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頂福德祠2025必看攻略!內含岸頂福德祠絕密資料

土地公廟為聚落居民所共有,其興建與修護,自是居民合力共成。 再者,草屯尚有一些原具公眾性的土地公廟,由於住民或墾民的遷移,而失去其公眾性,僅有鄰近的二、三戶居民奉祀,這樣的廟宇為數不多,且多集中在土城裏,計有:土城裏頭份土地公廟、十五鄰土地公廟、二坪仔土地公廟,這些土地公廟都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祭祀圈是瞭解臺灣漢人社會之地方組織一個很有效的概念,自岡田謙﹝一九三八﹞提出此一概念以來,卻僅有施振民﹝一九七五﹞與許嘉明﹝一九七八﹞繼續深究這個概念,並提出祭祀圈模式來解釋漢人的聚落發展,然而有關祭祀圈概念的釐清與發展還有下列幾個問題是亟待解決的:﹝一﹞祭祀圈的本質是什麼,它是一個描述架構,還是一個解釋架構? ﹝二﹞如許嘉明所言,祭祀圈有角落、莊、鄉鎮,甚至超鄉鎮等大小層級的不同,但祭祀圈不只有擴大的情形,也有縮小的例子,其原因為何? ﹝三﹞祭祀圈模式的內容到底只包括寺廟神之祭祀,還是也應包括無廟之神的祭祀? 無論是村廟中的土地公或是一般的土地公廟,其社區性的來源與自古以來的社祭有密切的關係,依據李玄伯﹝一九六三﹞的考證,夏代已有社,因古書中有句龍配后土的記載。

  • 有些土地公廟沒有頭家爐主,而由居民輪流燒香看管,其公有性更為明顯,屯園仔土地公廟為一例。
  • 此外,有些是在頭牙﹝二月初二﹞,有些是在尾牙﹝十二月十六日﹞,酬神演戲。
  • 但是古代的社與臺灣的土地公廟顯然也有差異之處,自春秋以至漢代,除了里社之外,尚有鄉社、縣社、甚至中央的社稷。
  • 除了非常原始的石頭疊成的土地公廟,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都有廟庭,無論大小如何,有沒有舖設水泥,有沒有加設拜亭,加設康樂臺﹝演戲用﹞,廟庭是祭拜活動的主要空間,廟庭夠大的話,也可供社交,休閒活動之用。

草屯街區以前分新街、舊街,合稱頂莊,是相對於下莊﹝今敦和裏﹞而言。 這兩個土地公廟,一個仍保留小祠形式,一個因中正路拓寬而改址擴建,故兩個土地公廟相距不過十步之遙。 這裡先要說明一下本文所說的土地公「廟」,有些廟造形極小,只是幾塊石頭圍成,中間供奉者一個香爐,這樣的小廟恐怕超乎某些讀者的想像,不過在奉祀的主體之外,有些覆蓋的東西,不論是石頭或是塑膠片或是屋宇,都名之曰廟,至於拜亭、金爐,供桌都是附加的建物,可有可無。

岸頂福德祠: 苗栗海邊祕境

其中雞柔崎土地公廟最為簡便,沒有四壁,只用四根塑膠管立在石頭與水泥舖設的平臺上,上面再蓋一塊塑膠片。 紅瓦厝廣福宮最特殊,是一墓形土地公廟,為客家形制,該地即為一客家聚落。 草屯鎮內分佈著一些客家聚落,規模都不大,如中原裏龍仔頂,土城裏紅瓦厝,北勢裏屯園仔、茄苳腳、下崁底、高崙仔、雙冬裏肉豆寮、粗坑,及平林裏崁腳。

有些土地公廟的油香錢頗豐,例如敦和福德廟,因其旁有榕樹公,傳頗靈驗。 但獻油香錢的不限於聚落居民,尤其近一、二年來,大家樂頗為風行,玩徒們為避熟人耳目,多往別的地方的廟宇﹝主要是土地公廟和萬應公廟﹞求神「浮字」,草屯鎮有些土地公廟據聞非常靈驗,大家樂玩徒們捐獻頗豐,如下雙冬土地公廟懸有不少記捐獻款目的紅紙,亦有人捐獻洗手臺、時鐘等。 岸頂福德祠2025 土地公廟是神格很低的神,也由於其常駐一方,故無所謂巡境一事;而且它是陰神,一般人遷新居或婚嫁時,通常請別的神到家理來坐鎮幾天,鮮少請土地公來。 故上述四項雖是祭祀圈很好的指標,顯然已有兩項不適用於土地公。 許嘉明之所以採用這四項為祭祀圈的指標,乃因其認為祭祀圈的具體研究對象是村廟﹝許一九七八:六二﹞,而忽略在臺灣遍存規模較村廟為小的聚落廟,以土地公為祭祀對象。

