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也快速興起,網路文化亦成為臺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956年,臺灣共和國臨時政府於二二八事件第九週年紀念日成立,公佈獨立宣言,廖文毅博士獲推選就任大統領。 1961年,「蘇東啟案」計畫以武力號召臺灣獨立。
無黨籍臺南人吳三連(左二)於1951年1月7日獲悉以65.5%高票當選首都臺北市第一屆民選市長後在辦事處與支持者舉杯同歡。 依據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元帥發佈的《一般命令第一號》第1條規定,命令在臺日軍向盟軍投降。 1945年10月25日在臺北公會堂舉行受降典禮,受降典體臺上懸掛同盟國英、中、美、蘇四國「同等大小」的國旗,以及聯合國旗(四國國旗的前面上端,未呈現於畫面中)。 臺灣史 自覺與認同 1950 ~ 1990年海外臺灣人運動專輯:張炎憲、曾秋美、陳朝海編,臺灣史料中心(臺團法人吳三連臺灣史料基金會),2005。
臺灣史: Tags: 臺灣史 歷史 國族意識 野百合運動 民選總統 太陽花運動 政黨輪替 言論自由 鄭南榕 More…
1894年(清光緒20年):日清甲午戰爭爆發,日軍在日、清議和期間,佔領澎湖羣島。 邵友濂奏請移設臺灣首府由原彰化縣橋仔圖(今臺中市)移至臺北。 1884年(清光緒10年):中法戰爭,法軍砲轟基隆,登陸淡水。 臺北城的城牆及五座城門興建完成,為清代臺灣興建的最後一座城垣。 1871年(清同治10年):原住民殺害船難漂流之琉球宮古島居民(宮古島民臺灣遇害事件)。 臺灣史 靠出賣尊嚴換來的經濟榮景,更是早已被戳破的併吞手段。
- 1960年代開始,新生代畫家引入西方的抽象畫等風格,美術風格走向西化。
- 二○○二年承環球電視臺開播「臺灣人講臺灣歷史」的節目,這個節目由林志昇博士及敝人共同主持,用臺語播出,總共播出六十四集。
- 這些說法由於沒有確鑿的依據可證實,因此受到部分網友的質疑。
目前臺灣已知最早的現代人類,是在臺南市左鎮區一帶挖掘出的原始人類骨骸,被稱為左鎮人。 然而,根據「臺灣血液之母」林媽利教授關於臺灣人血液成分之研究,臺灣原住民族的祖先是在1萬5000年前冰河時期結束之前,從東南亞島嶼等地遷徙至臺灣。 此外,在臺灣原住民的傳說中,如賽夏族的矮靈祭或排灣族的,有些故事描述可能是關於矮黑人(尼格利陀人),但是迄今尚無相關考古證據。 臺灣的地理位置介於中國大陸、日本與東南亞間,可做為各國船隻的停泊與貨物的轉運站。 臺灣史 在17世紀,臺灣中部曾有一超越一般部落規模的大肚王國,而荷蘭帝國及西班牙帝國則分別在臺灣西南部及西北部殖民統治。
臺灣史: 內容—
後漢始於西元二十五年,但即因各地叛亂被漢所滅。 220中國三國時代 (西元 臺灣史2025 220 ~ 280) 。 後漢滅亡後,魏、蜀、吳三國三分中國相爭,後由晉統一。 300日本日本大和時代(西元 300 ~ 645)400中國南北朝時代,西元四世紀至六世紀末,中國二分為南北,稱南北朝時代。 581中國隋朝統一南北朝,但二十九年後即滅亡。
該計劃對臺灣的社會具有跨時代的重要意義,伴隨著更多人進入國中接受教育,勞動者的素質得到有效提升。 解嚴之後,教育政策日益寬鬆,校園風氣日益自由自主;教科書由過去的一綱一本變為一綱多本,入學管道也多元化。 在教學內容上,加強鄉土教育的教學比例與本土語言的教學,出現了臺語、客家話和原住民族語言的教育。 但一綱多本造成學生負擔加重,補習風氣日盛,實施後也一直有要求恢復一綱一本的聲音存在。 在解嚴之前,臺灣影響最大的兩份報紙是《聯合報》與《中國時報》,1980年代後,《自由時報》興起,成為第三大報。 2003年港商《蘋果日報》發行臺灣版,報業格局演變為四報鼎立,另外各縣市均有其地方報。
臺灣史: 社會與公眾
1942年,總督府實施志願兵制度,總督府前後三次招募男子志願軍,總數為16,000人。 臺灣籍日本兵總計207,183人,陣亡30,304人。 臺灣史 1941年4月,日本政府成立皇民奉公會,其與皇民化運動不同,是以皇民為口號達到戰爭動員的目的,但總體來說成效有限。 清廷對臺灣的消極態度一直要到19世紀中葉才改變,其原因是由於國際環境的改變。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歐洲勢力衝擊著清帝國統治下的臺灣。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同意讓臺灣開港通商(安平、淡水),不久又開放打狗和雞籠二港。
