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也可使用行動支付及電子支付帳戶,這兩種方式可以拿來繳稅。 財政部已公告調高了109年度每人基本生活費為19.2萬元。 為維護人民基本生存權利,明定納稅者及受扶養親屬因維持基本生活所需之費用 夫妻所得稅 ,不得加以課稅。 自從108年5月24日同婚專法上路後,同性伴侶也可以登記結婚,小提醒,在去年結婚的伴侶,今年也可以一起報稅,相關的權益跟異性戀夫妻完全一致,在報稅相關申報書表以及 報稅 軟體裡面夫妻一詞也修正為納稅義務人及配偶即可。 *以上舉例皆以標準扣除額為主,若你有列舉項目可以使用且 免稅 額的部分高於標準扣除額的24萬元,說不定可從免繳稅變成退稅,建議不妨動手算算看。 假設為一家三口的 雙薪家庭 ,家中有1名學前嬰幼兒,一家3口的免除額為26.4萬,夫妻兩人的標準扣除額24萬加上薪資扣除額40萬,還有幼兒學前扣除額12萬,合併共有102.4萬,只要夫妻總所得低於102.4萬,扶養1名嬰幼兒,同樣免稅。
也就是應以所得年度的婚姻關係是否存在,來判斷是否合併申報或列報配偶免稅額。 如果是比較好奇的朋友其實大家可以把握大方向,新制對一般上班族夫妻影響不大,但對夫妻皆是高所得,且又有股利等非薪資所得者影響很大! 夫妻所得稅2025 例如,兩方都是醫師都有高額的執行業務所得,或是夫妻都是股票族,有很高的股利收入,則採用各類所得分開計稅再合併申報的方式,就可降低適用的累進稅率,節稅效果相當大。 大家在第一篇文章中已看過稅金計算方式,當中的算式是以單身舉例,雖然是單身的例子,但大家應該也可以明顯看出所得越高稅率級距就越高。
夫妻所得稅: 薪資所得分開計稅
這部分的變動,對一般受薪夫妻可能有的影響是:過去一般受薪族不太可能適用基本生活費,但現在有可能適用了。 夫妻所得稅2025 新婚夫妻在法律的規定上,是以「登記日」為主,如果新婚夫妻去年登記結婚,今年年報稅可以選「合併申報」或「各自申報」,但下一年度就一定要合併申報,否則會有罰鍰。 ●如果夫妻所得比較多元,且大於薪水收入,選「各類所得分開計稅」會比較好,且建議以所得較低的一方申報。 讀者也可以根據自身家庭樣態來計算自己的免稅額度喔! 另外,也因應今年報稅新制「基本生活費調高」的部分,單薪及雙薪家庭則有望降低稅賦,扶養越多越有利。 你可以參考【2021報稅新制解析看這邊!三大新制 兩好一壞 一次】。
,只要109年度收入總額較前一年度減少達30%,無須提出受疫情影響相關證明,適用費用率也可按費用標準的112.5%計算。 其實,實際上操作並不難,只要兩人先講好,選擇一人作為「納稅義務人」,先用納稅義務人的自然人憑證、健保卡等憑證登入報稅系統,並下載所得,之後在納稅義務人「配偶」的欄位填入配偶姓名、身分證字號及出生年份等資料即可。 北區國稅局表示,民眾一年才使用一次報稅系統,因此多半不熟悉,單身者報稅相對較為簡單,如果變成夫妻合併申報,光是怎麼匯入配偶所得,不少人就「霧煞煞」。 夫或妻年滿60歲或未滿60歲但無謀生能力,可由子女申報扶養,此時夫妻可以一方單獨申報,另一方列報為他戶受扶養親屬,或夫妻雙方列為不同申報戶的受扶養親屬。
夫妻所得稅: 夫妻報稅 合併計稅還是分開計稅好?
