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喜氣的春聯以外,另外還會有茶花樹苗同樣會免費贈送給到場民眾。 1975年聖嚴法師獲得日本立正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張其昀先生有意敦聘法師前往任教。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1981年8月招收第一屆學生,1984年由於中國文化學院改制,其所屬的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停止招生,時任所長的聖嚴法師卻認為雖然停止招生,但佛教的高等教育卻不能停止。
- 經過了多年的努力與經營,法鼓山第一期工程終於在2001年正式落成啓用,並將中華佛學研究所、僧伽大學陸續遷入,一步步地將構築中的佛教教育園區具體地呈現在世人面前。
- 其後為了進一步落實教育的理念,在同年,法鼓大學籌備處正式成立。
- 8日的課程中,老師介紹適合冬天使用的精油,如薫衣草、廣藿香、佛手柑、乳香、沒藥等五種基礎精油,都是對皮膚很好的精油。
- 這兩個中心全年都有開辦內觀課程,詳情請參閱課程說明及各中心的網頁;想要了解世界各地中心和中心外課程的資訊,請到國際內觀網站。
- 其後隨着建設的展開,法鼓山也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一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啓,此舉則爲臺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
齋明寺環境清幽,臨大漢溪,往昔有「崁津歸帆」、「靈塔斜陽」者,並列為大溪八景之二,其古道亦為昔日通往大溪之捷徑,現已成為古蹟巡禮中的重要景點。 具有一百六十年歷史的桃園大溪齋明寺,由性悅法師創建於清代道光末年(約西元1850年代),其法脈始繼於南海普陀洛伽山;1985年中華民國內政部審定為三級古蹟。 1999年1月22日正式交由法鼓山承接法務,由聖嚴法師為第七任住持。 1978年,時任住持的聖嚴法師開始於寺中舉辦週日講經法會;同年4月,農禪寺借予場地給原設在新竹市福嚴精舍的「美國佛教會」駐臺譯經院使用。 1999年提出「心五四運動」,整合了歷年來提出的重要觀念與方法,作為廿一世紀人類的生活標竿。
法鼓山高雄: 金山溫泉
值得一提的是每年行天宮春聯都有提供多種款式及尺寸讓民眾選擇,且適用於居家、開業場所等各項場合。 以 2021 年來說,就有提供乾坤合德福滿門、恭賀新喜、春字、福字、迎春納福、闔家平安、開工大吉等樣式。 2014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2014年立案)與法鼓佛教學院(碩士班2007年開始招生、學士班2008年開始招生、博士班2012年開始招生)合併成為法鼓文理學院。 原來法鼓佛教學院繼續以法鼓文理學院佛教學系博士、碩士、學士班的名稱招生。 原來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則以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羣的名稱招生,於2015年春季,完成招收首屆「生命教育」、「社區再造」、「社會企業與創新」、「環境與發展」等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學生。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為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為「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為名,意指為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
