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estess(祭師)是指母親,在葬禮中負責超渡亡魂。 從Walks Alon到Small Talk(《日常對話》英文片名),黃惠偵逐步走近母親,不再站在攝影機後面,而是坐在母親的對面。 有影評指比起同志電影,《日常對話》更是一部單純講家庭的電影。
- 透過一句:「你沒有做錯什麼」親手解開媽媽的枷鎖,也呵護了當年沒被媽媽保護的自己。
- 腦海中依稀有《我和我的T媽媽》畫面與情緒的記憶,在首映前看了一些導演接受訪談的報導,知道長版的編排敘事和短版不同。
- 之後,劇組規模擴大,聘請了攝影師、剪接師,實習生等。
- 《我和我的T媽媽》相反像是女兒給予母親的一封情書,透過女兒中心立場的闡述,探究母親的過往,也連結自身難以跨過的心崁,隨之結合成一場牽亡儀式。
- 《日常對話》是一齣臺灣人都應該看一看的家庭紀錄片,雖然在議題上它更是臺灣社會現象紀錄片或者說是國際共通的同志紀錄片,但就算先不去說那些,至少在看完這部片,你可能會很想很想,好好地坐下來,和家人一起喫頓飯,並來一場日常對話。
- 每個人考量可能不太一樣:製片就提醒會不會要多解釋牽亡到底是什麼,畢竟要給國外觀眾看;我自己覺得還好,畢竟要主題不是牽亡,觀眾看到自然會理解這是亞洲國家的一部分文化。
- 黃媽媽沒有為女兒挺身而出,固然令女兒失望,但我們知道了黃媽媽的這段個人歷史,知道她當時獨自面對家暴威脅所承受的巨大壓力,我們還可以輕易的為這件事下結論,判斷誰是誰非,議論她是否一個稱職的媽媽嗎?
- 臺北市第3選區立委補選今(8)日正式登場,並在下午4時起進行開票。
看完很久突然想到關於寬恕的問題,於是重新回到這部電影,到底如何理解寬恕,母親覺得隻有自己才能原諒殺害兒子的兇手,基督教在這時給她提供了新的秩序感,等她寬恕兇手後便彷彿自己也能夠走出痛苦,但兇手說他也信了基督並得到了主的寬恕,母親瞬間 … 日常對話紀錄片2025 “懷念過去要做什麼,過去的東西都要淘汰了”,影片裡姨婆這樣說,但層累的情感的矛盾應該這樣化解嗎? (影音)唐綺陽6度哽咽 日常對話紀錄片2025 淚談同志、校園霸凌 〔娛樂頻道/綜合報導〕有「國師」封號的唐綺陽因為天生淚腺發達,時常在直播中因為有感而發就在粉絲面前落淚。
日常對話紀錄片: 重擊有 Podcast 囉!歡迎到各大平臺搜尋「娛樂重擊」並訂閱
接下來,是其他三位女友面對鏡頭連番講述自己和T媽媽的戀情。 其中一位女友回憶起T媽媽曾脫口而出「幫你洗內褲很爽」時臉上所洋溢的溫柔神采,那不僅是整部電影最浪漫的時刻,也可能是臺灣同志電影史上最令人為之動容的瞬間。 對我來說,上述幾段家庭錄像和訪談,那羣說著臺語、不避諱粗話、來自底層的中老年女同志們,就這樣神奇地打破了某種同志電影的迷思和刻板印象,那些真情流露的影像,不僅強大到連護家盟都無從反駁,而且還散發出一股混著土地和草根餘溫的詩意。 《日常對話》中描述者與被描述者是處於互看的位置,兩人對話、交流、互動甚至是靜默也是一種表達與溝通。 觀眾看著紀錄片而片中主角互相凝視,並運用鏡頭、攝影方式將敘述者帶入紀錄片中,使自身成為片中被凝視的角色。
- 我講的事情都是大家會經歷到的,每個人都有家人,每個人都跟家人有各式各樣的問題。
- 如果《我和我的T媽媽》是黃惠偵寫給母親的一封影像信,那麼《日常對話》就是她身為紀錄者同時身兼被攝者的自述和反思。
- 獲柏林影展泰迪熊獎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14日在臺上映後,週末三天全臺即累積約85萬,上映第四天後更是破百萬。
- 黃媽媽的確是個很會哄人的人,只是她哄的不是自己的女兒。
