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史典籍「二十四史」中只有《史記》是跨越朝代的,其他都是以朝代的更替為起終的。 正史 在我國歷史上,唐朝和宋朝之間曾有過封建社會中最後一次的大規模分裂割據時期。 在范曄《後漢書》之前,已問世的有關東漢歷史的重要著作不下十部,范曄以《東觀漢記》爲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爲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衆家,後來居上。 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與《史記》、《漢書》並稱“三史”,盛行於世。 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
- 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
- 《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爲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
- 從洪武二年二月到八月,用一百八十八天的時間,修成順帝以前各朝的歷史,共一百五十九卷。
- 原名《齊書》,至宋代爲區別於李百藥所著《北齊書》,改稱爲《南齊書》,撰著者爲蕭子顯。
但也有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爲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了“二十六史”。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為“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但很多人不將《新元史》列入,而改將《清史稿》列為“二十五史”之一。 或者,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形成“二十六史”。
正史: 正史著錄書目
《漢書》把《史記》的“本紀”省稱“紀”,“列傳”省稱“傳”,“書”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漢代勳臣世家一律編入傳。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在漢中央政府做太史令,負責管理皇家圖書和收集史料,研究天文曆法。 司馬談打算編寫一部通史,願望沒有實現就死去了。 臨死的時候,囑咐司馬遷完成他未竟的事業。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脫稿,民國十年(1921年)大總統徐世昌以《新元史》爲“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二十五史”。
- 《後漢書》出現後,取代了《東觀漢記》,列爲“三史”之一。
- 從司馬遷到班固的這一變化,反映了東漢時期儒家思想作爲封建正統思想,已在史學領域立穩了腳跟。
- 《四庫提要》的史部下展開成15個一級類目,正史排在第一,其餘同位類有編年、紀事本末、雜史、別史、詔令奏議、傳記、史鈔、載記、時令、地理、職官、政書、目錄、史評。
-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爲通史,爲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時間上可以分爲“通史”和“斷代史”:通史有《史記》和《資治通鑑》,而二十四史中的其他二十三部都是斷代史。
- 其他幾個志也各增補了新資料,質量多在《舊唐書》之上。
- 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誥、翰林學士等職。
他的意圖是以此來說明元朝的滅亡和明朝的興起都出於“天命”,而他自己則是“奉天承運”的真命天子。 《金史》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本書的世家及世家年譜,大致相當於《舊五代史》的《世襲列傳》和《僭僞列傳》,明確將中原以外的割據政權分爲吳、南唐、前蜀、後蜀、南漢、楚、吳越、閩、南平、東漢等十國。 各小國的劃分編排,條理清晰,首尾完具,顯然勝於舊史。 《四夷附錄》相當於舊史的《外國列傳》。
正史: 正史發展流變
《欽定四庫全書總目》:正史之名,見於《隋志》。 明刊監版,合宋、遼、金、元四《史》為二十有一。 皇上欽定《明史》,又詔增《舊唐書》為二十有三。
姚察,字伯審,吳興武康人,南朝歷史學家。 歷經梁、陳、隋三朝,於陳朝任祕書監、領大著作、吏部尚書等職,於隋朝任祕書丞。 入隋後於文帝開皇九年又受命編撰梁、陳兩代歷史,未竟而卒。 正史 臨終時遺命,囑其子姚思廉繼續完成撰史工作。 《樂志》記敘漢魏及兩晉樂府情況,樂府詩章有分類開錄,並保存有漢魏以來大量樂府詩篇及樂舞文辭,其中“古辭”多爲漢代遺篇,是研究樂府及詩史的重要文獻。 紀傳中收錄的大量詔令、奏疏、書札及文章,雖冗長,但有多方面的史料價值。
正史: 正史
《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專記古代西南地方歷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誌著作,由東晉常璩撰,共12卷。 為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地方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紀事本末體:史書的體例之一(以事為主),與紀傳體、編年體三足而立。 將重要的史事分別列目,獨立成篇;各篇又按年月的順序編寫,可補編年、紀傳體的不足。 ○通史:貫通古今,連貫各朝代史實的史書。 與斷代史相對,指記述由遠古到現代各時代歷史的史書,以時間為主線,連貫地敘述各個時代的一種記史方式。
正史: 二十四史明史
它採用類傳的形式,設立《家人傳》《臣傳》《死節傳》《死事傳》《一行傳》《唐六臣傳》《義兒傳》《伶官傳》《宦者傳》《雜傳》等名目。 每類傳目,內寓特定涵義,用以貫徹作者的“褒貶”義例。 正史2025 譬如將相大臣,凡專事一朝的在《臣傳》,歷事幾朝的則列《雜傳》。
正史: 史書的分類【簡要版】
