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菩薩2025詳細懶人包!專家建議咁做…

能得清淨圓明的光輝,能除無明罣礙的煩惱,要修得無上的功德,方不致沉淪在無邊執著的苦海之中。 《地藏經》融合了地藏菩薩的大悲願和諸佛菩薩的見證,最可貴的是,整部經典皆以白話文來敍述佛陀深入淺出的慈心開示。 以上是對兩位大菩薩一種粗淺的認識。 何以二位菩薩對我們這忍苦世界特別關懷呢?

  • 因此實證自性彌陀——如來藏後,看到一切法都歸如來藏所有;又看到如來藏對一切法,都是平等看待的;那麼每一個人、每一個有情的一切法,自然也都平等了。
  • 八、 知天眼無礙智力──佛天眼是由清淨四大所造成,能見無量無邊世界;凡夫就算有天眼,最多見四天下。
  • 復次地藏:若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能作如是佈施,獲福無量。
  • 大家都直覺到:地藏比丘實為地藏菩薩的化身,是地藏菩薩來中國的應化,所以大家稱之為地藏菩薩,而九華山即成為地藏菩薩應化的道場,成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了。
  • 而我們佈施給佛堂,供養老佛爺,供養三寶,無形中增添的功德不僅僅是化解冤親債主,更是無量功德,解冤釋結的幫助性更大,消除累世業障。
  • 讀經感應強烈,正暗示著冤親債主希望被超拔的強烈願望,也是自己業障深重的表現,我們更應該勇敢精進。
  • 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由於他的大悲願力,為了發起一切菩薩的菩提心,為了安樂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的道業故,仍然示現為菩薩。 你們大家應當常常供養觀世音菩薩,專心稱念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可以得無量的福德,可滅無量的罪業,臨命終後往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觀世音本在多生累劫以前,老早即已成佛,號曰:「正法明如來」。 因為十方三世諸佛菩薩為了普救眾生,向來都是合作無間的,「一佛出世,千佛扶持」。 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們這個忍苦世界的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在印度迦毗羅城降世成佛後,觀世音菩薩,倒駕慈航,又現身為釋迦佛陀的菩薩弟子。

大慈大悲菩薩: 觀世音菩薩名號的由來|觀世音菩薩聖號是什麼?

如果看見眾生種種苦痛,心中就懷著救拔他們出離苦痛的心念。 簡單說就是能設身處地觀一切眾生,猶如自己年幼無依的獨子,而與樂拔苦讓他們都得到安樂。 因為凡夫眾生舉心動念,念念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因此就會有人我的區別。 相對於他人,多少都會潛在著對峙的形勢。 佛教教導要以慈悲來對待一切人,而不說愛。 因為佛教看待愛,就是欣樂厭苦,是有著貪著的負面意涵,是染污的。

因為釋迦佛是不取於相而行大慈大悲,是真真正正的大慈大悲。 最大的慈悲,不是令眾生享受世間樂。 最大的慈悲是令眾生歸信三寶;教他們唸佛求生極樂世界;教他們修六波羅蜜。

大慈大悲菩薩: 大悲咒的由來

六祖壇經雲:「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表佛常在定中。 二乘人入定則不能說法,佛在定中不但能說法,還可以現諸威儀。 佛無住而住,住於實相中,以是故,佛無不定心。 三、 念無失──佛無量劫以來修甚深禪定,心無散亂,亦不著於任何一法,得第一安隱處﹔且一切意業隨智慧起,是故諸佛念無失。 四、 樂說無礙智──佛能隨順一切眾生的根性及其所喜歡聽聞之法而為其演說,圓融無礙,無有疲厭,是為樂說無礙智。 三、 辭無礙智──雖然有名字,有法相,但需要用言辭去解釋令人明白;更要隨順眾生所用的方言去演說,例如:人類的各種方言、龍的語言、天的語言等等。

慈悲喜捨前加個「大」,這便是修成菩薩的關鍵。 缺少個大,則不可能成為偉大的菩薩。 超越時空,沒有設限,就是廣大無邊。 大慈大悲菩薩2025 寶藏佛由此為泯圖授記,改號為普賢。 文殊菩薩是佛教中的智慧擔當,說法之時擅長降伏各種異端邪說,能讓狂妄之人變得謙虛,令未發菩提心之人生起菩提心,並不退轉。