臺灣史: 文化
荷蘭人在遠東的商業目的原以明朝為重要對象,但因受制於葡萄牙人的競爭和明帝國的抵制,荷蘭人只好轉向澎湖,先後在1604年、1622年兩度進佔澎湖。 但因澎湖為大明帝國領土,所以明政府亦兩度派兵驅離荷蘭人。 1604年沈有容出兵澎湖驅逐荷蘭人,歷經8個月不分勝負,荷蘭終而議和。 在議和訂約中,明政府要求荷蘭退出澎湖,如果退出澎湖,去佔領對面的「化外之島」臺灣,明政府則無異議。
臺灣史: 經濟變化
此外,臺灣在國際法上的地位也是引發主權爭議與臺灣獨立運動產生的原因。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與中國抗日戰爭結束,日本戰敗。 臺灣史 日本簽署的《降伏文書》中接受同盟國的《波茨坦宣言》,並於其中接受《開羅宣言》之要求:將臺灣、澎湖、滿洲歸還予中華民國。
臺灣史: 臺灣民主國
(5月27日)韓戰爆發(6月25日),美國宣佈第七艦隊協防臺灣(6月27日)。 1945年(日昭和20年、民國34年):昭和天皇發布終戰詔書(8月14日)。 中國戰區最高統帥蔣介石代表同盟國軍事接管臺灣(10月25日)。 1943年(日昭和18年):開始實施六年制義務教育(4月1日),設立國民學校。 1940年(日昭和15年):臺灣人的改姓名開始(2月11日)。 臺灣第一座交通號誌(停止─通行)在臺北御成町開始運轉(10月25日)。
臺灣史: 臺灣首次的「言論自由日」,蔡英文:臺灣人就是民主人 5年前
在西方各教派中,以基督教的長老教會影響為最大,著名的來臺傳教士有馬雅各、馬偕、甘為霖、巴克禮等。 同時,各國的勢力也紛紛進入臺灣,1867年(同治六年),發生了羅發號事件,十幾名美國船員在恆春一帶被原住民族殺害。 最後美國駐廈門領事李仙得與恆春半島十八社首領簽訂了《船難救助條約》,這等於否定了清政府在番地的管轄權,為其後大日本帝國出兵臺灣提供了理由。 從荷蘭治臺時期所引進的西方生產方式、生產項目加上臺灣得天獨厚的氣候,稻米一年二熟、三熟。
臺灣史: 臺灣專門史
1999年7月9日,時任中華民國總統的李登輝接受德國之聲記者專訪時表明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兩個對等的國家(即「兩國論」或「特殊兩國論」)。 臺灣史2025 2002年8月,總統陳水扁公開表示臺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一邊一國」,引發臺灣各界、中國大陸及美國的爭議。 2005年3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法律形式制訂其「一個中國」政策。 許多臺灣人民對此感到憤怒,於同年3月26日在臺北發起三二六護臺灣大遊行,有數十萬人參加。 日治中期,臺灣社會受到各種新思想的啟迪,民智已開,一些留日人士大力推行政治、社會文化運動,力求平等待遇。 1914年,林獻堂奔走成立臺灣同化會,追求臺灣人與日本人的地位平等,但成立不久即被勒令解散。
臺灣史: 「臺灣學生的寫作能力,正以雪崩的速度在崩壞」,身為教師這樣的發言既不科學也不道德
約公元前6,000年:舊石器時代晚期文化──長濱文化(代表遺址為八仙洞遺址)、圓山文化的(先陶文化-距今6,000年間)。 臺灣人自我認同的建構、轉型正義的落實、擁有一個不再受制於中國的主權獨立國家及正常的國際關係等,都是臺灣還需要努力的地方。 二○○三年承臺灣海外網的邀請,開闢了「臺灣人的臺灣史」專欄,在此專欄中將比較正確的臺灣歷史呈現在網路上。 臺灣史 有朋友問為何不印刷出版,先賺取一些稿費,而在網上是任何人都可以將內容複製的。 但是我覺得如果能讓正確的臺灣歷史以最快的速度傳播開來,是絕對值得的。 因這是站立在臺灣人的立場所書寫的臺灣歷史,為的是能讓全民瞭解自已的歷史。
美國總統艾森豪於1960年6月18日訪問臺灣臺北時與蔣中正總統搭水星牌敞篷車前往圓山行館途中接受熱情羣眾夾道歡迎。 蔣總統伉儷親至松山機場迎接, 艾森豪總統並於傍晚在總統府前廣場對50萬羣眾發表演說。 兩國總統發表聯合公報, 穩固邦誼,譴責中共對金門隔日砲擊之惡行,也依《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共同抵禦中共在本地區之挑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