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基督教中國佈道會派上海沈保羅牧師來臺設立教會,最初設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教會聚會(今太平路國語禮拜堂)。 後因人數暴增而另尋場地,於1952年遷建於現址,並經總統蔣中正親題「思恩堂」墨寶,於2月14日舉行獻堂禮拜。 館內的原木屋架中以耐腐性高的香杉作為棟木、鼻母屋及屋面板,其餘構件使用福杉,歷經近百年歲月依然散發出木質的香氣。 (攝影/Carter)館內木屋架傳來淡雅馨香,在木質芬芳中欣賞一樓門廊的雕飾,屋簷鑄鐵托架的優美線條,以及蛋鏢飾在壁面劃過的優美弧線,種種細節訴說著老房子的歷史往事。 館內兩層樓為通間構造,日治時期愛國婦女會曾在館內為第一艦隊官兵接風,準備了茶點和水果;也曾舉辦鳳梨罐頭研究會,展示112種罐頭食品,審查委員嚴格檢查形狀、液汁濃度等項目。
戰爭告一段落後,愛國婦人會亦從事社會工作,如與日本赤十字社合辦巡迴診療等。 而該會的經費來源除了創會當時日本天皇、日本皇后等人捐款,還有一般入會費、經營事業收入與各界捐款。 在1937年時,愛國婦人會的總會員數已達311萬多人,除了日本內地,在樺太、南洋羣島、朝鮮、臺灣、滿州國亦有設置地方的愛國婦人會組織。 愛國婦人會館2025 中華民國接管臺灣後,該館改由中華民國紅十字會接管,現為「中華民國紅十字會高雄分會附設紅十字育幼中心」(高雄市私立紅十字會育幼中心),現今位置為登山街28號。 物產陳列館:1900年臺中縣物產陳列館竣工(今址為舊臺中車站),1903年遷建於砲臺山南側並更名為臺中物產陳列館(今2003年臺灣燈會主燈-吉羊康泰放置處),建築風格採用新古典主義,後曾短暫改名為臺中博物館。 1926年,物產陳列館併入行啟紀念館(今址為自由、中正路口之舊遠東百貨)。
愛國婦人會館: 愛國婦人會
臺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臺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臺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臺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947年,臺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建於1908年,為紀念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臺灣的貢獻,因此在砲臺山上立了大理石雕像。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臺中公園派出所:2010年2月10日落成啟用,2014年由駐在所改制為派出所。
- 二戰後,原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改為婦聯會臺北分會附設復興幼稚園(私立復興實驗高中前身),而各地的原愛國婦人會館則移交予中華民國紅十字會。
- 原愛國婦人會館開放後的首檔展覽「Ms. Perfume美力年代」即以當代創作為題,邀請9組藝術創作者,以當代藝術能量回應女性角色,特別邀請渡邊直美參展,與日本知名藝術總監吉田Yuni共同創作的系列攝影作品中,挑選出12件展現女性自信美的異想作品。
- 迎接港灣豔陽的紅磚牆、方正氣派的疊砌式構造建築,座落在鼓山區哈瑪星的市定古蹟「原愛國婦人會館」,是過往高雄婦女團體聚會活動的會館,也見證高雄從築港到蛻變的百年光陰。
- 2004年9月愛國婦人會館經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審查通過列為市定古蹟,2004年10月18日高雄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
曾出租給各機關團體舉辦活動,包括各種演講、音樂會、畫展、港勢展覽會等,是瞭解當時高雄居民社會生活樣貌的重要依據。 戰後曾作為紅十字育幼院社會福利事業發展,2004年被公告指定為高雄市市定古蹟。 迎接港灣豔陽的紅磚牆、方正氣派的疊砌式構造建築,座落在鼓山區哈瑪星的市定古蹟「原愛國婦人會館」,是過往高雄婦女團體聚會活動的會館,也見證高雄從築港到蛻變的百年光陰。 在2022臺灣文博會之際,高雄市政府將會館修復完成,首度向大眾開放,並同步推出展覽「Ms.Perfume美力年代」,展現傳承百年的女性設計力量。 1920年12月,基於臺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夫婦倡議,愛國婦人會設立高雄州支部,簡稱「高雄婦人會」;在富島巴子等幹部的努力下,高雄婦人會於湊町三丁目二、三番地興建三層樓的愛國婦人會館。
愛國婦人會館: ‧ 臺灣數位健康大聯盟正式成立 鴻海數位健康事業再下一城
