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曾改名為「江南院」,現名「健雄院」,為無線電工程系系館。 東南科技大學2025 大門南向,無門廊,立有四根愛奧尼柱,山花線刻恐龍圖案,門楣浮雕圖案,軸線對稱。 東南科技大學2025 樹高9.58米,圍2.65米,古勁蒼虯,相傳為南朝梁武帝手植,故名。 東南科技大學 2001年2月,東南大學入選「985工程」大學,並正式簽署985協議。
- 當時報考中大的學生十分踴躍,學校1939年在重慶柏溪另建分部容納低年級新生,還增設航空工程系、水利工程系、氣象系、邊政系等科系以及工科、醫科、文科、法科及師範研究所。
- 1921年6月6日,東南大學董事會成立,郭秉文任校長,9月正式開學,12月校評議會和教授聯席會決定南高師併入東南大學。
- 東南大學目前在美國和白俄羅斯設有3個孔子學院,同時與全球100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簽訂了合作交流協議,在校留學生人數達到1989人,其中學歷留學生1547人,留學研究生618人,學歷留學生和留學研究生數均居中國江蘇省第一。
- 2016年停招資訊管理系、四技進修部企業管理系、二技進修部電子工程系。
-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大力進行工業基礎建設的歷史背景下,全院師生艱苦奮鬥,學校得到了快速發展。
- 2016年9月,南京中央大學舊址(東南大學四牌樓校區)入選中國文物學會、中國建築學會在北京聯合公佈的「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禮堂和學生管理用房合圍成L形並面向校園中心打開,南低北高、南開北合的設計也能阻擋來自西北的冷空氣而在夏日讓南方的自然風儘可能進入建築,從而達到自然調溫、降低能耗的目的。 在三個主體建築物間,採用了紅色擋牆、百葉格柵和大臺階等元素進行連接,使得三者既各有特色又緊密結合,在連接處形成豐富多變的空間。 該建築內有心理輔導中心、學生會和社團活動室、辦公區域、庫房、大型禮堂、藝術排練室、展覽空間等場所,為校園內使用頻率較高的公共建築。 始建於1914年南高時期,初時為三間茅草平頂的平房,以李瑞清之號命名,門前掛有李瑞清手書的校訓木匾,上書「嚼得菜根,做得大事」。 1932年拆除茅屋,改建為磚混結構平房,面積203.66平方米,有地下室一層。
東南科技大學: 東南科技大學
平面佈局採用內廊式,建築風格中西合璧,正面有柳詒徵題寫的「梅庵」匾額。 1953年華東水利學院遷往西康路現址和1954年華東航空學院遷往中山門外衛崗時,南京工學院向華水和華航調配了一批教師。 東南大學是20世紀初中國最早建立的現代高等學府之一,2012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為東南大學建校110週年題詞「以科學名世,以人才報國」。 1923年國學大師梁啓超在東南大學講學時就稱「或許我們這裡,東南大學,就是推行美化的大本營。」(美化即美國式的教育)。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簡稱北科附工、北科桃農,隸屬於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位於桃園市桃園區。 2016年(民國105年)併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改制為國立臺北科技大學附屬桃園農工高級中等學校。
- 本:辦學層次為本科的高校;職本:辦學層次為職業教育本科的高校;專:辦學層次為專科的高校;民:民辦高校;外:中外合作辦學;獨:獨立學院;成:成人高校;(分):高等院校的分校或校區,不具備獨立備案資格。
- 1959年8月,當時擔任臺北工專訓導主任的李詠湘教授,建議以「誠、樸、精、勤」四字為校訓。
- 1932年拆除茅屋,改建為磚混結構平房,面積203.66平方米,有地下室一層。
- 東南大學現為該項賽事的組委會主任委員單位,主要負責每一屆賽事的組織工作。
九龍湖校區最初的規劃與設計由齊康主導,校內建築設計大致遵循六層白牆坡屋頂的設計風格,教學建築採用藍灰色屋頂而學生宿舍採用綠灰色屋頂。 自2016年起,九龍湖校區由王建國主持進行了規劃修編,後續新建樓棟開始出現高層建築,外觀上也更富多樣性,如土木交通教學科研樓、信息電子教學綜合樓和能環科研綜合樓等。 四牌樓校園面積約600畝,1980年代在教委直屬院校中面積最小。 1990年浦口校區一期建成,土地緊缺對辦學的壓力略減,但四牌樓依舊是學校本部,擔負著高年級本科生、全部研究生以及全部教師的教學研究工作,所有實驗室也位於本部。 2006年九龍湖校區一期建成,四牌樓校區作為本部的歷史使命結束。
東南科技大學: 課程類別