如採用「身分證統一編號+戶口名簿的戶號」上傳申報成功者,同一天可上傳5次。 但如在申報期限屆滿過後才發現資料有誤者,則必須填寫1份包含前次已申報資料之完整申報書向戶籍地國稅局所屬分局、稽徵所或服務處辦理更正申報,並於申報書右上角處加註「更正後」字樣,及填寫原網路申報完成時回傳之檔案編號,以利稽徵機關後續處理作業。 依法除了新手夫妻因年度中結婚,隔年申報所得稅時,可選擇分別或合併辦理申報外,其餘夫妻皆只能採合併申報。 不管是想 編輯所得或扣除額資料、還是 增修受扶養親屬資料,通通都可以用手機完成報稅啦!
- 5月報稅季節來臨,而夫妻也是臺灣家庭結構中相當重要的一個族羣,加上臺灣去(2019)年同婚姻專法正式上路,同性伴侶首年報稅可以選擇合併申報或者是分開申報。
-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站有一個稅務試算功能,但這是比較簡易版的網站,要精細一點的試算,蘇股長建議可使用網路申報系統,有一個離線版網路申報系統,可以下載安裝到個人電腦裡面,輸入基本資料認證,就可以有完整的稅務試算功能。
- 像基本生活費扣除額那麼高(基本上,醫療扣除額、身障扣除額、教育扣除額,大部分人都用不到,除非超過17.5萬 乘 人數),除了分給配偶8.8萬,剩下的只能扣到申報本人,結果申報本人扣到幾乎沒有稅,配偶還在用高稅率。
- ●如果夫妻所得比較多元,且大於薪水收入,選「各類所得分開計稅」會比較好,且建議以所得較低的一方申報。
- 而在今年雙薪家庭報稅在所得額123.2萬以下的家庭,扶養兩個學齡前幼兒也基本免稅,而學齡前幼兒特別扣除額為12萬元,一般扣除額為8.8萬,薪資特別扣除額為20萬元,對稅負的減少相當可觀。
- 若是雙薪家庭,夫妻2人的收入都以「薪資」為主,就建議選擇「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也就是納稅義務人、配偶,以及受扶養親屬之薪資分開計算稅額;其餘各類所得合併計算稅額,建議可以選擇以所得高的那方,作為納稅義務人。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於2020年12月21日審查通過「所得基本稅額條例」修正案,個人未上市櫃股票交易所得,將恢復計入最低稅負制課稅。 而且適用盈虧互抵的情況對帳務的要求較高,皆應依規定設帳,詳細記載業務收支項目,業務支出應取得確實憑證,帳簿及憑證最少應保存5年,以供稽徵機關查覈認定。 投資股票的股利所得為應稅所得,也可以考慮透過除權息前賣出,除權息後買回,將應稅的股利所得轉換為免稅的證券交易所得。 申報年度之10月底:5月11日以後申報之二維條碼、人工申報退稅或 遞送試算稅額退稅確認申報書,以及5月10日前非向戶籍所在地國稅局所屬分局、稽徵所或服務處申報之二維條碼、人工申報退稅或遞送試算稅額退稅確認申報書之案件。
夫妻所得稅: ( 薪資分開計稅,妻為分開計稅者:5萬
舉例,先生的利息所得為 20 萬、妻子的利息所得為 15 萬,以先生的全部所得分開計稅,妻子扣完儲蓄投資後剩下 12 萬,先生才能再把這 12 萬列入扣除。 第三,搞不清分居、離婚日定義,誤把另一半所得、扣除額列入,結果就變成「虛報配偶免稅額」而觸法;忘記將配偶、扶養人所得列入,變成「漏報所得」。 今年即將結束,2020年結婚的配偶在2021年可選擇分開或合併報稅,但2022年起必須合併申報。 夫妻所得稅2025 財政部也指出,配偶合併報稅有三種方式,首先為全部所得合併、適合雙方收入差距較大者,還有配偶薪資所得分開、適合雙薪上班族,以及配偶各類所得分開、適合其他收入較多者。 若雙方於104年離婚(依現行民法規定,結婚及兩願離婚制度均採「登記」制,認定標準以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或離婚登記為準,但裁判離婚者,以法院判決離婚確定時即為婚姻關係消滅之生效日期),即104年存在部分婚姻關係及部分離婚關係,雙方可選擇分開申報或合併申報。
夫妻所得稅: 夫妻報稅該怎麼做?
