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姓爺鄭成功自南京兵敗之後,即時取臺灣做為反清復明的根據地。 開臺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據說是在鄭氏時期由鄭成功所帶來,屬於「軟身神像」。 所謂的軟身,是神像有關節,可以持物、改變神像動作,可以更模擬為人的形象。 如果仔細看這三尊軟身媽祖,會發現不僅體型擬常人,高度約130多公分。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甲午戰敗,臺灣割讓日本。
- 2011年,透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和日本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牽線,與日本長崎市的東明山興福寺締結為金蘭寺廟。
- 日軍在廟中殺了清兵約50多人,並把屍首被埋於廟後空地;當地居民從此不敢進廟焚香拜拜,所以香火日漸冷淡。
- 媽祖因助鄭軍平臺有功,倍受鄭軍官兵及安平民眾的尊崇,並於明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稱為「安平天妃宮」。
- 這些傳承百年的祭祀科儀已是我國重要文化資產,值得政府重視並予以保存。
- 攻臺之時,為穩定三軍軍心,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舟。
重新插上「御賜鳳釵」,神轎依序繞「香窟」三圈後,即展開繞境活動。 從鄭成功迎奉媽祖來臺開始,早期的先民都是來自東南沿海的捕魚人,橫渡黑水溝來臺灣,守護漁民的媽祖是主要的民間信仰。 安平開臺天后宮2025 而延平郡王鄭成功為了穩定軍心,特地把媽祖從湄洲迎到臺南安平,在當時,香火甚是鼎旺。
安平開臺天后宮: 媒體素養白皮書座談會 臺南唯一場次在長榮大學
明清時期的安平是中西文物交萃的軸心,也是一個經貿重地,漢人和洋人貿易往來都在此地進行,所以至今安平才會留有多處的洋行,就是一個最好的證明。 清代時安平也是一個軍事樞要之地,有眾多軍營及軍裝局、海關、領事館、醫院…等皆設置於此。 民國七十九年三月二十九日,安平開臺天后宮橫遭祝融降臨,但是熊熊烈火卻止於正殿,三尊媽祖神像與其他神像竟然安然無恙,安平市民嘖嘖稱奇,鹹稱媽祖靈驗保佑所致。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 (西元1895年),一紙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臺的連串燒殺.
- 近來中國防疫政策的確風向開始轉彎,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接連2天不再提動態清零,外界解讀是釋放防疫鬆綁訊號。
- 1990年安平開臺天后宮於4月24日遭祝融之災,除三尊軟身媽祖神像外,其於周圍均遭焚毀,媽祖神蹟震撼全臺。
- 日本模特兒重川茉彌2年前在戀愛實境節目秀上與YouTuber前田俊熱戀,當時才16歲的她先宣佈懷孕後,與男方閃電結婚,當時突如其來的消息被外界看衰,如今重川茉彌在日前宣佈已經順利生下第2胎,感情依舊穩定。
- 安平迓媽祖最有特色,以往安平媽祖繞境侷限在舊部落,12年前才擴展到5期重劃區。
- 開臺天后宮的三尊媽祖神像,據說是在鄭氏時期由鄭成功所帶來,屬於「軟身神像」。
- 福建沿海居民到臺灣來大都由安平登陸,當家鄉的人問起:「要到何處去」,大都回答說:「去臺灣」,臺灣漸漸成為臺南的代稱,一六八四年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康熙皇帝將臺灣定名為「臺灣府」設府於臺南市。
