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htanga的發源地在印度 Mysore麥所,所以我們把我們自主練習的這個方式也稱做 Mysore. 在譚崔主義的影響之下,東方宗教信仰具備了一項有別於西方宗教的元素:祭祀儀式。 道教以及臺灣民間信仰中也有類似的元素,「步法」就是常見的儀式元素之一,無論是道長在儀式中的各式步法,亦或喪禮中喪家「旋棺」(繞行棺材)等,都屬於譚崔主義影響下的演化。 只想享受體位法運動感覺的人,不去練習冥想、靜坐是很常有的事。
Santocha 知足 代表的是「內在的滿足感」,當一個人自我滿足感豐裕時,就會過得幸福。 這種滿足感並不是隻有出現在開心快樂的時候,而是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遇到多麼糟糕的情況,都能夠選擇接受當下、接納自己的缺點與失敗,用正面心態迎接挑戰。 瑜伽後四支傾向愈來愈微妙的思維方式,收攝是由外轉為內的樞紐,把感官向內收攝,從物質世界中撤出你的感覺,就能體會平靜、安寧。 於瑜伽初學者 | 10最大常見問題(上) 中,我們提及過印度聖人帕坦加利 在大約2000多年前把瑜伽整理成《瑜伽經》,當中列出了八肢瑜伽 八肢瑜珈 作為修練的基本和方向。
八肢瑜珈: 第四肢:Pranayama 呼吸調息
對我來說,最熟悉的感官收攝就是這套練習系統中「凝視點」的設計,在教學與自己的練習,它都是繼呼吸後的重點。 聽覺上透過呼吸,視覺上透過凝視點,當這兩個最容易被幹擾的感官,一點一點加強我們與它的連結,進而掌握它的特性,當外界刺激出現時,我們可以更有餘力去回應。 八肢瑜珈 下課後想想,應該找個時間爬梳斷斷續續接收到的知識,並自瑜珈練習與生命經驗整合出我心中「八肢」的樣貌。 我自身的體驗當初也和學生是一樣的;剛開始都是在身體軟弱、僵硬、緊繃、不習慣、沒有自信、自卑中徘徊,可是這些不確定性終將在天天的練習中漸漸褪去,『我執』–誤解、偏見、成見、慾望、期待 (貪嗔癡) 和目的性,也會隨之消散。 動作是一樣的;張力與作用力是一樣的,經過上百次、上千次、上千萬次的練習之後,來自呼吸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結締組織乃至於全身每一處共享效應;謙卑地迎接、閱讀、反覆聆聽身心的回饋、反映、重建的訊息,這就是體位法。 比如這幾年 Covid19 疫情不斷,許多人在初期會徬徨自己確診,不過若能透過自我省思找到自己那麼害怕確診的原因為何,覺察自己是不是平時飲食作息不正常,所以擔心免疫力可能不好而容易得到重症?
- 現在的掌門人,學生們暱稱他為BOSS 也就是我的老師叫做 Sharath Jois,現在我們稱他為 Sharath Ji.
- 每一關的體式,都被一層美麗的幻相包裹著(幻相是由當下的心智所解讀編織而成),考驗練習者何時看破,則何時突破關卡。
- 在第一章第二條箴言中,他將瑜珈描述為:”yogash chitta vritti nirodhah“,意思是「瑜珈是可以控制千變萬化的意識」,這種精神狀態使人能克服外在威脅、戰勝內在恐懼,專注於自身而不受任何事情影響自己的心智。
- 警惕自己,提醒自己生活本來就是一場修練,瑜伽的修練絕對是超越瑜伽墊上的。
- 但在我們的練習系統內,直接教授的只有第三肢「體位法」,前兩肢被視為自己的功課,而後面幾肢呢,我們不刻意追求,並且相信隨著練習一切終將沓至。
Ahimsa 的中文是不傷害,有些會翻譯成「非暴力」,是在瑜珈哲學中經常提到的觀念。 Ahimsa 指的不僅是不要傷害其他人事物,也包含不傷害自己,無碖是言行還是舉止方面都是,必須具備同理心與包容心,帶著有愛的念頭生活。 比如不對他人口出惡言、不為了食肉而傷害動物生命,或是熬夜、暴飲暴食、過度菸酒等殘害自己的身體。
八肢瑜珈: 瑜伽是什麼?