- 生活環保——少欲知足、簡樸自然,落實禪宗“修行就在行住坐臥間”的觀念。
- 以推廣北港媽祖文化的公益團體『北港媽祖文化推廣工作隊』每年都會印製各種北港媽祖年曆海報、春聯,值得一提的是團隊不僅會在北港朝天宮發放,也會派發至全臺各地廟宇。
- 臺中市長盧秀燕今表示「很高興」,她說臺中天氣相對穩定,市民熱情,有城市風…
- 法鼓山各地區分會平日多舉辦唸佛共修、禪坐共修,以及各項生活禪修、互動聯誼等課程或活動,讓地區民眾透過學習、互動,將佛法運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 1978年,法師應張其昀先生之聘,正式擔任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所長。
- 詳細填寫完成後,將『 法鼓山臨終關懷申請表 』以傳真方式、或親自遞交至當地 法鼓山分院辦事處。
而團隊接下來也預計會在 12/19 於臺南地區發放春聯;此外若其他縣市朋友想了解後續是否還有相關發送資訊,建議可以隨時上北港媽祖文化推廣工作隊官方粉絲專頁查看最新消息。 「中華佛學研究所」前身為「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由前教育部部長暨中國文化學院(現為中國文化大學)創辦人張其昀博士提倡成立,目的為發揚漢學。 是年5月,「中華佛學研究所護法理事會」正式成立,由楊正、賴燕雪擔任首屆正、副理事長,是為護法總會的前身。 信行寺位於臺東縣卑南鄉,1968年由查妙法師購地創建,1972年交由會徹法師主持,其取佛法中「信、願、行」之意涵,故取名為「信行寺」。 1997年法鼓山臺東辦事處因環境所致而意欲另尋新場所,幸遇信行寺也在尋覓適當接掌者,因而促成了法鼓山臺東信行寺的成立。 1997年12月25日辦事處正式遷至臺東縣臺東市信行寺,,並持續掌理法務迄今。
法鼓山高雄: 高雄最大的自然林地!鼓山小百嶽「壽山」 公車能到的親民步道
現在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如佛一、佛二、佛三,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舉辦法器練習、讀書會、佛學講座、兒童讀經班、小法鼓兒童繪本導讀、生命成長課程、健康講座等。 然而,農禪寺的拆遷問題一直在宗教及地方人士大力奔走之下,並感念法鼓山早年開山篳路藍縷之歷史過程,爲傳承市民對於北投農禪寺之集體記憶,促請保留。 因此,臺北市政府於2004年7月19日公告登錄農禪寺開山時期所建之二層農舍與慈悲門等二處建築物爲本市歷史建築,並建議劃設爲“保存區”,自此也免於拆遷之命運。 其主要宗旨爲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高雄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鐘樓落成時,法師們的撞鐘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
法鼓山僧團以聖嚴法師爲精神導師,其成立緣起於1977年師父自美國回臺灣接掌中華佛教文化館和農禪寺,而爲了培訓弘揚佛法及住持三寶的青年僧衆人才,農禪寺於1979年8月成立了“三學研修院”,成員爲原譯經院的成員與曾參加禪七的學員,共十人。 譯經院結束後,成員之中有人發心出家,“三學研修院”漸而發展爲法鼓山“僧團”。 此外,隨着“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的完工,此一核心組織亦隨之搬遷上山。 法鼓山高雄 法鼓山法華鐘自2006年12月正式啟用,並於2007年首次於除夕夜舉辦撞鐘祈福活動,以彌陀法會與撞響108聲法華鐘聲,作為去除108種煩惱的象徵,並祈願來年平安、順利。
法鼓山高雄: 歡迎來到 臺灣內觀中心
