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證只是我空真如,亦名「擇滅無爲」,無爲真如,不墮諸(法)數;以無爲法而有差別,故名三十四心,復分頓漸,種種不同。 《四教義》用「柔順忍」一詞,來標明四善根的忍法位,是借用《維摩經‧法供養品》第十三所云:「聞如是(無生法忍之)法,得柔順忍」句。 我們由上引《四教義》的說明可知,四善根的世間善法,共有九品,暖法有下下、下中、下上三品,頂法有中下、中中二品,忍法有中上、上下、上中三品,世第一法有上上一品。 在「明忍法位」項下,特別標明三品忍法的修證項目及其位次。
漸教指阿含、方等、般若,義兼四教,復未開顯;漸觀亦唯約圓人,解雖已圓,行須次第,如釋禪波羅蜜法門所明是也。 不定教指前四時,亦兼四教,仍未會合;不定觀,亦唯約圓人,解已先圓,隨於何行,或超或次,皆得悟入,如六妙門所明是也。 2.「祕密」與「不定」:依《教觀綱宗釋義》第八條的說明,此處的祕密與不定,具體地說,應雲「祕密不定,顯露不定」,因爲是一音演說法,隨類異聞異解。
- 真諦的理性,具足三千性相,名爲理具;俗諦的事相,顯示三千性相,名爲事造。
- 北側新建一座兩層建築,木製結構,有走廊、欄干、天井,石磚鋪地,兩排房間,寬13米,深8米,現保存較好,傳聞是民國時期茶葉研究機構所建,現有茶農偶住。
- 二中乘辟支佛果,此人根性稍利,逆順觀察十二因緣,斷見思惑,與羅漢同,更侵習氣,故居聲聞上。
- 所謂藏教的究竟即菩提者,是指三乘無學位的聖者。
- 惡念思惟障者,修行人欲修定時,惡念心生,或念欲作十惡、四重、五逆、毀禁、還俗等事,無時暫停,因是障諸禪定,不得開發。
中華佛教文化館創立於西元1955年。 其主要宗旨爲從事佛教教育、文化與社會關懷工作,弘揚正信佛法、漢傳佛教精神。 主要的活動項目則是舉辦各種共修活動,例如地藏法會、千佛懺法會、藥師消災法會、觀音法會等。 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鐘樓落成時,法師們的撞鐘2006年12月23日在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舉行法鼓山鐘樓的落成儀式。 鐘樓上立有“法華鍾”,爲法鼓山之鎮山物。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人之遺志,於1977年老人圓寂後接掌佛門事務。
法鼓山中山精舍: 福州1月22日天氣預報
文殊的標準形象爲乘青獅、持寶劍(有時換為玉如意,表示吉祥),騎獅表威猛,執劍表智慧。 一般在造像中,文殊作爲脅侍位於釋迦佛的左側,與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並稱為華嚴三聖。 此外,謝靈運好以老莊佛教之理入詩,也具有同樣的藝術效果。 法鼓山中山精舍2025 如《過瞿溪山飯僧》《石壁立招提精舍詩》,前者抒寫靈鷲淨土之想和以大乘智慧分別諸法超拔三界之苦,與開頭所寫的瞿溪山幽深清雅意境和僧人們簡樸生活融爲一體;後者中的精舍美景,也與詩人悟道生活相融合。 由於老莊佛教中多有超塵脫俗的人物故事和傳說,謝靈運喜歡引之入詩,從而也給眼前的山水景色,敷上了一層超世的色彩。
例如顧況詩云:「豈知灌頂有醍醐,能使清涼頭不熱。」天台家以醍醐味,喻法華及涅槃時的教法,即在推崇此二經是佛法中的最上乘法。 其次他們又聽到方等經典之中,宣說以圓教彈呵藏、通、別三教的偏僻,以通、別、圓的大乘教斥責三藏小乘教,並且稱歎大乘、褒揚圓教的教法。 就使得這些聲聞大衆,以小乘爲恥而欣慕大乘,自悲原屬於大乘法門中的焦芽敗種。 他們因此接受大乘,雖也都聽到藏通別圓的四教,不過,在骨子裏實得通教大乘的利益,這好象轉酪而成了生酥。 7.「色心等世出世法」:以色心二法,總攝諸法,名義具如《法界次第初門》所說。 三乘佛法的道品次第,無不通過色心二法,方得修證。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五曲溪北玉華峯下,清 潘錦 建。潘錦二十三歲棄官隱居,築室玉華峯下,自題《懷武夷別業二首》表示:“早歲輕榮宦,攜家住武夷。未能舒嘯傲,聊用慰支離。”現在已廢,舊址無存,四至不明。大致位於玉華峯下,隱屏峯兩峯夾峙處。
