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端午節10大優點2025!(持續更新)

甘肅民勤縣一帶端午節蒸一種製成扇子狀的麵食「麵扇子」,據說源於贈扇習俗。 [113][114]在合肥地區端午要喫鱔鱉,叫 「箭桿黃鱔馬蹄鱉」,懷寧一帶要喫用精麵粉和酒釀,放青桐葉或荷葉上,經過發酵後蒸熟的「端午粑」,就是,甜美清香。 和縣一帶把端午節午飯要喝麥酒,喫鰣魚、幹鵝等,稱為「賞午」[104]。 有些地區會有「扒夜龍」的習俗,即在端午節前夜劃龍舟,各地扒夜龍的起源不同,其中廣東惠東七姓村的爬夜龍是為了紀念南宋末年該村村民救宋帝昺有功[80]。

如僱員已按連續性合約受僱滿三個月,便可享有相等於僱員該日正常工資的假日薪酬。 如果僱主要求僱員在法定假日工作,便須在事前至少48小時通知僱員,並在該法定假日前或後60日內安排另定假日給僱員。 如雙方同意,僱主可在法定假日或另定假日的30天內安排代替假日給僱員。 1983年至2010年間,如中秋節翌日為星期日,當日將訂為補假日。 香港端午節 首次發生在1995年9月9日星期六,而最後一次則發生在2009年10月3日星期六。 1983年至2010年間,如農曆年初一、年初二或年初三為星期日,當日將訂為補假日。

香港端午節: 紀念歷史人物

今日善信會以香湯沐浴佛身,寓意以佛祖嘅智能,洗滌污濁,淨化心靈。 同樣蘊藏禪理嘅重有賀誕嘢食蒝荽餅,餅味帶甘苦,寓意人生苦盡甘來。 洪聖爺誕到新界上水、有逾800年歷史嘅河上鄉去,最能夠體驗香港嘅地道鄉村節慶文化。

香港端午節多個地區皆有龍舟賽,包括香港仔、淺水灣、長洲、蒲苔島、南丫島榕樹灣、屯門、沙田城門河、大埔吐露港等,而於每次的龍舟賽前均會舉行「放紙龍」儀式,祈求平安[152]。 1997年,因為6月30日及之前仍是英治時期,所以有英女皇壽辰假期(6月28日和6月30日)。 2007年1月7日,湯恩佳在出席一孔教展覽時再次表示,不少國家地區都已將孔誕定為教師節或慶祝節日(但非法定假期),而該學院亦正推動社會人士把孔誕的農曆日子(農曆八月廿七日)定為公眾假期,倘若建議成功落實,將有助發揚傳統的儒家文化[83]。

香港端午節: 公眾假期與法定假日差別

端午節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由於覆蓋的地域廣闊,演變的歷史漫長,參與的民族及人口眾多,故對於節日的由來及傳說也不盡相同。 綜合各地的傳說,大致可以歸納九種說法,包括祭祀龍圖騰、紀念屈原、蓄蘭沐浴、紀念介子推、勾踐操練水軍、紀念伍子胥、祭祀先祖、紀念曹娥、源於夏至等。 在眾多的傳說中,由於屈原憂國憂民的情懷、正直無邪的操守和開闊浪漫的詩歌對後世的影響巨大,所以自秦漢以來,端午紀念屈原的習俗被大眾普遍接受。 過去潮籍人士由中國內地移居到香港嘅時候帶來咗盂蘭勝會嘅傳統,今日已經有百幾年歷史。 佢哋所辦嘅盂蘭勝會,由農曆七月初一舉行,一直到七月底,活動包括祭祀、燒紙錢、派平安米、福物競投、神功戲演出等。

  • 首次發生在1983年2月12日星期六,而最後一次則發生在2010年2月13日星期六。
  • 然而,這只是一則在中國大陸媒體中被廣為散佈的謠言。
  • 不少愛戴屈原的百姓划船尋人不果,只好向江水中投入米糰,希望保護屈原之身免被魚蝦吞食。
  • 江蘇端午午宴有喫「十三紅」的習俗,即十三種紅色的酒菜,包括四果(櫻桃、紅蘿蔔、紅枇杷、紅黃瓜)、四碟(鹽水大蝦、火腿片、餚蹄、紅黃鹹蛋)、四菜(紅燒黃魚、紅燒獅子頭、紅燒鵝、紅湯下瓢兒粉)和雄黃酒[53][54][7][11]。

