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自從1989年山上禁止伐木政策之後,木材須進口及人工高漲,產業成本提高,沒有國際競爭力,造成產業外移和沒落。 未來豐原地區將生產漆器的公共品牌,中文的公共品牌名稱為「葫蘆墩漆藝」,即將重出江湖,振興豐原地區的漆器產業。 天皇貢米在臺灣日治時期,天皇喫的米大多從臺灣葫蘆墩(今豐原區郊南)進貢,御田有日軍連隊駐守、收割,即葫蘆墩米。 經田野調查及農會證實,日本政府一直到1953年都還買葫蘆墩米回日本做為御用米,而日本戰敗之後是用化學肥料「硫銨」換取葫蘆墩米帶回日本。
光緒年間,臺灣巡撫劉銘傳到達此處時,以其地富庶、風景佳麗,遂有「富春鄉」或「小蘇州」之稱。 開基祖廟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旁祀土地婆,地方人士俗稱福德祠為「北斗閣街福德正神」。 由於開基祖廟福德祠屬於北斗的公廟,所以當地居民每逢喜事都會迎請土地公、土地婆至家中祈福,周邊的小喫攤也曾經募捐集資聘請有名匠師雕刻多尊土地公神像,讓居民可以迎請回家享祀。 北湳裏福德祠2025 位於北斗街中心的開基祖廟福德祠(又稱福安宮),是北斗街最早的地方信仰,還比北斗街中心信仰「奠安宮」年代更早,甚至有史料推斷開基祖廟福德祠的建廟年代早於北斗街建街。 福德祠(福安宮)與奠安宮連成一系,都是北斗街的公廟,其信仰圈含括北斗全境。
北湳裏福德祠: 豐原區
至1956年8月21日,黃大仙祠才正式獲政府批准全面開放予善信參拜。 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宣統退位,在破舊立新、徹底破除封建迷信的浪潮下,廣州市內許多廟宇寺觀都遭受破壞,普濟壇的廣州黃大仙祠亦不例外。 由於中國政局動盪,社會穩定受到威脅,梁氏返回南海故鄉,但得黃大仙降乩指示「此地不宜久留,必須向南遷移」 。
- 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 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
- 南門福德祠因毀損嚴重,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以鋼筋水泥重建並貼上磁磚,旁邊有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
- 「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
- 殿內設有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六十太歲及六十元辰,並提供電子感應「上表」祈福系統及LED星象天幕,入場費為100港元,65歲或以上長者及傷殘人士半價。
- 據春秋左式傳說:炎帝神農式的十一世孫句龍,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時的高陽氏時代,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社。
- 今者各地土地祠紛紛配祀其他神格高於土地的各神,則不符土地廟的傳統規制。
- 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準,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
1978年,市公所訂定《寺廟廟產土地同意第三人建築辦法》,寺廟地承租人申請建築經覈准後,一年內只要繳交承租基地面積公告現值半價,給市公所寺廟室充作捐獻款,市公所即出具地上權建築使用同意書,供承租人向縣府申請建照興建房屋。 2006年報導時,北門福德祠單以土地、店面的租金收入一年就達千萬元。 依照當地《寺廟廟產土地同意第三人建築辦法》,承租人即使把房屋轉讓或轉租給別人,原承租人只會受到市公所處年租五倍的罰款,因此承租人雖無土地所有權狀,但既能永久使用,又不必每年繳交一再調高的地價稅,就可獲大利。 往昔,彰化縣城的樂耕門(東門),慶豐門(西門)、宜平門(南門)、拱辰門(北門)內側近處各有一座土地公廟。 其中,位於北門的北門福德祠是嘉慶十五年(1810年)由仕紳吳拔英提倡捐募基金購置。