岸頂福德祠: 景點資訊

土地公廟在十月十五日作年尾戲的亦不少,年尾戲是部落重要的共同活動,祭拜三官大帝,又稱下元,部落中如有祭拜其他神的村廟,年尾戲通常在村廟中演,再請土地公去看戲,若無其他廟宇,就在土地公廟前演。 也有些土地公廟則在該廟落成入火的紀念日演戲,如乾溪土地公廟及石灼仔福德宮。 岸頂福德祠2025 一般說來,祭祀與演戲費用的來源以在土地公管轄的範圍內收丁錢或募捐較多。 收丁錢,或稱「提丁」,其方式有好幾種,有時按每戶的丁數,有時按丁口數,固定一丁或一口多少錢,所謂丁是男丁,男子一出生即算,口數通常僅計已婚女子的人數,口錢通常只為丁錢的一半。

  • ﹝三﹞是莊社發展時期,此時街肆形成,景氣鼎盛,富財者鳩資興建宏敞寺廟,以文昌祠、齋堂、職業神寺廟與職業團體組織神明會及鄉土神﹝即祖籍神﹞之隆盛為其特徵﹝劉一九六三:一○一~一○二﹞。
  • 祠中多設兩尊泥像,一為土地公公,一為土地婆婆;或稱為「社公」、「社母」。
  • 部落構成期是建立土地公廟的時期,一般廟祠則以民眾奉祀的祠堂,由拾得的香火或神像而建立的祠堂,個人所攜帶的神像所設之祠堂為部落民信仰的中心。
  • ﹝二﹞草屯舊街二個合祀的福德正神廟,其收丁錢的範圍包含玉峯、明正、炎峯及中正四里。
  • 此外,本文所處理的是具有公眾性與社區性的土地公廟,私人設立的土地公廟並不在討論之列。
  • 草屯街區以前分新街、舊街,合稱頂莊,是相對於下莊﹝今敦和裏﹞而言。
  • 抵達觀景點,有幾位從宜蘭騎機車至烏山62號者,到此就要回頭,由於時間尚早,建議他們跟我們走至頂坪溪福德祠,抵達福德祠,發現有發財車及建築設備,可能某處正在修建。
  • 係由地方人士募建而成,但創建年代已不可考,唯根據祠中香案上年代記載推斷,應在清朝乾隆辛丑年間(1781年),距今約有二百三十三年的歷史,因此是新莊地區可考證歷史最久遠的福德祠。

也有些土地公廟是面向著河水,如下雙冬土地公廟,在雙龍隧道的上面,從廟前可俯看烏溪河水及溪旁的下雙冬部落。 居民謂此廟甚得風水之利,故「浮字」很有靈驗,大家樂玩徒常常到此給土地公燒香,將線香平置香盤上,香灰會「浮字」,識者可看出兩個阿拉伯數字。 不管溪水或圳道流經,土地公廟的座向必與水流的方向相逆﹝垂直亦可﹞,絕不能順著水流方向,否則稱為「倒落水」,頂茄荖福德正神廟曾因「倒落水」而重建改變座向。 草屯鎮的土地公廟大部分在溝圳之旁﹝參見圖四之例﹞。 例如敦和福德廟前有「五條汴」,是北投新圳行經下莊分水至北投的閘門處,水分五道,有南勢圳、大圳、六分圳,新街圳﹝一稱北投圳﹞及公館圳﹝一稱湖仔底溝﹞,該廟面向著「五條汴」及下莊部落。 ﹝二﹞草屯舊街二個合祀的福德正神廟,其收丁錢的範圍包含玉峯、明正、炎峯及中正四里。

