒小琪的學業,她人生中唯一一次低聲下氣地去求老師幫忙。 期望小琪能過上安穩富裕的生活,反對女兒去搞街頭政治運動。 百度最佳答案:《幸福路上》評價很好,演員陣容強大,並且演員的演技一直在線,全程無尿點。 本站只提供WEB頁面服務,本站不存儲、不製作任何視頻,不承擔任何由於內容的合法性及健康性所引起的爭議和法律責任。 幸福路上電影 「交友軟體」逐漸成為現代人尋求浪漫關係的輔助工具。
幸福路上電影: 桂綸鎂
但《幸福路上》動不動就扯陳水扁、馬英九….. 電影著重刻畫在小琪與家人間的相處時光,從幼年直至出社會,家鄉的模樣改變了,曾無法輕易釋懷的現在也不在乎了,而至始至終,家人對她的愛一如往常,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期待的眼神,也不曾有過變化。 女主角小琪自小就是一個相當開朗、善良的女孩,每一天安安穩穩地活在她天馬行空的日子裡。
幸福路上電影: 人生想要的幸福,到底是什麼?
這本禁書的封面,僅只出現在一個極短的鏡頭,驚鴻一瞥:史明老先生的《臺灣人四百年史》,但它卻在小琪日後生命裡反覆出現、產生影響。 而小琪在剛開始到學校上課時認識的兩個好朋友,一個是土生土長的臺灣人林聖恩,另一個是金髮藍眼的混血兒莊貝蒂。 他們三個人因為家庭的因素各自分開了,再度與他們相遇之時,都已經成為了出社會賺錢的大人們。 林聖恩雖然從小就沒有念書,但卻自己開了一間機車行,過著樸實的生活,而莊貝蒂則是成為獨自扶養兩個小孩的單親媽媽。
幸福路上電影: TNL 網路沙龍守則
路直路彎,她看見更多顏色,還有臺灣和外面的大世界。 比較喫驚的,是我居然能無縫對接1975年生的學校記憶,後來想,不是我有那麼老,而是大陸社會經濟的起步發展,正好晚了臺灣十餘年那樣子。 “騎上幸福牌自行車,踏上幸福之路”,這句半植入的腳踏車廣告語。 我出生於1980年,從退伍後就住在新莊幸福路上。 全家北上之後,母親在中港大排(就是電影海報裡的那個背景)的宏泰菜市場裡面租了一個月幾千塊的角落,克難地用家庭理髮貼補家用,剪一顆一百,比熱炒九九還貴了一塊錢。
對六年級世代的我來說,看《幸福路上》能引發許多感觸。 因為我們這一輩四十年來經歷過的政治路,包括戒嚴下的填鴨教育,解嚴前後的政治啟蒙,九〇年代的民主風潮,及後來被執政黨(們)「背叛」的種種,《幸》以一個帶有原住民血統的本省人女生的前半生做了交代。 更重要的是,嘗試用說故事而「不說教」的方式,搭配平實畫風,讓我們一新耳目。 捷克小說家昆德拉(Milan Kundera)在中,問了一個發人深省的問題: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事是什麼? 他的回答:是「存在」種種的不同面向(如冒險、內在發生的事情、無人知曉的日常生活、介入人類決定的非理性、時光、神話等)。 社會學長於分析人類實際存在的狀態(特別是與社會中與各種結構力量的搏鬥),動畫電影則善於探索人類實際存在的其他可能。
而我想描述《幸》而用的《灌籃高手》梗,當然也是日本的。 雖然不必然複製好萊塢式敘事,但同樣作為政治電影的《幸福路上》,如果要對下一世代訴說四十年的政治史,而不僅是六年級自嗨片,除了不說教之外,還需要更突出重圍的敘事結構,才能吸引不熟悉那段政治史的下一代。 許多觸動我們的回憶,快速地在《幸》當中跳躍飛出,像是小美冰淇淋或科學小飛俠那些不證自明的懷舊,或者像是《臺灣人四百年史》與陳水扁勝選的政治符號與場景。 六年級生或許還能勉強消化這些飛快的畫面拼貼,但對20-30歲世代的多數觀眾來說,能否在這麼短的時間中產生意義、進一步被打動,恐怕就很難說了。
幸福路上
小學生涯中,沒有補習的學生在教室外罰站、媽媽到臺北剪高級布料送老師、希望能彌補小琪沒有補習帶來的劣勢;小琪開始工作後,媽媽一直跟她討錢,看起來好像很愛錢,但在小琪出國時,卻將存起來的錢一次交給她。 透過這些日常生活的細節,勾勒與烘托出人與人的關係質地,這是所有優秀電影的特徵,像是日片。 腳本完成後,宋欣穎原本想拍劇情片,但是2012年經同學勸說,她決定做成動畫片。 她先製作了12分鐘的動畫短片《幸福路上》,在臺北電影節獲獎。 接下來,當籌備將短片擴充爲長篇動畫片時,宋穎和各投資公司談過該項目,但因爲他們要改動精神上的東西,爲了保持作品的完整,她只能採取小額募集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