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慧〈敬愛的郎世寧〉是否將開啟她個人新的創作紀元? 明清之際從歐洲遠渡而來的傳教士,只在歷史課本上聊備一格,作者卻以豐富的歷史資料與藝術美學認識,拼湊出他們的樣貌與精神。 郭正偉〈無詩的女人〉獲中和莊散文首獎,以小說的敘事手法,寫出在瑣碎平凡生活中失去詩意與詩感的女人,領悟到生活本身的悲喜與尋常,也就是無字無句的詩。
40年代上海著名女作家,創作擅長心理分析。 1966年定居美國,1995年死於洛杉磯公寓。 神小風以〈親愛的林宥嘉〉得到時報散文評審獎,也將流行文化與創作者的關係緊密連結。 向來呈現出的「一大片」崇拜者,聚焦而清晰起來,成為「一個」崇拜者的自白。 張玲散文 崇拜偶像的幽微、複雜及熱烈,與愛情的差異何在?
張玲散文: 散文:時光清淺,歲月靜好
這就避免了對女性進行一般化的描寫,而進入到更高層次的理性思考層面,使女性心理批判創作達到一個新高峯,從而拓展了女性批判新視野。 張愛玲還能站在凡俗女性的角度來審視女性問題,這一獨特觀察視角的選取,使女性寫作文本空間中的文化意蘊得以彰顯,爲中國女性文學打開了一方新的天地,並對後來的女性文學具有不可忽視的啓迪意義。 1950年7月,張愛玲以“梁京”的名字出席了上海市第一屆文學藝術工作者大會。
- 但文學並不拒絕寂寞,是她告訴歷史,二十世紀的中國文學還存在着不帶多少火焦氣的一角。
- 1915年結婚,1922年遷居天津後,無法容忍丈夫納妾、嫖妓、吸鴉片,在1924年撇下家庭,陪同小姑赴歐洲留學,並改名爲較浪漫的黃逸梵。
- 《多少恨》是中國現代作家張愛玲創作的中篇小說,首次發表於1947年上海《大家》雜誌第二、三期,收入《惘然記》,現收錄於小說集《紅玫瑰與白玫瑰》。
- 在寫彈奏鋼琴時,“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 那年她不過十五六歲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後門口,手扶着桃樹。
曾被胡適稱爲“吳語文學的第一部傑作”,魯迅則曾稱讚它有“平靜而近自然”的風韻。 張愛玲將《海上花列傳》視作《紅樓夢》之後傳統小說的又一座高峯,推崇備至。 爲了去除書中的吳語對白對讀者造成的障礙,她將之盡數譯爲國語,希望能使更多人讀到並重視這部小說。 張玲散文 1943年開始發表作品,代表作有中篇小說《傾城之戀》、《金鎖記》、短篇小說《紅玫瑰與白玫瑰》和散文《燼餘錄》等。 1952年離開上海,1955年到美國,創作英文小說多部。
張玲散文: 人物經歷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枴子賣到他鄉外縣去做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説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想着也許可以用這作爲材料寫篇文章,但是一想到文章,心裏就急起來,聽見隱隱的兩聲雞叫,天快亮了,越急越睡不着。 在黎明的雞啼裏,卻是有去無來,有去無來,悽悽地,急急地,淡了下去,沒有影子黑影子至少還有點顏色。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柺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後來這女子被親眷柺子賣到他鄉外縣去作妾,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經過無數的驚險的風波,老了的時候她還記得從前那一回事,常常說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後門口的桃樹下,那年輕人。
- 1947年2月,張愛玲再度去溫州看望胡蘭成,發現胡蘭成的情人除了周訓德外又有了範秀美。
- 所以在文學界,最典型的反映小市民趣味的是鴛鴦蝴蝶派,可是鴛鴦蝴蝶派從來不說他是小市民。
- 一雙纏足小腳,卻在瑞士阿爾卑斯山滑雪,在地中海游泳。
- 該散文講述了一個女子想等待自己的愛情,卻又幾次三番地被轉賣悲慘故事。
- 他們是軟弱的凡人,不是英雄,但卻是這個時代最廣大的負荷者,在他們日常平庸的生活中,才能把握人生的“生趣”,建立文學真實可信的基礎。
- 張玲(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官員) 張玲是四川省國土資源廳官員,出生於1952年5月,四川省通江縣人,1974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 我想,幾乎每一個藝術創作者,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作品,都會啼笑皆非吧。