《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裏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爲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 蕭子顯,字景陽,南朝歷史學家、文學家。
正史: 二十四史宋書
五十年代,由國家領導建議,集中當時全國史家,對“二十四史”進行校訂,加上標點,是爲標點本“二十四史”,實爲“二十四史”的最佳版本。 正史門類,是古代圖書分類法中的一個類目,以紀傳體寫就的官審史書以及人們在此基礎上寫的註解、校對、補充的文章。 早期我國史書如《春秋》等都為編年體史書,後司馬遷在編寫《史記》過程中增補了本紀、世家、列傳、志、表,班固編寫《漢書》沿用此體例,但刪去世家。 歷史是一個具有兩面性的事件,光從記錄歷史來說就有兩個方面,有官方書寫的正史,還有民間文人編寫的野史。
正史: 【問題】所謂的「正史」和「野史」
漢武帝認爲司馬遷有意替李陵庇護開脫,貶責漢武帝的愛姬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 大約在徵和二年,基本上完成了編撰工作。 司馬遷死後許多年,他的外孫楊惲才把這部五十二萬多字的不朽名著公之於世。 同時爲了方便使用,中華書局曾專門組織人力,編撰各史《人名索引》或《地名索引》,更有1980年張忱石、吳樹平的《二十四史紀傳人名索引》和1996年何英芳的《清史稿紀傳人名索引》。 正史2025 與研究相關的出版物《二十四史研究資料叢刊》,1980年以來已出版了《史記探源》《元史本證》等十幾種,今後還將繼續出版,總數在百種左右。
正史: 正史引證釋義
周總理也批示:“二十四史中除已標點者外,再加《清史稿》,都請中華書局負責加以組織,請人標點,由顧頡剛先生總其成。 ”並要求:“你們要合作,協商一下,不要重複,早一點完成。 正史2025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整理工作再次展開,後“二十史”陸續出版。
正史: 正史著錄書目
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 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隋書》。 《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
正史: 二十四史
乾隆四年至四十九年武英殿刻印的《欽定二十四史》,是中國古代正史最完整的一次大規模匯刻。 主要指《史記》《漢書》等以帝王本紀為綱的紀傳體史書。 正史 1921年北洋軍閥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稱二十五史。 正史2025 ○正史:各朝政府為前朝所編修史書,是史官(或史家)對歷史的詳實記錄,因史記、漢書等紀傳體的史書,以帝王(本紀)為綱,故稱正史。
正史: 二十四史史書介紹
拓跋珪解散了拓跋鮮卑原有的部落組織,定居農耕,遷都平城,於公元398年改稱魏,史稱北魏。 正史 由於吸收先進的漢族文化,北魏國力日益強盛,終於在公元439年統一中國北方,結束了十六國時期的動盪局面。 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改姓元氏,推行了一系列漢化改革措施。 到宣武帝元恪時,北魏達到鼎盛時期,在西邊奪取漢中,進窺巴蜀,在東邊鞏固了洛陽周邊的防禦,並與梁朝爭奪淮南,但不久就由於政治腐敗和人民的反抗而崩潰,分爲東魏和西魏兩個對峙的政權。
他的父親範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 他博覽羣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 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 司馬遷幼年時就很刻苦,十歲開始學習當時的古文,後來跟着董仲舒、孔安國學過《春秋公羊》、《古文尚書》。
正史: 二十四史舊五代史
歷史上還有“十史”之稱,它是記載三國、晉朝、南朝宋、南朝齊、南朝梁、南朝陳、北魏、北齊、北周、隋朝十個王朝的史書的合稱。 “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記》《漢書》《後漢書》和“十史”。 在中國古代大部分的史書都是斷代史,斷代史史書被認為從班固的《漢書》開始,因漢書只記述西漢一朝約二百三十年的歷史,自漢高祖立國(漢高祖元年)起,至王莽篡漢統治中國(王莽地皇四年)為止。 司馬光資治通鑑,與司馬遷史記同爲通史,爲何卻不在二十四史之列 時間上可以分爲“通史”和“斷代史”:通史有《史記》和《資治通鑑》,而二十四史中的其他二十三部都是斷代史。 體例上可以分爲紀傳體和編年體:以《史記》爲代表的的二十四史都是紀傳體史書,而《春秋》和《資治通鑑》是編年體史書。 《新五代史》全書七十四卷,包括本紀十二卷、列傳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譜十一卷、四夷附錄四卷。
正史: 二十四史各代版本
《舊唐書》傳佈過程中的興衰,既反映了它的缺點,也說明它有自己的長處,非《新唐書》所能取而代之。 《北齊書》本名《齊書》,宋時才加一“北”字而成今名。 它雖以記載北齊歷史爲主,但實際上記述了從高歡起兵到北齊滅亡前後約八十年的歷史,集中反映了東魏、北齊王朝的盛衰興亡。 北魏末年,北方六鎮發生聲勢浩大的反叛浪潮,後出身於懷朔鎮低級武官的高歡獲得了對二十餘萬鮮卑人的領導權,控制了北魏朝政。
近羅四庫,薛居正《舊五代史》得裒集成編。 欽稟睿裁,與歐陽修書並列,共為二十有四。 蓋正史體尊,義與經配,非懸諸令典,莫敢私增。 若別為編次,尋檢為繁,即各附本書,用資參證。 至宋、遼、金、元四《史》譯語,舊皆舛謬,今悉改正,以存其真。
正史: 二十四史南史
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爲我們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范曄《後漢書》的記述,起於劉秀起兵推翻王莽,終於漢獻帝禪位於曹丕,詳載了東漢一百九十五年的歷史。 “二十四史”點校工作的探索和實踐,爲傳統文獻的整理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確立了現代意義上的古籍整理的基本範式和標準,爲古籍整理學科的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