但隨著其他地區港口發展起來,加上安平港逐漸淤積,使得安平逐漸沒落,天后宮的香火也受到影響。 根據安平文人林勇採訪耆老的記錄,在1895年日軍進入安平時,仍有清兵(劉永福黑旗軍)在天后宮中,後來遭到日軍圍剿,僅1人逃出。 之後據說天后宮附近常有冤魂出現,信眾因而不敢上香,董事們也認為廟宇被腥血所濺有失清靜而敬而遠之,天后宮遂逐漸荒廢。 福建沿海居民到臺灣來大都由安平登陸,當家鄉的人問起:「要到何處去」,大都回答說:「去臺灣」,臺灣漸漸成為臺南的代稱,一六八四年清廷,將臺灣納入版圖,康熙皇帝將臺灣定名為「臺灣府」設府於臺南市。 由此可見臺灣這個名詞是由安平的原住民部落音譯而來的,而安平也是最先和漢民族有接觸的地方。
安平開臺天后宮: 農曆新年迎春
攻臺之時,為穩定三軍軍心,親赴湄洲恭迎三尊鎮殿媽祖寶像鎮舟。 安平開臺天后宮 4/19遶境範圍是臺南安平三鯤鯓漁光裏及安平五期重劃區。 當晚「行館」設於臺南安平安億路外停車場,供全國信眾到場參拜及舉辦「宴王」活動及五洲布袋戲等各式迎神節目,4/20清晨6時30分,隊伍也是在三聲禮砲後啟程,展開安平舊部落之遶境活動。 對此安平居民希望能夠索迴天後宮,於明治三十年(1897年)7月10日便有向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提出的〈請求安平天后宮給還書〉,之後縣廳裁示要安平郵便電信支局盡速歸還,但等到明治四十年(1907年)3月11日安平郵便電信支局遷入新廳舍後才交還民間。 護軍媽祖除了顯靈護佑鄭成功得以攻克臺灣以外,尚有多項神跡,廣為地方人士所流傳。 鄭成功恭請三尊媽祖護軍攻取臺灣之後,本應將媽祖送回湄洲祖廟,但鄭成功到臺灣只經過了一年三個月就因病去世了,送回媽祖一事就被耽擱了下來。
本宮歷史沿革,重建經過與安平漁民的信仰,皆有碑記以誌不朽,如「開臺天后宮重建緣由」、「開臺天后宮重建捐題碑記」、「重建安平開臺天后宮碑記」與「重建安平天后宮漁民立碑記」成為重要史料;亦有安平耆老林勇先生所著「安平開臺天后宮誌」,撰述詳實、內容豐富,足供參考。 有一班逃不了的清兵在媽祖宮內被圍,共五十六人慘遭屠殺,日軍將其潦草埋葬於廟後空地,因神聖廟堂為血腥所濺,又有冤魂出沒的傳說,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自然荒廢了。 安平天后宮的媽祖既來自湄洲,奉迎來臺時間,雖布兵旗上未載(據傳原之布兵旗,在光復前尚保存,然已污染。該旗之布面上充滿題文,有的墨瀋鮮明,有的字跡模糊。因其年深日久,腐蝕破爛,至光復後迎媽祖時,不堪使用,始廢棄重新之),然從客觀上可證明是隨鄭成功來臺者。 2011年,透過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和日本媽祖文化交流協會牽線,與日本長崎市的東明山興福寺締結為金蘭寺廟。 另外一項活動為望『望鄉安平音樂會』,由就讀於清華大學音樂系的大提琴家林秉陞及好時光樂團、臺南歌唱協會及安平各級學校等表演團體一起演出,欣賞臺灣安平老歌曲演奏與歡唱、陶治與其心靈,增進親子情感關係、發揚我國固有倫理文化之目的。 食物也可以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目前榜上有名的、像是義大利披薩、日本和食,還有南韓泡菜,而最新一個、申遺成功的食物是、法國長棍麵包,兩度申請、終於成為具有國家代表性食物,因為它不僅是平民美食,也在這幾…
安平開臺天后宮: 廟宇簡介
