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詳細介紹

〉等,並多次於國內報章雜誌發表文化評論。 專長研究領域為音樂學、文化政策。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2025 近年來,著重於創新互動科技體驗展示、沉浸式互動體驗服務及互動裝置應用等新型態虛實融合體驗展示應用,並朝 AI 智慧感知與智慧展示、參觀人流與客流智慧偵測、辨識與分析、觀眾行為分析與互動體驗展示之大數據分析及決策機制應用於營運策略相關領域前進。

  • 但私立者以完成財團法人登記,並經主管機關核轉財政部認定者為限。
  •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誰的博物館經驗?
  • 此課程包含: ● 何謂資訊型產品?
  • 下半場,貞燕老師準備了許多有趣的案例與聽眾分享,期待可以更細緻地回應兩個核心問題,並激起大學PLUS計畫「生活博物館」的新點子。
  • 海報論文發表者則不在此限,僅需自行輸出直式A0(約118x84cm)尺寸規格之海報,並於發表當日攜至會場張貼(詳細海報論文發表注意事項將於摘要審查通過後通知發表者)。

近年投身博物館領域,推動跨域合作、數位轉型、文化平權、公共議題、媒介管理、文創開拓與品牌再造等,曾赴美拜訪女孩影響力執行長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Jennifer Openshaw,交流公共關係經營、非營利組織營運評估、跨文化的國際行銷等議題。 希冀符應當代趨勢和社會想像,讓創新與前瞻思考不斷被實踐。 2006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年取得國立交通大學資訊工程與科學研究所博士學位。 長期致力於新世代數位博物館與智慧博物館發展實務及學術研究工作。 過去 30 年負責規劃執行全館電腦化發展、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數位文創與教育及智慧博物館等重要計畫。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2007文化創新與設計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危機或再生:地方文化產業研究-以南投鹿谷鄉「小半天」為例。 全國社區營造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文化地景的型態分析-清代時期至2002年的臺北府城地區。 臺北大學都市計畫研究所博士論文。

  • 品質衡量法—博物館的公共價值評量之探究。
  • 老師的課程,課程售價是9800元,現在免費送給你。
  • 為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工程博士,研究興趣含文化資產多媒體、數位典藏、人機互動、虛擬實境及數位展覽等創新應用。
  • 然而,這些社會課題往往涉及廣泛、利害關係複雜、沒有簡單明瞭的答案。
  • 危機或再生:地方文化產業研究-以南投鹿谷鄉「小半天」為例。

載於陳尚盈(編),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頁14-19)。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2025 博物館經過半世紀的發展,其經營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從針對藏品及展品的陳列、管理、保護等,發展到重視觀眾、吸引觀眾,以至於服務社會、促進社會發展的角色。 博物館應以不營利為目的,屬於非營利專業組織-此一條件是由美國的代表強調此意見而增訂,起因於非營利組織可以配合稅法制度,有利於博物館的徵募稅助和財務管理。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相關活動

他的著作包括澳洲與倫敦的旅遊史、博物館與存在意義,也共同編輯了兩本書,分別是《國家:西澳人民與土地的觀點》以及《存疑:二次世界大展時期澳洲的公民身分與拘留權》。 崔林卡館長目前也是國際博物館協會澳洲分會理事長、澳洲與新加坡藝術團體共同主席,後者成立的目的在透過推廣藝術與文化活動來增進澳洲與新加坡兩個國家之間的文化關係。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擁有博物館學與文化政策研究雙博士學位,長期研究關懷在於探究博物館與其社羣的關係,博物館如何透過不同政策、機制、價值等取徑,與其服務對象(特定觀眾以及大眾)、利害關係人(組織內外部利害關係人)溝通,進而促使博物館更加發揮社會影響力。 研究領域包含:博物館社羣與觀眾研究:文化政策與博物館機制研究等,研究著作多次發表於相關期刊與研討會。 長期致力於教學創新,榮獲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2025 109 年輔仁大學「教學成果獎」肯定。

「公共博物館學」的企圖心在於更積極突破既定的博物館學框架,更貼近博物館面對的真實世界與社會課題,尋求更多跨域、跨學科的對話。 承前述博物館論述與社會情境的現況,議題聚焦在博物館之「公共性」(publicness)、「新性」(newness)與「方法論」(Methodology)三者如何整合、如何想像與實踐的考察與反思。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2025 博物館是為社會、社區及其發展服務的機構,這樣的主張自1970年代以降至今,始終是國際社會共識、博物館論述的基調。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相關網站

近年來,致力於將學習科技與人工智慧技術應用在博物館教育及深度學習領域;同時,結合學習行為分析及知識擷取技術,應用於博物館行動智慧及無所不在學習環境。 本研討會的參與者,除了論文發表、主持、評論學者以及參與座談的學者專家與實務工作者之外,並將廣邀相關領域學者、實務工作者、研究生與會,預估參與研討總人數為250人。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2025 開幕、閉幕,預定增邀貴賓約8~10人;大會工作人員32人;總參與人數預計約292人。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

老師的課程,課程售價是9800元,現在免費送給你。 此課程包含: ● 何謂資訊型產品? ● 資訊型產品的種類大解析! 以及如何組織你的資訊型產品賺錢?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商品評價

