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一句,兩個字而已「三昧」,一切都在裡面。 其它的都是「方便接引」,「三昧」一切都是如實、真實,有那個事,有那個東西在。 「楞伽為究竟」,《楞伽經》看不懂之前,先看《起信論》。 「聖言量」就是聖人所說的,「聖人」就是佛祖,佛祖所說的那個法叫「聖言量」,這是另外一種。 這「聖言量」就是依「現量」而說的,所以「聖言量」是依「現量」而說的。
- 本寺所修之法門,以禪密為主體,而兼容他宗。
- 敝人有感於此,便於昔日閉關後期,發心注出,俾使現代學者皆得易讀易解(且我原本之發心為:「不放過經文中任何一個字,令經文每一個字的意義都能明白呈現、令人解了。」)因此無可諱言,註解的過程頗為辛勤。
- 第五、若不修行便安然無事,一開始修行就出毛病。
- 有「五善根」、還有「三善根」,善根有兩種,一種叫做「五善根」;一種叫做「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癡)。
斷「惡法」跟「不善法」,「惡法」跟「不善法」是不一樣的。 「惡法」是比較不好的,「不善法」是還沒有那麼壞,不過也是不好,斷「惡、不善法」以及種種煩惱叫「能斷」。 「現量境界」就是說,同樣的事情,我去過紐約,對紐約所有的地理、風情、人物都瞭解,這樣叫做「現量境界」,有親身經歷的意思,「現量」就是親身經歷。 「比量」就是(從)種種的言說,譬喻而瞭解,這叫做「比量境界」。 成觀法師2025 換一句話講:現量境界,現量境界就是「證悟」的境界。
成觀法師: 講師介紹 : 成觀法師
衆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爲重要的大經,說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爲過。 本書自初版以來,已歷十六寒暑,承蒙各界垂愛,衷心感激。 成觀法師 如今再次印行第三版,系由大毘盧寺發起(也是第一次由本寺發起,重新打字排版,因為之前沒有電腦檔案),辱蒙十方緇素大德,再次發心贊助、護持,願你我以此佈施無上正法因緣,今生、來世速證無上菩提。 然而如今,成觀法師雖有幾個人幫助編排、打字、校對,但今世只憑一人之力,想將卷帙浩瀚的佛典大部分譯成英文,實在不太可能。 因此他便想到籌建“譯經院”,並且將來成立“譯經研究所”,培育譯經僧才,代代相承,共同來進行佛典的英譯事業,把握住能令佛法廣佈全球的時代契機,接引一切有情,共入無上菩提大道。 「現量」就是說像佛菩薩,佛跟菩薩的境界就是「現前的量」,他已經入了那個境界,叫「現前之量」,叫「現量」。
所以「法」不是自己發明的,那麼一切都如舊,照祖師所傳的這樣傳下去,這就是傳承不斷。 成觀法師 「不得匿其正法」不能夠隱藏「法」,不能隱藏起來。 「若百物不思」如果說什麼都不想,「當令念絕」,「當」就是一定,執著一定要「令」什麼? 令一切的「念頭」都斷絕,這樣子才叫做解脫,這樣子他才說叫做「解脫」,他才叫做清凈,「即是法縛」這樣子就是被「法」、被小法所「縛」。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主要作品
如果真正的「無上禪」的話,在快起來時就知道,現在這貪心快起來。 譬如說,如果看到一個境界就知道說:喔,接下去會起這個貪心出來了。 那如果說看到了起貪心,看到了起貪心,看到的那時不知道接下去會起貪心,但是起的時候馬上就知道,這樣就是「有知有覺」。 起了之後才知道,「後知後覺」。
- 沒想到書因為有人助印的關係完全免費,因此只要貨到付款運費(視書的材積),這實在太划算了,也令末學非常感恩,也暗自心想若法師大作閱後非常歡喜也要來一同共襄盛舉。
- 「邪」是煩惱因,煩惱的因就是「邪」,因為有邪、有邪見或是邪念,所以會起「煩惱」;那「正」呢?
- 就是說如果修行者,能夠得到這兩種「通」,就「如日處虛空」。
- 「發心不染污」,不染自身、不染自心,不污自心、不污自身,不污佛法、不污眾生,這樣。
- 「楞伽為究竟」,《楞伽經》看不懂之前,先看《起信論》。
- 「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如果能夠悟到無念法的人啊,他就萬法都通了,如果能夠悟到無唸的人啊!
