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東港鎮三位木雕師重雕七王爺、劍印王爺、土地公等兩公尺高巨大神像。 其中七十公分高、四十公分寬的求籤筒用紅櫸木為材,鑿刻出花鳥纏繞,據雕刻師傅表示一對籤筒要六十萬元。 在農曆九月初九,也就是媽祖成道日期間,舉行遶境儀式。 在日治時期,繞境習俗是先迎媽祖隔天再迎王,後來演變成隔年,中間因戰亂停止,直到1952年東隆宮恢復迎王,朝隆宮也隨之跟進。 約1970年代就開始舉行三年一科的繞境,後因年輕人外流、缺少人力及經費,改為六年一科。 分別是大聖母(埔仔角)、二聖母(頂頭角)、三聖母(頂中街)、三奶夫人(下中街)、張聖君(下頭角)、溫府千歲(崙仔頂),最末在土地公(安海街)前導下,回殿安座。
- 東隆宮正殿右側,吊有一口於臺灣日治時期打造、沿用至今的銅鐘。
- 2001年舉辦首次全臺城隍廟聯誼「全國迎城隍在東港」。
- 東港人習慣稱東隆宮為「王爺廟」,是東港、小琉球地區最主要的信仰,自建廟以來曾發生過不少奇蹟,大門口金碧輝煌的山川牌樓,號稱全臺灣最大的黃金排樓,黃金牌樓原為檜木牌樓,民國83年廟方耗資8000萬,請老師傅為其貼上金箔,前幾年修葺時又花了2000萬,無論何時經過都會被這耀眼所吸引。
- 不過2010年報導時,廟祝洪全壽表示過年前,象魚為了追喫蝨目魚而卡進石縫而意外死亡,使慕名來看象魚的民眾失望離去。
- 九十五年四月正式成立浪花鮪運動聯社,為目前東港鎮唯一多元化水上活動的運動社團,舉凡衝浪、風帆、風箏衝浪、帆船、沙灘排球等,將結合黑鮪魚季活動,會員並享有特約商店優惠,器材租用折扣等,刺激東港的休閒文化,讓鎮海公園更有其特色,為東港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 郭廷周於2016年上任朝隆宮董事長後,在2017年農曆9月9日,媽祖得道昇天日,獲得聖筊,決定更改繞境時間、路線細節,繞境活動改為兩年一次,並宣告就只有迎媽祖。
據歷史考證,朝隆宮在最初建廟時期,東港沿海附近湧現取之不盡的小蝦,此景被漁民視為媽祖神蹟。 民國62年原廟歷經近二百年的歲月以不敷使用,遂重建現今之規模。 大多數人提到東港,總會想起迎王爺和黑鮪魚,其實除了這些外,東港還有許多具有特色的文化和有趣的活動,像是大鵬灣的水上設施、信仰中心東隆宮,更不用說肉丸、肉粿等小喫有多迷人,無論在哪裡總會感受到濃濃的人情味,東港小鎮不大,也因為如此景點之間的距離不會大遙遠,規劃起來十分方便。 臺灣屏東縣東港鎮朝安裏延平路108號主神媽祖例祭農曆九月初九建立時間清雍正二年(1724年)地圖東港朝隆宮,又稱下中街朝隆宮,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朝安裏的媽祖廟,其媽祖被稱為「蝦米媽」或「港郊媽」,為東港七角頭廟之一。
東港廟: 東港東福殿城隍廟
華僑市場共有兩層樓,裡面有有各式攤販、多以魚販為主,生食、熟食、餐廳、加工食品和傳統點心皆有,在這裡可以自己挑選海鮮找餐廳代客料理,品嚐最新鮮的海味。 東隆宮正殿右側,吊有一口於臺灣日治時期打造、沿用至今的銅鐘。 相傳二戰時期,日本軍在中國與東南亞諸國戰事喫緊,國內與殖民地的資源日漸匱乏,乃向民眾徵收金屬器物以作戰略之用,此口銅鐘也無可倖免。 後來在送進鋼鐵廠的熔爐時,所有的金屬器物都已融化為熔漿,赫然發現銅鐘完好無損、經多次溶解也損傷不得,鐵工廠人員便意識到此乃神蹟,故而祕密將銅鐘送回東隆宮。 至今每逢一定時日,廟方人員循古禮鳴鼓擂鐘時,仍使用此口銅鐘進行。