故云若約顯露邊,雖然四十年未見《法華經》,若約祕密邊,則與法華之理了無障礙。 Na大乘的音譯,《大智度論》卷一百雲:「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爲二種:三藏是聲聞法,摩訶衍是大乘法。」《勝鬘經》雲:「摩訶衍者,出生一切聲聞緣覺、世間出世間善法。」《教觀綱宗》此處的摩訶衍道,應系取自《大智度論》。 法鼓山中山精舍 1.就有一類大根機的衆生,即於此娑婆國土,能親見華藏世界盧舍那佛的實報淨土,永劫常住不滅(〈此見於《法華玄義》卷十下所引《像法決疑經》的內容〉)。 因此可知,《華嚴經》的內容,也通於華嚴時段之後的根機了;即以《華嚴經‧入法界品》而言,亦斷定不僅是在佛初成道三七二十一日之內說出的。 3.「大智度論雲」:由於《大智度論》是《大品般若經》的釋經論,既在此論提及須菩提尊者聽聞《法華經》的例子,可知佛說般若未必是在佛說法華之前了。 涅槃重爲未入實者,廣談常住;又爲末世根鈍,重扶三權。
- 一信心、二念心、三精進心、四慧心、五定心、六不退心、七回向心、八護法心、九戒心、十願心。
- 二十一世紀初,有關部門在原址重建止止庵,有碧霄亭、三清殿、九州亭、醒心橋、洞天門、天師殿、止止洞、財神殿、玉皇閣、息機亭、白玉蟾祖師殿、棲真殿、易經閣、鐘樓、山門等建築,僅保留部分舊址牆基、石階。
- 然若心性闇昧,不能通達如塵如沙的無量法門,不能自在教化衆生,稱爲塵沙惑,故此惑不是謂有惑體多如塵沙之數。
- 《阿含經》的三藏教,只說緣起性空的無常法,未說真實不變的常住法。
- 藏傳咒比漢傳神咒多最後一個音節“地”,被認為是“一切覺者對智慧的體驗”。
天台宗屬於如來藏系統,唯於智者的撰述中,尚未引用《起信論》隨緣不變,不變隨緣的句法,到《十不二門指要鈔》,始見此句子,《教觀綱宗》則亦採用。 屈,故名即字,雖全體是,其迷悟因果之相則各不同,免生增上慢,故名六字。 2.爲革除文字法師及暗證禪師之蔽,世間暗證禪人,不事修行,唯雲即心是佛,不辨階位深淺,多濫上聖,爲救此蔽,故明六位。 另有文字法師,唯守名相,不事實修,並以實證無份,爲此輩人,故名即字,曉以六而復即。 7.「一行一切行」:也是依一境三諦而修,隨觀一境,皆即三諦,隨修一行,即具一切諸行,不動不寂,念念與中道第一義諦相應,故名爲圓行。 6.「一斷一切斷」:既信一境三諦之理,從此進修,便能不斷而斷,斷五住惑,開佛知見,住大涅槃,故名爲圓斷。
法鼓山中山精舍: 文殊菩薩
雕像高16米,寬11米,厚10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老君巖雕座像(堪稱中國之最的泉州老君巖雕像高僅5.1米),堪稱老子天下第一。 位於五曲溪北雲窩,北宋政和五年(1115)官府爲崇安鄉賢江贄所建。 江贄在此講學終老,後江贄堂侄江德修擴建爲淮陽書院。 明朝,陳省於萬曆十一年1583在此處構築幼溪草廬,歷十三年。 嗣後數十年,萬曆四十三年,孝廉肇慶府李時興丁艱歸,於崇禎十三年(1640)在陳省舊業基礎上改建爲枕肱居。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茶洞內、玉華峯下,宋將軍劉衡建,久廢。現在爲一片茶園,遺址已無存片瓦。
