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開法師2025詳細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真誠擁抱生命,坦然面對老病;自在迎接死亡,永續經營來生。」佛光山普門寺,4月19日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主講「面對生死.瀟灑自在」。 慧開法師2025 慧開法師由佛法、心理學、精神醫學等各層面,為350位聽眾剖析三世生命與生死流轉的過程;並以臨終關懷實例說明,如何讓往者與生者兩相安,圓滿一期的生命。 為助民眾瞭解並面對高齡化社會,《人間福報》舉辦「松柏公益系列講座」,首場發行人心定和尚從「老就是寶」切入,第二場慧開法師用「生命永續、生死自在、瀟灑來去」三階段教民眾釋放陳舊觀念,二小時內解讀自己四十年生死研究的精華。 去年(二〇一〇),我將已喬遷出去的普門中學,其空下來的活動中心,成立「福慧家園」共修會的道場,教室則設成福慧兒童班上課教室,讓親子利用假日回到福慧家園參加共修會。

  • 在他想:「既然要我來當住持,我就是佛光山。」後來,接任的過程也風平浪靜,沒有人說話,這也是受他的威德正義所感化。
  • 生命的奧祕就蘊藏在我們對於死亡的認知與理解之中,對死亡和死後生命的理解愈深,對現實生命的領悟與把握也相對地愈深。
  • 慧開法師分享雙親臨終的經驗,在雙親往生之前,醫師不斷要求為他們插鼻胃管,但家人嚴詞拒絕,慧開法師也擔負「往生後援會」會長重任,不但捍衛了雙親的死亡尊嚴,也維護了他們的死亡品質。
  • 所以,在臺灣競爭激烈的報業裡,《人間福報》能夠在這許多大報中林立,走出屬於自己的乾淨道路,每日發行二十萬份,誠屬不易。

慧寬法師之所以到松山寺任職,是因為位於臺北市松山區人口密集的松山寺,寺裡的納骨堂供奉著七、八千個靈骨龕位,不幸於一九九七年遭遇祝融之災,使得靈骨龕位幾乎全毀,難以辨別清理。 家屬憤慨不平,住持靈根法師因已年近九十,不堪過問這許多的繁雜事務,就改組董事會,決定交由佛光山來處理。 慧開法師2025 經改選後,慈惠法師當選董事長,佛光山就派任慧寬前往擔任住持一職。 一九七七年,我正為創辦的普門中學找尋教師時,他因為曾經擔任臺灣大學晨曦社社長,以及參加過佛光山大專佛學夏令營的因緣,就前來應徵,並展開普門中學教學生涯。 他的專業是數學,化繁就簡的教學方法,贏得全校師生的佩服,也讓原本對數學排斥的學生喜愛上課,且進步快速,這對學校的招生也有所影響。

慧開法師: 慧開法師普門寺講座 談生死自在

「在古老的社會如古希臘,對宇宙天地的描述有如神話且具靈性,而科學日益昌盛,這部分反而日趨衰退。」當初考大學時選擇數學系,就是是抱著如此浪漫的想法。 因此大學志願填的是九所學校十八個志願,也就只填物理、數學兩系,之後進入第一志願臺大數學系。 在眷村裡成長的慧開法師,家境雖清苦,但家裡有真空管收音機,還有許多藏書。 慧開法師最後傳授「瀟灑走一回」的心法祕笈:「福慧雙修,力行三好;所作皆辦,萬緣放下;深心發願,求生淨土;預知時至,身心康寧;正念現前,捨報安詳。」並且祝福大家「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 就讀臺大數學系時的慧開法師,因父親病苦,轉而探求宗教與哲學領域,發現人要勇敢參透死才能瞭解生,生與死無法切割看待,是一體兩面。 一九七五年出生於馬來西亞丁加奴州(Terengganu)的慧顯,大專畢業後到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就讀。

  • 禪宗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就是要傾聽自己的聲音,連賈伯斯也說要「尋求內在自我的聲音」,不是為迎合滿足別人,即使人在江湖,仍可追尋自我。
  • 叢林學院畢業後,就到都監院任職,耐煩、肯為大眾服務的性格,很快就擔任頭單書記。
  • 慧寬能說能寫,有《自在──人生必修七堂課》一書問世,非常受到大陸領導的肯定與護持。
  • 除了感謝眾多讀者的肯定,及信眾共同推動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外,這當中心定和尚也卓有功績。

印度教徒大多排斥外來的宗教,甚至有殺害其他宗教人士、政府打壓宗教的事件發生。 但我不曾見到慧顯在弘法道上退心,他依舊堅守崗位,每年還與大馬華人醫療隊、臺灣奇美醫院等醫療團隊的醫護人員及青年合作,至偏遠地區義診。 慧昭法師肯於學習,做事腳踏實地,性格耐煩,對於常住大小事物熱心參與,尤其他樂於說法,各地邀約他去講經,只要時間允許,從不拒絕,總是歡喜前往結緣。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開山,我擔任了十八年住持,等到基本建設初步完成後,為維護制度,讓活水長流,法輪常轉,不做萬年住持,因而退位。