北湳裏福德祠: 廟宇分類:道教
「千龜來朝」的活動獎項包括由學者專家評選出的「最佳造型獎」、由所有參觀民眾票選的「最佳人氣獎」,以及透過「擲筊」,由土地公欽定的「土地公賞」,此活動在慶祝土地公聖誕之時,同時也藉由舉辦活動凝聚社區居民的向心力,結合宗教信仰與當地居民生活。 福德祠原本有信徒10人,對土地公間仔的維護修理表現相當積極,早年祠中的事物、財務全權委任廟祝處理,並有管理人1名充當名義上的祠務負責人,信徒只是每年輪派2人負責祭典事宜。 北湳裏福德祠 北湳裏福德祠2025 民國65年(1978)決定每年在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建醮慶生,從此醮祭持續舉行到今天,目前信徒已經成立了財團法人的組織。
- 該兩月爐主會改選,如當地賴厝裏裏長盧冬松就擔任過爐主。
- 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佛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
- 大新福德祠管委會主委遊王德雲表示,經斥資六、七百萬元購置新的土地公廟及整地綠美化,九日請來吊車將新建的福德祠建築主體及環保金爐運到遷移地點完成安座儀式,並定十八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歡迎所有信徒一起來見証土地公的喬遷之喜。
- 1824年(道光四年),闢建八寶圳,使得豐原與鄰近地區(今神岡區、大雅區、潭子區)等地阡陌縱橫,良田處處,讓市街日益繁榮,甚至逐漸超過平埔族岸裡社。
- 位於民生路與大德街交叉口的墩北福德祠,是后里市區居民信仰中心之一,里民指出,福德祠20年前遭到祝融,翻修過一次,時隔20年再度翻修,外觀煥然一新。
- 開基祖廟福德祠主祀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旁祀土地婆,地方人士俗稱福德祠為「北斗閣街福德正神」。
北屯區軍功裏、和平里兩裏總稱軍功寮,早期地方雖然人口密集,卻無廟宇供人參拜,地方士紳有感於此,於民國六十七年發起建廟,並且成立興建委員會,公推六十六名興建委員,並推選主任委員及總幹事負責策劃建廟事宜。 建廟期間各委員不辭辛勞,出錢出力,以及承蒙各地善信踴躍捐助建廟經費,終於在民國七十一年底廟貌初步完成,同時將興建委員會改組成管理委員會,並召開信徒大會公推主任委員及各職務委員,前後經過六年時間,完成了廟宇興建工程。 擴建落成後,本祠原均係作為華隆機械工廠股份有限公司自行供奉福德正神之廟宇。 ),全稱赤松黃大仙祠或嗇色園黃大仙祠,是香港的一座著名廟宇,位於九龍東黃大仙,佔地約18,000平方米,由非牟利宗教慈善團體嗇色園管理。 廟宇主要供奉東晉時南中國道教著名神祇黃初平,另亦有供奉儒、佛兩教的神祇如孔子、觀音等,故三教融合為香港黃大仙祠一大特色。 市議員張滄沂指出,大新福德祠是大里市區一帶的信仰中心,有上百年歷史,香火鼎盛。
北湳裏福德祠: 財團法人臺灣省臺中市慈善寺
提供網上祈福是希望讓海外善信不用親臨黃大仙祠仍可禱告祈福,善信登入網頁,輸入姓名及祈願內容後,園方定期將祈福人士名字及祈願資料由數據處理庫列印出來,交由道長會舉行儀式,誦經及禱告,代為祈福。 網上直播則每天實時直插祠內善信參神情況,希望讓海外善信可透過網絡感受參神的氣氛。 「太歲元辰殿」於2011年1月12日正式對外開放,全殿分為前廳及主殿,整體設計融合中國傳統道教及現代色彩,主殿橫額由國學大師饒宗頤親題。 殿內設有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六十太歲及六十元辰,並提供電子感應「上表」祈福系統及LED星象天幕,入場費為100港元,65歲或以上長者及傷殘人士半價。 此外,殿內提供「上表」服務,由道士代為「攝太歲」,收費300港元,完成「上表」後,善信所屬的太歲的頭頂上會放出煙霞及射出紅光。 其他工程包括新建的藥王殿、財神殿、王靈官殿等三個殿宇及擴建福德祠。