除了為親人送行祝福,家屬更可透過親身參與圓滿至親「人生最後一件大事」的過程,有效宣洩悲傷、撫慰心靈。 「挺過疫情寒冬送暖、許關懷戶一份祝福。」法鼓山慈善基金會「2022年歲末關懷暨物資頒發活動」,12月18日上午於員林分會登場,共有108戶關懷家庭受惠。 歲末關懷因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睽違兩年未在分會大殿舉行,2022年誠摯邀請關懷家庭再次回到如來家,感受佛光普照的溫馨歲末。 法鼓山高雄2025 12月18日當天共有87戶家庭前來參與,25位家屬陪伴,33位義工發心投入頒發關懷。
法鼓山高雄: 法鼓山 禪修 2020
然而,由於是臨時的場地,故當緣起緣滅時就必需搬遷到下一個共修地點,直到民國97年6月於現址安定下來。 期間,法鼓山護法總會松山分會(原法鼓山松山辦事處)處曾輾轉落腳於慶城街、民生東路、光復北路、建國南路等地,皆是由信眾提供其住家作為共修場所,而提供場地的信眾亦大多為夫婦一同在法鼓山的道場修學佛法的「同修」。 護法總會社子分會成立至今已20年,現任召委黃平立師兄回溯20多年前,經常來到農禪寺參與禪修、關懷等活動,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裡,經同修道友的介紹就近來到當時位於承德路巷弄的共修據點,參與共修。 然而,一年後承德路共修處的租約將屆,於是黃師兄便發心提供其座落在社中街的公司地下室,作為新的共修地點,社子共修處於是成立。 民國93年,因共修人數的成長,再加上因緣促成,由慈弘菩薩發心提供更寬廣的共修空間,於是護法總會社子分會再度喬遷,落腳於延平北路五段現址。 民國94年始更名為「法鼓山社子辦事處」,民國109年再次更名為「法鼓山護法總會社子分會」。
法鼓山高雄: 地區分會/共修處
值得一提的是當中不論居家、開工、祝福等不同春聯主題通通有,甚至也有名家揮毫的『現場手寫春聯』可以細細品味。 農禪寺早期為一棟兩層樓的農舍:一樓為客房;二樓供奉文殊師利菩薩,稱為文殊殿。 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由聖嚴法師接掌管理時,常住眾僅有四人。 寺院周圍遍佈菜園、竹林,平日常住眾多親手種植菜蔬,以供寺內食用。 如《妙法蓮華經》雲:「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所謂「擊大法鼓」,就是敲響佛法淨化心靈的鼓聲,使人心獲得安樂與平靜。
法鼓山高雄: 法 鼓山 行事曆 2020
法鼓山慈善基金會—新店安心小棧12月14日的園藝療癒課程主題是「二十四節氣與生活儀式」。 法鼓山高雄 法鼓山高雄 園藝治療師張博然老師與三位助教帶領30多位家庭照顧者學員和義工認識二十四節氣,欣賞與節氣有關的詩詞,再搓五色湯圓。 用五種植物當作染料,和進糯米粉中,學員們接力動手揉麵團、搓湯圓,紛紛憶起小時候和媽媽一起搓湯圓的印象。 五色湯圓搭配養生的黑糖薑湯,驅走寒意,大家一起在小棧提前溫馨過冬至。 出版社成立之後,首先出版了七冊的《東初老人全集》;其他出版物爲聖嚴法師編寫的基礎佛教入門書籍,如《正信的佛教》、《學佛羣疑》、《戒律學綱要》等。
法鼓山高雄: 臺中旅遊行程|臺中二日遊懶人包,路線交通全都幫你一次安排到位!
並以佛教經典中經常出現的「精舍」為名,意指為精進修行的地方,藉此提醒四眾以佛法修證為依歸。 目前成立的精舍有:蘭陽精舍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基隆精舍、中山精舍、三民精舍等。 一開始東初老人承租光明路上的公有土地,1955年動土開始興建文化館,一年後正式落成。 文化館成立之初,在人力物力缺乏的情況之下,仍致力於佛教文化事業的傳承與推展,其中包括主持了《大正新脩大藏經》(簡稱《大正藏》)的影印工作。
法鼓山高雄: 鼓山旅遊景點