又有以紫蘇、菖蒲、木瓜切成茸再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而成的香囊。 市面由五月初一起就有售賣桃、柳、葵花、蒲葉、艾草等植物及包括鍾馗在內的各種神佛像,人們買回家第二天就於門前以五色水團、茶酒供奉神佛,又釘艾人、製作精美的糉子、五色紙錢、青羅製的白舌帖子等在門板或門楣[42][43]。 香港端午節2025 而這天也被視為馬的本命日,馬廄會以五彩為馬裝飾鬃尾和馬具[42]。 除香囊外,人們佩戴的還有驅邪的搐錢和吸汗的蚌粉鈴[44][45]。

香港端午節: 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

安徽端午風俗多種多樣,皖中、皖南、皖西等地在端午前一二天,寺廟僧尼道士要給附近人家送端午符,上面有姜子牙持劍形象和「五月五日午時姜尚在此諸邪迴避」或「太公在此,諸邪迴避」、「飛雄鎮宅」等字句,家家戶戶在端午會把符貼在廚房等屋內牆壁上。 香港端午節2025 徽州巖寺鎮附近,端午節有跳鍾馗的民俗表演來藉此除害降福。 香港端午節2025 舒城一帶端午節流行「喫水果」,當地民諺說:「端午喫個杏,到老不害病;端午喫個桃到老不用愁」。 香港端午節2025 淮北、蚌埠一帶的小孩在端午節要在手腕、腳腕和脖子上「縛花線」,據說可以辟邪、防溺水,屬楚國故地的環巢湖一帶也有躲午習俗,在端午節正午,家家戶戶不舉火,帶着糉子等食品到野外進食。

在香港,假期則是復活節前兩天(星期五、星期六)的耶穌受難節、耶穌受難節翌日,及後一天(星期一)的復活節星期一(復活節補假日)。 本表列出香港的所有公眾假期,其中13天同時是法定假日,則以黃色顯示。 除特別註明外,所有公眾假期如與星期日或其它公眾假期重疊,會於下一個工作日補假。 香港端午節2025 福建福州端午節時,媳婦會以壽衣、鞋襪、團糉、扇子進獻公婆。 香港端午節2025 上杭縣端午的龍舟競渡是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 香港端午節 仙遊縣端午競渡後會弔祭戚繼光,獻紙於虎嘯潭,因為嘉靖年間戚繼光在此溺兵。

香港端午節: 中國大陸

[51] 該月24日及31日再定為額外公眾假期補償,[52] 連同聖誕假期,該月在星期日以外有6日公眾假期,為香港歷史之最。 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期間,香港已經有正式的公眾假期,但是當時香港經濟模式及就業市場的職位分佈,以製造業等藍領職業為主,基於前述的《公眾假期條例》適用範圍問題,大部份香港市民都不能夠享有公眾假期。 2008年5月,立法會議員李卓人提出私人議案,建議把所有公眾假期納入法定假日,雖然出席議員過半數贊成且僅一名議員反對,但在分組點票制度下,仍被否決[3]。 1997年金融風暴後,失業率大幅飆升,部份原本給予公眾假期的僱主,看準僱員求職困難,於是紛紛改為只給予法定假日,以在不加薪的情況下增加僱員的工作時間。 又有端午紀念介子推之俗,流行於山西,《琴操》記載介子推於五月五日抱木焚死,晉文公為了哀悼他,就下令五月五日不得舉火[92]。 近代又因為清末革命烈士秋瑾於五月五日就義,端午節又被賦予紀念秋瑾的意義[93][10]。