「安平迓媽祖」 四年一次的「迓媽祖」,為臺南市市定民俗,在媽祖的生日(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行,從開臺天后宮出發,到三鯤鯓海邊遙祭湄洲祖廟(上香山),恭送媽祖回湄洲祖廟省親進香。 臺南市安平開臺天后宮今年春節假期期間,規劃「安平走春 走出平安」旅遊活動,並在新春開廟門時備有1500份內裝有100元臺幣新鈔的紅包送給參與民眾,保佑大家鼠年開運又發大財。 直到永曆卅八年 《康熙二十二年 ) ,臺灣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刻意加以貶抑,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臺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安平開臺天后宮所奉祀媽祖,係由國姓爺鄭成功自湄洲迎奉來臺,因為直接來自湄洲祖廟,故繞境前會進行前往湄洲祖廟晉香謁祖儀式,由於往來海峽兩岸交通不便,所以便改成於海邊遙祭湄洲祖廟,稱為「上香山」。 清朝統治初期的安平因為是重要港口的關係,所以相當繁榮,連帶地天后宮的香火也相當興盛。
安平開臺天后宮: 天后宮介紹
明永曆十五年,鄭成功率領明朝遺族,繼續與清朝對抗,也是由安平登陸,並在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設府置縣,並確立臺灣的行政制度。 九月五日上午由市長賴清德及媽祖學院院長即天后宮主委張省吾等多位貴賓共同揭牌啟用。 該廟陳宏明總幹事表示,原收藏於安平開臺天后宮香客大樓的媽祖珍貴文物,特別將香客大樓的空間重新規畫,增加展示說明與圖片資料,創立全球第一所「媽祖學院」,內容包括有「媽祖服飾文物」、「歷史碑文」、「媽祖事蹟與傳說」、「媽祖金身說明」。 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臺灣,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 國姓爺以其故鄉之名改大員為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 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光明燈,啟點得天官賜福化解善男信女災厄,凡當年運勢有犯天狗、白虎、疾病、死符、五鬼、桃花、喪門,等兇星者,皆能逢凶化吉、轉禍為福,男增百福女納千祥,元辰光彩前途光明,財神永庇平安順利。
安平開臺天后宮: 法國足球員 姆巴佩 做公益 世足出場費全數捐出
建於康熙七年(即永曆二十二年,西元1668年),故有開臺天后宮之稱,是當時延平郡王鄭成功自福建湄州請做為護軍之用。 清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甲午戰敗,臺灣割讓日本。 安平開臺天后宮 日軍在廟中殺了清兵約50多人,並把屍首被埋於廟後空地;當地居民從此不敢進廟焚香拜拜,所以香火日漸冷淡。 而後日本人設立安平公校(今石門國小),原開臺天后宮便為教室之用,再將媽祖與諸神神像分別寄於安平各廟,直到民國55年現址新廟完成。 【長榮大傳系/記者黃浩哲 陳彥龍報導】臺南市安平開臺天后宮2014年4月19至20日一連兩天舉行四年一科的繞境活動,可以說是安平地區最大的宗教盛事之一。
安平開臺天后宮: 開臺天后宮
之後媽祖神轎會繞境三鯤鯓社與五期重劃區的三個角頭社,晚上則駐駕於行館,次日再遶安平六社,最後回鑾安座。 康熙廿三年施琅將寧靖王之─元子亭園,改修為「大天后宮」,即今臺南市大天后宮。 相傳當時並乞求安平開臺媽祖的香灰,以塑鎮殿媽祖全身。 爾後,鹿耳門、南港、北港各地之媽祖也都乞求安平媽祖宮的香灰雕塑全身,故安平媽祖宮每次建醮祈安,各地的媽祖神像也令前來鑑醮,例年安平迎媽祖,各地的媽祖宮也會前來聚會,所以安平媽祖宮標榜為開臺媽祖宮。