北湳裏福德祠: 臺中市太平區廟宇寺院
1915年,梁仁庵道長父子兩人,攜帶黃大仙畫像至香港繼續弘道,並在1921年於九龍竹園村創立普宜壇(嗇色園)。 黃大仙信仰自此在香港有蓬勃的發展,甚至傳播至東南亞及美加等一帶。 而廣州黃大仙祠普濟壇在1919年就被國民政府充公,改建為孤兒院。 由於近來市府採取跨區重劃方式辦理第十五期市地重劃工程,位於道路用地上的大新福德祠再度面臨不得不拆除的窘境,市府為此同意將附近的一塊公有土地變更為宗教用地,並出租給大新福德祠,以利福德祠搬遷,並促成道路拓寬,希望讓交通順暢。 北湳裏福德祠2025 北湳裏福德祠 順福宮主委劉淑蘭表示,順福宮為龍津裏海埔厝信仰中心,主祀開基王爺五府千歲,非常感謝五福國樂安排順福宮和五方土地公的獻樂音樂會。
北湳裏福德祠: 豐原順天宮
1972年10月8日凌晨1點多,彰化市陳稜路34號的莊政達百貨行發生火災,因附近幾處消火栓都無水源,火勢蔓延,導致和平路與陳稜路鬧區三十餘家木造樓房商店、住宅、和土地廟全部被焚,柯銀漢等人成為受災戶。 此廟因受木造店鋪波及而毀,直到1983年才重建,該年重建完成。 “土地公”的正稱是:『福德正神』,民間俗稱:『土地公』,也有稱為『福德爺』、『伯公』、『大伯爺』、『后土』或簡稱『土地』。 據春秋左式傳說:炎帝神農式的十一世孫句龍,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多年時的高陽氏時代,因為平定九州有功,官居后土之職,並封為上公,他死後祀之為社。 今者各地土地祠紛紛配祀其他神格高於土地的各神,則不符土地廟的傳統規制。 特產豐原與鄰近的神岡地區自日治時代即以漢式糕餅聞名全臺,加上本地師傅學習和式洋菓子與西式糕餅技術,逐漸發展不同的糕餅,使得豐原有糕餅之鄉的別稱。
北湳裏福德祠: 豐原鎮天宮
1915年起,八仙山林場開始伐木,豐原成為木材貯放、轉運與加工的重要據點,使得市區日益繁榮。 這些木材、紡織等工廠,日後成為豐原地區各種小型機械工廠的前身。 1824年(道光四年),闢建八寶圳,使得豐原與鄰近地區(今神岡區、大雅區、潭子區)等地阡陌縱橫,良田處處,讓市街日益繁榮,甚至逐漸超過平埔族岸裡社。 與此同時,巴宰族因「割地換水」政策,失去原始居住地,遂移居至南投縣埔里鎮愛蘭裏一帶。
北湳裏福德祠: BonCity-棒城市:臺灣好喫好玩好生活
2021年,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嗇色園及黃大仙祠封園,年三十晚上頭炷香活動亦宣佈取消,改為在facebook和港臺電視31直播儀式,為建園99年以來首次。 黃大仙祠亦要求年初一至正月十五期間進入的善信,需掃「安心出行」二維碼、拍八達通並輸入電話號碼,或登記個人資料後,纔可得到只限當日使用的「入園特許證」,並只容納1000人。 位於大殿旁的三聖堂,供奉呂祖先師、觀音菩薩及關聖帝君。 呂祖(即呂洞賓)是道教的神仙,觀音是佛教的菩薩,加上麟閣供奉儒家先師孔子,盂香亭供奉佛教之燃燈佛。 三聖堂內有楹聯以「嗇色」 二字為聯首:「嗇節有餘三教同源承一脈,色空雖幻眾生樂善自千秋」。
北湳裏福德祠: 寺廟也可以很現代! 日學生設計福德祠獲首獎
根據史料,1898年農曆八月廿三日,即黃大仙的寶誕,菩山道侶就開乩請求擇地建觀,普救百姓,在黃大仙「同意及指引」下,廣東第一間供奉黃大仙的祠觀,在翌年農曆的五、六月間,在廣州花埭(花地,位於芳村)落成。 當時據說,只有梁仁庵道長能得到仙佛的感應,使箕筆移動和辨認沙上的箕字,所以成為普濟壇的主持。 清末民初時期,黃大仙祠成為廣州著名宗教勝地,吸引廣州及珠江三角洲等善信到來參拜。 關於位於青山道一帶供奉同一神祇的道教廟宇,請見「元清閣」。 有上百年歷史的臺中市大里區大新福德祠,位在都市計劃道路用地上,過去在拆遷時都出現意外,只好放棄拆除,如今因市府辦理第十五期重劃工程,必需進行拆遷,福德祠經向市府承租附近的一塊土地後,九日為新建的土地公廟主體舉行安座儀式,圓滿順利。