除地藏王菩薩坐鎮,還有三尊被廟方視為將軍、大使、大使女兒兼醫師的日本人神像,分別喚作三船太郎、山村敏郎、山村久美。 建廟當年的超渡法會,除品日本料理外,還特別製作六艘日本驅逐艦模型,分別貼著三村1及2號、大藏1及2號及日和1及2號的標記,作普渡儀式之用。 其後普渡儀式也使用船艦模型,如2011年為兩艘七尺一吋長及一艘十八尺的木船、2012年為十一艘軍艦模型及六艘法船。 陳賢源表示往年舉辦大型超度法會時,日本媒體、學者、民眾也會前往參訪、參拜。 重建的廟宇是由洪全瑞所設計,將東港漁村文化融入其中。
東港廟: 東港迎王
可惜物質文明的價值觀不斷高漲,如今老曲師夙往,目前只能在廟堂內的牆上,看見年久塵封的古琴、琵琶猶,憶當年迎王祭典的盛況。 九十五年四月正式成立浪花鮪運動聯社,為目前東港鎮唯一多元化水上活動的運動社團,舉凡衝浪、風帆、風箏衝浪、帆船、沙灘排球等,將結合黑鮪魚季活動,會員並享有特約商店優惠,器材租用折扣等,刺激東港的休閒文化,讓鎮海公園更有其特色,為東港注入一股新的活力。 東港廟2025 溫王成神之後,經常在閩浙沿海地區顯靈,每當船隻在海上遇到驚濤風險時,若見檣懸「溫」字旗字之巨船出現,立即風平浪靜,履險如夷,自後王船所及之處,必造福地方,庇謢百姓。
- 中殿上方採用水滸一百零八將為主題的的環立斗拱,為中國大陸師傅雕刻。
- 中國福建的泉、漳二州,對於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之事,皆耳熟能詳,人人稱頌。
- 與東港鎮內沿海的廟宇一樣,鎮海宮在鬼月也一樣不關廟門,這是與臺灣其他縣市不一樣的鬼月習俗。
- 東港的鮪魚和旗魚是銷日的主要漁穫,魚從船上卸下,在拍賣場拍賣的方式和技巧相當有趣,重達一、二百公斤的鮪魚,魚販用彎刀在冰上拖行,為了保持鮪魚的鮮度,滿地都舖了厚厚的碎冰,魚販都穿著雨鞋,不能用一般方式走路,必須以踢冰的方式前進,否則會滑倒。
- 如果投擲次數太多才擲到聖茭,責打次數會往上攀升。
- 洪全瑞還設計一座不同於傳統造型、以石獅做造型的金爐,由中國大陸石雕師傅採用廿七塊質佳的青鬥石建成,防燒金紙時驟增的高溫還內隔鑄鐵。
- 漁貨拍賣場有三處,蝦、蟹在漁會舊市場,鮪魚及遠洋拖網漁貨在新的漁會市場,大門進去的左邊是長碼頭,右邊的短碼頭是雜魚拍賣場。
廟又稱為「崙仔頂鎮海宮」,與頂頭角東隆壇、頂中街進水宮、下中街朝隆宮、安海街福安宮、下頭角東福殿、埔仔角鎮靈宮合稱「七角頭廟」,是七座廟宇中最靠近海的一座。 東港的老街延平街,坐落著數幢臺灣早期混洋的傳統建築。 東港廟2025 例如生源醫院、便民當舖、一乙茶莊、東港郡役所、光復眼科…..等,皆坐落在延平老街一帶。 此外,東港迎王系統的七角頭廟,亦有四間角頭廟坐落其中。 分別為下中街朝隆宮,安海街福安宮,下頭角東福殿,以及崙仔頂鎮海宮等。
東港廟: 東港東隆宮
今年的龍舟競渡場將移至本年甫完工的博愛街堤防邊的東港溪。 這些年因為工作關係接觸了不少廟宇,越深入瞭解越發有趣,廟宇文化一直以來是臺灣的特色之一,東港三年一科的「迎王爺」活動被譽為一生一定要參加一次的祭典,即使不在祭典期間,溫府千歲的東隆宮同樣值得朝聖。 三年一科的「迎王爺」和「燒王船」同樣也是東港的盛事,迎王爺是國家重要無形資產,也是臺灣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動,正式名稱為「迎王平安祭典」,東港居民以古禮的祭祀科儀迎接代天巡狩千歲爺的駕臨,花了三年精心打造的王船在此時亮相,小鎮上處處是繞境神轎與陣頭,朝聖的遊客和信徒紛至沓來,充滿歡騰。 