第四肢為 Pranayama(呼吸調息),在梵文中 Prana 泛指「生命能量」,ayama 則是擴張延伸的意思,因此呼吸調息法又稱為生命能量呼吸控制法。 如果你曾上過瑜珈課,應該會留意到老師總會提醒大家要記得「呼吸」,這是因為不僅在體式練習時需要搭配呼吸,在冥想的過程中也可以透過呼吸幫助心情更加澄靜、與內在合一。 Photo credit byPatrick Malleret八肢瑜珈中的第三肢是Asana(體位法),是我們最熟悉的瑜珈體式練習。 不過有別於大眾所認知的——瑜珈就是將體式動作訓練到位,在 Asana 中更注重的其實是身體健康的養成,透過體位練習的方式,培養強健的身心健康,幫助後續更容易進入冥想、達到瑜珈的最高境界。 第一堂課中我強調的瑜伽的本質在於控制心智的變化,在控制心智的變化之前,必須要能夠察覺我們的心智到底如何變化纔行。 倘若作為對照組的瑜伽練習卻跟實驗組一樣變化多端,沒了對照組,我們要如何能夠察覺心智的變化呢?
- 豐富又多元的文化以及藝術活動,親民、高娛樂性的呈現方式,義享時尚廣場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踐「時尚、生活、人文、藝術」的經營精神。
- 自我控制不僅限於行為上,更包括我們的言論和思想;對人的行為、說話與思想保持正直且善良。
- Yama 中文解作持戒和行為規範, 是一種道德約束,對外不言行過妄。
- 聽覺上透過呼吸,視覺上透過凝視點,當這兩個最容易被幹擾的感官,一點一點加強我們與它的連結,進而掌握它的特性,當外界刺激出現時,我們可以更有餘力去回應。
- 當練習者想要從第一套動作轉變到第二套動作的時候,常常會因為力量的掌控能力還不夠踏實而作罷,然後再回頭繼續練習第一套動作。
- Asana (आसन) 即體位法、瑜伽姿勢,即瑜伽課上的瑜伽動作。
- 時刻審視自身有無走在極端的態度之上、是否遵循天地萬物自然法則、摒棄惡習為生活平衡的節奏做努力,你會發現「在自律的系統中練習,等同生活在宇宙真理之中。」合一、平靜、強壯、無限自由,俯拾即是。
因此無論是靜靜地練習陰態伸展(類似陰瑜珈概念),或是有節奏地做串連流動,一定要在練習過程中嘗試內觀身心、反思行為與想法,要不然就算學會一千種體位法也是茫然;相反來說,如果放低身段,好好地做,就算只會重複做兩套拜日式體位法串聯,也能知足了。 八肢瑜珈2025 把大腦當作是一片『腦海』,在每一堂瑜珈課中,在重複練習體位法的過程中,透過一樣的動作練習,一次又一次地將被動的身心振作,清醒過來。 八肢瑜珈 Satya 意指「不說謊」,即是要誠實地面對自己,並且真心地對待他人,不說虛假的話,不做虛偽的事。 這對於大部分的人來說都是件困難的事,因為世俗的框架總是告訴我們必須磨掉身上的稜角,社會化得圓滑一些,但這並不代表我們不能真實地做自己。
八肢瑜珈: 第一肢:Yama 持戒
這裡的東西指的範圍非常廣泛,除了實質的物品外,還包括精神、時間、想法、原則等。 如,當別人覺得跟你出門非常耗能,不是一場開心的約會時,就是偷走了他人的精神;當跟朋友約定好時間,卻遲到許久,則是偷走了他人的時間;而當勉強自己做不喜歡的事時,某種程度上也算偷走了自己的快樂。 八肢瑜珈(Ashtanga Yoga)一詞是出自《瑜珈經》的第二章,作者帕坦伽利(Patanjali)提到想要通往瑜珈的最高境界「三摩地(Samadhi)」就必須要經過八個階段的修煉,層層遞進,慢慢建立所需的能力。 呼吸法是控制呼吸和重要能量的手段,被列為第四支;呼吸可以靜心,擺脫感官的束縛,呼吸法不受意志力操控,不可強求只能順受。 瑜伽修習共有八個階段,也可稱之八支(或稱之為八肢)功法,大約二千年前由瑜伽先知Patanjal在《瑜伽經》定義,八支功法有如蓮花的八瓣,是由外至內,實現健康、精神力量及純真的身心。