砲臺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臺中市第一高峯(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臺中市)。 一為清康熙年間,臺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臺山之名。 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臺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臺灣反抗軍,後稱為砲臺山。
1901年該會成立時,請到皇族閑院宮親王夫人擔任總裁,後來由日本社會支持得以迅速增加支會,而臺灣方面則到1904年2月與6月在臺中、臺南、臺北設立支部,後來在1905年7月17日在臺北成立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1933年升格為臺灣本部)。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裏。 再度打開愛國婦人會館之門,空氣裡流動著上個世紀女性的明日憧憬。 設立緣由 日明治28年臺灣總督府始政,日人領臺初期,多數官… 在戰爭時期,高雄支部組織動員歡送、迎接出徵軍隊,寄送慰問品、救濟撫卹、診療貧民,也舉辦音樂會和撲克牌比賽,讓許多原本深居家中的婦女團結起來,參與各種服務和活動,開啟了高雄女性的社會參與。 因「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高雄州部」與「高雄婦人會」同樣由富島巴子擔任會長且成員幾乎完全重複,1923年富島會長便召集幹部決議解散高雄婦人會,並將所屬財產捐贈予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高雄州部。
愛國婦人會館: 原 愛國婦人會館 重啟,百年古蹟展「Ms. Perfume 美力年代」
而該建築的窗戶大多為方窗,於牆面直接開窗,但在樓梯間西面與入口處有八角型窗戶,而樓梯間北面及二樓南面部分窗戶有略為出挑,於其下有木質托架,而一樓南面也有八角凸窗。 1941年五月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將二樓婦人會館改為海軍慰安所,借給海軍使用。 後來由於利用人數增加迅速,由於空間狹隘,決定在靠近會館處興建一棟木造二樓,建築物一百坪,約可容納一百人的新館,以供日軍使用。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1949年公園北側被挪建為空軍精武新村,同年7月臺中氣象臺亦遷建至公園北端,1950年空軍在公園內設置幼稚園,1952年中國佈道會透過市長楊基先在公園北側建思恩堂。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愛國婦人會館: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古蹟營運科
展覽邀請 9 組不同領域的當代藝術創作者,以跨視覺、嗅覺、聽覺及互動的手法,延伸女性議題創作。 特別的是「陶瓷的肖像計畫」,藝術家王怡方訪談曾在哈瑪星「柯診所」執業的在地人鍾梅樹護理師,作品以反覆燒製的陶瓷拼製成一面超過上千條「闌尾」的海蝕牆。 對於捐款達到一定金額者以及有功的幹部,愛國婦人會會依其規則頒予徽章或感謝狀,最初有功徽章由該會總裁親自頒授,較為偏遠的地方纔由地方支部長代為頒授。 於1901年在日本東京創立的婦人團體,主要工作有達成軍事輔助事業和分擔生活輔助、慰問軍眷或遺族、籌備軍事後援與救濟救護的資金。
愛國婦人會館: 臺中公園
2004年9月愛國婦人會館經高雄市政府文化局審查通過列為市定古蹟,2004年10月18日高雄市政府公告為市定古蹟。 愛國婦人會館 會館在戰後無償租借給紅十字會使用,照顧安置家庭弱勢兒童少年。 2004年指定為市定古蹟,市府為啟動修復工程向國產署撥用土地及建物,紅十字會於2018年新建大樓完成後搬遷。 愛國婦人會館 (攝影/Carter)1938年會館內部裝修,2樓改建為沐浴場所及寢室,1樓則改為食堂、撞球場,並於1941年將2樓租借海軍使用。 戰爭結束後,政府無償租借給紅十字會,作為紅十字育幼中心使用。 歷經多年重修整建,這幢見證高雄歷史的市定古蹟終於在今年「臺灣文博會」對外重啟,留駐於館內近百年的女性風華,終將重現臺灣文博會。
愛國婦人會館: 日本妹學印度人恆河淨身 全身潛入水中上岸後病倒
1889年,臺中仕紳吳鸞旂建公館於新莊子(今東區大智路30號一帶),佔地千餘坪(後人稱為吳鸞旂公館),更樓原為吳鸞旂公館之正門門樓。 1922年吳鸞旂(大正11年)去世後,其長子吳東碧始從中國大陸返臺,並依遺囑在今太平冬瓜山興建吳家花園與墓園(今存吳鸞旂墓園)。 1935年吳東碧將吳氏公館賣給有生意往來的基隆顏家顏欽賢,顏再捐給日治時期的市府作農校用地後改作孔廟用地,但孔廟始終未動工。
愛國婦人會館: 建築特色