迎王平安祭典聞名臺灣,每三年舉行一次,會於祭典前第二年建造豪華又威嚴的王船,透過繁複的宗教儀式,最後在祭典最後的壓軸好戲:『送王』,將王船火化,希望五位千歲爺與中軍府回駕天庭繳旨時,能帶走鄉裏中的不幸、邪氣、還有惡鬼。 除此之外,在東港地區的迎王信仰又有另一層含義,迎接奉玉旨代天巡狩千歲爺也視為迎接同為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的義結金蘭兄弟,這也就是俗稱的東港溪流域『三十六進士』迎王系統,在迎王期間東港鎮內處處可見家家戶戶辦桌請客,正所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東港廟: 東港鎮海宮
大鵬灣位於東港鎮的南平裏,跨越林邊鄉和東港鎮,是後寮溪和林邊溪的匯流入海處,是一潟湖地形,灣內有豐富的魚貝類,是舊時茄萣莊依賴的水域,古有「金茄萣港」的美名。 日據時代,大鵬灣是日本人建立水上機場的南進基地,光復後成立空軍幼校,後改為三軍防砲訓練中心,因大鵬灣的開發,營區遷到枋山。 大鵬灣國家風景區開發範圍包括大鵬灣域、大鵬灣營區和青洲遊憩區,由交通部觀光局開發,是我國第一個採BOT民間招商開發的國家風景區。 大鵬灣原是東港人養蚵和箱網養殖的大本營,大鵬灣蚵架風情,也成為大鵬灣的特色,蚵農採蚵拋棄的蚵殼,長年累月,在水中形成了蚵島,成為鳥類覓食的地方,人可以走到蚵島上,每天有釣客搭乘竹筏到灣內釣魚,竹筏載客遊大鵬灣也成了未開發前的觀光活動,灣內還有海上餐廳。
東港廟: 東港朝隆宮
後來王爺信仰逐漸升格,人們把王爺視為保境安民的大神,則以透過燒王船等祭典祈福保安。 2013年11月末,父執輩曾駐紮東港的日本人佐藤正幸,騎單車來東港尋根並尋覓此廟堂,由東港派出所員警王天皇帶路。 但此廟連當地人都知道的少,員警在市區繞一圈、尋覓多廟才找到。 後來神壇常因颱風豪雨淹水,因此東港慈雲乾坤宮與其慈雲誦經團集資整建此廟,在2005年7月30日,亦即農曆六月二十五慶祝落成,恭請地藏王菩薩坐鎮。 一般廟宇皆以秦叔寶、豫遲恭為門神,在城隍廟則是分別以文武判官、七爺八爺和牛頭馬面的立體浮雕為門神,極富特色。 因東福殿歷經風雨之洗禮,殿宇庭構斑剝凋腐,故於1962年地方信士黃萬福等發起重建,然經向城隍爺擲筊請示,其以現址為「青鬥燈穴」,不宜易地而建。
東港廟: 屏東、東港景點不藏私|東港一日遊怎麼玩?從傳統市場到海岸夕陽,東港小鎮漫遊趣!
至今,東隆宮仍保有大廟之古風,廟前的班頭衙役輪班當值,常吸引遊客前來駐足改運。 除此之外,廟旁的王船亦是東隆宮與東港七角頭廟,共同串起東港迎王系統的關鍵之鑰。 東港人習慣稱東隆宮為「王爺廟」,是東港、小琉球地區最主要的信仰,自建廟以來曾發生過不少奇蹟,大門口金碧輝煌的山川牌樓,號稱全臺灣最大的黃金排樓,黃金牌樓原為檜木牌樓,民國83年廟方耗資8000萬,請老師傅為其貼上金箔,前幾年修葺時又花了2000萬,無論何時經過都會被這耀眼所吸引。 清治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東港海嘯大水災,東隆宮被水淹沒,東港士紳林合發動村民,衝入搶救神像,搶救方畢同一時段,東隆宮廟身頓時完全坍毀,人皆視為神蹟,對溫府千歲的信仰更加堅定,又另擇有風水地理位置極佳的『浮水蓮花』地穴之地重建廟宇。 信眾於民國八十三年甲戌年(西元1994年)再恭彫七尺軟身神尊敬祀,並奉城隍爺指示以老山材質彫之。
東港廟: 大鵬灣獨木舟體驗
於是洪全瑞再從魚缸重新飼養象魚,等體型夠大後再放入水池內。
東港廟: 二十四司