張愛玲的文章是寫給男性知識分子看的,所以老婆是人家的好,我就說這文章自己的好。 她一旦用到西方的武器以後,很快又發現西方的這套武器本身也有很多問題。 所以張愛玲的散文既用了西方觀念來觀察中國,同時又解構這些西方的觀念。 說回張愛玲,她的散文沒有那麼多的批判、諷刺,就講實話發議論,也不寫花瓶瓷器,小狗小貓,也很少溫情。 張愛玲倒是寫家庭的事情,可是一點都不溫情。
張玲散文: 散文集一 1940年代
張愛玲第一部完整的長篇小說,同名電視劇由林心如、蔣勤勤等主演也許愛不是熱情,也不是懷念,不過是歲月,年深月久成了生活的一部份。 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着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張愛玲全集04:半生緣(2012年修訂版)》收錄張愛玲的首部長篇小說。 這段遊記張愛玲於1963年寫成英文本A Return To The Frontier,80年代又以中文重寫出《重訪邊城》,是張愛玲生平描寫臺灣的文章。 臺灣和香港,在張愛玲眼中皆屬懸在大陸邊上的“邊城”,而與中國大陸一水之隔的臺灣又和同內地接壤的香港風格完全不同。
張玲散文: 張愛玲人物生平
這篇《談喫與畫餅充飢》,談童年記憶中的食物,談各國的飲食文化,談營養學與餐飲行業的未來趨勢。 儘管較之學術研究報告,愛玲寫得不算深入,卻比論文更具趣味性。 文中巧妙的譬喻,形象的描畫,鮮明的對比,隨意的嘲弄,無處不在。 張玲散文 如寫自己3歲誦詩時的“搖搖擺擺”,聽詩的滿清遺老“滾下來的淚珠”,雖是簡筆勾勒,不事雕琢,但人物形象卻栩栩如生。 張玲散文2025 張玲散文 在寫彈奏鋼琴時,“那八個音符有不同的個性,穿戴了鮮豔的衣帽攜手舞蹈”。 張玲散文2025 一句擬人,將孩童世界豐富的想像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張玲散文: 張愛玲張愛玲故居
我們充滿愛,充滿期待,充滿善良, 不過結果──常常不如人意,甚至曲折離奇。 *本書內文與2015年出版之版本相同,換封新出版,敬請留意。 ◆用直白尖銳的散文剖開創痛,召喚共感女性經驗,犀利刻畫土耳其留學失夢記。 ◆張亦絢&邱常婷專文推薦,V太太、寶島少年兄、王子沃、吳曉樂、林妏霜、林蔚昀、徐珮芬、陳思宏、陳國偉、崔舜華、賀婕、詹閔旭、霧鹿一致推薦。
張玲散文: 文章被以下專欄收錄
分野,不等於分裂,同一個作家,他的人生觀、藝術觀是統一的。 張愛玲的小說的假想讀者偏女性,但是她的散文卻像寫給男人看的。 如果從社會階層來講,小說主要是面對市民大衆,一般的文藝青年。 一代傳奇才女,寫過的作品不多,但部部是經典,不只擁有大批死忠書迷,研究領域更有不少學者,窮盡一生分析他的作品,更有許多不愛看書的人,因張愛玲成為書癡,若你曾看過小說翻拍作品,那麼更該讀一讀他的文字。
張玲散文: 中國最美散文
她的心喜悅而煩惱,彷彿是一隻鴿子時時要想衝破這美麗的山川,飛到無際的天空,那遼遠的、遼遠的去處,或者墜落到海水的極深去處,而在那裏訴說她的祕密。 她所尋覓的是,在世界上有一點頂紅頂紅的紅色,或者是一點頂黑頂黑的黑色,作爲她的皈依。 她以獨特的文字結構— 以低微的姿勢仰視平淡,以高貴的眼神俯視浮華。 成爲這個時代最偉大的“超級女生”;成爲當今文壇裏私下同魯迅相提並論的唯一女性;成爲上個世紀40年代上海那座淪陷區的廢墟上綻開的最美的一朵罌粟花;成爲這個時代女性一味摹仿的對象。
張玲散文: 文化藝術
姑母張茂淵,1902年6月3日生於南京,1912年遷居上海,1924-1928年留學英國,任職於怡和洋行,1942年太平洋戰爭後被裁員,後任職於電臺及大光明戲院翻譯,1979年77歲時結婚。 張玲散文2025 姑父李開第1900年12月生於上海嘉定,畢業於交通大學。 1991年6月13日張茂淵在上海去世,終年90歲,長期居住在黃河路長江公寓305室。 自1938年至1952年,張愛玲一直與張茂淵同住。
張玲散文: 散文:滄海桑田人生路,何處不風景;燈火闌珊紅塵間,隨處是心情
1、張愛玲自傳體長篇小說,瞭解張愛玲,必讀《小團圓》。 2、張愛玲:我寫《小團圓》並不是爲了發泄出氣,我一直認爲最好的材料是你深知的材料。 張玲散文 3、張愛玲:這是一個熱情故事,我想表達出愛情的萬轉千回,完全幻滅了之後也還有點什麼東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