安平開臺天后宮: 媽祖出巡
安平人認為金鳳釵是皇帝御賜之物,不宜佩戴拜見聖父母,故在媽祖神靈自湄洲返回後再由德高望重的女性將金鳳釵插回。
安平開臺天后宮: 媽祖學院揭牌啟用
民視新聞/陳妍伶、欒秉宙 臺北報導桃園市長鄭文燦,選前被檢舉,臺大國發所碩士論文有30%涉及抄襲,臺大已經決議撤銷鄭文燦學位! 鄭文燦也發出5點聲明,強調部分內容沒引述出處,是他的疏忽,而當時國發所沒有要求要用相似性比對軟體,所以當時沒有發現,他願意坦然面對撤銷學位結果,再一次致歉。 1668,由於天妃宮所奉祀之媽祖係隨船護佑鄭王舟師來臺,故冠以 「開臺」頭銜,且直接承襲湄洲媽祖香火,威靈顯赫、盛極一時。 本宮媽祖神像的來源,臺地所奉的媽祖,大半為「船仔媽」。
而隨著五期重劃區的開發,天后宮信仰圈也擴大,原本一日的遶境因而在2010年改成兩日。 二次大戰後,地方人士希望能重建天后宮,經臺南市政府撥允安平古堡前原水師衙門土地後,於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重建,四年後(1966年)的4月11日完工,迎回分散各地的神像。 在這之後廟宇仍不斷擴建,約到民國六十四年(1975年)時完工。 但卻在七十九年(1990年)4月時失火,不過三尊媽祖像倖免於難。 火災後天后宮再次重建,至民國八十三年(1994年)11月完工,之後舉行五朝慶成大典。 全臺最早媽祖廟臺南市「安平開臺天后宮」,4/19起一連2天舉行「天上聖母湄洲晉香、聖駕回鑾」遶境活動,循古禮進行「湄洲晉香」,包括布兵旗前導、聖母插金鳳釵、神轎繞香窟等儀式,不僅是安平開臺媽祖特有的,也是全臺僅見的宗教特色。
安平開臺天后宮: 安平護軍媽祖現神蹟
安平舊聚落依時間發展順序及地理空間位置,先是分成港仔尾、海頭、十二宮、囝仔宮、王城西、灰窯尾六個角頭,六角頭各有角頭廟作為信仰中心。 後來新開發的五期重劃區住戶的迅速發展與規劃,又增添杭州殿,五期興和宮,華平社三角頭。 至於安平四公廟則為安平開臺天后宮、觀音亭、城隍廟、大眾廟。 安平開臺天后宮2025 甲午年安平媽祖繞境的過程,均遵循傳統儀式以及古禮進行,全國各地的友宮廟陣頭也前來共襄盛舉。 值得一提的是,安平媽祖出巡前三晚,在整個遶境的路關,安平城隍廟的範謝將軍(七爺、八爺)會舉行夜巡儀式,目的是在於要告誡在遶境地區的孤魂野鬼,媽祖即將到此巡視。 「全臺平安」,即所庇佑者遍及臺灣,並非僅限於安平一處,也就是安平媽祖有義務保佑全臺的信徒。
安平開臺天后宮: 臺灣病了
而在繞境前一晚,城隍廟的城隍爺會進駐天后宮,以備隔天一早擔任媽祖出巡的先鋒。 到了昭和八年(1933年)的《臺南州祠廟名鑑》,才明確寫說興建於1668年。 安平開臺天后宮2025 對此學者李獻璋與石萬壽的說法支持建於明鄭之說,而學者盧嘉興、蔡相煇的說法則質疑明鄭究竟有無流行媽祖信仰。
此外,據說開臺天后宮的媽祖是鄭成功從湄州天后宮迎請而來,該說法在日治時期初期的〈請求安平天后宮給還書〉便有出現。 由於第七屆主任委員張省吾暨管理委員們的籌措與努力,天后宮所有重建工程於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十一月全部完成並舉行甲戌年修建落成護國息災五朝祈安正五朝祈安建醮。 【六十甲子元辰殿(左殿)】 於民國八十六年(西元1997年)增設鬥姥元君及六十位太歲星君供信徒膜拜,並提供安太歲消災、解厄等服務。 神像是罕見的軟身媽祖,擬真人大小(高度130多公分),不僅梳了家鄉的湄洲髮髻,腳上亦像古代女子一樣有纏足,由於手指和關節可動,手指上還可看到廟方幫媽祖帶的戒指。 安平做十六歲成年禮 每年七夕(農曆七月七日),廟方會辦理「做十六歲」的成年禮儀式,準備供品感謝諸位神明保佑,讓小孩平安長大,並且鑽過「七娘媽亭」,象徵成年。