東港東隆宮為全國四大古廟之一,是東港居民信仰的核心所在,造價近千億的99.9純金牌樓,更是東港人的驕傲…..。 當時居民於沿岸拾得大量漆寫著溫記的木材,經溫王爺顯靈神旨建廟。 居民深信王爺在此,東港興隆有望,故取名為東隆宮。 西元1894年此地遭逢大水,當地居民承神旨將東隆宮喬遷至浮水蓮花穴(現址),經居民鳩工協成,再度恭請溫王爺坐鎮於此,從此香火鼎盛。
中殿上方採用水滸一百零八將為主題的的環立斗拱,為中國大陸師傅雕刻。 東港廟 東港雕刻師製作獨特的波浪型神龕、木雕龍柱、櫸木精雕壁嵌等。 匾額「威鎮海疆」為書法家黃天素所書,其他樑柱對聯書法也多為臺灣名家之作。 1998年2月25日晚上6時20分許,一名身分不明男子持開山刀闖入殿中,並在中殿神龕上潑灑汽油點火,廟宇毀於火災。 閩南移民於臺灣清治時期於現在的鎮海里建立,今址為東港鎮鎮海路42-5號。 所在地古稱為「崙仔頂」,為易淹水的臨海地,建築多為茅草屋。
東港廟: 東港迎王
東港鎮分成月初、月中、月底此三段時間及三大公廟進行中元普渡,月初以東港東南宮為主、月中由東港朝隆宮代表,月底則是東港東隆宮壓陣。 該廟的媽祖有「蝦米媽」稱呼,一說是建廟後漁民就在岸邊發現櫻花蝦,為地方增加不少收入,遂有此稱;另一說是東港文史工作者蘇煌文表示早期有一位家裡供奉媽姐的東港商人,因買賣各類蝦米致富,認為是媽祖之佑,遂集合東港仕紳為他家裡的媽祖蓋此廟,故有此名。 大鵬灣的水上活動已經影一陣子,獨木舟則算是近期才興起的,相較其他海域,大鵬灣劃獨木舟相對輕鬆許多,水域平靜不需要費太多體力,在教練的指引下簡簡單單就可以抵達紅樹林祕境,近距離觀賞水筆仔、招潮蟹和彈塗魚,日落時分沐浴在夕陽之下,夕陽餘輝灑在發亮的海面,不自覺的心曠神怡了起來。 東港廟2025 福灣莊園內有自己種植的可可樹115顆,屏東90%的可可豆皆為福灣契作,用土生土長的可可豆和自己研發的發酵法,自烘自磨,並依據每批可可豆的特性精準的調整時間、溫度和壓力,繁複的工法是造就可可迷人風味的重要原因。
臺灣屏東縣東港鎮船頭裏船頭路國宅巷5-1號主神地藏王菩薩例祭農曆正月初三建立時間2005年地圖東港靈聖堂,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船頭裏的廟宇,供奉太平洋戰爭期間因船艦在南臺灣外海被擊沉而身亡的日本人。 殿內放置日本海軍旗,除神像外,並以日本人偶做為神體參拜。 臺灣屏東縣東港鎮船頭裏船頭路國宅巷5-1號主神地藏王菩薩例祭農曆正月初三建立時間2005年地圖東港靈聖堂,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船頭裏的廟宇,供奉太平洋戰爭期間因船艦在南臺灣外海被擊沉而身亡的日本人。 媽祖廟在臺灣沿海地區,似乎是一個指標的宗教廟宇。 東港的朝隆宮(馬祖廟)不但歷史悠久,並且同屬於東港迎王系統的角頭廟之一(下中街角頭廟),在當地漁民傳統信仰中,其宗教地位不亞於東隆宮。 每二年一次的媽祖繞境祭典,與每三年一次的迎王祭典交錯,串聯出東港人的信仰文化。
東港廟: 大鵬灣獨木舟體驗
臺灣屏東縣東港鎮鎮海里鎮海路42-5號主神七府王爺地圖東港鎮海宮,又稱崙仔頂鎮海宮,是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鎮海里的王爺廟,為東港七角頭廟之一。 其父生前曾參加過東港的龍舟賽,施縣長極力推動東港的龍舟賽成為屏東縣的全民運動。 此後龍舟賽成了東港人除了三年一科迎王外最盛大的熱鬧活動。 因為每次的龍舟賽均配合各項藝文活動,讓平日較少有藝文活動的東港鎮帶來一年一度的文化饗宴。 如何將這一融合民俗、運動、藝文等多樣化的活動在東港鎮發揚光大,是所有鎮民共有的期盼。
東港廟: 二十四司