- 《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自承,身上從小到大被貼了很多標籤,遭受家暴、小學沒畢業的學歷、被人輕視的牽亡陣工作,這一切的源頭,都要指向她那當年帶著兩個幼女逃離暴力丈夫的母親:一位從事牽亡工作的法師,同時也是情感豐沛結交過十數個女友的女同志。
- 花了20年時間才完成的紀錄片,卻濃縮在87分鐘之中,這87分鐘中,秒秒都是黃惠偵這20年來的體悟精華。
美國日常口語情景會話實踐 《美國日常口語情景會話實踐》是1987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邁.奧肯鄧,提.瓊斯。 日常對話紀錄片2025 常用英語會話2600句 《常用英語會話2600句》是2007年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許淑清,吳靜賢。 書名 常用英語會話2600句 作者 許淑清,吳靜賢 ISBN 10位13位[… 日常生活用語 《日常生活用語》是一本由張朋朋編寫、華語教學出版社於2008年1月1日出版的圖書。 多媒體教材是初級漢語口語教程,適合初學漢語者或需要提高漢語日常會話能力的… 而你在片頭一開始看到的畫面,就是我在 98、99 年為了上課拍的畫面,沒想到 20 年後可以這樣使用。
日常對話紀錄片: 臺灣紀錄片之最 日常對話競逐奧斯卡外語片
猶記在某次短版《我和我的T媽媽》映後座談中,導演回應我:社會教我們不能說這些事情(媽媽是同志、家暴、性侵),正因為被規定不能說,這些事才變得如此傷人。 若以心理諮商觀點論之,創傷的祕密化與羞恥化確實會賦予它更大的破壞力與殺傷力,對當事人造成更深且複雜的傷害。 此種文化也反映於,當導演將這些被認為屬於私領域的傷口與療傷過程透過電影揭示,難免得到一些「這樣公開隱私好嗎?」的回應。 《日常對話》裡,比同志身分汙名、家暴經驗更根本存在,卻也更容易被忽略的主題,是女性被無視、被貶抑、被打壓的身影。 它或許不是導演最初拍片預期呈現的主軸,卻透過一次次對話再現:墓碑上不會有女兒的名字,未出嫁的女兒不能入宗祠被子孫祭拜,男大當婚女大當嫁,被先生打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沒有什麼好可憐、更沒有什麼好對人訴說。
在日常和受暴婦女、女孩、男孩的對話裡,多數時候只有機會聽到家庭故事的其中一個面向。 在亂倫的復原工作當中,最隱晦幽微的常常不是相對人為什麼要加害於孩子,而是當傷口被掀開以後,家中其他人如何面對這件事。 做家暴和性侵害的諮商工作,經常被問的問題是:「你怎麼會對這個領域有興趣?」或者:「每天面對那麼黑暗的事情不會覺得人生很沒有希望嗎?」許多時候我想回答:不,人們誤會了。 一起參加首映的朋友問我,為什麼如此喜歡《日常對話》?
日常對話紀錄片: 故事|非典型日常
執行官發現潘男開了一間日式料理店,上門執行當場查扣收銀機內現金1萬1530元,另外潘男也交出店內的2瓶格蘭登威士忌、2瓶清酒及40幾瓶的臺灣啤酒抵繳罰鍰,同時也承諾將辦理分期繳納。 日常對話紀錄片 「完全不感興趣」可能是真心話,也可能是如小報「每日郵報」(Daily Mail)般,既在頭版以斗大標題呼喊「喔,饒了我們吧!」(Oh Spare Us!),又同時以多達17頁的版面大幅報導哈利回憶錄的「爆炸性真相」。 諸如此類的細節或許有助拉近王室成員與凡夫俗子的距離,卻也令人不禁懷疑這是否真能為哈利加分。 哈利在回憶錄感謝幾位另類療法專家、「生命教練」等一路扶持,同時不諱言威廉曾質疑他被心態可議的治療師「洗腦」。 我們深知那樣的機會只會有一次,但連我自己都遲遲不願意麪對,所以就留到最後。 當我們確定片子都拍得差不多了,纔跟我媽媽說「我們要做最後一次訪談」,而她也答應了。
日常對話紀錄片: 電影滔客誌