慧開法師: 慧開法師談生死自在 「愛‧生命」系列講座

雖然我知道這需要一筆很大的款項,在那個社會經濟尚不稱富裕的年代,並不是那麼容易籌措得到經費。 幸好,我們在高雄有佛教文化服務處和普門幼稚園,我心想,把房屋賣了,買下一片土地,將來在這片土地上,還是一樣可以從事文化、教育的工作。 慧開法師為大眾解開生死的奧祕,傳授超越及克服死亡恐懼與束縛的心法祕笈。 跨領域的佛學研究在當今世界各地蓬勃發展,成為當代宗教研究的重要範疇。 為致力於推展佛教教育及佛學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與「人間佛教研究中心」合辦此課程,培育有志於佛學研究之人士,理解漢傳佛教之整體歷史脈絡及各個學派、宗派之思想理論,既而繼續深研、拓展其佛學研究之深度與廣度。 後來,佛光山在大陸有一些法務因緣,需要跟各處往來,最先派遣慧倫、慧是前往服務。

慧開法師很輕鬆地以他多年來對生命的探索,為大家揭開死亡奧祕,讓大眾歡喜信受,放下對死亡的疑慮,學習對未來生命的永續經營及早規劃,享受瀟灑走一回的現代生命之旅。 如何及早預作準備如願往生,慧開法師教導我們具體超越及克服死亡恐懼與束縛的心法袐笈。 首先要所作皆辦,才能死而無憾;要見好就收,才能善終、瀟灑走一回。 其次往生佛國淨土除平常功課外,要緊記三個千萬:千萬不要拖過生命的「賞味期」,千萬不要變成生命的延畢生,千萬要保留自己的精神與體力作往生淨土的能量。 慧開法師2025 現任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使命副校長、生死學系 (所) 專任教授、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兼任教授、臺灣生命教育學會理事、臺灣生死輔導學會理事長、嘉義市博愛社區大學校長、臺中市光大社區大學校長等。 在葉教授鼓勵下,他計畫大學畢業後出國留學,並且已申請到印度普納大學(University of Pune)的許可,但因緣轉折,沒想到竟到普門中學教數學,繼而出家,甚至到美國賓州費城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研究生死學。

慧開法師: 北美雲來集 慧開法師暢談生死學

尤其在籌建寶塔寺時,因為工程、土地的關係,不得不和黑白兩道周旋,由於他當過軍官,也懂得一些人情世故,許多千難萬難的事情在他的調和之下,都能夠圓滿化解。 慧開法師 禪堂在慧昭及維那慧誠、慧印的努力帶領下,每年還有大大小小,對內對外的禪修不下數百場。 慧昭除了歡喜前往結緣外,也帶動了禪修風潮,不少企業界的主管,參加過後,每年都會帶領中階主管,或員工來山淨心修持。 另外,自從兩岸開放直航後,來山禮佛的客人相當頻繁,只要他時間允許,每天也都會接待幾團,與他們說法結緣。 甚至有時候臨時要他高歌一曲,也毫不吝惜,其歌聲鏗鏘有力,其中以《包青天》的主題曲搭配佛教偈語唱出,歌聲渾厚圓潤中略帶磁性,讓見聞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慧開法師: 【生死自在】 生死自在「五千萬」迎新年(一)

佛光山修持中心主任慧昭法師,一九六五年出生,臺灣雲林縣人,一九九一年跟隨我出家。 為了深入經藏,就前往位於佛光山北海道場的叢林學院男眾學部,以及佛光山中國佛教研究院就讀。 慧寬完成叢林學院、中國佛教研究院學業以後,常住又派他到日本佛教大學佛學系進修。 如:叢林學院男眾學部主任、叢林學院院長,先後擔任臺南禪淨中心、臺南講堂、臺北松山寺、高雄佛教堂住持。

慧開法師: 佛學研究文學碩士

因此二〇〇一年我到馬來西亞弘法時,就帶著慧顯同行,希望他將所學貢獻自己的國家,讓佛法在多元種族文化的馬國弘揚。 二〇一一年寶塔寺工程興建完成,寺裡有好幾萬個靈骨塔位,各項設施建築得非常莊嚴,令人讚歎。 這些良善的建設當初是由依嚴法師發起,慧得法師完成,印度籍的慧省等人協助,他們同樣有貢獻,都是功不可沒。 慧龍法師,一九五〇年出生,祖籍湖北,生長在臺灣,學校畢業以後,就隨心平法師到佛光山。

