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黏修復時是以傳統糯米製成糯米灰,加入烏糖汁做接著及泥塑材料,捨棄玻璃或壓克力等現代材料,以作到「整舊如舊」效果。 同安宮2025 乾隆年代之前興建的臺灣寺廟,石材多用中國大陸所產白色花崗石,此廟卻使用同安所產青石與北臺灣開採的觀音山石,因此整體建物呈現深沉穩重而古樸的色調,為起用臺灣石材的最早寺廟之一,象徵廟宇建築的本土化。 由於資金無法一次備足,即使寺廟的重要門面,窗子、門與樑柱可能都分屬不同時期建造,例如大門的窗戶與樑柱建造年代就相差三年。 對場時,匠師在樑柱上留下「好工手不補接」、「假獅破真獅」,意思是老師傅的工藝不見得比年輕師傅的工藝優秀。 廟內也保有不少清代將軍餽贈的匾額,因過去軍官若被派駐來臺,渡海多災、又需適應島國氣候,離開時感念神恩庇佑,常饋贈匾額致意。 2002年初,三川殿、東護室、西護室、後殿、正殿工程已完工,原先拜埕上方雨棚拆除,使得正殿屋宇剪黏翹脊重現於蒼穹之下,煥然一新。
- 從廣濟宮金璧輝煌的建築 中,可知中洲居民對於神明的重視與信任。
- 廖武治引臺大城鄉所過往的資料指出,古蹟修復體制最嚴重乃在學者身兼建築師,互相包庇放水。
- 廖董事長受邀上臺致辭時,也以最謹慎莊重的態度,將來自臺灣的誠心祝賀傳達給主辦者及在場五百餘名賓客。
- 光緒二十一年馬關條約成立,臺灣割讓給日本,唐景崧逃回廈門,日軍登陸攻陷臺北,地方混亂,位於圓山的火藥庫爆炸,波及保安宮。
- 1996年修護時,發現大門三川殿有半數左右的脊樑已遭白蟻蛀蝕,三川殿屋頂恐有塌陷之虞,遂找來日本業者負,進行臺灣首見的防蟻盾除蟲工程。
- 保安宮力士會定位為「替神明出巡抬轎所成立的志願團體」,在神明會分類中屬於「轎班會」類型。
二○○六至二○一二年,大陸廈門海滄青礁慈濟宮舉辦第一屆至第六屆「保生慈濟文化節」,及漳州白礁慈濟宮舉辦「首屆海峽兩岸保生大帝文化節」,保安宮董事長廖武治皆率領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委員宮廟代表參加,除在開幕式致詞,亦於保生頌典擔任兩岸主祭人。 二○○七年青礁慈濟宮舉辦保生慈濟文化節時,本宮與廖瓊枝文教基金會接受廈門市政府文化局之邀,由廖瓊枝率領歌仔戲團參加保生慈濟文化節,在青礁慈濟宮、白礁慈濟宮演出,成功促進兩岸文化交流。 同安宮 二○○九年青礁慈濟宮舉辦文化節首次以「海峽兩岸」為名,象徵保生慈濟文化節已經跨越原有的格局,將兩岸的信仰活動合一。 保安宮二、三十年來已轉型成為集宗教、文化、教育、藝術與學術於一身的廟宇,活化臺北市的庶民文化;也因保安宮的崛起,就臺灣道教及民間信仰宮廟而言,其地位已產生了變化。 保安宮樂於擔負此項重任,以精緻化、藝術化的發展方向重現臺灣豐厚的民俗文化。 由於多年來不斷的努力,才能締造今天保安宮文化寺廟的奇蹟。
同安宮: 新北市 同安宮
呂建昌表示,猴洞坑土地公廟同安宮,由大溪在地居民長期奉祀祭拜,他在當地出生長大,之後出外工作、經營事業,從小跟著長輩向該土地公拜拜,至今事業各方面都利,感恩土地公庇佑,暗自發願要幫位於巷弄裡的土地公廟,聚集更多信徒。 大龍峒保安宮坐北朝南,因三殿間隔寬敞,第一進又為五開間的前殿加上左右各三開間的山門,因此從寬達十一開間的第一進正面看去,該廟宛若三座橫向並排的三殿宇。 中門為1804年所建蟠龍八角檐柱一對,是保安宮現存最早的石雕作品。 重檐歇山屋頂的正殿,四周環以方柱與八角柱相間的檐廊,正面安蟠龍柱兩對,其中單蟠龍外柱為1805年所建作品。 該殿祭祀保生大帝的神龕兩頭,分別掛陳維英所提楹聯一對,殿外側背三面彩繪巨幅壁畫,是1960年代,臺南春源畫師潘麗水(男,西元1914年-1995年)的畫作。