大慈大悲菩薩: 大悲咒資訊

2.紅紙三張橫貼在大門扇上,然後把門打開將鹽米往屋內用力撒進去,把全家撒完畢再入宅,或用烘爐起炎火遶淨全家後,烘爐放神廳中央或神桌下(或客廳中央亦吉)再入宅。 3.家中有供奉神明祖先神牌位者,請於前一天中午點三支香稟報欲於某日某時遷往新宅請神明及祖先暫時退位,等過半支香後即可將神明爐祖先爐及金尊祖先牌位請至普通桌子上。 5.入宅吉日當天不要叫人家來宅中收錢為吉,但可多請些有德者來熱鬧熱鬧旺屋助運,並當天必需拜地基主且逢年過節亦必需拜以助日後之平安順利興旺如意。

大慈大悲菩薩: 世界淨宗

因為無緣慈、無緣悲,沒有慈、沒有悲,所以能攝取一切眾生。 凡是眾生有所念,祂就有所應,不必限制特定的因緣或對象,這叫無緣慈,這纔是大慈悲。 尤其在現前這個動亂不安的時代,我們佛弟子更要以真誠心、清淨心、恭敬心、慈悲心,深信切願,老實唸佛,發心為一切眾生祈求和平安樂。

大慈大悲菩薩: 大悲咒全文概述

若遇善知識,勸令一彈指間,歸依地藏菩薩,是諸眾生,即得解脫三惡道報。 若能志心歸敬及瞻禮讚歎,香華衣服,種種珍寶,或復飲食,如是奉事者。 未來百千萬億劫中,常在諸天受勝妙樂。 若天福盡,下生人間,猶百千劫常為帝王,能憶宿命因果本末。

大慈大悲菩薩: 菩薩行處 – 佛教與拜拜

爾時世尊告定自在王菩薩:諦聽諦聽! 大慈大悲菩薩2025 乃往過去無量阿僧祇那由他不可說劫,爾時有佛,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佛壽命六萬劫。 未出家時為小國王,與一鄰國王為友,同行十善,饒益眾生。 一王發願,早成佛道,當度是輩,令使無餘。

大慈大悲菩薩: 大悲咒參考資料

是國王等,當得三劫為帝釋身,受勝妙樂。 若能以此佈施福利,迴向法界,是大國王等,於十劫中,常為大梵天王。 又於過去有佛出世,號波頭摩勝如來。 若有男子、女人,聞是佛名,歷於耳根,是人當得千返生於六慾天中,何況志心稱念。 我畢是形,念念擁護閻浮眾生,生時死時,俱得安樂。

大慈大悲菩薩: 大悲咒解釋

「知已」,已經知道後,立即捨。 捨去生滅相才見到不生不滅,故云佛是無不知已捨。 佛以智慧照了一切法,知道一切法的生滅相之後才捨,不是糊糊塗塗的捨。 五、 無不定心──定,即一心不亂。 佛證得禪波羅蜜,到實相彼岸,得實相定,不會退、不會失,是名無不定心。

漢傳大悲咒全文有兩個版本,一為唐朝永徽顯慶(約650—660)年間,由伽梵達摩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大悲咒分句成82句。 另一版為不空翻譯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大悲心陀羅尼》,大約是在唐朝天寶到大曆(723—774)年間翻譯。 大慈大悲菩薩2025 不空翻譯版的大悲咒在音譯的漢字選用上和伽梵達摩譯本相當一致,但分句成84句。

大慈大悲菩薩: 大悲咒朗誦

例如舍利弗、目犍連,他們本來是外道首領,後來歸信於佛,並帶領所有弟子於佛法中出家。 當時的國王如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優填王、及無數的婆羅門,都成為佛弟子。 於三寶前修功德,誦經及稱佛名號:憑仗三寶力的加被,使臨命終時得大利益。 《地藏菩薩本願經》說明,人在臨終時境界不好,罪業又重,最容易墮落。 如果本人的父母兄弟姊妹等親屬,為之設福修功德,燃燈造旛,誦經或唸佛菩薩名號,都能令死者離開危險的道路,走向平安的前途。

汝今具大慈悲,憐愍眾生,及天龍八部,聽吾宣說地藏菩薩不思議利益之事。 佛告堅牢地神:汝大神力,諸神少及。 閻浮土地,悉蒙汝護,乃至草木沙石,稻麻竹葦,穀米寶貝,從地而有,皆因汝力。 汝之功德,及以神通,百千倍於常分地神。 若未來世中,有善男子善女人,供養菩薩,及轉讀是經,但依地藏本願經一事修行者。