起先你會訝異導演母親的多采多姿、深藏不露的風流,卻隱隱感覺到攝影機背後那股略帶壓抑的不安。 正如家族長輩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反而凸顯他們心知肚明。 最後終於進到母女「對話」時,啟齒而出的,對銀幕上下都是莫大的震撼。
日常對話紀錄片: 【華語紀錄片節】柏林影展最佳紀錄片 同志母與女的《日常對話》
她偶而也會說,「不要拍啦這沒什麼好拍」,但我會安慰她說「我已經付攝影師工資了,你不給他拍,我錢就白花了。」簡單說,就是動以理動之以情兼偶爾耍賴。 黃惠偵導演的首部紀錄長片《日常對話》以黑馬之姿,在本屆金馬影展曾打敗了經典國片《牯嶺街少年殺人世界》盤據觀眾票選獎榜首長達 10 日。 今年初,《日常對話》的短版《我和我的T媽媽》在金穗獎影展首映,隨即造成轟動迴響,本片鏡頭對準導演的母親,她是一位來自中部農村的女同志、一位在「女大當嫁」、「供桌無姑婆」傳統觀念下迫嫁人的單親媽媽、一位為逃出家暴威脅為求生存而穿上道袍的牽亡女法師。 最親密的人往往最陌生,黃惠偵等到拍攝最後階段,才願意與母親單對單對話。 早在製作短片《我和我的T媽媽》,即《日常對話》的短版時,黃惠偵也在逃避母親,將短片名為《我的T媽媽》英文片名是The Priestess Walks Alone。
日常對話紀錄片: 《日常對話》奪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導演:給支持婚姻平權朋友最好的禮物
媽媽是個女T,卻選擇走入婚姻,又在丈夫家暴下,帶著女兒躲逃。 導演不僅療癒自己,也用同為母親的理解,以及身為孩子對母親純粹的愛,包容沒有被說出口的一切。 無論母親當年是否知情、是否曾經軟弱,當女兒成為母親,同時關照了兩個受傷的女性、同時也是女兒,撫慰過往被認為「沒有什麼好可憐」的傷口,完成對自己、對母親都至關重要的一場對話。 事實是,「壞人」的壞很少被真正瞭解,往往在被認識之前,他們就已經被這個世界驅逐;而「好人」的珍貴,並非一塵不染的無瑕,而是在那些同樣難以直視的斷垣殘瓦中,仍有可能重新開出花朵。 每當親眼見證生命再次萌芽、拔高、含苞,終至綻放的過程,我總覺得,在這份工作裡感受到的,除了黑暗,更多其實是光明。
日常對話紀錄片: 同志紀錄片《日常對話》奪柏林影展泰迪熊獎
現代人每天在空調房之間穿梭,無論春夏秋冬都是短袖加外套,也許,我們已經失去了對四季的感知能力。 民謠是非常有詩意的存在,跟四季的詩意會產生內在的意象關聯,我們從初秋開始懷念夏天,在冬天遙望春天。 民謠音樂人和兩個好友主持人,遠離城市的喧囂,回到自然,感受四季。 給自己兩天一夜的放空時間,開著車聽著音樂,三兩好友,喝著小酒,聊聊人生和社會,彈著吉他唱著歌,做一些無聊卻快樂的事情。 跟現代人的焦慮狂躁快節奏的生活方式產生強烈對撞,讓觀眾找到情感共鳴。 從這個秋天開始,給自己三十分鐘,和民謠歌手一起背向城市,一路逆行,把煩惱憂愁和生活問題拋在腦後,聆聽那些你也可能是主角的往事,聆聽那些你也會被寫進歌詞的歌謠,看他們隨意做一點你也會喜歡的趣事。
日常對話紀錄片: 日常對話 – 中文預告
黃惠偵導演用了20年的心力時間所拍成的家庭紀錄片《日常對話》,起由於自己的母親是同志一事,讓自己從小沒有像樣的家庭,加上父親家暴而與母親妹妹逃家的母女三人,倚賴母親的陣頭牽亡工作維生,但終究輟學長大。 日常對話紀錄片2025 30多年來母親的同志身份在周遭成了一個公開卻不能說的祕密,而黃惠偵用攝影機鏡頭將這一份「不可說」拍下,不為獵奇、也不是報復,反只是一份硬邀母親加入的母女親子心理治療,只因若非有「拍紀錄片」這個光明正大的工作理由,她們都沒有勇氣對彼此說出內在的真心話。 2017年,臺灣紀錄片《日常對話》贏下了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泰迪熊獎─同志電影獎項的最高榮譽。
日常對話紀錄片: 電影已上映,不開放投票