本廟主祀神祇城隍爺,據歷代地方老宿輩之傳,於清嘉慶十九年甲戌間﹙西元1814年﹚,境內一商人,經商於鳳山縣,在一機緣之中自鳳山縣城隍廟(位於現今高雄市鳳山區)乞獲香火,攜返家中朝暮膜拜禱祝,而得靈感,後此城隍爺降乩表示,奉旨鎮基東津,轄領二十四司爺等神,燮理陰陽兩界人丁、功過、賞善、罰惡等之職。 主祀城隍尊神,由鳳山縣城隍廟分靈至東港鎮基已有200年之歷史,廟內尚奉祀有開基城隍金身,是見證鎮基200多年最珍貴的金身。 廟又稱為「下中街朝隆宮」,與頂頭角東隆壇、崙仔頂鎮海宮、頂中街進水宮、安海街福安宮、下頭角東福殿、埔仔角鎮靈宮合稱「七角頭廟」。
中國福建的泉、漳二州,對於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之事,皆耳熟能詳,人人稱頌。 與東港鎮內沿海的廟宇一樣,鎮海宮在鬼月也一樣不關廟門,這是與臺灣其他縣市不一樣的鬼月習俗。 鎮海宮早期為簡陋竹搭屋,遇逢颱風就需將整座廟和相關神龕搬至安全之地,直到1956年地方仕紳郭合德發起建廟。 1984年重建,經過八年陸續修建,於1992年舉行安龕儀式。
東港廟: 屏東、東港景點不藏私|東港一日遊怎麼玩?從傳統市場到海岸夕陽,東港小鎮漫遊趣!
二十四司乃是城隍爺的行政幕僚,協助城隍爺處裡不同的事務各司其職,據傳是依古代官制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而其下又各分為四司,總共是二十四司而來。 冬至草人改運:特在冬至舉辦草人改運年年延續舉辦至今已近60年之傳統儀式,持 謝、範將軍法器併草人,為信眾改運解厄。 配祀盧王千歲、盧府二千歲、顏府千歲、朱府千歲、水僊尊王、城隍夫人、陰陽司、速報司、文武判官、謝範將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戴將軍、馬將軍、虎爺將軍等神祇。 水池曾有一隻長約兩公尺長的象魚,是一家水族館歇業後留下,先是養在鰻魚池,廟宇完竣後才移到廟前水池裡,共在池中活了19年。 廟方開放網友為牠取了名號「海公公」,為牠製作號稱全臺第一張象魚專屬身分證,吸引許多人從全臺各地來看。 不過2010年報導時,廟祝洪全壽表示過年前,象魚為了追喫蝨目魚而卡進石縫而意外死亡,使慕名來看象魚的民眾失望離去。
城隍鎮基東津,凡二百年,雖廟殿重建僅五十多年,然無匾額先物可考,但開基時之正身金尊今仍奉祀於廟內。 1946年間,戰後初期,地方人士諸賢,提議建廟,經城隍爺降乩同意及指示建廟基地之位置,並示該位置系青鬥燈穴﹙即今之廟址﹚。 於是地方諸賢集資而建 ,城隍廟始完成簡式小廟,蒙玉賜「東福殿」。 角頭之信徒恭稱為「境主公」,稱東福殿為「境主公廟」。
東港廟: 東港朝隆宮
後寮溪貫穿整個東港鎮內,早期是運杉木至內村落的河道,沿岸遍佈紅樹林,後因開墾而砍伐殆盡,只有芳鬱橋東側保留了密集的紅樹林。 今年屏東舉辦海上燈會留下來的黑鮪魚和海之女神,現在仍然會點燈,海之女神是燈會中的亮點,用鋼材和35萬個蚵殼所製作,象徵新住民飄洋過來到臺灣,屏東的新住民大多為女性,她們在此落地生根,堅毅勇敢、柔中帶剛,佇立在海上的女神,似乎也在向遠方的家人報平安。 東港位於臺灣最南端的屏東,除了自行開車外,高雄火車站或高鐵左營站,都有客運可以直接抵達東港,目前這條路線共有四家公司營運,分別為屏東客運、高雄客運、中南客運、國光客運。 東港位於屏東的中西部海邊,是個典型的漁村,有「黑鮪魚的故鄉」之美譽。 「黑鮪魚、櫻花蝦、油魚子」被並稱為東港三寶,每年的4月至6月漁獲期最為熱鬧,饕客湧進東港只為了享受最頂級的海洋盛宴,順便一賭黑鮪魚拍賣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