主殿紅柱金頂、藍楣黃格的外觀,可視為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的典型。 主祭壇中央供奉黃大仙師之畫像,殿內亦供奉了護法神齊天大聖及地主。 主祭壇背後刻有一幅木雕,載述了黃大仙師得道成仙之事蹟。 殿內牆壁更裝上儒、釋、道三教的木刻經文和圖畫,饒富意義。 黃大仙祠共佔地18,000多平方米,除主殿外、還有三聖堂、從心苑、九龍壁等,各具建築特色,祠內的牌坊亦充分表現中國傳統文化。 北湳裏福德祠 除個別建築物顯現中國傳統寺廟建築特色外,祠內建築又按左龍右鳳、五行屬性而興建,令整座建築羣組更見特色。
北湳裏福德祠: 北湳裏福德祠
臺灣彰化縣彰化市長樂裏和平路35號主神土地公例祭二月初二、八月十五建立時間嘉慶十五年(1810年)地圖彰化北門福德祠,是位於臺灣彰化縣彰化市長樂里巷弄內的土地祠,祭祀彰化縣城的北門土地公,擁有多筆彰化市地產。 2010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臺中縣豐原市配合縣市合併,改制為臺中市「豐原區」。 清嘉慶11年(西元1806年),北斗聚落由東螺街遷至現在的位置。 依漢人的習慣,到達新的聚落,必定先祭祀地基主,等到聚落到達一定規模後,就會興建土地公廟,當人數或經濟都已經有相當高度,即興建神格更高的廟宇,例如︰媽祖廟或從故鄉分香來的神祇作為中心信仰。
北湳裏福德祠: 臺中龍津裏一里有5方土地公廟 五福國樂社酬神盼疫情平息
北門福德祠現存廟貌,為日治時期大正5年(公元1916年),由當地民眾發起、捐資修建而成,以當時土地廟宇規模相較,為罕見之大型福德廟,內政部曾於民國74年(公元1985年)指定為3級古蹟,但於民國83年(公元1994年)解除。 南門福德祠曾於明治40年(公元1907年)整建,有別於北門福德祠的保存狀況,南門福德祠因毀損嚴重,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以鋼筋水泥重建並貼上磁磚,此全部翻修的狀況讓當初建築的原貌已不復見,但從留存照片比對,外貌仍保有舊有樣式。 新廟位在彰化市三角公園附近、小林眼鏡後方小巷內的大樓底下,所處的巷弄只容兩輛機車會車,廟址為和平路35號。 北湳裏福德祠2025 據身為信徒的柯銀漢指出,信徒有人主張重建得大一點,但有人認為地點位於地王,應興建商業大樓,廟可以建小一點,最後決定土地公廟建在商業大樓後面,使得廟地佔地只數坪,相當不起眼。
梁仁庵到香港後,先在乍畏街及大笪地開壇闡教,再於灣仔大道東設壇安奉黃大仙師及開設藥店,兩年後該處被火燒毀,又把壇遷移往灣仔海傍東。 其後於1921年黃大仙師降乩啟示,命當時梁仁庵道長 往九龍城一帶相地建殿,道侶到竹園村附近一山,見靈秀獨鍾,便再扶乩請示仙師,得乩示「此乃鳳翼吉地」,適合開壇闡教,遂決定於現址建祠,並於同年7月落成啟用。 黃大仙祠建成之初,原為私人道場,只供道侶及家屬入內參拜。 後來參拜善信漸多,及至1934年,園方礙於當時的廟宇條例及租地批約所限,不能再讓民眾入內,後經當時華人廟宇委員會委員周峻年向華民政務司請準,才特許於每年正月初一開放讓善信入內參拜。
北湳裏福德祠: 宗教場所
2008年4月,園方宣佈斥資港幣1億4000萬元,進行35年來最大規劃的擴建工程,包括翻新現時供奉黃大仙師的大殿、重整大殿前之參神平臺、及在大殿底部興建一座供奉太歲的地下宮殿「元辰殿」。 大新福德祠管委會主委遊王德雲表示,經斥資六、七百萬元購置新的土地公廟及整地綠美化,九日請來吊車將新建的福德祠建築主體及環保金爐運到遷移地點完成安座儀式,並定十八日舉行入火安座大典,歡迎所有信徒一起來見証土地公的喬遷之喜。 莊樹生表示,一般都是大縣城如府城嘉義或古鎮鹿港,或者特殊地形如恆春半島,纔有五方土地公,一個村莊擁有五方土地公的很少見,但龍津裏境內卻有北方莊頭福德祠、西方棧寮福德祠、中營西濱福德祠、東方頂田中福德祠、南方莊尾福德祠等5座土地公廟,為此特別安排今天和下週日到五方土地公廟酬神獻樂,也祈求疫情早日平息。 南門福德祠因毀損嚴重,於民國64年(公元1975年)2次重建,以鋼筋水泥重建並貼上磁磚,旁邊有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 民國九十四年發起新建工程,於五月十日上午七時半舉行興建工程動土典禮,興建工程由福德正神聖筊決定興建人及經費額度,工程順利於同年九月完成,周圍百年老樹豎立,更增添廟宇景觀。