2012年初,黃惠偵和製片人Diana相識,黃惠偵向她談起拍攝該片的想法,Diana覺得這個項目有意思,但還不夠成熟,兩人一直討論到2014年,才確定這個項目是可行的。 之後,劇組規模擴大,聘請了攝影師、剪接師,實習生等。 該片的投資約300萬臺幣,資金來自日本NHK電視臺、韓國釜山電影節和臺灣本土等機構,從構思到完成一共花了20年,拍攝素材約150小時,最後剪輯成片88分鐘。 該片通過導演黃惠偵與自己母親的一些對話、生活中的片段,以及對母親朋友的採訪剪輯而成,探討了黃惠偵與母親這段不一般的母女關係。
媽媽寧願出去跟朋友們廝混,而沒有跟女兒和孫女相處一頓飯的時間。 同一屋簷下居住,卻猶如陌生人,甚至比陌生人冷漠,相信這是許多人感受過的處境。 牽一髮動全身,太多大大小小的衝突,早在心頭烙出一道道傷痂,要翻出來定會引起一陣疼痛,也說不準在這樣的清算下,家庭關係會得到修補還是進一步的磨損,墮入難以復原的境地。 日常對話紀錄片2025 黃惠偵導演的勇氣,就是將這個極為棘手的問題──自己與母親之間的恩怨,當中牽涉到大部份人視之為「家醜」的東西──放到公眾面前,還要將當中複雜交錯的肌理層層剖解,令自己與觀眾一起,直面自己家庭裡的千瘡百孔。 日常對話紀錄片2025 黃惠偵對媽媽一直以來有許多疑問:為何她從小到大對自己那麼冷漠、外出時卻笑口常開? 而透過拍攝這部紀錄片,黃惠偵猶如進行一次冒險,為心底的疑問尋找可能的答案。
黃惠偵說,等到2016年正式完成這部片,將近20年的時間,她的身分變成母親,才突然發現,過去都是從女兒的視角在理解母親,當自己成為媽媽後,拍攝這部電影的目的,變成是想要去改變自己和媽媽的關係。 泰迪熊獎是為LGBT性別認同多元主題所設的專門獎項。 「日常對話」不僅勾勒同志的生命故事,更超脫語言,帶出一位母親的樣貌,及親子間複雜而又純粹的家庭情感關係。 日常對話紀錄片 但導演用看似雲淡風輕的日常與最原始的模樣,讓我們明白,這部紀錄片的目的不是指責、不是控訴、不是宣傳信仰,只是單純的、一點一滴打開心房的對話。
日常對話紀錄片: 臺北電影獎改制(下):思慮欠周的遊戲規則,以及被犧牲的臺灣電影
作品包括《八東病房》、《烏將要回家》、《我和我的T 媽媽》等紀錄片。 日常對話紀錄片 我媽很少看電影,更不用說紀錄片,對這完全沒有興趣,她可能不太知道影像力量有多大。 到了 2014 年,我請專業攝影師來拍時,我就有比較正式跟她溝通,「我們現在繼續拍,但是會有其他人一起加入。」我也很正式地告訴她:我想拍這部片,是為了讓其他人看到我們家經歷,可能會幫助到他們。 我不太有把握她對於我說的能吸收多少,總之我就是有講。 我母親其實是一個情緒化的人,她心情好就是給你拍,心情不好時,也可能講幾句話就走掉了。
日常對話紀錄片: 影片評價
我很喜歡,認為敘事很有趣,跳脫很直觀的紀錄片樣貌。 恰巧我想要擺脫常見臺灣紀錄片框架,就認為她很符合。 我有先給她看過短版,讓她知道短版如何敘事,可以更快速知道要講的故事是什麼。 兩個片名起先都是寫企劃案用的,我自己本身沒有很喜歡短版的片名。 雖然有的朋友覺得很直白,但我認為沒有想像空間,甚至把影片內容狹隘化了,只放在 T 媽媽這件事情上。
然而,在看到這段之前,我們知道黃媽媽以前曾被家暴──當年她照顧著兩個幼小的女兒,即使被丈夫以暴力對待,也不敢向外求助,因為在她的認知中,被家暴是一件不光彩的事:作為成年人卻不能好好保護自己,那是一件多麼丟臉的事! 這雖是她個人想法,但其實也反映當時社會普遍有責怪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的思維,令家暴受害者怯於求助,只能默默承受丈夫的拳打腳踢,直到情況失控,剩下倉皇逃命這條路。 黃媽媽沒有為女兒挺身而出,固然令女兒失望,但我們知道了黃媽媽的這段個人歷史,知道她當時獨自面對家暴威脅所承受的巨大壓力,我們還可以輕易的為這件事下結論,判斷誰是誰非,議論她是否一個稱職的媽媽嗎?