例如於不同經典中,凡屬頓大的教法,皆名頓教相;次第修習的教法,皆名漸教相。 化儀的頓、漸、祕密、不定四教,原則上均有教部及教相,唯以祕密教互不相知,祕密咒依四悉檀,不定教及不定益,併入於前四時中,可各隨其時教而分屬於不同的教部及教相,故不予論列。 〔旭師自注雲〕:凡在釋尊一代時教之中,所說生滅四諦、十二緣生、事相的六度等教法,都屬於三乘的權法,一併皆宜收入此漸初部內。 如前文的八教註釋文中所說:「化儀是如來爲了適應各類衆生根器而設的教化軌道」,以其分作四類等次,故稱爲化儀四教。 與化法四教並列,合稱爲八教,加上前面所介紹的五時,總名爲五時八教,即是全部天台教判的綱格。 又有一類衆生,尚不夠聽懂《法華經》的程度,若非自甘退出《法華經》的法席,便是被如來以神力移置他方。
法鼓山中山精舍: 文殊菩薩聖號
年十三,依本籍姜堰觀音庵靜禪和尚出家,字鐙朗,號仁曙,別號東初。 年二十二,於寶華山隆昌寺受具足戒,先後就讀於鎮江竹林佛學院、廈門閩南佛學院,親近太虛大師,繼而參禪於常州天寧寺,經年有省,禪定功夫,植根於此。 師嗣法臨濟,兼承曹洞,戒行嚴謹,威儀具足。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水光石頂,現存部分石砌牆基,無法認出亭址,現沿崖建有欄杆。
又梵網經雲:「吾今來此世界八千返,坐金剛華光王座」等,豈非亦是開跡顯本耶? 復有衆生,應見涅槃而得度者,佛即示入涅槃,故曰:「八相之中,各具八相,不可思議。」且大般涅槃經,追敘阿闍世王懺悔等緣,並非一日一夜中事也。 「醍醐」:此是《涅槃經》中所說,牛乳所成五味之中的最上味,又是藥中的最上藥。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山北彌陀巖東麓,清乾隆七年1742僧雲松建,由佛國寺沿小山徑北行約1公里路,由高星路口南行約2.5公里即到。
仙蹟巖有一石坊爲上下城高總山門,山門北靠絕壁,南臨深淵,扼守在古道上,門內牆體有方形石孔,門額上書“別有天,康熙庚秋三山鄭熿題 學成住持立”,石門橫樑上也刻每字16釐米、13釐米的“別有天”三字。 金谷洞爲武夷山七十二名洞之一,系由金谷巖與希真巖夾峙所形成的峽谷。 從五曲大橋東行轉北不到1.5公里。 因兩巖相峙聳立,巖間夾着狹長的峽谷,優質茶叢在此繁衍生長,茶產豐盛,民財富饒,故稱峽谷爲金谷洞。 明代學者詹繼龍在此構建“雙仁書院”,以紀念先祖詹體仁(南宋名賢)、詹景仁(名天麟,元朝名賢)。 詹繼龍請明代著名學者傅大本爲之撰《雙仁書院記》,並請名流教授子侄紹述理學先人,傳授義理做出貢獻。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一曲溪北大王峯禪巖下,現萬春園內,始建北宋間,何人建無考。萬春庵又名常清庵,歷代有修葺,清代中葉廢棄。現舊址具體地點已無考,建有植物園和管理所,是一處人工旅遊的景點。
若說是從自他共生者,已如前項二心所破,二境亦不成立。 若說無因生者,則亦應於日正當中之時,忽然見到明月在天了。 對此《中論》的四句偈頌,旭師的《釋義》第二十五條,也有詳細的申論。 他說,四句偈頌之中所說自、他、共、離的四性推檢,即通用於化法的四教,但就無生一詞而言,則僅在後三教。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燕子峯北,跨章堂澗“漱石枕流”,上方的石拱橋。
參加法會,關鍵點不是那張牌位,是來自於當下的心念,再加上法會共修的力量、佛菩薩慈悲力的感應。 至於能不能被超度,其實不是那張牌位的形式而已,應該是對佛法有沒有信心。 超度其實是觀唸的轉變,不應執著於形式,真正去瞭解無常與無我,放下執著,這纔是真正的超度。 不拘泥於時代媒材的演變,明白無常的變化,便會知道雲端牌位的實質意義與功效。 佛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 心的方向往正面或負面去思考,得到的成果截然不同。 但有時心要往哪個方向,不是可以自主的; 而且似乎總是重複某種固定模式,無法跳脫。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虎嘯巖東山頂,明代僧元鏡禪師建。清康熙崇安縣令王梓在《天成禪院記》有記載。現山頂已找不到遺址,但在半山道上有一山門及石徹殘牆,門額面上磚雕“半入雲”三字,行楷,每字30cmX30cm。