2009年,臺灣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位列iF設計獎全球第二,2010年至2014年臺灣科技大學連續四年在iF設計獎得到全球第一。 指導老師張美春表示課程中帶領同學進行創作,學生們透過比賽來呈現學習的成果,這次學生可以入圍得獎,再次肯定東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學生才藝,實屬難得。 東南科技大學作品「蔴姥姥」奪得大專伴手禮設計組金牌獎,本次隊伍由東南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四年級學生邱慧馨、陳彤潔、朱冠穎組隊,學生們表示:北海岸及觀音山風景區範圍擁有得天獨厚的特殊景觀及豐富的海洋生態。
三校學生能夠相互跨校選修輔系及學程乃至雙主修他校專業,相互承認學分,並且共享三校圖書、資訊、設備、實驗室等資源2016年於美國加州矽谷成立「臺科大矽谷中心」,送新創團隊到矽谷培訓,結合校友資源,並安排企業參訪與實習,助新創團隊和國際接軌。 2018年與東京工業大學簽約,擴大雙方師生交換、推動師生共同研究、強化國際產學合作機會,加深雙方教育及研究技術等各項交流,相互提升國際競爭力。 2018年參與政府與友邦巴拉圭雙邊合作,協助設立臺巴科技大學,並提供師資、設計課程、建校藍圖及購買實驗室設備。 臺巴科大學生可於在學期間到臺科大進行交換,這是中華民國唯一與外國的合作辦學計畫(類似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中外合作辦學)。
東南科技大學: 管理學院AACSB認證
三塊校區皆無特定名稱,但校內行政人員慣於行政事務中稱建國南路東側校區為「東校區」、建國南路西側校區為「西校區」;另還有位於林森北路的林森校區,分述如下。 校徽年代校徽說明1912年至1944年工業講習所與工業學校時的校徽,以「工」字為中心,置於大小不同之方框內。 1945年至1980年省立工業職業學校與省立工專時期之校徽,校徽輪廓改為倒三角形,並將英文縮寫校名「TIT」置於齒輪內。 1981年至1996年改為國立學校之後的校徽,去掉倒三角形,改為齒輪內置英文縮寫校名。 2013年至今上半環藍色代表科技發展,下半環由綠色線段組成,代表齒輪由傳統工業朝向現代科技轉換及綠色環保永續經營之意境。
東南科技大學: 大觀盃伴手禮設計賽 東南科大數媒系奪金銀銅獎三大獎
校園內的國立中央大學舊址建築羣,以南大門至大禮堂為中軸,大致成對稱佈局,以西方古典建築式樣的建築外殼包裝具有現代特點的使用空間為主要特點,是民國建築的代表。 華東水利學院(今河海大學)成立於1952年,由於清涼山新院址尚未建成,1952學年度時華東水利學院部分暫時設在南京工學院辦學辦公。 清涼山院址由同濟大學幫助規劃設計,1953年9月全院自南京工學院校區遷入清涼山西康路現址。 1916年即南高師正式開學的第二年,學校增設工藝專修科,1921年東南大學成立時為工科的機械工程系。 1922年7月茅以升出任東南大學第一任工科主任,1923年3月與楊杏佛、涂羽卿等7名教授聯名向學校教授會和評議會提議工科增設土木工程系和電機工程系,得到一致通過,以上三個係為學校的工科傳統奠定了基礎。 經過茅以升的苦心經營,東大工科師資逐步增強,聘請了楊杏佛、涂羽卿、沈祖瑋、李世瓊等學者任教授,各項設備也逐漸添置齊全。
東南科技大學: 排名聲譽
1955年,中央高教部決定將無線電工程系西遷成都,與交通大學、華南工學院相關系科共同組建成都電訊工程學院(今電子科技大學)。 經系主任陳章、院長汪海粟和江蘇省委的努力爭取,1956年周恩來總理決定無線電系調出19名骨幹教師參與組建成電,其餘停遷。 校本部在捷運忠孝新生站旁,並與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三創數位生活園區、光華數位新天地等為鄰,位處臺北市的市中心。 東南科技大學2025 原校地因都市開發週邊道路開闢的緣故,被忠孝東路及建國南路切割為三塊,三塊總面積約為9.3公頃。
東南科技大學: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同時,也在龍鳳球場舉行「運動嘉年華」系列運動闖關活動,旺盛活絡的躍動感在校園中延續全日。 本:辦學層次為本科的高校;職本:辦學層次為職業教育本科的高校;專:辦學層次為專科的高校;民:民辦高校;外:中外合作辦學;獨:獨立學院;成:成人高校;(分):高等院校的分校或校區,不具備獨立備案資格。 至2020年,學校除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建築學院以外的各學院本科生已全部搬入九龍湖校區,大部分學院、行政機構也已搬入九龍湖校區。 隨著電子信息樓、生醫綜合樓、能環綜合樓、人文社科綜合樓和新工科綜合樓等的逐步建成,預期東南大學除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建築學院以外的其他全部學院都將搬遷入九龍湖校區。
東南科技大學: 9/10(五) 14:00 ~ 9/11(六) 17:00 系統維護