實施州廳制之後,1921高雄婦人會與愛國婦人會高雄州支部隨即成立,其會長、幹部等要職亦與州知事等地方官吏的夫人為主。 史哲說,而2022年適逢臺灣文博會、臺灣設計展兩大文化盛會齊聚高雄,回到同一處空間,以展覽打開歷史之門,而這距離原愛國婦人會館於1922年(大正11年)興建落成,恰好相隔百年。 感謝紅十字會育幼院的成全,經歷修復後,今日以「美力年代」展覽重啟,在過去大時代氛圍底下的女性社會參與必須被賦予「愛國」的意象,期待透過這樣的展示,未來女力有更多想像和可能性。
愛國婦人會館: 景點介紹
1978年黨外運動在光復國小外操場發生七二八臺中公園事件。 1898年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1903年將車站預定地上的臺中物產陳列館拆遷至臺中公園預定地內,同年10月28日公園落成啟用;1905年將招魂碑(昭忠碑)遷建於此,1907年6月12日在大墩上設置兒玉源太郎壽石像。
由於後來高等法院的興建計畫,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事務所於是在表町一丁目興建新事務所,而部分建築則是從原址移築而來,整體工程於1931年1月落成,幼稚園及女子職業學校亦遷入。 登錄種類:其他詳細登錄資料1935年,於公園內建造的廣播擴音臺,此播音臺為臺中放送局所興建,一般臺灣人稱之為「放送頭」。 愛國婦人會館2025 [來源請求]國府接管臺灣後,由中國廣播公司臺中廣播電臺接收,一直使用到1960年代才停用。 臺灣日治時期,臺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臺美斷交之後,美方撤離,但把其中圖書館之藏書捐給臺南市政府,紅十字會乃將房舍租給市府當成是圖書館中區分館,後棟則作為紅十字本身及附設託兒所使用。 愛國婦人會於1904年2月成立愛國婦人會臺中、臺南支部;1904年6月成立臺北支部。 1905年7月,三支部合併為愛國婦人會臺灣支部,會址在臺北,由後藤新平之妻後藤和子擔任支部長,並在當時19個地方廳設置幹事部,而此時臺灣支部的會員僅限日本女性,從事軍事援護以及婦女社會教化工作,例如獎勵放足與進行女子教育。 愛國婦人會館 1913年6月,位於臺北市表町一丁目的愛國婦人會臺灣本部事務所落成,並設有養蠶室、幼稚園和女子職業學校。
1927年7月,開始舉辦全島幼稚園保母講習會;同年10月,修築臺南市五妃廟。 1930年4月,發行《臺灣愛國婦人新報》,同時亦開始巡迴診療。 原愛國婦人會館為一紅磚造、二層樓、寄棟式屋頂之洋風建築,大正11年(1922年)竣工,原為高雄婦人會提供婦女集會之場所,後因高雄婦人會改為愛國婦人會高雄支部,而改作愛國婦人會實施慈善事業與各種社會事業重要場所。
高雄市文化局長王文翠表示,由於這棟建築特殊的身世背景,特別策劃了以當代女性創作為題的「美力年代」,傳遞時代思潮的轉變。 修復的過程中也有許多珍貴的發現,例如屋頂木板上留有當時建築技師的手繪設計圖,也發現施作者使用了香杉(寮檜)作為建築木材,相較於臺檜更加穩定並散發特殊香氣,相當符合女性空間的特質。 愛國婦人會的創立者是九州佐賀縣人奧村五百子,1900年八國聯軍時,她在中國華北見到日軍傷兵的慘況,並在返回日本後得知陣亡日軍將士家屬缺乏照顧,遂積極籌組婦人團體義務支援照顧工作。
愛國婦人會館: 臺南市立圖書館總館
踏進愛國婦人館目光會被立體方塊圖樣的地板所吸引,已成為愛國婦人館非常重要的特色之一,內部的木質構造與2樓的榻榻米房間保留著濃厚的日式風情,常有藝術展覽在此展出。 愛國婦人會經營的臺北幼稚園可追溯至1912年由牧師河合龜輔借用成淵學校設立的私立臺北幼稚園,於1912年11月交由大谷虞經營。 隨著入園人數增加造成空間漸不敷使用,在1916年12月通過了園舍新建計畫,由官民捐款了6,370圓,然而捐款尚未達標,加上後來的物價飛漲,於是借用總督府海軍幕僚舊廳舍之一部分作為幼稚園,在應急修繕後於將幼稚園於1919年6月遷至此處。
此處曾在 1931 年高雄港勢展覽會時作為第四會場,哈瑪星是當年城市的起源,這些歷史空間彌足珍貴。 2022 年適逢臺灣文博會及臺灣設計展兩大文化盛會齊聚高雄,高雄也以文化迎接,以展覽打開歷史之門。 高雄市副市長史哲表示,原愛國婦人會館,興建落成於 1922 愛國婦人會館2025 年,距今 2022 年正好相隔百年。 這一棟百年建築,曾經經歷戰爭時期的軍事後援與社會服務,戰後產權由國產署接管,提供給紅十字會育幼中心安置失所的兒童青少年,但建物本身仍希望保有文化資產的功能。 2022 臺灣文博會X臺灣設計展在高雄,高雄以六大歷史場景作為地方展區響應盛會,其中原愛國婦人會館修復後首度開放,首檔展覽「Ms. Perfume 美力年代」開展。
愛國婦人會館: 臺灣本部事務所
國府接管臺灣後,公館就被百餘違建戶佔住,後經臺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臺中公園內,公館則於1985年經法院判決強制拆除夷為空地。 位於臺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臺中市市定古蹟,更是臺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臺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來源。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臺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走進愛國婦人會館,撲面迎來滿室香氣,參展調香師古乃方以氣味呼應東方女性受教育的歷史脈絡,創作以墨水為湯底,散發玫瑰和桂花氣息的香氛「墨水冥想」,象徵現今更加自由的當代女性,這款香氛也製成展覽聯名香水於「高雄幣平臺」上架販售。