乾隆年間,新莊、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擠,開始往北遷移到此地。 1802年(嘉慶七年),富商王智記及鄭、高、陳等廿一戶,合夥投資興建一條商業街,街兩邊各有廿二間店鋪,遂稱為「四十四坎」,至1805年(嘉慶十年)四十四坎商民發動募款,在街市東端隘門外建廟。 同安宮 同安宮 當時選用石造、工程浩大,讓廟身有如今「回字型」的三殿規模。
同安宮: 同安宮》⛩ 主祀: 玄天上帝
廟方設有民俗信仰、歷史文化及傳統建築三組讀書會,每月定期在此圖書館舉行聚會交流。 1951年,黃贊鈞主持成立臨時重整委員會,會商自正殿至後殿逐步整修,但他1957年就去世,臨時重整委員會改組為管理委員會,由林拱辰擔任主委。 1961年,林拱辰獨捐新臺幣十五萬元倡導在宮前的一千多坪土地建設立公園,由臺北市政府補助十四萬元。 同安宮 同年,時任林拱辰主委等人開始整頓宮務,再加上臺北市政府補助的五十萬元,終於1966年將佔住戶全體遷走、拆除全部違建。
後殿前擺放兩座習字爐,為清治時期習字爐的復原品,見證當年樹人書院歷史。 殿內供奉的神農大帝為半裸、著草裙的原始人造型,據說日軍進入時還嚇得以為是《桃太郎》中的「鬼」。 正殿外牆迴廊壁畫為潘麗水所作,題材包括木蘭代父從軍、鍾馗迎妹回孃家、八仙大鬧東海及三英戰呂布等。 屋簷間,原本設計在八仙浮雕刻寫「八仙大鬧東海」,對場先完成的郭塔先刻「鬧東海」,後完工的陳應彬卻認為人物雕刻已經傳達故事情節,不需要另外刻字,故成了今日徒留「鬧東海」三字。 殿內牆交趾陶出自洪坤福之手,龍虎垛保存極為完整且有落款。
同安宮: 臺南白河南天宮擲筊比賽 冠軍送現金66萬6666元
「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在民國七○年代,多次邀請白礁慈濟宮、青礁慈濟宮、泉州花橋慈濟宮及廈門、泉州、漳州三地吳真人研究會等來臺交流,並參訪保安宮。 保安宮廖董事長接任第六屆會長後,為向白礁慈濟宮祖廟保生大帝稟告並表達崇敬之意,遂於民國九十五年十二月二四日由廖會長武治率團,赴廈門及泉州等地謁祖參香。 本次行程除參拜白礁慈濟宮及青礁慈濟宮之外,亦前往廈門市打鐵街的福壽宮、座落南連溪岸的美仁宮、泉州花橋慈濟宮、泉州天后宮、深滬寶泉庵、及廈門市鼓浪嶼區興賢宮。 民國七十年,本宮為慶祝建宮二百四十年,由張介人主編,《臺北保安宮專誌》問世,本書內容含括有保安宮的創建與沿革發展,並對諸神明奉祀緣起、神明事蹟、古蹟風俗、楹聯、整修記錄等,提供了對本宮理解與研究的第一手資料。
同安宮: 新聞雲APP週週躺著抽
為了增進服務效益,保安宮以內部網路,展開全面電腦化的工作。 八十三年將信徒資料、各種法會、點燈、油香及收據、財務報表等全部納入電腦連線,從新年納入電腦處理,以內部網路資源共享,分層授權方式運作,讓建檔、列印同步作業,首創寺廟經營管理電腦化。 八十八年起為了開擴文化視野,提供民眾無時空導覽服務,保安宮架設完成了「大龍峒保安宮全球資訊網」,設立電子信箱,成為率先進入網際網路的寺廟團體之一。 同安宮 相傳乾隆二十一年(1756),當時大龍峒的先民,前往同安縣白礁鄉慈濟宮,恭迎保生大帝神像來臺奉祀,其中有大尊、小尊各一,以及中壇元帥、黑虎將軍亦各一尊,分乘兩隻帆船來臺。 在啟程之前,曾有約定:先到者稱為「老祖」,後到者稱為「二祖」。
同安宮: 十二婆姐陣
至二○○六年五月,當地管理部門將「青年宮」列為危房,再次被拆除夷為平地,而保生大帝神像被安置於菽莊花園內殘破舊屋的角落,時運造化驟變,令人不勝唏噓。 會長廖武治於此次謁祖參香時,當下建議重建興賢宮,重振保生大帝香火,促進兩岸宗教文化。 民國九十九年十月,臺灣保生大帝信仰總會改選第二屆理監事及理事長,本宮董事長廖武治再次連任第二屆理事長,民國一○六年十月,接任第四屆理事長。 民國九十四年十一月,本宮董事長廖武治獲推舉接任「全國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第六屆會長,執掌全國保生大帝廟宇的事務,此後保安宮與全臺各地保生大帝宮廟的交流日益頻繁。 同安宮2025 保安宮為促進友廟交陪,民國九十年十月廖董事長亦率董監事及誦經生、效勞生等一行六十餘人,前往臺南良皇宮、興濟宮、臺南天壇、南廠保安宮贊經巡禮,亦前往大天后宮、武廟及南鯤鯓代天府、鹿耳門聖母廟等處參訪,以續舊緣。