又有根稍利者,不必具歷五味,或但經四番、三番、二番陶鑄,便得入實。 法鼓山中山精舍2025 法鼓山中山精舍 若於阿含、方等、般若,隨一悟入者,即是祕密、不定二種化儀所攝。 復有衆生,未堪聞法華者,或自甘退席,或移置他方,此則更待涅槃捃拾,或待滅後餘佛,事非一概。 世間另有「醍醐灌頂」的成語,雖未見於佛經,而源出於佛經,喻以智慧之語,發人深省,除人煩惱,予人清涼豁達之感。
其後隨着建設的展開,法鼓山也取法中國古道場,在大殿正下方設一地宮,於1996年舉行奠基大典及地宮安寶儀式,將三百多件臺灣佛教典籍、文物保存於內,並註明在西元三千年時才能開啟,此舉則為臺灣佛教文化傳承寫下歷史新頁。 聖嚴法師承東初老和尚之遺志,於1977年東初老人圓寂後接掌佛教弘化事務。 1989年,聖嚴法師購地創辦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 2006年9月2日,果東法師接任法鼓山第二任方丈住持。
法鼓山中山精舍: 文殊菩薩一字大輪真言
以別登地,乃名爲聖,證道同圓,不復論接。 圓教,成清淨法身,居上上品常寂光淨土,又名上上品實報無障礙淨土,性修不二,理事平等,爲度界外利根菩薩。 法鼓山中山精舍 所謂圓教的分證即佛,其範圍含有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一共四十一個位次,名稱雖與別教的相同,意涵的內容則截然不同。 的無明而言,三藏教的佛位,便劣於圓教的十信位了。 何況藏教的佛位,僅與圓教的第七信位平齊;又何況二乘聲聞及辟支佛,更不及藏教的佛了。 之間,斷盡思惑,故與別教的七住,通教的已辦地、藏教的四果阿羅漢位齊。
1.「法尚無一,云何有四」:依據《釋義》第九條的說明,諸法的寂滅之相,不可用語言宣說,諸法從本以來,是自然寂滅的,相既寂滅,又從何而來的一和四呢? 這就是所謂「識取綱宗,本無實法」。 由於衆生有種種病,須給種種藥,揭其大綱,只有四類,開權顯實,究竟歸一,一爲實,三爲權,權實相對,皆爲不得已而有言。 若論本體,不但不可名四,亦復不可名一,所以說是非權非實。 不是說在權實之外,別有一法名爲非權非實,但以權即實家之權,故即非權;實即爲權家之實,故即非實。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山北龍井坑金雞洞內,屬於古崖居跨構,創建人和創建時間失考。從高星路口南行1.2公里即到金雞洞。巖洞距地面約有70……80米,距頂有40米,牆分石土兩部分,石側爲方石堆牆,留有兩處石門,左側爲泥土夯成,距洞口上沿寬不到一米,幾乎洞口全部封住。
圓教則名爲稱法界性而行的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的每一度中,各各全是法界,具一切法,即空、即假、即中。 如以佈施度而言,稱法界性而行佈施:施爲法界,一切法趣施,是趣不過,是假義;施尚不可得,是空義;何況當有趣及有非趣,是中義。 以此類推六度十度,亦皆稱法界性而行六度十度:六度十度爲法界,一切法趣六度十度,是趣不過,是假義;六度十度尚不可得,是空義;何況當有趣及有非趣,是中義。 圓教,謂圓妙、圓融、圓足、圓頓,故名圓教。
大乘論典及論師之中,則有:1.《大智度論》的「三藏、摩訶衍、顯露、祕密」之分類法。 2.《十住毗婆沙論》有難行道及易行道的分類法。 智光立「心境俱有」之小乘教、「境空心有」之法相大乘教、「心境俱空」之無相大乘教等三時教。 此書所以名爲《天台心鑰》,就是因爲天台學確是漢傳佛教的寶藏,只是被遺忘了。 正如《法華經‧信解品》雲:「今此寶藏自然而至。」又云:「汝等當有如來知見寶藏之分。」〈五百弟子受記品〉再說:「供養諸如來,護持法寶藏。」我身爲漢僧,宜有護持漢傳佛教寶藏的責任。 漢傳佛教的智慧,若以實修的廣大影響而言,當推禪宗爲其巨擘;若以教觀義理的深入影響來說,則舍天台學便不能作第二家想。