岸頂福德祠: 景點介紹

至於商家店內設有土地公神案,在臺灣是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土地公傳統上多由農人祭祀,因其為土地之神,能保佑五穀豐登。 而商人做生意,尤其是店家,與「地頭」有密切的關係,臺人有謂做生意是收五路錢,如地頭繁盛,生意必佳,故能保四境、收五路的土地公倍受信仰。 否則,具有財神性格的神祇尚有玄壇爺,而生意人亦多祭拜關公,以其為誠信無欺之正神;店頭之內獨鍾土地公,不祀玄壇爺,不祀關公,除了土地公的財神性格外,恐怕與土地公的社區性與地緣性有密切的關係,現代的商家看透了傳統的誠信無欺並不足以招徠顧客,只要「地頭好」,就能招來財富,遂大祀土地公。 八點多即開始起登,有10位山友在我們之前,在經過第1個過溪點,發現水位甚為低淺,即使是短筒雨鞋也能順利通過。 抵達觀景點,有幾位從宜蘭騎機車至烏山62號者,到此就要回頭,由於時間尚早,建議他們跟我們走至頂坪溪福德祠,抵達福德祠,發現有發財車及建築設備,可能某處正在修建。

岸頂福德祠: 高山巖福德宮的歷史沿革

小祠由於聚落人口尚少,很多都沒有祭祀組織,沒有固定的演戲。 較常見的是小廟形態的土地公廟,比起小祠,小廟沒有祭祀組織,沒有演戲的情形,已是罕見,因其聚落發展的歷史較久,人口較多,也較密集居住。 以上所言土地公廟的形制,僅就供奉土地公的祠宇本身而言,事實上一個完整的土地公廟,祠宇之外,金爐或者一處固定的燒金的地方是不可少的。 除了非常原始的石頭疊成的土地公廟,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都有廟庭,無論大小如何,有沒有舖設水泥,有沒有加設拜亭,加設康樂臺﹝演戲用﹞,廟庭是祭拜活動的主要空間,廟庭夠大的話,也可供社交,休閒活動之用。 大部分的土地公廟還有一個十分明顯的要素,就是與大樹或老樹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土地公廟後或廟旁常見有一棵大樹,有些大樹自成神靈,居民在樹幹旁﹝稱樹頭﹞另設小祠或香位供奉樹神。 如李玄伯所言古代常以樹為社,無論是社樹合體﹝即以樹為社﹞,或社樹連體,﹝即同時拜土地公及樹神﹞或是社樹異體﹝只拜土地公而不拜其旁之樹﹞,皆可見古代社樹不分之遺跡。

岸頂福德祠: 岸頂福德祠 福德正神

已知有「喫福」之土地公廟有七股福德正神廟、土城裏頂城土地公廟、紅瓦厝廣福宮、屯園仔土地公廟、東埔土地公廟、南埔街仔土地公廟,或是全體居民共食﹝七股﹞,或是自由參加﹝南埔街仔、紅瓦厝﹞,或是另組土地公會或喫福會﹝頂城、東埔﹞,此一共食之俗頗饒興味。 岸頂福德祠2025 表一共列有八十六個土地公廟,除了少數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聚落合祀以外,大部分是與一個聚落對應。 合祀的情形,通常是小聚落尚未有自己的土地公廟,而去參與鄰近聚落之土地公廟的祭祀,臺語有所謂「倚」音ㄨㄚ‵﹞或「份」,即是靠近,參與其祭祀有份的意思,如頂茄荖福德正神廟是由田厝仔與下角合祀,即是一例。

岸頂福德祠: 大埔福德祠

擴大的情形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逐漸擴大,祭祀圈也變大,另一種是擴及其他的聚落,尤其是鄰近晚起的更小的聚落,如中原裏的龍仔頂到鄰近北勢裏的三角城拜土地公,龍仔頂為一客家聚落,只有十幾戶,有一義民廟﹝稱褒安宮﹞,居民正在倡議蓋自己的土地公廟。 土地公廟祭祀圈縮小的情形也有兩種,一種是聚落本身由於人口的外移而縮小,一種是本來聯合祭祀土地公的聚落逐漸坐大,各自蓋自己的土地公廟,例如北勢裏的茄苳腳、屯園仔、三角城本來在茄苳腳合祀土地公,現已各有自己的土地公廟。 岸頂福德祠2025 此外紅瓦厝廣福宮旁,另祀有石爺﹝客家人稱石頭公為石爺﹞。 增田福太郎在討論臺灣寺廟建立的歷史時,曾分三個時期來討論,一是前部落期,二是部落構成期,三是新社會成立期。 前部落期可說是無廟時期,只有個人攜帶香火,朝夕祭拜。