由於他們已經應用到些微的第六識,因此外道禪比世間禪要略高一籌,或者說:略深一等。 不過這仍舊不是我們所想要修的禪定,因為我們知道:第六識是依於第七識(我執中心)而作種種了別、判斷,是故這種以我為中心所作之修練,通常也都是如第六識一般,虛誑而又錯謬的。 再說,這種禪定也不夠深入。 有些人的確能攝心專一到令呼吸暫停一段時間,或能讓人活埋幾小時或幾天的地步。 要達到這種境地,確實須要心思極度專一纔行。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六祖法寶壇經義解》附錄——如何習禪
為魔所壞的情況是當你最虛弱、修行現出大漏洞之時,就會為魔所破壞。 而最糟糕的一種則是為魔所用;這指的是魔來附體。 魔來附體的情形又有兩種:①魔在外跟隨你左右。 一旦遭魔入心,則很快便會與魔合而為一,到那時,開口所言皆是魔語,自己即使覺知,也無能為力。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破斥「雙身法」
你如果這一步做不到,一直在外面到處亂走,身體到處亂走,或是心到處亂走,而說「坐禪」那都是白費的,都沒效果,那只是在打廣告而已,所以把這個當作是「前言」,「習禪的前言」。 因為他(屈原)是忠臣,沒有跟其他人交際,沒有跟人家應酬,好好地做自己的官,可是這樣子就不行啊,這樣就沒辦法,行不通呀,所以他就有這個衝突。 道場魔事的第三種現象為道場離散。 因為兩言、鬥亂、不和合,道場自然就會分崩離析。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六祖法寶壇經義解》第20集
這所說的惡業就是殺盜淫妄,要持五戒。 成觀法師 你要做正牌的學佛修行人,因為我們現在是說要修「無上法」的,持五戒是最基本的,五戒的戒條就不能再犯,要修持五戒清凈。 「心自離俗」:雖然身體還在俗家,但「心」不能待在俗家。 這話聽起來倒十分像個公案;你可知道,它的確是個公案!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相關經院
所以一切修行,一切都是為了「三昧」,修行成就的最高的精華是「三昧」。 「若一向執,謂須他善知識,望得解脫者,無有是處」也就是說「自性自見,自性自修,自見自悟」。 「何以故,自心內有知識自悟。若起邪迷,妄念顛倒,外善知識雖有教授,救不可得」是什麼緣故呢?
成觀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
還有知我有忌妒之相現起,忌妒的時候知我在忌妒,這句話是解釋這一句(在忌妒的時候知道我在忌妒)的。 什麼叫做「在忌妒的時候知道我在忌妒」? 成觀法師2025 就是說,我在忌妒的時候知道我的心內有忌妒的相現出來,有忌妒的「心念」現出來,那時候馬上就知道,這樣就叫做「忌妒的時候知我在忌妒」,這種就是所謂的修「無上禪」,「無上禪」。 成觀法師2025 因為不是,就是說,不是隻有打坐纔是禪啦。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
(「隨緣修」就分為。)如果還不能「專修」之前,先「隨緣修」,「隨緣修」就是不管在什麼因緣之下都是這樣做叫「隨緣修」。 (「隨緣修」就分為:)頭一個就是「早晚靜坐」。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2025 早晚,早晚定個功課,靜坐。 第二個、「在日用中攝心」。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人物經歷
現在就是「如理思惟」,就是「參」啦,「大修行的人」就是很有修行的人,叫做「大修行的人」。 (「大修行的人」)會落因果嗎? 他說「不落因果」這樣就墮落,變成狐狸精,他說這句話有什麼過錯呢? 大修行的人他還是在因果裡面,對不對? 百丈禪師跟它說「不昧因果」什麼意思呢?