慧開法師: 佛法無邊,信為能入──慧開法師談研讀佛教經典的心法祕笈

經過兩年的奮鬥,揚州最大仿唐四合院建築──鑑真圖書館,二〇〇八年元旦,終於在蜀岡中峯(即指揚州地理最高點平山堂)大明寺之北落成。 可以說一出生就與佛教結緣,他的父親唐順華居士,為他取名為「佛道」,期許他未來朝向佛道而行佛事。 慧開法師 唐順華居士服務於警界,一九六〇年代,就跟著我學佛,他和太太唐曾烏格,對佛光山一直都非常護持,並且經常帶著孩子參與佛光山的各項活動,平常在家特別喜歡看《普門雜誌》、《覺世旬刊》,每年過年也都帶著全家到佛光山來圍爐。

慧開法師: 如何瀟灑走一回 慧開法師香港傳授心法祕笈

長老道安法師創建的松山寺,才傳承兩代就難以繼續,不禁令人唏噓。 佛光山出面代為處理,只為了保護佛教的道場,不忍心寺院被社會人士利用,讓佛教弘法的功用產生了變化。 當時,受災後的松山寺,各項事務處理起來確實非常棘手,相關人士從中國佛教會到議員、民意代表,甚至於黑道等,都有心要來過問。 幸虧年輕的慧寬法師對於法律常識,以及對齋主信眾的關照,人情、事理上非常通達,周旋得法,使得松山寺的善後工作,進行得非常順暢圓滿。

慧開法師: 美國醫生貝瑞克辛法師在匹茲堡設「利他醫學研究所」,助醫護人員培養正念、慈悲心和麪對逆境的能力⋯⋯

當時佛光山正在發展,在心平的領導下,可以說百花齊放、百家皆鳴,所有的弘法工作都一起開展,多采多姿。 而他最大的優點是不妒人有,不怕人高,他尤其不嫉人好,任何一個人,只要你對佛教、對常住有表現,你做什麼事,他都支持你。 觀察心平的行住坐臥,我曾送他四句法語:「以慈悲獲得尊重,以智慧處理是非,以恭敬接待大眾,以道德修養身心。」我想這四句話,真的是他一生最佳的寫照。 心平每天跟著推土機在山上整地、填土,從建設東方佛教學院開始,一直到一九六九年院舍完成,一九七一年大悲殿開光落成,佛光山慢慢才具有一點規模。 此時,在宜蘭雷音寺的信徒看我幾乎都在外面發展,不回宜蘭弘法,大家也有了意見。

慧開法師: 佛光山比丘阿羅漢

如此煩惱能逐漸破除、身心能逐漸輕安、智慧能逐漸顯現、心量能逐漸開闊、福德能逐漸增上、生死能逐漸自在,終究可以瀟灑走一回。 慧開法師2025 最後結語,慧開法師送給大家幾句偈語:活得充實而精采,老得成熟而睿智;病得深思而豁達,走得瀟灑而無憾。 法師以自己父母親為例,極力主張,若親人面臨肉體生命極限,應開導及鼓勵他,在不受到任何醫療幹預的情況下,千萬不要浪費僅有的精神及體力在對抗病魔和死神上面,而要好好保留精神和體力,好好的活著,面對往生,然後安然往生到個人信仰上或心目中的歸宿。

慧開法師: 人間通訊社

近幾年來,佛光山在大陸宜興重建祖庭,所以他也經常到大陸關心祖庭大覺寺的工程、法務,並且還要和佛教界多所應酬。 我看他到廣東、四川、雲南、河北、湖南、湖北、陝西、遼寧各省,總是匆匆來、匆匆去,結緣服務。 慧開法師2025 由於定和尚在世界各地弘法有成,二〇〇五年,榮獲泰國摩訶朱拉隆功佛教大學頒贈榮譽博士學位,可謂實至名歸了。

慧開法師: 佛學研究文學碩士 – 關於本課程

先說在佛光山成為第二代大師兄的心平法師,他是臺灣宜蘭人,一九三八年出生。 曾在一九八五至一九九五年間,擔任佛光山第四任及第五任住持,大家都稱他「平和尚」。 佛光山大林講堂5月22日舉辦線上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副住持慧開法師講授主題:現代人研讀佛教經典的心法祕笈。 講座後,慧開法師運用超過20分鐘的進行線上問答,為民眾答疑解惑。

其實那個時候,也沒有開出個什麼東西來,倒是挖出的骷髏白骨很多。 我把他們先請到壽山寺的納骨堂暫奉,等到佛光山萬壽園完成後,再從壽山寺請回來安奉,總計也有一百多具。 記得當時還有二塊不太整齊的石碑,據說是清道光年間一名進士的墓碑,但輾轉遷移了安置的地點,現在也不知遷到哪裡去。 褚柏思居士,皈依法名又叫「佛林」,在開山之前十年,我編輯《覺世旬刊》時,就曾和他有過往來,我知道他的人格道德,因而想幫他度過難關,就拿錢幫助他。