同安宮: 同安宮的地圖
醮壇的安排:玉皇壇在保安宮殿前、天師壇設於保安宮前殿、北極殿設於辜顯榮別墅、五穀壇設於大稻埕新媽祖宮前、龍王壇設於保安宮前東畔新起店。 另有四副壇:外城隍壇在太平街、福德壇在稻江市場內,觀音壇在城隍廟邊,竈君壇在牛磨車莊福德祠內,此外也有其它個別自願人士設壇共襄盛舉者。 這五天的建醮經費據估計約花了五十萬圓,從保安宮有能力邀結政要、地方士紳名流的參與,同時在一兩個月內,便得以募集如此龐大的經費,當可看出保安宮充沛的人脈與影響力。 大龍峒,原為平埔族凱達格蘭「巴琅泵社」的居住地,「巴琅泵」又名巴浪泵或大浪泵,是據Pourompon的音譯而來。 大浪泵後來稱為「大隆同」,又因文風鼎盛而又名為「大龍峒」。 其地理位置在淡水河與基隆河的交界附近,是現今臺北市的大同區。
同安宮: 臺北市大同區-臺北大龍峒保安宮景點分享
〈考察臺中海線地區媽祖祀神的聯莊信仰圈〉,《2011媽祖國際學術研討會—民俗、觀光與文化資產論文集》。 文化資產個案導覽〈同安寮十二莊迎媽祖〉,2015年8月23日上網。 同安宮 儀式起源於清道光11年(公元1831年),十二莊久旱不雨,同安莊代表提議到鹿港天后宮迎媽祖神像,回來駐駕設壇祈雨。
同安宮: 同安宮同分類的道教推薦公司店家
由此「四十四坎街」之興建,大隆同始有街肆之出現,商業漸趨發達,可說是大龍峒較早發展的商業市街。 大龍峒保安宮,位於臺北市大同區哈密街六十一號,俗稱「大浪泵宮」或「大道公廟」,為國定古蹟。 同安宮 清末派兵駐守臺灣時,臺南守軍營中大鬧疾病,師爺向五福大帝祭拜祈祝,終於將病魔除去,而主帥夫人在病中夢見張部大帝(五福大帝的張大神)會為人形帶藥餵食。
雖然中共一向將政治介入兩岸宗教交流活動,以作為統戰工具,但保安宮還是秉持政教分立,僅止於宗教交流,不涉入任何政治事務。 民國五十六年保安宮後殿安座時,臺南良皇宮、興濟宮、臺南天壇敬獻匾額,亦數次北上至本宮行香。 民國七十年保安宮凌霄寶殿落成,良皇宮致贈精緻神桌及匾額以為道賀。 民國七十二年,本宮修改組織章程,廢除信徒代表大會,並將董事減為十五人,監事減為五人。 民國七十七年十一月,本宮進行後進三樓大雄寶殿及二樓圖書館的規劃設計與施工,董事會成立了委員會,籌劃進行施工事宜,至八十年底完成,於農曆十二月初八日大雄寶殿落成安座,並啟建七天的護國息災梁皇寶懺法會。 民國六十八年,本宮開始在後院興建四層大樓社教館,四樓作為凌霄寶殿,七十三年一月十二日,舉行落成安座三獻禮。
當晚,除了有戲班廟會酬神之外之外,還會擺席宴請各方賓客。 同安寮十二莊迎媽祖是指彰化福興鄉、埔鹽鄉境內12莊在媽祖誕辰前,迎奉鹿港天后宮媽祖至此12莊進行2天1夜繞境,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平安的儀式。 同安宮2025 周邊環境,車程4分鐘即可抵達學區省躬國小,距南寧高中國中部約5分鐘車程,車程3分鐘可達華友聯歡喜公園,距灣裡人工濕地公園約5分鐘車程,生活採買方面,… 保生大帝的信仰傳播到東南亞及日本的時間比臺灣還要早,在十五世紀,馬來西亞麻六甲首任華人甲必丹鄭芳揚創建青雲亭時配祀保生大帝。 此後,保生大帝便陸續被迎請到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等地奉祀。 明代天啟三年(1623),日本三江幫華僑便在剛創建的興福寺中附祀保生大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