成觀法師: 大乘百法明門論
成觀法師於1990年前後,於美、臺各地參學藏密、唐密、東密,並於1991年開始,至日本真言宗的總本山、高野山(弘法大師所創之真言宗總本山),修學真言宗密法。 六年之間辛勤往返,終於完成學業,於1996年8月8日入壇受金胎兩部大法傳法灌頂,得阿闍黎位,是為三國傳燈真言宗第五十三世阿闍梨。 空行母,又譯為荼吉尼,吒枳尼等。
不過本經的譯文特別古雅且簡練,更增加學者在理解上的困難。 眾所周知,《楞嚴經》是一部極為重要的大經,説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為過。 《楞伽經》,大家都知道是震旦禪宗初祖達摩祖師傳燈印心的無上寶典,因此是歷代禪者修習如來禪、明心見性的最主要依據之一。 因此歷來習相宗行者都把它列為與《解深密經》一樣的必讀經典之一。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相關經院
所以一般人發生魔障的情況較少,大都是業障較多。 因為沒有幾分道力或修行的人,還用不著魔來壞你,你自己的業障就足夠把你自己障得死死的了。 成觀法師 其四、「心經與禪密修行」,爲闡示如何依於心經而習禪、修密。 蓋心經法門既已爲如來無上法,故爲禪中之無上禪,可知矣。 心經中又爲隱現如來密義,其末復歸於一密咒,故知心經實亦爲如來法身之祕密境界,所謂「密法」是也。 是故依於心經而修,則習禪甚佳,修密亦勝,禪密並修尤勝;此爲即禪即密,即密即禪,別而不別,不別而別,行者心自精進通達而不取著,悉皆成就,疾趨無上菩提,故有斯篇之作。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人物經歷
你說是「結緣」,那你永遠都是在「結緣階段」,你那個佛法是「結緣的佛法」,「結緣」也是「攀緣的佛法」,所以永遠也「不得究竟」。 他人「不得究竟」,你自己也不會「得究竟」,所以這樣就辜負了出家的意義。 這是出家人啦,那在家人,你依此判斷就知道了,也是要自己修「究竟的法」,親近的法,必須不是這些纔行,要不然浮浮沉沉,雖然說是「學佛」,但是也是浮浮沉沉。 「事業」,佛法裡面不用辦什麼事業,只有自利、利他、習戒定慧,就是「事業」,其餘的都不是正業,也不能說是「副業」,那就是不務正業,所以有活動,搖旗吶喊都不對。 譬如說:舉行「佛教徒大團結」,開會、舉旗子,這些都不用,為什麼? 修行,佛教徒大家都修行,就團結了,「於法中團結」了,自然就團結,那如果大家一天到晚在開會,「佛教徒大團結」,不管是臺灣佛教徒或是「世界佛教徒團結」,那個都是有「團」無「結」。
再過來,「貪心的時候知我在生貪心」。 成觀法師 因為貪心的時候,不知道自己在貪心,不只是說在貪心的那一刻不知在貪心,貪心過了之後也不知道自己有貪心,更何況說那個當下,那如果說貪心的時候知道我在貪心,那就是在「當下知道」,貪心完了之後才知道那就量「後知後覺」。 當貪心的當時知道就是「有知有覺」,當貪心完了還不知道就是「不知不覺」,那貪心快現起來的時候就預先知道那叫「先知先覺」。 所以要修到什麼地步,經比這個高一步才對。
重明五陰,同是妄想成就,因果淺深,滅除頓漸,是以戒慧助定而已。 斯經從始暨終,問定三,說定三,助定三,成就首楞嚴王三昧,為終實教意,圓頓法門。 1949年抵香港,重建古剎、印經造像,成立佛教講堂等道場,使佛法大興於香江。
成觀法師: 成觀法師
是因為你以前虧欠他,而你現在得到修行的因緣,很可能就此解脫,於是他就討不到債了,所以趕來障礙你、留難你,讓你跑不掉;就好像快過年的時候,米店、油店、菜市場及雜貨店的人全都來要賬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鬼神障。 其動機與魔障類似,但有差別。 鬼神之類如媽祖、還有什麼公、什麼媽、什麼爺、什麼將軍之類,其實都是欲界中地居天的鬼神,他們雖能飛行,但主要還是棲息於地面上。 講完道場魔事,接著講自修方面發生魔事的現象。
接著某乙便向你深入追問,於是你就乾脆合盤托出;某乙聽了之後勃然大怒,一定要找某甲理論、並要與你對質。 最糟糕的莫過於對質;縱使沒有兩造對質,則心裡也會暗中懷恨,從此雙方不睦,這就是兩言鬥亂。 即使本來沒什麼大不了的事,但由於傳話、撥弄,其中便會橫生許多枝節。 成觀法師2025 所以在道場中應遵守的第一條守則——不傳話。 不代替別人傳話,不當別人的發言人。
我在臺北的道場,有些弟子因皈依比較久,和我比較親近。 其它弟子便由於這種情況,有時會請他們代為向師父稟明某些事情;或於法上有疑問的,也會請他們代向師父請示解決的方法。 那些受委託而當代言人的來找我時,全都被我訓斥一頓。 我都對他們說:同是皈依弟子,有事可以自己來問,不須人代勞。 沒有人有特權,而壟斷接近師父之路。 又修行須是自家的事,於法有疑,須自己問,不能由人代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