我想,佛教裡本來也就有「傳法」,感謝總統府給我的指導,既名「傳法」,那一天的儀禮也就非常慎重,一切程序按照古禮如法進行,有法卷、法名、法物、法座等。 出乎意外的,引起當時社會輿論,如報紙、電臺的大幅報導,各界紛紛發表看法。 對及早規劃個人生命的永續經營與往生的準備,法師說在思想建設與心理建設方面,要建立十方三世的宇宙觀及正向的生死觀,體會生命無限開展與提升之可能。

慧開法師: 慧開法師:生死自在

他數次前往羅馬教廷,參加世界宗教領袖和平會議和宗教圓桌論壇,甚至還兩度應邀發表演說,與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進行對話。 另外,也有多本著作問世,如《未知死,焉知生》等,在學術上算是小有成就了。 訓導主任容易找到人,低一級的訓育組長沒有人肯做,記得有一年,慧開法師自告奮勇地跟我說:「主任可以讓給什麼人做,我可以來做訓育組長。」可見慧開法師不為名利,只想為教育,所以我非常欣賞他這種美德。

我在高雄,心平在宜蘭,每年雷音寺有重大法會時,我就回去助他一臂之力,而我這邊有什麼事情需要幫忙,他也從宜蘭趕回來協助,我們南北雙方合作,進展很快。 心平把雷音寺重建裝修完成以後,又調回佛光山擔任當家,推動各項弘法活動。 在臺灣弘法五十多年來,跟隨我出家的比丘、比丘尼不止千人以上。 或者是現在的社會風氣跟往昔不一樣,無法像過去的出家人,如玄奘大師、太虛大師一般,出家以後,就以「弘法為家務,利生為事業」作為終身的職志了呢? 如何死得尊嚴,對自己和我們的至親好友,都是一個切身的嚴肅課題。

慧開法師: 慧開法師:別當生命延畢生

年紀雖輕,但性格沉穩細心、腳踏實地,因此畢業後就派他到都監院學習行政事務。 我多次住院,像有一次是腿骨斷了,一次是心臟開刀,都是由他護持,我們師徒之間,一來因他從小入道,二來因生活關係,很多生活瑣事,彼此都不太計較。 他視我如父,我也視他如子,如今,我們師徒二人年齡都老邁了,追憶往事,彼此也可稱為人生稽首的道友了。 慧龍的父親退役後開設香燭店,外祖父李決和居士是宜蘭唸佛會創始人之一,由於這許多關係,從小就具有得度的因緣。

除了感謝眾多讀者的肯定,及信眾共同推動佛光大學、百萬人興學外,這當中心定和尚也卓有功績。 時光很快,心平法師第四任住持六年任滿後,又獲選擔任第五任,可惜,天不假年,在第五任期中,因為肝病圓寂。 當時,我正在菲律賓參加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理監事會議,據聞心平已在臺北榮總逝世,良深痛惜,趕回臺灣上香時,內心深深感到不捨。 他的遺囑在慧龍法師等人協助下完成,其中有很多精神理念,我非常欣賞、讚歎,也將之收錄如下。 一九六五年左右,由於高雄壽山佛學院學生人數增多,原來的校舍已不敷使用,我想要擴大佛學院,並且招收男眾,便非常積極找尋地方。

【記者卓羽榛臺北報導】交通部臺灣鐵路管理局今(4)日於彰化扇形車庫舉辦「扇庫一世紀 世代同歡慶」「臺鐵14代同堂」- 扇形車庫啟用100年慶祝活動,現場由行政院蘇貞昌院長與地方鄉親,共同見證「百載難逢… 慧開法師少年時代因父親長期住院,從醫院裡所看見的無常起觀,勸父親「捨腳保命」。 法師更以壽命長短不一、更新不斷、和諧共處的各種人體細胞為例,包括那不願死去的癌細胞。 協會祕書長郭雲說,法師形象幽默地讓她瞭解到生死的自然性,明白「不願死」纔是不正常,纔是禍根。 面對生死要坦然接受到了臨命終時,纔有能力按自己的願力往生,生死自在。 其實我們都可以死得自然而不痛苦,肉體生命自然死亡的歷程就如落葉歸根,自然凋謝。

然而,他坦言自己仍心有不甘,是因為弟弟的一番話而有所轉變。 「死亡是生命的展現。」生而無悔,死而無憾,關係到宇宙觀、人生觀。 但人生很多不是營造,教書是偶然,當時甚至懼怕自己的人生就此停頓、沒有進展、枯竭;到美國研究生死學,也是因傅偉勳教授而發生的偶然。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