2021年原校長廖慶榮卸任,並由臺大機械繫特聘教授顏家鈺接任,為臺科大首位非校內教授獲聘遴選成功之校長。 2022年獲準成立產學創新學院,以培育AI人才為目的,是繼成大、陽明交大、臺大、清大成立半導體學院後,第五所獲教育部覈准的國家重點領域研究學院計畫的研究型大學。 1927年,國民政府定都南京,6月將東南大學、河海工科大學、上海商科大學、江蘇法政大學、江蘇醫科大學、南京工業專門學校、蘇州工業專門學校、上海商業專門學校和南京農業學校等9所專科以上學校合併組建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1928年2月更名為國立江蘇大學,遭師生強烈反對,5月更名為國立中央大學。 東南科技大學2025 由於國民政府試圖加強對高等學校的控制,中央大學被捲入上層政治角力,在長達4年的時間內人事動盪、經費遭長期拖欠,大批教師流失,學校教學科研都陷入困境。
東南科技大學: 校友
1945年抗戰勝利後,吳有訓出任中大校長主持復員回遷,1946年11月1日在南京開學。 文、理、工、法、師範學院和一部分農學院學生在四牌樓本部,理、工、農、醫學院的一年級新生在丁家橋二部。 東南科技大學2025 至1949年,中央大學各院系無大變更,研究院增設法醫、經濟、社會三個研究所。 此時中大工學院下設建築工程、土木工程、電機工程、機械工程、航空工程、水利工程、化學工程7系,醫學院下設臨牀醫學、生理、藥理、病理等學科。 2003年,在江蘇省學聯成立五十週年之際,東南大學、南京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師範大學、河海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研究生會聯合發起舉辦「首屆南京及周邊地區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 2008年初教育部研究生司正式批准東南大學的申請,將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創新能力培養改革和舉辦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列入研究生創新教育計劃項目.
五座場館在立面材質上進行了統一,同時通過2層平臺等結構,在訓練館與體育館之間營造了大量半室外的灰空間來滿足師生多樣化需求。 體育館整體平面呈正圓,外形似碗狀,通過豎向線條塑造出升騰向上的形態。 然而,該館由於外立面設計粗糙而外形略顯呆板,被戲稱為「鋼菊」並在民間的「中國十大醜陋建築」投票中屢次被網民提名。
東南科技大學: 學生社團
東南大學現為該項賽事的組委會主任委員單位,主要負責每一屆賽事的組織工作。 賽事的承辦工作由全國研究生數學建模競賽組委會成員單位輪流負責。 1914年7月15日,江蘇巡按使韓國鈞委任江謙為校長,在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原址籌建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東南科技大學 江謙聘留美學者郭秉文為教務主任、陳容為學監,讓二人回國之前考察歐美教育制度並延攬師資。 1915年9月10日,南高師正式開學,最初設國文、理化兩部及國文專修科,1920年時已設有文理科(包括國文、英文、哲學、歷史、數學、物理、化學和地學共8系)以及體育、工藝、教育、農業、商業、國文、文理共8個專修科。 1919年,南高師在中國率先實行選科制(即學分制),同時在教務主任陶行知倡導下,率先推行以教授如何學習為重點的「教學法」以代替「教授法」。
東南科技大學: 東南科技大學 學生事務處
本校數位學習系統更改了網站版型,使其當使用手機連線時能有更好的呈現效果教學,原本的功能仍維持不變。 除此之外,我們也新增了遠距教學模組(同步與非同步),老師們可以在課程中新增活動,只要點選「同步教室」,即可進入同步教學或預錄教學影片(非同步),相關使用說明請參考以下檔案。 2016年停招資訊管理系、四技進修部企業管理系、二技進修部電子工程系。 1952年,食品工業系合併武漢大學園藝系農產品加工組和農化系農產製品組、浙江大學農化系以及復旦大學農化系。
東南科技大學: 學院系所
經過精彩激烈的表演比拼,由表藝一甲、應英一甲、海青41期分別奪下前三名,應英一甲同時榮獲「最佳精神獎」。 1988年 8月成立五年制工業工程與管理科、增設二年制夜間部電子科,招收已服役或無兵役義務之社會在職從業人員。 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宣佈211工程、985工程終止。 共39所高校被列入985工程,所有985工程高校同時也被列入211工程。 郭秉文致為籌議請改南高為東南大學委員會函(中華民國9年4月10日)//南大百年實錄(上卷):中央大學史料選. 建築平面呈工字形,愛奧尼柱式門廊前伸,無山花,二樓檐下有浮雕紋樣裝飾。