法鼓山中山精舍: 位於天遊峯一覽臺後,天遊觀後的胡麻澗第一山石刻處。明天啓間(1621-1627)由葛寅亮創建。祠專祀呂祖純陽,民國時建中正公園時拆毀,僅存一方摩崖石刻,風化嚴重,別無它存。
以此見修二道相加,共成無漏道的三十四心。 由此可以明白,在三藏教的究竟即行位中,菩薩於初阿僧祇劫,相當於聲聞外凡三賢位;至第二阿僧祇劫,方始進入相當於聲聞內凡四善根的暖位;至第三阿僧祇劫滿,才進入相當於聲聞四善根的頂位;更向上去,便是相當於聲聞四善根的忍位。 此忍位,又細分作下中上的三位:百劫修相好業因,是下忍位;由入補處菩薩位至降魔而安坐不動時,是中忍位;次一剎那的無間道,爲上忍位;最後一剎那成等正覺,即相當於聲聞的無學位。 所謂三祇百劫成佛的內容,及其所依的資料,大略如此。 這是從小乘三藏教的立場,所見的釋迦牟尼佛。
此教詮無作四諦,亦詮不思議不生滅十二因緣,亦詮稱性六度十度,亦詮不思議二諦,亦詮圓妙三諦,開示界外利根菩薩,令修一心三觀,圓超二種生死,圓證三德涅槃。 法鼓山中山精舍2025 所謂別教的分證即佛,即是證入十個聖地的聖種性,菩薩歷經觀行位、相似位,修空假二觀,爲方便道,入中道第一義諦觀,初破一分無明惑,初證一分中道理,便是分證即佛位。 此位又分二位,即是十地聖種性,以及距離妙覺佛位尚有一等的等覺性。
十灌頂住,斷界內塵沙,與通佛地齊。 此十住名習種性,(研習空觀。)用從假入空觀,見真諦,開慧眼,成一切智,行三百由旬,證位不退。 觀行即者,一五停心,二別相念,三總相念,外凡資糧位也。 五停心者,一多貪衆生不淨觀,二多瞋衆生慈悲觀,三多散衆生數息觀,四愚癡衆生因緣觀,五多障衆生唸佛觀。 以此五法爲方便,調停其心,令堪修念處,故名停心也。 別相念者,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對治依於五蘊所起四倒也。
法鼓山中山精舍: 鼓山,湧泉寺,摩崖石刻,福州老牌景點
5.亦詮釋圓入別之二諦:圓入別,即是別教被圓教所接。 是以幻有、幻有即空,皆名爲俗諦;不有不空、一切法趣不有不空,名爲真諦。 因爲別教以真諦顯中,中是不有不空的法性而已,現在此處說的法性具一切法、一切法皆趣不有不空,則於不有不空之外,更無一法可得。 7.別教的因依,是以正因佛性的一因,而迥然超出於生死涅槃的二邊之外,故有別於藏通二教之尚不知有正因佛性;也有別於圓教具足三因佛性之正因佛性、緣因佛性、了因佛性。 4.別教所斷之三惑,見思、塵沙、無明,也是次第而斷,故有別於藏通二教的但斷見思惑以及少分的塵沙惑,而又未聞無明惑;也有別於圓教的不斷而斷、圓斷三惑。
法鼓山中山精舍: 法鼓山中山精舍
5.識通塞,以空、假、中的次第三觀爲通,以見思、塵沙、無明的三惑爲塞,位位相傳,輾轉檢點計核,不得稍有疏忽。 法鼓山中山精舍2025 7.「一生補處」:依據《菩薩本業經‧十地品》,是以十地住的第十地住,稱爲補處。 《阿?佛國經》捲上,是以住於兜率天的最後生菩薩,名爲一生補處。
法鼓山中山精舍: 文殊道場
12.「涅槃」:涅槃是佛陀八相成道的最末一相,天台家將佛說法華及涅槃二經合爲一時,《法華經》會三乘盡歸一乘,《涅槃經》扶律談常,攝盡一切衆生,而言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法鼓山中山精舍 因此天台宗所依的第一根本聖典是《法華經》,第二根本聖典即是《涅槃經》。 若就佛身而論,依《法華經‧如來壽量品》說,歷經三祇百劫修行,八相成道的釋迦世尊,是方便示現的近佛、跡佛;本來常住此世間說法而又不能被顛倒衆生見到的,便是遠佛、本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