安平開臺天后宮: 延平街の古井戸
同年六月鄭王薨,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臺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遂於永曆二十二年(西元 1668年),在安平鎮渡口建廟(即今石門國小內),就地興建媽祖宮,稱為『安平天妃宮』。 媽祖神轎於第二天晚間回到安平天后宮,進行回鑾安轎的儀式,大媽神轎伴隨著一個個信徒虔誠的鑽過轎腳,進入廟裡,象徵著安平開臺天后宮媽祖神靈庇佑人間,也祈福全臺平安。 現廟內供奉有開臺聖王及其親迎來臺的媽祖、四海龍王、水仙尊王、文昌帝君與六十星宿將軍等神尊。 原本將軍殿內的兩尊石雕將軍像是安平渡口制煞,而石門國小校園內有一小廟奉祀此二位石將軍,從此陪伴安平學生讀書成長,學生在考試前都會到石將軍前臨時抱抱佛腳,之後一代傳一代就變成了安平特有的文昌信仰了。
約一時辰時間,待媽祖回鑾後,重新為媽祖插上「御賜金鳳釵」,各宮廟神轎依序繞「香窟」三圈後,隨即展開「安平迓媽祖」繞境活動。 擲筊事後,湄洲祖廟代表見安平信徒虔奉媽祖至誠,乃稍作讓步同意將三媽正身留在安平廟奉祀。 於是大媽、二媽歸宗,湄洲另塑大媽、二媽金身,奉祀在安平廟,事情遂告解決。
安平開臺天后宮: 安平開臺天后宮甲午年繞境 傳統科儀文化資產值得保存
之後的繞境傳統,三尊軟身媽祖也成為民眾爭睹的狀況,而廟方也特製可以拆卸門板的轎子,來為媽祖安轎。 另一方面,媽祖遶境的神轎班,清一色都是女子轎班抬轎,主要是因為媽祖在世時未出嫁,男女有別,所以神轎多是以女性擔任抬轎者。 安平開臺天后宮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迎媽祖當天,媽祖神轎會前往位在三鯤鯓的香山,駐駕於面朝湄洲的棚架,而後舉行儀式恭送媽祖神靈返回湄洲。 待媽祖神靈自湄洲回駕後,會在祭壇內舉行插金鳳釵的儀式。
4/19清晨5時15分,安平開臺天后宮由女轎班扛媽祖轎,「大媽」、「二媽」、「三媽」及「四媽」都出動,由城隍爺開路,延平郡王為前導,耆老手持布兵旗引領下、媽祖鑾駕出發到漁光裏海邊香山,面對中國湄洲方向舉行「安平開臺天上聖母湄洲晉香」儀式。 安平開臺天后宮 安平鎮城隍廟的七爺八爺會在媽祖出巡前3日的傍晚到天后宮報壇,之後展開連續3天的夜巡,巡視繞境所經的路線。 安平開臺天后宮 在繞境前2日下午,會進行「恭請媽祖登轎」儀式,其中大媽、二媽、三媽因是軟身神像,平常便坐於轎椅上,所以在儀式中是將「神轎」給組裝起來而非將神像請上神轎。 安平開臺天后宮沿革記載,其所供奉的媽祖,是1661年隨船護祐鄭成功率舟師來臺的守護神,於永曆二十二年(1668年)正式建廟。 但清朝方誌並未明確記載該廟的創建年代,而最早記載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志書是康熙廿五年(1686年)的《福建通志》,只提到「天妃宮」在安平鎮渡口一事。
安平開臺天后宮: 太歲燈
安平開臺天后宮因直接分靈自湄洲祖廟,故繞境前會進行前往湄洲祖廟進香謁祖儀式,由於往來海峽兩岸交通不便,所以便改成於海邊遙祭湄洲祖廟,稱為《上香山》。 現今是在海線(漁光裏)海邊以羅盤測量朝「正西北方」舉行儀式。 在海中插下媽祖護佑全臺的「布兵旗」,「布兵旗」即安平迎媽祖所用頭旗。 掌旗者需三代以上福德聲望崇高七、八十歲地方長者士紳擔任之。 再由德高望重之女性依古禮取下媽祖頭上「御賜鳳釵」送媽祖先回大陸湄洲謁見父母(因皇帝御賜之物代表帝王本身)。 約一時辰,待媽祖回鑾回程中,等乩童把旗拔起,代表聖母已湄洲晉香完畢準備回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