八肢瑜珈: 瑜伽哲學 |《瑜伽經》八肢瑜伽的概念與淺談
當找到問題所在後,就可以有所在為,像是多聽營養師建議補充特定營養素、參考醫療專家的分享,制定一套防疫因應措施,降低自己確診的機率,不會停留在恐懼和不安的情緒。 Shaucha 潔淨包含「身、心、靈上的潔淨」,從表層的身體照顧,有沒有清潔乾淨身體、服裝儀容整齊、好好喫飯睡覺,到內在的自我思想是否純淨都是 shaucha 的範疇,透過檢視自我來看看還有什麼可以調整的空間,並且盡力做到。 八肢瑜珈2025 最後三支是心靈集中,禪定與三摩地,三者環環相扣節節上升;心靈集中努力將思慮聚焦於單一焦點。
八肢瑜珈: 什麼是八支瑜伽
明(12月1日)口罩禁令鬆綁,室外得免戴口罩,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今(30)日認為,由於秋冬有許多呼吸道病毒流行,建議過年後再開放室內免戴口罩。
八肢瑜珈: 動作是一樣的;張力與作用力是一樣的,經過上百次、上千次、上千萬次的練習之後,來自呼吸系統、骨骼肌肉系統、結締組織乃至於全身每一處共享效應;謙卑地迎接、閱讀、反覆聆聽身心的回饋、反映、重建的訊息,這就是體位法。
有個弟子想要學習冥想上帝,就求助於他的導師,但在冥想時仍不由自主地想起他心愛的水牛。 Niyama 中文解作精進,即遵行紀律,是一種對自我的剋制,亦可以說成是對自己的管理和要求。 《瑜珈經》(Yoga Sutra)是一本重要的瑜珈書籍,雖然稱作「經」,但其實不像是佛經、聖經一樣篇幅繁多,具有濃厚宗教意涵。 相反地《瑜珈經》一書很短,全書總共分成四章,內容講述包括瑜珈的定義、瑜珈的修行內容還有瑜珈到達的最後境界與解脫等,精簡地傳達了「瑜珈」的綱要。 時刻審視自身有無走在極端的態度之上、是否遵循天地萬物自然法則、摒棄惡習為生活平衡的節奏做努力,你會發現「在自律的系統中練習,等同生活在宇宙真理之中。」合一、平靜、強壯、無限自由,俯拾即是。 「留在墊子上的永遠只是汗水,能夠帶進人生裡的從來就不是完美的體位法。」說來輕鬆的一句話,竟也耗費了青春大半才體悟。
八肢瑜珈: Asana 體位法 (瑜伽姿勢)
當米開朗基羅的傳世鉅作《創世紀》出現在影片中時,觀眾也像是身處在義大利的西斯汀教堂,感受到那股莊嚴的神性,以及藝術的震撼。 2015年新德里的世界瑜伽日,參與者一同做出稱為Surya Namaskar動作,中文稱為「拜日式」。 瑜珈課一開始我便會向學生自我介紹,我分享的是我練習的瑜珈派別 — —Ashtanga 八肢瑜珈2025 yoga,宛如白紙的學生便跟著我從拜日式、站姿體位法開始練習。 直到有天學生問我:「Ashtanga 的中文是什麼?」我覺得有點感動,原本只是單純想活動身體,在下班後製造空間與身體對話,漸漸地,卻想更認識這套練習。
八肢瑜珈: 專注當下的內在,這就是八肢瑜珈
一傳十、十傳百,一代又一代地誤傳下去,使得八肢串連瑜伽在西傳短短數十年的時間後,已經扭曲變形。 這正是大多數瑜伽老師以及學生對於八肢串連瑜伽的誤解,導致許多老師與學生將八肢串連瑜伽視作只重體位法而不注重心靈層次的「體操」運動。 八肢串聯瑜伽的體位法練習,從兩套拜日式開始,上行氣走到眉心或者鼻後,下行氣灌到肚臍下方和尾骨之間,光光就這兩套的練習,包含從呼吸覺知到大腦意識的冥想運動,帶給身體的影響將是全身性的震撼,和全身性的變化。 冥想是現代人釋放壓力的一大方式,所謂冥想指的是長時間的專注,擁有不同形式的詮釋,包含打坐冥想、呼吸冥想、走路冥想等。 「我們也設計了QR 八肢瑜珈 Code,觀展民眾掃描之後就可以看到更多關於該作品的資訊。再搭配我們正在開發、預計12月要上線的語音導覽,幫助大家更容易吸收這些名畫的典故。」在這個展區中,鄭總經理特別推薦單獨展出的《蒙娜麗莎的微笑》。