學生會會長由全校學生選舉,設有祕書室協助會長,會長下設「行政部門」,行政部門有學權部、財務部、學術部、活動部、行銷部、公關部,行政部門另設有社團輔導委員會級選舉委員會。 學生會亦設有「學生議會」作為立法機關,由學生議員組成,並由學生議員互選的學生議會議長主持,下設祕書處及各種委員會。 「學生評議會」則為司法機關,由會長提名、學生議會同意的評議委員組成,並由主任評議委員主持。 主要以中式禮盒為主,而雪花餅最容易聯想到的是雪花,所以我們將雪花變成設計主體。
疫情過了這幾年,旅遊業逐漸回溫,民眾開始出外旅遊,國內各個景點也躍躍欲試歡迎踏青。 南京鐵道醫學院原為第五軍醫大學(原南京大學醫學院)1954年將主體遷往西安後留在南京的部分與其它三所軍隊醫科學校共同組建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六軍醫學校,校址設於原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 東南科技大學2025 1958年,第六軍醫學校劃歸鐵道部,更名為南京鐵道醫學院。 同年,緊鄰浦口校區的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和緊鄰四牌樓校區的南京地質學校併入東南大學,暫時緩解了東南大學緊張的用地形勢。 由於浦口校區仍然不能滿足學校需要,2003年東南大學開始在江寧區籌建九龍湖校區。
東南大學設75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9個,28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5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9個,另有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自主設置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和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點13個。 在東南大學開設的一級學科中,有5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及5個二級重點學科(含一級學科覆蓋共20個),1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 大學生活動中心-焦廷標館綜合體由史曉川設計,總建築面積16700平方米,於2008年建成投用。 大學生活動中心由六層的學生管理用房、圓形的多功能活動廳和艙體形態的1200座禮堂拼接而成,三者維持相對獨立的形態,組成非對稱、並置狀的建築組合,體現了「青春搖滾」的設計主題。
東南科技大學: 校園
中華民國教育部為落實產學合作、務實致用,推動四年一期的「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第一年預算近12億元。 教育部公佈共12校獲補助,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一年補助1.5億元。 東南科技大學 北科大以培養臺灣工程人才為主,依其統計,目前臺灣有10%的上市櫃公司負責人,都是北科大校友,而根據 QS2021年3月公佈的「工程與科技」排名,北科大在臺灣排名第4,僅次於臺大、清大、交大。 2009年時,與國立臺北大學、臺北醫學大學三校結盟合組為臺北聯合大學系統,為全臺第二個大學系統,2014年臺灣海洋大學加入,結合北大的文、法,北醫的醫、藥,北科的工、理,海大的海洋科學,組成了異質性高、互補性強的「高等教育策略結盟」。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簡稱臺北科大、北科大、北科、NTUT,泛稱北科,是一所位於臺北市的科技大學。 北科大為中華民國“高等教育深耕計畫”及十六所「發展典範科技大學計畫」之一,中華民國科技部國際產學聯盟成員及國際商管學院促進協會認證會員。
擔任大會主持人的東南科技大學校長李清吟談到,大學的學習歷程,除了正式與非正式的專業及通識課程外,還包括各種潛在課程,運動會即是其中重要的一環。 尤其觀察近期國際情勢的起伏變動,亦使國人鍛鍊健全身心一端,增添了提升國防戰力的內涵。 2015年11月調整學院架構:原隸生活應用學院之創意產品設計系、室內設計系、數位媒體設計系,新組創新設計學院;原生活應用學院改名觀餐休閒學院,並納入原管理學院之觀光與生態旅遊系;工程學院與電資學院合併為工程與電資學院。 丁家橋校區位於鼓樓區丁家橋,佔地176畝,是東南大學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和東南大學附屬中大醫院等院系所在地。 原為南京鐵道醫學院校園,歷史上曾為中央大學丁家橋二部的一部分。 東南科技大學2025 東南大學校園是六朝宮苑的遺址、明朝南京國子監舊址、民國國立中央大學的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