北湳裏福德祠: 臺中市豐原區寺廟/主祀神像/寺廟地址/電話
位於民生路與大德街交叉口的墩北福德祠,是后里市區居民信仰中心之一,里民指出,福德祠20年前遭到祝融,翻修過一次,時隔20年再度翻修,外觀煥然一新。 上午落成揭牌儀式吸引上百名里民與會,在地薩克斯風樂團演奏,住在福德祠附近的前市議員高基讚與區長賴同一、農會總幹事王鈺州、市議員陳本添夫人也共襄盛舉,場面熱鬧。 1997年區公所再遷移到永興街,其址在永興街301號,員工籌款在大樓七樓蓋土地公廟。
但因位於道路用地上,民國六十七年公所辦理大新街拓寬工程時,計劃移除土地公廟及榕樹,結果沒有工人敢上去砍樹,經找來阿兵哥協助,結果阿兵哥紛紛從樹上跌落受傷,改找來卡車想要用拖的,結果馬達突然故障而作罷,信眾們認為是土地公不願遷移,最後公所放棄拆除,因此福德祠出現在道路用地上的情形持續至今。 早期南北門福德祠在農曆2月2日土地公聖誕時,和平街居民都會舉行盛大的祭祀活動,近年來因地方人口大量外移,地方發展不同於過往蓬勃,祭祀活動不如過往,當地居民為延續良好信仰,並遙想早年重建時消失的神龜石,自民國96年(公元2007年)起每年於土地公聖誕時舉辦「千龜來朝」的活動。 據說南門福德祠在早期經重建過程中將座落土地公廟旁的神龜石雕搬移,從此消失神蹤,常引發居民們的想念,因此南門福德祠管委會於民國100年(公元2011年)重建財神龜於廟旁,讓居民勾起過往回憶。 另每年舉辦的「千龜來朝」活動是1種以各式食材製作神龜以敬拜土地公的競賽。 北湳裏福德祠2025 會選擇以龜來做為主題,其中主要取幾個吉祥意涵:一、烏龜代表長壽,適合祝壽,二、烏龜重心低,走路四平八穩,代表平安,三、龜屬於五行中的「北玄武」,北方屬水,水代表財,拜烏龜除了祝壽求平安,也代表求財。
最初廟地有四十餘坪,可舉辦酬神戲,1933年又因道路拓寬等因素被迫遷建。 每年逢農曆二月初二的頭牙、八月十五日中秋節這兩天,都會舉行大拜拜。 本圓環福德祠,民國五十八年時位於今華隆機械工廠股份有限公司門前道路邊側,係由水泥土石建築而成,廟後有芒果樹,廟旁多為荔枝樹叢地。 自2016年5月7日起,豐原區正式引進臺中市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 截至2021年7月16日,該系統已於豐原區啟用40個(iBike系統 15+YouBike2.0系統 25個)租賃站。 北湳裏福德祠2025 葫蘆墩漆藝在1970至1980年代臺灣漆器外銷產量,一年約有新臺幣七、八億元,其中百分之九十產自豐原,所以豐原有「臺灣漆器產業故鄉」的雅號。
北湳裏福德祠: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1920年,臺灣總督府修改地方體制,原梀東上堡之葫蘆墩、潭仔墘、埧雅(下堡)、神岡、社口區與苗栗三堡之內埔區,以此處為豐葦之原,故取「豐原」之名合併為「豐原郡」(Toyo-hara),隸屬臺中州,管轄豐原街、內埔莊、神岡莊、大雅莊、潭子莊。 該兩月爐主會改選,如當地賴厝裏裏長盧冬松就擔任過爐主。 北區公所部分員工也會於土地公誕辰時,邀退休員工回公所聯誼聚餐。 區公所還曾特別印製宣傳單,為此廟徵求爐主,強調爐主不必捐錢,平日只需奉茶並檢查香的庫存,望更多人加入服務。 1969年,北區公所附近開闢公共設施時,當地民眾建議將土地公遷移到區公所內,以保全區平安,於是區公所供奉在頂樓。 據北區公所退休員工廖慶堂之言,昔日在三民路、福音街口的北區公所,常有民眾前往三樓戶政課求取春聯,1964年春節後,公所陸續有員工請病假、傷亡,於是員工把寫著「福」字的紅紙貼在戶政課工具牆角祭拜,視為土地公,後來感覺順遂,定期膜拜的員工遂籌組「福德會」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