4.納稅義務人或配偶取得前款通常保護令前,已取得暫時保護令或緊急保護令者。 由於綜合所得稅是採級距累進稅率的計算方式,雙薪家庭可選擇以薪資所得較高的一方作為「納稅義務人」,使其享有扶養親屬免稅額及扣除額等,而薪資較低的一方則以「配偶」的方式分開計算,最後再合併申報。 夫妻所得計稅方式可三選一後,只是計稅方式多一種,但仍要以「戶」為單位合併申報。
夫妻所得稅: 每人基本生活所需費用提高至新臺幣19.6萬元 (2023報稅適用)
(二)若皆不符合上述情形,而無法合併申報者,應在申報書上勾選「分居」字樣,由稽徵機關按夫妻所得額、扣除額資料歸戶合併所得計稅後,分別發單補徵或退還稅額。 綜合所得總額為該申報戶的年度總所得包含了本人薪資配偶薪資 夫妻所得稅2025 、利息(憑單代號5A)、緩課股票股利(憑單代號71M)及除上述以外的各類所得。 綜合所得稅各項扣除額包括免稅額及扣除額,扣除額包括一般扣除額及特別扣除額;一般扣除額又分為標準扣除額及列舉扣除額 2 種,需擇一填報減除,二者不得併用。 2.股利不併入綜合所得總額課稅按28%稅率分開計算稅額,再與其他類別所得計算之應納稅額合併申報及繳納稅款。
夫妻所得稅: 稅務電腦題庫
內容涵蓋各種理財工具的分析、名家專欄、國際新知、家庭財務規劃、成功理財經驗分享。 土地稅法第 28 條之 2 規定,配偶間贈與得申請不課徵土地增值稅,不課徵與免徵的意思不一樣,不課徵是暫時不課稅,若之後轉賣第三人,還是得連同之前的土地增值稅一起繳納。 主持會計師鄭惠方曾任職於 夫妻所得稅2025 PricewaterhouseCoopers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資誠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經理,以及太古汽車集團財務部經理。 照理說不會差這麼多才對,是有家戶共用的扣除額達到上限?
夫妻所得稅: 112 2022 111 所得稅 免稅額 所得稅制改革方案 綜合所得稅
此類案件之夫妻各自辦理結算申報納稅後,可向戶籍所在地稽徵機關申請分別核發稅單,稽徵機關即按歸戶合併後所得計算全部應納稅額,再按個人應納稅額佔夫及妻應納稅額合計數比率計算各自應分攤之應納稅額後,減除其已扣繳稅款、可扣抵稅額後,分別發單補徵。 (二)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而有中華民國來源所得者,其配偶如屬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時,非中華民國境內居住之個人可選擇與其配偶合併申報或單獨就其所得按非居住者稅率課徵所得稅。 至其選擇單獨課稅者,其所得不再併入其屬中華民國境內居住者身分之配偶之綜合所得總額申報,其扣繳稅款及依規定稅率申報納稅之稅額不得扣抵,亦不得再減除相關之免稅額、扣除額。
夫妻所得稅: 報稅方式完整介紹,圖取自財政部臉書粉絲專頁
103年起綜合所得稅允許夫妻各類所得分開計稅,對納稅義務人來說又多了一個節稅的空間。 答案:個人出售房屋,其財產交易所得之計算,依所得稅法第14條第1項第7類規定,以交易時之成交價額,減除原始取得之成本,及因取得、改良及移轉該項資產而支付之一切費用後之餘額核課財產交易所得。 納稅義務人於申報房屋交易所得時,應檢附買賣契約書等證明文件,按實際買賣所得申報,倘相關證明文件因年代久遠遺失,依所得稅法施行細則第17條之2第1項後段規定,其未申報或未能提出證明文件者,稽徵機關得依財政部覈定標準覈定之。 惟個人出售房屋,原則仍應以出售時成交價格減除取得成本及相關費用後的餘額,作為出售年度的財產交易所得。
夫妻所得稅: 夫妻得分開申報之例外情況