從2022年回望這間高雄港勢展覽會的第四會場,當時高雄這座大港城市,企圖要展現出什麼樣的氣勢? 世界博覽會的概念於日治時期傳入臺灣,目的在於展示人類在社會、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上現代化的成果表現。 而在1935年舉辦臺灣博覽會之前,高雄於1931年舉辦「高雄港勢展覽會」,展現這座城市的進步、繁榮及產業樣貌。 期許高雄港成為世界大港,進而將臺灣的高雄轉變成世界的高雄。 91年後,這座曾經作為港勢展覽會第四會場的愛國婦人會館重新啟用,在回望歷史的同時,將再度以文化的創造力與世界對話。
為串聯「臺灣設計設計臺灣」以展覽手法打開歷史場景,自8月4日起,館內將以女性設計為題,展出「Ms.Perfume美力年代」,更邀請到臺日混血渡邊直美參展! 集結九組作品與九個不同設計領域,跨視覺、嗅覺、聽覺及互動的感官創作,世代女性美學在「原愛國婦人會館」甦醒,將展開跨時代和領域的探索,展覽詳情可至「臺灣設計設計臺灣」官網查詢。 愛國婦人會館2025 愛國婦人會是由日本戰時的婦女團體組成,臺灣愛國婦人會網羅日臺仕紳的妻子加入,提供婦女們學習技藝講習、舉辦藝文展演、公益慈善等活動使用。
愛國婦人會館: ‧ 臺灣宗教盛會 臺南正統鹿耳門聖母廟安座大典6千人齊聚一堂
日本愛國婦人會是日本戰時之主要婦女團體之一,總部設於臺北,並於各州廳所在都市設有支部。 臺南支部興建於1920年代,日大正年間(另一說法為1940年代,日昭和十五年),當時包括兩個部份,北面一棟為婦人會本館,南面一棟為宿舍,中央為一廊道相連。 二戰後,各地之愛國婦人會均移交紅十字會,然而由於紅十字會並不需要太大之空間,於是便將前棟出租予美國新聞處,兼具領事業務及文化業務,並設有一圖書館。
臺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臺中公園內的縣社臺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愛國婦人會館 1973年,由臺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1984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臺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 來到二樓隨意的晃晃,臺南愛國婦人館以日式的木造房做為背景,不知道的人,看起來就像是來到日本某知名的民宿般。
1903年臺中公園落成,當時臺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臺山旁現址。 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臺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為臺中公園歷史最久的紀念物。 臺南中西區愛國婦人館是日治時期日本愛國婦人會在臺南的分部,二樓是昔日辦公空間,有興趣都可以上樓免費自由參觀,能看到保存不錯的日式歷史建築;館內的文創商品也值得來搜刮,充滿在地藝文特色。 1972年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建物今臺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建於公園北側。 1975年,中日斷交後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遷往原兒玉源太郎壽像處,神社遺址改立孔子銅像。
1931年高雄舉辦大規模的博覽會「高雄港勢展覽會」,從日本到臺灣的商賈名流、遊客和民眾全部聚集到高雄,把港區擴建後新發展的哈瑪星、鹽埕等地區擠得水泄不通。 當時第四會場,就是位於哈瑪星的「愛國婦人會館」,展售臺灣、日本、朝鮮等地物產,當時高雄州攤位被佈置得熱鬧繽紛,5天展期吸引超過11萬人次,成功行銷物產豐饒、大港崛起的高雄州。 參與修復工程的林世超建築師表示,原愛國婦人會館是目前臺灣保存極為少數的日治時期西洋紅磚建築,整體外觀細緻且優雅,文化局的修復工程從 2018 年開始為期三年,在建築落成滿百年之時修復完成並重啟,是文化資產修復上難能可貴的緣分。 愛國婦人會館在日治時期分為前棟與後棟,北邊的前棟為本館,而南邊的後棟為宿舍,兩者之間有廊道相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