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天后宮7大著數2025!(小編貼心推薦)

媽祖,本名林默娘(960~987年),興化莆田湄洲嶼(今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又稱夫人、妃、天妃、聖妃、天后、天上聖母。 在臺灣民間,一般通稱「媽祖」或「媽祖婆」。 臺灣民眾對於媽祖之尊崇,不僅虔誠,同時也很普遍。

  • 乾隆22(1757)年,復加封「誠感鹹孚」。
  • 廟內主神供奉:天上聖母、六聖母、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共六位天上聖母,玉皇大帝、文昌帝君、財神爺、包公爺。
  • 乾隆53(1788)年,再加封「顯神贊順」。
  • 新竹市香山濕地藝術季「海有來過」,香山濕地是北部地區最大的國家級濕地,香山天后宮是香山漁民與郊商的信仰中心。
  • 新竹市文化局將此廟列為九十六年度古蹟歷史建築及聚落保存維護工作計畫對象,將協助向文建會分別爭取古蹟整修、調查經費。
  • 因過去未辦理寺廟登記,導致廟地被政府收歸為國有地。

1955年8月17日,內天后宮管理人許清炎向新竹縣長陳情,控告廟地被新竹市民代表吳萬傑侵佔二十公尺長、一公尺寬的地皮。 廟方後來花一千一百多萬元,購買廟埕右前方空地,1997年間成立財團法人,請求政府贈與原廟地,2002年3月獲行政院來文同意贈地。 民國五十一年(1962年)重建地圖新竹內天后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興南里的媽祖廟,相對於民間設立、信徒為閩南人為主的新竹長和宮,此廟為官立、信徒以客家人為主,為清領竹塹官祀四大廟之一。

新竹天后宮: 天后宮六聖母媽祖廟 ⭐⭐⭐⭐

三川殿前的石雕構件相當古樸,雕刻手法反映出大正年間之時代特色,惜因環境因素致石材風化嚴重;原有中庭位置加設頂棚,頂棚下置天公爐,左右過水懸掛大鼓與銅鐘各一,有「敲鐘擂鼓」之意。 新竹天后宮2025 香山天后宮座東偏北朝西北方位,早年臨海濱從廟埕外圍尚留有防波堤,近年開闢西濱快速道路,將海岸又往外推出許多。

  • 乾隆時代的竹塹城地圖,城內就標明新竹都城隍廟、此媽祖宮這兩廟。
  • 為清代府治祀稷壇中,號稱城隍廟、文廟、武廟、天后宮等四大官祀廟宇之一。
  • 竹北天后宮宮址舊稱豆仔埔,亦即今之竹北里、竹仁裏與竹義裏一帶地區,該地名稱之由來,源於此地聚落位於新莊子圳上游,引水不易,而過去荒埔地經開墾後,僅能種植豆類,因此稱為「豆仔埔」。
  • 廟宇創建於清乾隆13年(西元1748年),日治時期將廟中神像移入新竹其他寺廟暫寄,一直到民國51年(西元1962年)在現址重建,新建廟宇於民國61年(西元1972年)竣工。

是新竹市政府以魚鱗式的階梯取代傳統消波塊打造出的臨海特色觀海階梯,站在魚鱗天梯的護岸上,可以比過去更加靠近海灘。 新竹天后宮 漁港的堤防周邊必須做護坡工程,過去使用… 魚鱗天梯 新竹天后宮2025 近期成為民眾拍照打卡新寵的魚鱗天梯。

新竹天后宮: 天后 宮參拜

類似因閩客族羣矛盾而由政府另建的媽祖廟有合港田寮永貞宮。 康熙廿四年(1685年)地圖麥寮拱範宮,是臺灣雲林縣麥寮鄉麥豐村的一座媽祖廟,主要奉祀媽祖。 前身為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於海豐港所的廟宇;乾隆七年(1742年),遷建於海豐莊現址。 延請名地理師陳新龍遍尋氣局兩全之吉地五百餘坪,予以價購,按經堅定坎離。 民國五十年(歲次辛丑)農曆五月二十七日擇吉動土興工,同年農曆十一月十日主體工程初備,恭請媽祖登龕晉座,至此宮貌雖未完竣,然香火鼎盛,信眾頂禮膜拜絡繹不絕。

正殿神房上方有一匾「靈昭海國」於清光緒丙子(西元1876年)孟春由郊戶金長和敬獻,為廟中重要古匾,從中也可獲知天后宮與新竹城之間的連結,內殿有一石香爐,其兩側造型不同以往以龍或是長形爐耳呈現,而是雕塑獅頭。 依據日治時期的調查,內天后宮有數塊清代匾額,可惜這些匾額皆已不存。 今日廟內保存的歷史文物,主要有大正6年(西元1917年)與大正9年(西元1920年)的供桌,這兩張供桌尺寸大、做工精良,見證日治時期新竹的工藝產業,為廟中保存珍貴文物。 主體建築前方設置前埕,廟埕與戲臺間為西門街。 新竹天后宮2025 港北埤塘 位於十七公里海岸線上的港北埤塘園區,採用對環境擾動最小的浮動碼頭工法建立水上廊道,步道會隨水位變化升降;周邊種植可淨化水質的植物以優化水質,同時透過生態工法將雜亂的埤塘護岸改造成擁有透水鋪面的環湖步道,民眾可不受交通幹擾漫步於浮水湖景空間。 港北埤塘 位於十七公里海岸線上的港北埤塘園區,採用對環境擾動最小的浮動碼頭工法建立水上廊道,步道會隨水位變化升降;周邊種植可淨化水質的植物以優化水質,同時透過生態工法將雜亂的埤塘護岸改造成擁有透水鋪面的環…