此外,並出版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學術論文著作,另一方面也同時出版“佛學小叢刊”與大衆結緣。 1989年法鼓山創立,東初出版社開始化不同書系,包括“寰宇自傳”、“禪修指引”、“智慧海”、“現代經典”等系列,以及“有聲書”系列有聲書籍,並於1994年集結聖嚴法師之前所有著作,輯成一套四十七冊的《法鼓全集》。 老人圓寂之後,一度停擺了的文化事業,直到聖嚴法師回國後,在方甯書教授的協助下,於1980年5月成立了“東初出版社”,以承續東初老人的文化使命。 最初,共修地在勸募成員家中,隨着人數增長,於是透過法鼓山臺南唸佛會會長顏淨一居士的協助,借用臺南府前路的“德化堂”爲共修處,此後在1991年7月1日成爲法鼓山“臺南辦事處”的所在地。 1993年5月遷移至南門路上,1998年4月購得臺南市西門路上一處房舍,“臺南分院”自此成立。 1998年11月22日新道場正式灑淨啓用,翌年三月舉行開光,開啓了臺南地區弘法的新曆程。
法鼓山高雄: 臺灣之光
超度其實是觀唸的轉變,不應執著於形式,真正去瞭解無常與無我,放下執著,這纔是真正的超度。 不拘泥於時代媒材的演變,明白無常的變化,便會知道雲端牌位的實質意義與功效。 為提供您更穩定的瀏覽品質與網站體驗,建議使用其他瀏覽器軟體 Google Chrome、Firefox、Safari。 法鼓山高雄2025 這整條(法的)道路,對於全宇宙普遍性的問題而言,正是普遍適用的治療藥方,一種生活的藝術。
創建於1960年的高雄南天台紫雲寺,位於高雄市鳥松區,由開山住持演禪長老尼購地草創,由於長老尼是天台宗高僧斌宗上人的弟子,因此在紫雲寺上冠上「南天台」的宗派。 2001年1月演禪長老尼與淨圓法師顧及本身年事已高,為承續法務,便交由法鼓山承接,聖嚴法師為第三任住持,成為法鼓山在高雄地區弘化的重鎮。 法鼓山高雄 另外,位於高雄市三民區的「三民精舍」,亦屬於法鼓山紫雲寺所轄之精舍。 齋明寺建寺之初原名為「福份宮」,1873年(清同治12年)第二代住持黃普瑟居士改建瓦茸堂宇,更名為「齋明堂」,法脈轉承齋教龍華法脈。 1926年第四代住持江普梅居士禮福州的鼓山湧泉寺聖恩和尚為師,傳承鼓山曹洞宗的禪學法脈。 1938年第五代住持江普乾居士因應臺灣日治時期之時勢,聲請加入日本曹洞宗聯絡寺廟,並更名為「齋明寺」。
法鼓山高雄: 基金會
但隨着護持人數增加,原有公寓的出入在管理上有所不便,故於1992年10月遷移至柳川東路上,1996年5月再遷移至忠明路上弘法。 1999年臺灣發生921大地震,基於安全考量,遂於2000年9月遷至西屯區市政路上,持續弘法。 主要以舉辦各種共修活動、菩薩戒誦戒會、地藏法會、大悲懺法會,以及成長營、合唱團、佛學講座與兒童讀經班等爲主。 農禪寺除了定期舉辦共修之外,早期各單位如基金會、法鼓文化等辦公室均設置在此,其不僅是法鼓山的活動核心,更是蘊藏了法鼓人共同的記憶,亦是弘法之重要地點。 此外,每年舉辦兩次法會,即七月份爲期一個月的地藏法會以及臘月上旬的佛七,提供民衆共修、沈澱身心的機會,也藉此募集資金、物資以供救濟。 如《妙法蓮華經》雲:“惟願天人尊,轉無上法輪,擊於大法鼓,而吹大法螺,普及大法雨,度無量衆生,我等鹹歸請,當演深遠音。
法鼓山高雄: 金山老街(金包里老街)
因此,法鼓山近年來舉辦佛教化的聯合奠祭、聯合婚禮、聯合祝壽等儀式,便是希望引導大眾將四環觀念落實於生活中。 法鼓山高雄2025 1994年提出「四環」觀念,所謂的四環即是指:四種環保,是以心靈環保為主導,從心出發、由內而外,推己及人地擴大到對社會、人類、環境、自然、生態的整體關懷。 1989年法鼓山正式揭櫫其理念——『提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此後,便循此主題而舉辦的各項弘化活動。 法鼓山自2007年首創光影科技投影雲端牌位,取代焚燒紙製牌位的儀式,讓整場法會的儀軌既如法又環保。 參加法會,關鍵點不是那張牌位,是來自於當下的心念,再加上法會共修的力量、佛菩薩慈悲力的感應。 至於能不能被超度,其實不是那張牌位的形式而已,應該是對佛法有沒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