岸頂福德祠: 高山巖福德宮的周邊美食:小觀山鹹粿(古早味鹹粿慢來喫不到)

為了維持經常的祭祀活動,土地公廟通常有頭家爐主的組織,他們的責任是收丁錢或去募捐,或備辨公牲禮代表居民向土地公祭祀,或安排酬神演戲、搭戲臺等。 通常出丁錢或捐獻戲金的人,都有資格當頭家爐主,往往酬神演戲之後以擲筶來卜頭家爐主。 卜到者視為幸運,以紅紙公告,稱為捷報﹝參見圖二﹞。 因此,沒有收丁錢又沒有演戲的土地公廟就沒有頭家爐主,只由聚落居民自由祭拜。 岸頂福德祠2025 例如清宅巷土地公廟,是個石頭小廟,據聞以前有演戲,現在沒有,亦未收丁錢,一度居民想要改建,但因沒有人要當「頭人」向土地公問是否可改建,而作罷。

岸頂福德祠: 臺中|谷關景點懶人包!中部著名泡湯勝地,山嵐美景盡收眼底

文創館內販售大多為與土地公有相關的文物,不過來了好幾次,這次倒是意外讓我發現這裡有賣臺電冰棒,而且還不錯喫。 另外也可以用自己的錢跟向土地公財庫換取「招財錢母」來祈求財運。 福德宮的金香部 ~這裡有販售拜拜用的金紙,補財庫的金紙有分為200元、500元(元寶形狀的),如果想買麻糬拜土地公這裡也有販售。 1975 祭祀圈與社會組織─彰化平原聚落發展模式的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集刊,36: 岸頂福德祠 。 根據增田與劉枝萬兩人的說法,土地公廟的設立是在部落形成之初就有了,可說部落一形成,就有土地公廟,筆者在草屯的觀察與此一觀點不謀而合。

岸頂福德祠: BonCity-棒城市:臺灣好喫好玩好生活

墓邊所祀「后土」,是土地公的別名之一,以土地公為守墓之神;宗祠內亦常設有土地公﹝毅振一九八六:二一七、二二○﹞。 民間相信,人死後是由土地公帶路去陰府,土地公是陰神,城煌爺是祂的直屬上司,墓旁或宗祠內祀有土地公,無論是守墓或帶路,皆與其陰神性格有關。 廟的歷史已無人知,到一九七九年的八月廿三日,該廟正式開光時,找到一位知道該廟歷史的老街坊,當時已八十二歲了。 該廟原是沙咀村的古廟,此廟於光緒庚子年曾重修一次,成為尖沙咀發展中唯一被保留的廟宇。 義僕:土地公原為某上大夫家僕,有一次背上大夫之幼女往見其父,途中遇大雪,僕脫衣給幼女保暖,因而冷死。 傳說義死後,空中突然出現「南天門大仙福德神」八字,時人乃建廟奉祀,並尊為「福德神」。

岸頂福德祠: 通 霄 新 埔 景點

論語宰我問社有「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慄」,是有關社樹最早的記載。 史記索隱:「二十五家為裏,裏有社」,這是最小單位的社,漢代沿之,故漢書陳平傳有「裏中社,平為宰,分肉甚均」。 李玄伯說古代的社常以樹為代表,周代用樹做社神,這種現象到秦漢仍舊存在。 李玄伯曾調查幾個臺灣的土地公廟,他說臺灣的土地廟與古代的社有若干相同之處,尤其南投縣很多土地公廟,旁邊有大樹,更顯出樹與社無法分開的遺跡。

岸頂福德祠: 寺廟福德爺

由於土地公神格與神性的限制,巡境與請神的活動較不可見,因此本文主要以許嘉明之第一項與第二項指標,也就是共同負擔建廟與修廟的費用以及祭祀費用的人,和有資格當頭家爐主的人所居住的範圍來決定土地公廟的祭祀圈。 岸頂福德祠2025 臺灣的廟宇與社區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而土地公廟規模最小,而最小的社區單位─聚落,自然有密切的關係,可以稱為聚落廟而無愧。 臺民每以廟宇來組織地方社區,土地公廟即用以組織最底層的地方社區─聚落,由土地公廟不只可以定義一個聚落的範域﹝territory﹞,而且可以看出聚落內人羣組織與活動的樣貌。