我覺得很少人可以理解到一件事情就是,如果你的整個人生都是痛苦的時候,人家否定你的痛苦,基本上是否定你所有的人生。 生活中心/周希雯報導民眾走在路上,有時會發現他人遺失的手機、錢包,但走失的「生猛海鮮」你撿過嗎? 近日有網友在路邊發現異物,拿起來一看竟是紅蟳,雖然感到很納悶,但他決定把這個「意外收穫」帶回家煲粥來孝敬媽媽。 貼文一出,許多網友都留言調侃,「好可憐,眼淚不爭氣地從嘴角流了下來」。 臺北市北投區一名潘姓男子分別於2014年級2016年二度因酒駕及拒絕酒測遭警方開單,不過共計18萬元的罰鍰潘男卻沒有繳納,直到今年1月6日,案件被移送執行署士林分署執行。
她原本設定的方向無法繼續,她決定跟公司解約,但她留下了二十五卷 DV 帶,我要拍《日常對話》的時候,她就無償全部提供給我。 文化部長鄭麗君得知喜訊後表示,將依《電影事業暨電影從業人參加國際影展獎勵輔導執行要點》規定,頒發《日常對話》75萬元獎金。 文化部以「國家隊」推動電影產業發展,並已積極經由獎補助與投融資雙軌制,以多元資金提振產業發展,並將持續積極輔導產製多元類型國片,強化劇本創作媒合與人才培育並拓展國內映演通路,促進臺灣電影整體產業鏈均衡發展,同時打造具國際知名度與競爭力的臺灣電影品牌。 曾在婚姻平權公聽會分享母親故事的黃惠偵,在得獎感言中也不忘提到婚姻平權議題。 她表示,臺灣是一個很小但很美麗的小島,很可能會成為第1個通過同性婚姻的亞洲國家,泰迪熊獎是給臺灣為了婚姻平權努力的朋友最好的禮物。 每日在城市生活裡奔忙的你我,總是渴望著去遠方旅行。
日常對話紀錄片: 日常對話 (
當女友們甜絲絲地講起黃媽媽說過的甜言蜜語,觀眾都會心笑了。 日常對話紀錄片2025 黃媽媽的確是個很會哄人的人,只是她哄的不是自己的女兒。 影片在這裡就種下了一個懸念──黃媽媽本來就不是個冷酷的人,為何卻偏要在自己和女兒之間,設下厚厚的隔閡? 餐桌上,黃惠偵鼓起勇氣開口,問坐在面前的媽媽,是否知道父親曾性侵自己的事。 畫面見黃媽媽口中否認,但眼神閃爍,表情流露出歉疚和尷尬,與黃惠偵詢問長輩們是否知道黃媽媽的同志身份時的神情相若。
日常對話紀錄片: 導演
在電影院看完《日常對話》,當晚便順勢看了短片版本的《我和我的T媽媽》。 很奇怪,片長54分鐘的《T媽媽》,幾乎有九成的片段皆出現在片長89分鐘的《日常》裡頭,但因為兩者在剪接和結構性上的不同,結果成為了情感、氣韻上不盡相同的兩部作品。 身為人的日常,日復一日看似相似卻又不同的生活,紀錄片的眼睛所見的是那相似中的不同,提煉出複製中的精華,免除故事、虛構的幻象、超現實、過分戲劇化的效果,從最發生的事件中看見真實與溫柔。 就如簡單的對話,總一再再出現在我們的生命中,但當分析、察覺時才知道曾影響人們的過去,不全是強烈過份渲染的情節,有時只是輕描淡寫,如日常般輕鬆卻是生命般深刻。 但人總是有過上真正幸福的嶄新生活的嚮往,導演用長久影像追蹤的方式試圖呈現一種化解的方式——日常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