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一個人想要的東西很多,但需要的東西很少,絕對不可或缺的更少。 二、要詳細考慮自己是否已有相同或類似的物品,以免重複購買的情形發生。 三、避免在百貨公司或商場特價、週年慶等時段去逛街,如果非去不可,則攜帶少量現金,並避免支票或信用卡隨身。 據有關調查顯示,強迫性購物的行為可導致患者陷於經濟拮据,甚至影響婚姻關係。
強迫性購物常常合併其他的精神科疾患,千萬不要一見到瘋狂購物的人就斷定是躁鬱症發作,有許多購物狂的人合併的是憂鬱症或焦慮症。 藥物治療主要以抗憂鬱劑為主,尤其是「血清素回收抑制劑」,對某些強迫性購物有控制效果;除藥物之外,認知行為治療亦具有療效。 強迫性購買常與其他情緒疾患共病,如憂鬱症、焦慮症、物質成癮或其他行為成癮的病人等,也可能出現持續性購買行為;有些人會合併囤積症。
購物狂治療: 提升自尊感
如果你是一個運動迷,之前大概會注意到美國NFL的球場出現一些奇怪的「人」,他們穿著像是工作人員的制服,走來走去的好像在維持球場秩序,但是如果細看,就會發現他們並不是人類——他們的雙耳、頸部、後腦等處,都有非常明顯的機械裝置。 人類和AI之間的關係,也是過往許多著名的科幻電影想要探討的主題。 購物狂治療 購物狂治療 例如史丹利庫柏力克的《2001太空漫遊》,描述了有著超高智慧的電腦HAL 9000,因為無法認同人類的決策,導致它決定啟動「殺死人類」的計畫。 另一方面,史蒂芬史匹柏的電影《A.I.人工智慧》,則給予AI一個情感豐富的形象,機器人小男孩大衛對「母親」的愛和執念,表現出了深深的人性和情感。
最近有研究發現,英國的工作人口中至少有七成處於「長期破產」狀態,許多人都因為日常消費而陷入了信用卡債務。 購物狂治療2025 大多數人購物都是因為物品的價值和效用,而購物強迫症患者購物是為了緩解壓力、得到社會認可,並提升自我形象。 購物狂治療2025 購物狂治療2025 1、購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獨、身心受損或是妄自菲薄的人,企圖依靠瘋狂採購來填補心靈的空虛,而現代的信用卡結算方式更助長了病情的發展,因為患者已不能及時發現錢包早已掏光。
購物狂治療: 生活心理學:為了別人認可,所以成了購物狂?
久而久之,買回家的物品越來越多,被家人或朋友視為為購物狂(shopaholic)。 這個統稱被現代都市人濫用,但又有多少人真正瞭解它實際的意思? 根據Tyagi and Shyam(2019),購物狂現象(shopaholism)指一個人有極大的購物慾(shopping impulse)而該慾望會使一個人感到無比的不安。 所以,他/她會經常衝動性購物(compulsive buying),來排解內心的焦慮和擔憂。 Kraepelin(1915)發現女性比男人出現購物狂的現象更為普及。 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主治醫師鍾安妮指出,強迫性購物尚未納入正式的精神疾病,可歸類在衝動控制疾患,與行為成癮本質上相似。
東華三院委託港大社工系於2008年至2009年進行調查,以問卷訪問了1400多人。 負責研究的大學副教授表示,研究中有6.7%受訪者經測試後,可被界定為「過度消費問題患者」,多達九成有債務問題,當中約兩成的債項高達30萬元或以上,而且他們傾向有較高的借貸額,而逾半數人更會重複借貸。 中大精神科教授指出,「購物狂」屬病態情緒行為,成因不明,但大多與情緒問題有關,患者初嘗大量購物而獲短暫快感後,長期以此減壓或渲泄,最終成為控制不了的習慣。 患者並非全屬富有人士,曾有當文員的「購物狂」欠下20多萬元債而需向心理醫生求助。 有大型研究發現,女性「購物狂」的比例遠高於男性,因市面上不少消費品均以女性為對象,價錢上相對低廉,加上現代女性經濟獨立,消息能力相對提高。 此外,女性患上抑鬱的個案較多,部分抑鬱患者會以不斷購物來渲泄,造成較多女性「購物狂」的現象。