岸頂福德祠: 高山巖福德宮FB粉絲頁:點這裡

允晨文化40週年社慶音樂茶會暨特別簽書會24日在臺北舉行,中研院副院長黃進興(右)、院士王汎森(左)及醫師作家陳耀昌(左2)出席並合影。 經過中華電信機房後再往前開,大概100公尺可以看到插了支黃旗,從這邊下去就會通到廟的停車場,從市區開過來30幾分鐘終於抵達了,這是個在海岸山脈中的土地公廟。 同條路一直往上開會先經過遠雄悅來,到了這邊表示離山嶺福德廟已經走完1/3,而這邊也是看花蓮市區夜景的熱門景點,有機會補照片會再分享文章給大家。 提醒您,我們非宮廟代表,我們只是一個希望能建立廟宇數位生態的小團隊,如果您願意以小額方式支持(比如說贊助一杯咖啡,讓工程師熬夜有精神一點)。 您可以考慮作出一點點贊助鼓勵,不需手續費,轉帳操作也相當容易。

如果我們不從祭祀圈來看,就無從明瞭聚落羣之結合與分裂。 岸頂福德祠 除了廟旁有樹仔公、石頭公、好兄弟同祀之外,土地公廟內亦有其他的配祀神。 在草屯鎮,配祀於土地公廟的神明,以土地婆較為普遍,如加老裏頂角與水汴頭土地公廟,新莊裏作生意土地公廟,北勢裏屯園仔土地公廟,雙冬裏雙冬街、粗坑土地公廟,北投裏下街、崁仔腳土地公廟,碧峯裏北投埔土地公廟等。 土地公廟內的配祀神,在草屯鎮所見者尚有屯園仔土地公廟內的五穀王,北勢湳土地公廟內的城隍,石灼仔土地公廟內的張家府千歲與護聖公,南岸土地公廟內的七將軍。 土地公能保佑田產豐饒,又具有陰神性格,配祀五穀王與城隍不難理解。 至於石灼仔土地公廟,具有村廟的性質,故配祀村民信奉的戶護聖公與張府千歲;而南岸的土地公廟原只拜七將軍,相傳是清朝開闢險圳時犧牲的六個人及一條狗,但今廟內土地公放在大位,七將軍之香位設於土地公之右旁。

岸頂福德祠: 臺中市后里區寺廟/主祀神像/寺廟地址/電話

由以上所述,石頭廟與小祠的分佈範圍,除草屯舊街福德正神廟以外,大都屬於東南部山區及山麓地帶﹝指雙冬、坪頂、南埔﹞以及東北部烏溪沿岸地帶﹝指土城、北勢﹞。 這些以石頭廟或小祠為土地公廟的聚落,不是開發較晚,就是聚落很小,人口較少,其祭祀圈自然也較小。 有些土地公廟有演戲,也在域內募捐,但並無頭家爐主,而是由專人「發落」,他或是熱心者,或是地方的「頭人」,或是沒事做的單身漢,但總是大家可以信得過的人。 有些土地公廟沒有頭家爐主,而由居民輪流燒香看管,其公有性更為明顯,屯園仔土地公廟為一例。

岸頂福德祠: 后里區

本文分別從土地公廟的祭祀圈、方位與形制來談土地公廟與聚落的關係。 草屯鎮的資料充份顯示土地公廟的祭祀圈與聚落的對應關係,只要我們看到一個土地公廟,通常有一個聚落與之對應,屬於該土地公廟的轄域。 從本文所述,顯然大部份的土地公廟的轄域只有一個聚落,但也有一些土地公廟的轄域包含二個或二個以上的聚落,這樣的情形,所包含的聚落彼此之間通常有同村﹝莊﹞意識,而同村意識有時是源於行政劃分﹝如平林裏﹞;有時是源於地理上的相近﹝如粗坑與三條崙,又合稱粗坑﹞。 但並非二個以上聚落同在一個土地公廟祭祀,其間必有同村意識,有些只是源於小依大融合過程如南勢子之於下街,有些是源於同姓或共祖血緣聚落的親和性﹝如頂茄荖土地公廟,包含田厝仔與下角兩個洪姓聚落,皆是陽明派洪姓族裔所建,北投埔土地公廟結合鄰近林姓聚落﹞。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