新竹天后宮: 天上聖母 聖誕千秋系列活動 ( 二)

新竹內天后宮,是位於臺灣新竹市北區興南里的媽祖廟,相對於民間設立、信徒為閩南人為主的新竹長和宮,此廟為官立、信徒以客家人為主,為清領竹塹官祀四大廟之一。 至於香山天后宮建廟時期有兩種說法,一是本地老一輩代代相傳,建於明朝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也有康熙、乾隆年間之說;二是根據研究所示,於道光五年年香山港最興盛時所建,直至民國35年遷於現址,與基隆、臺南的天后宮並列為臺灣三大最古老的媽祖廟。 香山天后宮在道光五年(西元1875年)重建,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再修復,開臺進士鄭用錫的後裔捐資頗多,新竹北門郊戶金長和獻有「靈昭海國」的匾額,至今仍懸掛在正殿內。 天后宮在民國三十五年遷於現址,面向臺灣海峽屹立著,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外表,卻流露著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息。 走入廟內,欣賞古匾額和壁飾,心中充滿閒情逸緻,令人流連忘返。 “天后宮,一在廳治西門內,乾隆十三年,同知陳玉友建。

新竹天后宮: 新竹天后宮

廟內主神供奉:天上聖母、六聖母、大媽、二媽、三媽、四媽、五媽,共六位天上聖母,玉皇大帝、文昌帝君、財神爺、包公爺。 民國七十六年(丁卯年)新後宮供奉湄洲六聖母寶像於解嚴後首次返回祖廟遭當地民眾竊取,六聖母降駕旨示不追究返臺。 國道1號下路竹交流道接臺28線(環球路)西行,經竹湖陸橋跨越鐵路後,左轉臺1線(中山路)約1200公尺後,右轉聖母街可抵新天后宮,如果要到舊天后宮,不轉入聖母街,再沿中山路直行500公央,於延平路口可見。

新竹天后宮: 01/19 歡迎 太平朝後宮 蒞臨參香

百餘年來,每逢元宵佳節,信眾均覓地搭棚啟建平安祈福三獻法會,以感念媽祖聖恩,此一宗教活動延續至今,蔚為天后宮之特色。 內天后宮因屬官祀神廟,昭和14(1939)年,日本統治當局積極推行皇民化運動,加強寺廟整頓,官祀諸神廟宇遭受破壞殆盡,內天后宮神像被迫遷奉至「外天后宮」,宮內由清光緒皇帝御筆欽賜匾額「與天同功」亦不幸於遷移時遺失,至今未知落跡何方。 且其原坐落之土地,又於昭和16(1941)年2月18日,被日本統治當局歸入「至誠會」(今財團法人新竹學租財團)所有。

新竹天后宮: 林耕仁質疑「新竹大車站」預算三級跳 竹市府強調絕無不法

雍正四(1726)年,敕額揭神昭海表四字。 乾隆二十二(1757)年,復加封誠感鹹孚。 乾隆五十三(1788)年,再加封顯神贊順。 新竹天后宮 新竹天后宮 嘉慶六年(1801),追贈其父為積慶公、其母為積慶夫人云雲(噶瑪蘭廳志摘要)。 母王氏,以宋太祖乾德元(963)年三月二十三日,產神於莆之湄洲嶼。

新竹天后宮: 臺灣熱門目的地

及戰後,民國35(1946)年,新竹士紳林金山、陳金芳、林錦加等人,將媽祖神尊移奉至日本人所遺之「竹壽寺」(即現址)(註2)。 早期內天后宮設有管理人制度,鑑於廟地被收歸國有,便依據「國有財產贈與寺廟教堂辦法」,於民國86(1997)年9月3日成立財團法人,經近六年之努力,民國92(2003)年5月15日,政府同意贈與上述廟地。 竹北天后宮奉祀主神 天上聖母(媽祖)為全臺唯一泥塑金身,宮址舊稱豆仔埔,亦即今之竹北里、竹仁裏與竹義裏一帶地區,該地名稱之由來,源於此地聚落位於新莊子圳上游,引水不易,而過去荒埔地經開墾後,僅能種植豆類,因此稱為「豆仔埔」。 竹北天后宮的緣起可溯至清代,當時從唐山渡海來臺的先民,由於需須橫越兇險的黑水溝(臺灣海峽),莫不冀望航海平安,因此奉請媽祖香火隨行護佑。 先民平安來臺後,定居「豆仔埔」,亦即今之竹北里、竹仁裏與竹義裏一帶,媽祖香火成為先民之精神寄託,每逢元宵佳節,信眾均覓地搭棚啟建平安祈福三獻法會,以感念媽祖聖恩。 新竹天后宮 民國四十九年(西元1960年),信眾葉石泉、楊林芳、鄭江深等,有感於搭建臨時道場,對善男信女膜拜甚為不便,遂商議發起新建聖殿,至民國五十年農曆五月二十七日動土興工。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