購物狂治療: 購物狂的真實世界:檢視你是否有「強迫性購物障礙」
東華三院社會服務科主任表示,本港近年破產數個案字高企,該機構轄下的健康理財家庭輔導中心,去年就收到約七千宗因欠債而求助的個案,其中17%是由過度消費所致,當中25歲以下的青少年屬高危羣組,因消費過度而求助的個案高達四成。 購物本是開心事,可帶來愉悅感,也是推動我們勤力工作的原動力。 鍾安妮表示,以下量表可供參考,但無法僅依此診斷,醫師須與個案當面會談,澄清對購物的認知、症狀對生活的影響,確認後才能一起找到解決之道。
- 另外認知行為治療也有助改善強迫性購物症,在購物的當下可記錄心情、情緒、想法、購買原因以及好處、壞處等,也認知在此當下並非只有購物可以解決情緒問題等,並試著訓練替代的方法取代購物,如運動、聊天等,達到降低強迫購物的困境。
- 例如,一些準爸爸媽媽提前買好嬰兒的奶瓶、衣服等,能夠幫助他們想像寶寶出生之後的家庭生活的樣子,減輕內心的焦慮感。
- 因此,他們會將消費和他人的尊重感掛鉤,往往會吹噓自己的消費,迫切地與他人分享和炫耀,希望華麗的衣服和首飾能夠得到別人的讚美。
- 這類人會因為售貨員友善及特別的待遇而感到重要,尤其是售貨員能記下自己的名字。
你可能很難相信,對什麼事情都不感興趣的抑鬱病人也會是強迫性購物者。 1997 年法國學者的研究證明,抑鬱症與強迫性購物的共病率非常高,在參與調查的抑鬱症患者中,近三分之一(31.9%)有強迫性購物行為。 有些人會強迫性購物,與自身的童年經歷有關,在幼年的時候,如果遭到父母或他人的漠視,孩子便會轉而尋求替代性的安慰——如玩具、零食等。
購物狂治療: 瘋狂購物症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大多數時候,買東西確實會讓我們的心情變得更好,所以購物本身確實能帶來一定的心理療癒效果,關鍵在於明白自己的心理需求、把握購買行為的程度。 商業廣告上那些笑嘻嘻的面孔、溫情或歡樂的畫面都在傳遞一種信息:購買我們的產品,能夠讓你快樂。 當我們不夠快樂,又無法找到快樂的方法時,看到貨架或網頁上琳瑯滿目的商品的那一刻,你會產生一種錯覺:買下來,我就會快樂。 當然,在購物的狂熱過後,那些焦慮、憤怒、緊張的情緒並沒有真的消失,它們還在那裡,我們可能反而會感到深深的失落、空虛和負罪感,並最終可能引發羞恥感。 心理學界的研究都傾向於將強迫性購物劃分為成癮類(Addiction),有些人形容自己買東西時的感受就像喝酒一樣容易上癮,強迫性購物因此也會被稱為消費成癮(spending addiction)。 你就可以體驗到導演蓋瑞斯所說的:潘朵拉的盒子已經被打開了。
購物狂治療: 負面情緒Bye Bye!3本日本人際心理權威水島廣子好書推介 教你卸下內心重擔
反過來說,也有不少人衝動的購物是因為某些情緒問題,又或是因為腦部內分泌等原因形成的「強迫性購物症」,往往不僅造成生活上的麻煩,也帶來財務上的問題等惡性循環。 購物狂治療 研究表明,當你在一段時間內感到非常孤單空虛時,大型商場裡明亮的燈光、彩色的招牌、歡快的音樂都給人以愉快的刺激。 美國的一項研究還發現,老年人中存在大量通過電視及網絡進行過度消費的情況,這和這一人羣的性質有關:孤獨、無聊,經濟實力相對較強。 他們沒有地方可去,沒有人說話,就待在家裡買了大量無用的東西(即便是在兒女已經給父母購買了充足的生活必需品的情況下)。 尤其疫情的關係,當大家甚少外出時,待在家中百無聊賴,便花多了時間瀏覽各大網路平臺。
購物狂治療: 瘋狂購物症