正如奎師那馬查利亞的定義,串連並不是隻有動作上的串連,我在印度由帕達比. 喬艾斯在麥索所開設的教室KPJAYI(Sri K. Pattabhii Jois Ashtanga Yoga Institue)中向其孫子夏勒斯所學習的八肢串連瑜伽,有別於大多數臺灣瑜伽會館所教授的版本。 正統的練習中,所謂的串連,實際上包含了三個元素:呼吸、梵文以及動作。 持續練習體位法,辨明身心改變的過程,將會重建你對生活世界的理解力、想像力、甚至是創造出新的想法、記憶;因為過去的種種感受突然之間被調轉成新的內容,那種感動將有如重新建立起一個更加真實的世界一樣。 從基礎拜日式開始到進階第六套串聯動作,八肢串聯瑜珈大約包含上百個體位法需要練習,大約練到進階第三套的時候,練習者已經遊刃有餘,對體位法的訊息將另有解讀。
八肢瑜珈: 生活與休閒
這次展覽分為三大展區,包括「永恆經典.歷史長廊」、「人文樂章.文藝復興」、「黃金印象.經典藝廊」。 在「永恆經典.歷史長廊」中,觀眾可以一口氣看到百幅經典畫作,從文藝復興時期開始,到新藝術/現代主義時期一字排開。 八肢串連瑜伽每一個吸氣每一個吐氣都有其規範,每一個動作都有其固定的名稱以及最重要的:數字串連(vinyasa counting)。
時至今日,主流瑜伽修練集中於第三肢Asana 體位法 (姿勢),但若視瑜伽為終生修練的話,其餘的七肢絕不能忽略。 這不是宿命論,而是對於大自然法則的尊重、理解能力不足的現實,在看似一層不變的系統序列中,逐漸參透箇中道理,穩扎穩打地向前緩行,是八肢瑜珈給予練習者最顯化的人生智慧。 所以你要是聽到我平常在喊既不是中文又不是英文,應該就是梵文體位法的名稱及數字。 現在的掌門人,學生們暱稱他為BOSS 也就是我的老師叫做 Sharath Jois,現在我們稱他為 Sharath Ji. Pattabhi Jois 上師 經由現代瑜伽之父 Sri T. Krishnamacharya 習得,並將其發揚光大,現代大眾所熟知的流動瑜伽,火箭瑜伽,強力瑜伽皆是以阿斯坦加為基礎作為變化而成。
八肢瑜珈: 八肢瑜珈第二肢——Niyama 精進
大約在公元前300年,印度大聖哲帕坦伽利創作了《瑜伽經》,賦予了瑜伽所有理論和知識,在這部著作裏,他闡述了瑜伽的定義、 瑜伽的內容 、瑜伽給身體內部帶來的變化等等。 印度瑜伽在其基礎上才真正成形,瑜伽行法正式訂爲八支修習體系。 特別強調這裡的慾望並非獨指性慾,也並不是要求你禁慾,任何的慾望都有被滿足的可能,就看你感到足夠的閾值高低,如果喫很多、喝很多、睡很多、做很多愛都還不能感到足夠,這似乎也是一種貪。 以前我總嚮往著「赤裸的真實 / 真實的赤裸」,但誠實可不可以稍微穿著外衣,不用太溫暖但也別讓人打哆嗦。
看破幻相,唯有在日復一日重複演練這一套瑜珈馬拉(似手捻108唱頌著mantra),終將有一日悟出排序中的道理,方得在生活中實踐為真知。 練習第一套動作的時候,初學者大多會感覺是一組又一組的『前彎、伸展腿後肌羣與收縮核心肌羣』的動作,所以很容易在剛剛開始的練習裡,體會到全身性的『心肺功能、肌肉適能、柔軟度、速度』的不足。 我們除了一般 八肢瑜珈2025 八肢瑜珈 Mysore 自主式的練習,在傳統上我們一週應該有兩次的口令課 ,藉由口令課讓練習者再一次的溫習每個體位法進入的方式及正確的呼吸位置。 豐富又多元的文化以及藝術活動,用親民、高娛樂性的呈現方式,義享時尚廣場的每一步,都是為了實踐「時尚、生活、人文、藝術」的精神,希望藝術不僅僅侷限在美術館中,而是能用更自然的方式走入你我的生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