此時,報稅系統會詢問是否要帶入配偶資料,此時再插入配偶的自然人憑證、金融憑證或健保卡,即可將配偶的所得及扣除額資料一併帶入報稅系統。 不過,臺北國稅局審查二科蘇股長強調,每個家庭的薪資結構都有不同,而且現在稅額計算式增加到10多條,民眾其實也比較難自己算出來,所以最好還是透過財政部的稅額試算比較清楚。 此外,財產交易損失扣除額有一定的時效,當年度無財產交易所得可扣除或扣除不足者,只能在以後3年度之財產交易所得扣除,如果時效即將屆滿,也可以選擇提前出售財產,實現財產交易所得。 此外,三項必要費用的限額並非均以薪資收入總額的3%計算,職業專用服裝費及職業上工具支出的限額,為從事該職業薪資收入總額之3%,因此實際限額並非薪資收入總額的9%。 舉例來說,小亞擔任模特兒的薪資收入為100萬,並為此購置專用表演服;晚上兼職授課薪資收入為123萬,並為備課購買書籍;同時有參加合格單位進修課程。 小亞若採薪資所得費用核實減除,可減除的上限並非20.07萬(223萬×9%),而是僅13.38萬(100萬×3%+223萬×3%+123萬×3%)。
北區國稅局表示,去年開放夫妻各類所得可分開計稅、合併申報後,誰當納稅義務人,稅額上不會有差異。 不過,如果被查到有短漏報,繳清欠稅的責任由作為納稅義務人的一方來負擔。 所得稅法第15條既已明定,納稅義務人配偶之所得應由納稅義務人合併申報課稅,依此規定,不論夫妻間採用何種財產制度,其所得均應依法合併申報課稅。 若採合併申請,則夫妻所得為400萬-免稅額(26.4萬)-標準扣除額(24萬)-薪資特別扣除額(40萬)+7.2萬利息所得,其所得淨額為309.6萬元,乘以30%稅率-37.66萬累進差額,應納稅額為55.22萬元。 假設夫是所得較高者,則報稅方式是以夫薪資所得-免稅額(8.8萬)-標準扣除額(24萬)-薪資特別扣除額(20萬)=夫淨所得;夫淨所得X稅率%-累進差額=夫應納稅額。 財政部臺北國稅局表示,綜合所得稅採家戶申報制,於婚姻關係存續中,除有法定事由得分開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外,夫妻所得均應合併辦理結算申報。
然而常見現象是,雙方於105年離婚,已不具備婚姻關係,於5月申報時,多不願意與離婚對象合併申報,而希望選擇分開申報,並期望瞭解未依規定申報之風險。 符合民法第1089條之1不繼續共同生活達六個月以上,法院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機關、社會福利機構或其他利害關係人之請求或依職權酌定關於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行使或負擔者,於辦理法院裁定之日所屬年度及以後年度申報時,可檢附法院裁定書影本各自辦理結算申報及計算稅額。 也就是,大家都是70萬(除非能列出來的扣除額超過70萬)。 夫妻所得稅 2020年,所得稅婚姻懲罰還是存在,舉例:婚前各自扶養父母,薪資所得各120萬,繳稅各自23750元。 納稅義務人可以申報扶養本人和配偶年滿60歲或未滿60歲但無謀生能力的直系尊親屬(如父母、岳父母、祖父母、繼父母等),如果受扶養的直系尊親屬已經年滿60歲,申報時不需要檢附證明文件,只要把基本資料填寫清楚就可以了。
夫妻所得稅: 所得淨額×稅率%−累進差額=應納稅額B
綜合所得稅,簡稱為所得稅、綜所稅,是身為國民有義務將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所獲得的淨所得,並依所得級距繳納稅金給政府,即為綜合所得稅。 夫妻所得稅 因適用累計稅率,所以所得較高的人會課較重的稅金、所得較低的人能繳納較低的稅金,但無可避免的是,只要所得達一定水準,就須繳納,避免因逾期或未申報,而遭到罰鍰(最高可罰3倍稅金)。 從我們提供的試算表單上,可以看出所得稅的計算結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① 第一步,把所得總額減掉「扣免額」/基本生活費,計算出所得淨額,這是課稅基準也是決定稅率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