這就是我們的時代,一個科技快速發展、 AI是最大的驅動力之一的時代。 最值得注意的是,AI已從高深莫測的研究領域,轉變為大家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購物狂治療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購物狂治療: 「強迫性購物」是精神病啊!5個問題測出你是不是購物狂
Bailey(2013)指出,使用零售療法時,並不是價格越高的物品,越能達到療癒的效果。 購物狂治療 人們可以買一些具有放鬆舒緩的小物件,既精美又實用,來幫助自己減壓和調節情緒,如香氛蠟燭、不同口味的茶包、書或者一場電影等等。 在購物之前,為自己準備一個購物清單,在每購買到一樣東西時,就在列表上打鉤(就像任務列表一樣)。 這不僅能夠時刻反覆提醒自己,「哪些是我現在需要的」,還能夠讓人產生一種完成任務的成就感與滿足感(Bailey, 2013)。 對於那些不在清單的東西,努力一件不買,在清單購物完成後儘快地離開商場。
購物狂治療: 瘋狂購物症的病因
月底了,莫名其妙把錢花光的月光族們,正尷尬地等著下一次發薪的日子。 購物狂治療2025 對一些人來說,購物已經不是能夠輕易控制的舉動了,他們把購物當成了一種應對機制,用來緩解焦慮。 這時候,就需要由心理醫師介入,才能阻止瘋狂買買買的行為了。 根據國外的小樣本統計,5%至8%民眾有強迫性購物困擾,部分研究顯示以女性、低收入較多,但並非所有研究都看到這樣的關聯性,可能存有選樣偏差。 此外,近年也觀察到年輕族羣盛行趨勢升高,可能與腦部衝動控制系統尚未發育成熟,或是缺乏其他抒發情緒的替代方式有關,再加上市場行銷手法、消費型態改變,都會影響到此類個案的表現。
購物狂治療: 瘋狂網購希望天天收件開箱
所謂「購物狂」,就是對商品有一種病態的佔有慾,當她們面對琳琅滿目的商品,哪怕是對自己來說毫無用處或者是重複購買的商品,都會不加思索地大掏腰包,甚至一天不買幾樣東西,就覺得堵得慌。 Katy 指,建立社交或個人興趣,有助填補心靈空虛,減低衝動購物意欲。 以Emma 的個案為例,除了鬱躁症外,她也因愛美麗的東西而衝動購物。
購物狂治療: 健康醫療
零售療法(Retail Therapy)就是如此被提出的,它並不是真正的心理治療,而是一種有類似心理治療的作用。 零售療法,指的是人們通過購物來自我調節、釋放壓力、緩解負面情緒等的一種實現自我療癒的方法(Woodruffe, 1997; Kacen, 1998; 購物狂治療 Bailey, 2013)。 胡銘傳醫師說,強迫性購物成因複雜,除憂鬱症、躁鬱症、焦慮症發作外,也有大腦血清素等腦部荷爾蒙失調及個人、家庭、社會等諸多因素造成,民眾如有情緒或精神上的困擾,可求助精神科專科醫師,幫助您解決身心的問題。 因此,有必要讓醫師和其他醫療從業者認識這種成癮症,並開始用認知行為療法等手段幫助患者。 因為只有接受了診斷和治療,越來越多的患病人羣纔有望恢復平衡的生活。
這種匱乏感會持續影響著我們,在成年後同樣要尋求情感的支持。 根據 2015 年發表在 Addiction 雜誌上的一則對涉及 32,000 人的研究數據的分析,發現強迫性購物行為的一般患病率約為 5%,即 20 個人裡就可能有一個購物狂。 說起對購物的癡迷,早在一個世紀以前,德國心理學家 Emil Kraepelin 就提出了 Oniomania(購物癖)的概念,而直到上世紀 90 年代之後,這一現象才真正開始為精神健康領域所研究。 四、讓家人或親近的朋友知道你有購物狂的行為,逛街時如果有購物衝動,可立刻聯絡家人或好友,與他們商量,請他們提供意見。 五、培養有意義的興趣、嗜好,轉移注意力,如看書、運動、聽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