香港端午節: 香港節日的演變

不過大家可能不知道,香港是現代國際龍舟競賽的發源地,大力把這項民間節慶發展為國際化的體育盛事,為傳統添上新意。 香港端午節 然而,所有公眾假期(包括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與星期六重疊均無補假的問題,至今仍未有改善。 在英國倫敦、曼徹斯特的唐人街,有由當地華人社團舉辦的陸上龍舟比賽慶祝華人端午節[160],還有舞獅、中國武術、中國舞等中國傳統技藝表演[161]。 臺灣漢人傳統上於端午節清晨會「送蚊」,先燃燒稻梗燻室,然後把楮錢放在路旁,並在門楣上懸蒲艾和插稻草,認為可以避蚊蚋,又會插代表老當益壯的榕樹枝,民間又有「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說法。 [157],學生會送紅包給老師,老師則送學生扇子。 居喪中的家庭不包糉子,而是由親友贈送,稱為「送節」,喪家則以糖為回禮。

香港端午節: 香港公眾假期

除糉子外,臺灣人端午節還會喫桃李、茄子及菜豆,一般認為是代表健康長壽,當地俗話說「食茄喫到會搖,喫豆喫到老老」。 但苗栗客家人則認為李子象徵子孫繁衍和可以預防中暑,喫長豆是因為長豆形狀像蛇,喫了就不會被蛇咬,喫茄子則可預防蚊子咬[註 2]。 糉子方面南北各有特色,而客家人的糉子還分鹼糉及鹹糉。 「鬥石」是一種由兩個村莊相互擲石為戲的傳統活動習俗,原是村內的娛樂活動,後來慢慢發展成東北人過端午節的重要習俗。 此外有些地區是以船去迎神和送瘟,有些是龍舟,也有用普通的船隻用作送瘟,在徽州地區、江西、湖北、福建、安徽祁門和歙縣等地的端午節都有類似習俗[83]。 香港端午節2025 船也不一定由人去劃,有些會用紙紮船,也有以其他物料製成龍舟或普通的船[84][85][86][7]。

香港端午節: 端午節應節食物:糉子

1999年起,新增勞動節及佛誕為公眾假期,同時取消10月2日的國慶日翌日及8月中旬的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公眾假期(除非10月1日與星期日及/或中秋節翌日重疊,則會於10月2日以國慶日翌日名義補假),以保持公眾假期每年17天。 朝鮮半島的端午(英語:Dano 香港端午節2025 (Korean festival))除了驅瘟之外,還是一個慶典,是祭天的時候,民眾共同參與的傳統祭祀活動,祈求豐收。 各地區都把端午節本土化,並以各自的名字稱呼這個慶典,例如:天中節、重午節、端陽、五月節、戌衣日、水瀨日等。 人們會在這天喫車輪餅糕、櫻桃,喝醍醐湯、舉行「端午茶禮」。

香港端午節: 復活節

但基督教媒體《時代論壇》於兩天後則引述基督教協進會指,六大宗教在座談會上並未有正式討論及通過將「孔誕」列作公眾假期之事[82]。 1983年,政府更改了農曆年初一、二、三和中秋節翌日的補假方式,由這年起,這些假日如與星期日重疊,會於該天前,即農曆除夕(農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和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補假。 如前述,這種補假方式,可能造成假期損失,且一直維持了30年,至2013年纔再有更改。

香港端午節: 公眾假期與逢星期六、星期日、其他公眾假期重疊的處理方法

端午節紀念屈原最遲在南朝梁出現,相傳屈原於五月初五投汨羅江自盡,楚人哀悼,就以竹筒貯米投進水中祭屈原[23],唐代沿襲紀念屈原之說,並流傳至今[24],而本來為驅瘟送邪而進行的劃龍舟習俗也加上了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喫掉屈原身體的意義。 端午紀念屈原體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裏對於愛國憂民、清高自守、卓爾不羣的理想人格的追求。 而中國近代以來屢被侵略、被壓迫,社會就格外提倡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民國以來屈原的詩詞一直散見於中小學教科書,端午節紀念屈原的意義在大中華地區也就深入民心。 五四運動之後,端午節、屈原傳說、愛國精神三位一體的組合形態相當長時期一直佔據了主流,中國在抗日戰爭期間開始把端午節定為詩人節也是這種背景下的產物。 而於港澳、臺灣及海外華人地區,則是沿襲南朝以降的思想,把屈原視為歷史上的偉人及悲劇人物來紀念[49][56][20]。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