恆河神不忿,投訴於佛:「畢陵伽婆蹉時常罵我:『小丫頭!斷流!』」佛即時命畢陵伽婆蹉向恆河神懺謝。 畢陵伽婆蹉合掌對河神說:「小丫頭!莫怒!我現在向你懺謝!」當時在場的人都禁不住笑,為何向人懺謝還要罵人。 六、 知種種界智力──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佛都清楚知道。 所謂境界不同,乃指眾生習氣不同。 有人多貪,有人多瞋,有人多愚癡;有人煩惱薄,有人煩惱厚,佛都清楚知道。

造極重惡業的,死後無時間間隔而立刻墮落地獄,而且受苦的時間沒有間斷,所以名無間地獄。 大慈大悲菩薩 若造極重惡業,除非不犯,一旦觸犯,作任何功德懺悔都不得不墮,猶如身患絕症而非死不可。 又在過去久遠劫前,地藏菩薩曾是大長者子。

如幻兩個字很重要,如幻是真實智慧,照見、看破,知道一切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一樣是真的。 理是真的,相是假的;性是真的,事是假的。 對於真假都不執著,都不起心動念,這是真實智慧。 然後曉得真妄一如,真妄不二,這纔是圓滿的覺悟。

如是等輩眾生,各各差別,分身度脫。 爾時百千萬億不可思、不可議、不可量、不可說無量阿僧祇世界,所有地獄處,分身地藏菩薩,俱來集在忉利天宮。 以如來神力故,各以方面,與諸得解脫從業道出者,亦各有千萬億那由他數,共持香華,來供養佛。

大慈大悲菩薩: 因為不知道,所以勇敢

從聞思修入三摩地,聞思修是菩薩三慧,什麼是聞? 聞是接觸,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就用這個字來代表。 大慈大悲菩薩 大慈大悲菩薩 思是明瞭,一接觸就明瞭,用真心,不是妄心。 修是斷惑,也就是一切的障礙煩惱統統不起。 三摩地是得定,入三摩地就是證得金剛三昧。 由此可知,觀世音菩薩是反聞聞自性而成佛的。

註一:持誦《地藏經》時最易召感冤親債主前來聽經,這也正是《地藏經》的靈驗和殊勝之處,持經發聲,正起到為他們開示的作用。 復次地藏:未來世中,有諸國王及婆羅門等,見諸老病及生產婦女,若一念間,具大慈心,佈施醫藥飲食臥具,使令安樂。 如是福利最不思議,一百劫中常為淨居天主,二百劫中常為六慾天主,畢竟成佛,永不墮惡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聞苦聲。 是眾生等,生時死時,自得大利,終不墮惡道。

這就是說佛教認為愛,是使眾生不得出離生死流轉的煩惱,是應該捨離,應該斷除的。 所以佛教中不說:「愛世人、愛眾生」,而說:「慈悲眾生」,就是要與眾生樂、拔眾生苦,讓眾生得到長遠劫的利益安樂;而不是隻給予眼前,或只有一世的短暫安樂。 因此佛道修學,尤其是修大乘佛菩提的菩薩道,就特重「慈悲」。

緣此菩薩,久遠劫來,發大重願,利益眾生,是故汝等,依願流佈。 假令諸識分散,至氣盡者,乃至一日、二日、三日、四日至七日以來。 宿殃重罪,至於五無間罪,永得解脫,所受生處,常知宿命。 何況善男子善女人自書此經或教人書、或自塑畫菩薩形像乃至教人塑畫。 復次普廣:若未來世,有男子女人,久處牀枕,求生求死,了不可得。

在一切菩薩修「六度」萬行時,六度中之佈施即度慳貪,故大勢至菩薩大智之行所至之處,佈施喜捨,利行普濟一切處,智慧光明即普照一切處。 唯有惠施與慈濟,令諸眾生可以逐漸遠離「三塗」惡趣,得到人間的溫暖,天上的光明。 唯有喜捨之道,一切眾生最為歡喜接受。 這位大菩薩,也如觀世音菩薩一樣,神通廣大,應化救世之身,亦無量無邊,以推行其道。 凡此種惠濟之慈光所照之處,即行喜捨佈施者大勢所到之處,故名為「大勢至」。

無毒合掌啟菩薩曰:願聖者卻返本處,無至憂憶悲戀。 悅帝利罪女,生天以來,經今三日。 雲承孝順之子,為母設供修福,佈施覺華定自在王如來塔寺。 非唯菩薩之母,得脫地獄,應是無間罪人,此日悉得受樂,俱同生訖。 時婆羅門女,瞻禮尊容,倍生敬仰。 私自念言:佛名大覺,具一切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