若欲以公共史學作為後續討論脈絡,則理所當然需要先釐清什麼是公共史學。 公共史學(Public History)旨在於以歷史學科訓練走進社區、社會,產生對話、解決問題、探析現象、發展複雜多元的當代詮釋。 不過,貞燕老師特別提到:「公共史學是沒有共通定義的。」回望其發展緣起,公共史學在英國最早於1960年代的歷史工作坊運動出現,目標是揭諸民眾史的意義;在美國時,則是1970年代時為發展歷史學多元就業而出現。 由此可見,公共史學的概念有著鮮明的區域性、脈絡性,難以用統合的定義總括之。 投資文創產業的風潮在近二十年興起,主題餐廳、主題咖啡館、文化遊樂園區、主題書店等營利的文化產業等紛紛出現,業主將私人收藏以主題展示的方式應用到商業環境上,形成一種「類博物館」的文化現象,然以文化娛樂、休閒及營利為其首要取向。 當我們面對這些受大眾歡迎的「類博物館」,是否仍應堅守「非營利」條件而拒絕認定其為博物館呢?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商品描述

然而,這些社會課題往往涉及廣泛、利害關係複雜、沒有簡單明瞭的答案。 博物館應時時自省如何站穩立場,發揮博物館方法,持續促成議題深入闡釋與社會對話。 主張文化民主化、智識平等的時代趨勢,是博物館轉型的關鍵,讓博物館跳脫菁英主義、啟蒙角色,進入眾聲喧嘩的世界。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數位轉型與智慧創新

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臺大動物系學士、東吳音樂系學士、臺大音樂學碩士、師大音樂學博士。 曾任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助理、苗栗慶美園文教基金會研究助理。 著有《山歌子的即興》、〈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相關文章

除曾歷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與故宮博物院院長外,林曼麗也在其長期任教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催生了深具特色的北師美術館,為國內少數具有 …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研究作為一個思想與社會行動的領域,至少包含四個基本範疇。 首先是要能深入的研究博物館蒐藏品,其次是博物館之存在哲學、目的與功能的研究,第三是有關博物館(蒐藏、展示、教育、研究、社會服務等)實體與其運作方式的研究,最後是跨領域的研究人與其所處環境(自然和社會文化)的關係。 博物館學本身的論述對象,除了重視博物館所收藏的「物件」、博物館的「人與社會文化的關係」之外,更要發展博物館詮釋與溝通的研究與教學。 博物館研究不是象牙塔學問。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博物館、思想與社會行動的書評 · · · · · ·

地方文化觀光產業對社區營造之影響。 2009科技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王婷、廖世璋(2009)。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相關內容

協辦2015國際自然史博物館委員會(NATHIST)年會,以及2015及2016國際博物館學委員會亞太分會(ICOFOM-ASPAC)之年會。 以博物館法及相關法規推動博物館評鑑及認證機制,建立公私立博物館規劃、設立、輔導、獎勵、補助及人才培育制度,並加強與專業機構之國際合作及交流,以提升博物館的服務內容及品質。 本書是以臺灣歷史分期為主軸,以「常民」為主角,選擇具館藏特殊性、或重要歷史發展、或歷史上影響常民生活方式改變的相關藏品為主,透過藏品分類概況介紹專文,以及一件又一件的藏品導讀,圖文互為佐證,帶領讀者從 … 系列叢書之一,以宏觀的論點討論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從政策的哲學、政策的形成開始探究;再來討論政策的制定與其產物; …

在史前館建置有「考古文物 3D 資料庫」、「卑南遺址國際學術資料網」、智慧典藏庫以及 3D 實驗室等主要成果,亦協助文資局建置「國家考古遺址出土遺物典藏管理系統」與「考古遺址監管巡查系統」。 近期重要研究發表為《卑南遺址史前聚落形成與發展之研究》,並推動以卑南遺址為背景之奇幻小說《風暴之子》與奇想漫畫《玦:孿生》的出版。 (Ph. D. in Museum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and Gallery Studies, University of St Andrews)。 除推動「地方文化館計畫」(91-96年)外、更由磐石行動方案(97-104年)之「地方文化生活圈」發展概念出發,形成「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及「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雙核心計畫。

1987年生於臺灣臺北。 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以及有章藝術博物館助理研究員。 2019年獲頒法國巴黎新索邦第三大學藝術與文化史學博士學位,研究專長包括視覺文化、博物館中的文化中介研究(médiation culturelle),最近關注於博物館中的跨域實踐,例如當代藝術場域中的自然史圖像,以及自然科學博物館中的當代藝術。 本書源於林曼麗博士所發想與主持的一項研究出版計畫。 除曾歷任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與故宮博物院院長外,林曼麗也在其長期任教的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催生了深具特色的北師美術館,為國內少數具有豐富且不同性質之博物館/美術館營運經驗的學者。 在此特別感謝本專書的五南出版社及主編姿穎、兩位匿名審查者,以及負責協助校稿的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瑩珂等人,還有我的母親顏靜江女士,因為本書主要是在家中完成寫作,需要相當安靜可供思考的環境,所以,她都盡量出去運動或是在家不敢亂動。

博物館的公共性與社會性:博物館與公共政策: 商品運送說明:

香港SEO服務由 featured.com.hk 提供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