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化寺6大優勢

成宗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欽奉歸慈化寺主持。 普庵禪師精於梵文,曾以梵文拼音爲咒,人稱之爲《普庵咒》。 因其具有“普安十方,安定叢林”的神力,逢朔望常誦於寺院。 普庵禪師不僅是一位具大神通力的禪者,而且能活用一切上乘密法,故有禪宗的蓮花生大士之稱。

  • 寺中寶塔巍峨,樹木蔥茂,文物薈萃,歷史上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跡。
  • 面南朝北,是智化寺的正殿,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
  • 當時共找到八名,分別是明聲、秀全、增遠、兆禪、緒增、福廣、學禮、本興。
  • 皇慶元年(1312年)三月初二日加封爲“惠慶禪師”。
  • 棍噶扎勒參始終以國家利益爲上,愛國愛教體恤僧衆打擊敵人屢建奇功,無愧於民族英雄。

明初司禮監太監王振於正統八年(1443年)仿唐宋“伽藍七堂”規制而建,初爲家廟,後賜名“報恩智化寺”。 大雄寶殿的左側是友誼佛堂,這裏供奉着1985年由泰國教育部贈送的釋迦牟尼銅像一尊,該佛像高2.6米,重1噸。 六化寺2025 庭園正中,是一個色彩豔麗、蔚爲壯觀的花塔。 花塔是六榕寺院中的舍利塔,是寺中最令人矚目的建築。 民國十年(1921年)起,廣州市政府拆城築路,在六榕寺東闢花塔街(今六榕路),明初所設山門又退縮與天王殿相連。

六化寺: 六化寺

又因其於理、事無礙的境界,觀達自在,故稱觀自在菩薩。 若以此二脅士表法,則文殊師利顯智、慧、證,普賢顯理、定、行,共詮本尊如來理智、定慧、行證的完備圓滿。 文殊菩薩與普賢菩薩爲一對,常侍在釋迦如來的左右,主司智慧。 文殊菩薩頂結五髻,以表大日如來的五種智慧。 手持寶劍代表智慧的鋒利,駕師子代表智慧的威猛。

1913年設承化寺縣佐,1921年置承化縣,解放以後先後改爲阿泰縣、阿勒泰縣,阿勒泰市。 阿勒泰實爲阿爾泰,它的蒙古語和突厥語爲Altay,既是山名又是地名,爲了區分開來,漢語將地名寫作“阿勒泰”而已。 寺廟創始人察罕格根因有功於阿爾泰邊防事務,清廷封之爲呼圖克圖,爲新疆三位活佛之一。 遷至巴音溝時,由兵勇修築寺院,並從塔城額魯特添撥50戶民以供軍需。 寺成後,由綏來縣、庫爾喀喇烏蘇廳每年按季撥發寺僧食糧,直至民國時期亦然。 1939年,廣化寺創辦了廣化佛學院,招收學僧數十人,聘周叔迦、魏善忱、修明、海岑、溥儒等佛教學者任教。

六化寺: 六化寺

經過精心組織施工,舍利塔修葺一新,再現巍峨雄姿。 六化寺 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歷經一百餘年的風雨侵蝕,寺塔樑柱已出現破損。 某日,舍利塔祥光湧現,震驚羊城百姓,信衆蜂擁來觀。

西路相對保留較好,西一路和西二路均有二進院落存留。 中路是全寺主體建築所在,有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藏經閣等;東路是由戒壇、齋堂、學戒堂等建築組成的院落;西路的主要建築有大悲壇、祖堂、法堂、方丈院等。 智化寺坐北朝南,排列布局具有明代特點,在建築風格上,雖經多次翻修,仍保存着宋代嚮明清過渡的明顯特徵,也是北京城內現存最大的明代建築之一,是研究明代建築的重要實例。 寺中原有房數百間,佔地2公頃多,原有中路5進院落,及東跨院後廟和西跨院方丈院。 現中路仍保留山門、鐘鼓樓、智化門、智化殿、萬佛閣和大悲堂等建築,東跨院爲小學所佔用,西跨院爲民居。 1987年,北京市政府對寺院建築進行修繕,1990年,智化寺被北京市文物局定爲私人收藏文物的展覽窗口。

六化寺: 六化寺

經過一個多世紀的歲月洗禮,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後大規模的市政建設,殘存的遺蹟已經模糊不清、所剩無幾。 承化寺有喇嘛廟40間、菩薩廟31間、曼巴廟13間、講經堂3間、住房580間;承化寺由中、左、右三“庫倫”組成,三庫倫在冊僧徒1014人,成爲我國西北一座著名的大剎。 藏傳佛教黃教宣揚輪迴轉世,“衆生皆可成佛”,大衆容易接受,附近的阿勒泰烏梁海部衆都來此寺拜佛。 一時間“家家必備佛像”,日常起居,出外勞作無不求助於佛爺保佑。 從此,承化寺就成了阿爾泰烏梁海蒙古僧衆崇拜的精神殿堂,也是其他民族敬仰的宗教聖地。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成爲北京市佛教活動的重要場所之一。

六化寺: 六化寺

從1933年被戰火燒燬後,承化寺至今連一塊明顯的遺址標誌牌也沒有,幾乎無處可尋,確實叫人心寒。 六化寺 歷史發展是從昨天開始的,它對明天的發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由一個普通寺院發展爲一個現代化城市,這在全國也應該是絕無僅有的,這需要一種精神,需要一種靈魂。 六、到解放後,政務院於1953年批覆承化縣改名爲阿泰縣,1954年2月新疆省政府通知,按發音改稱阿勒泰縣。 地藏菩薩受釋尊囑託,在釋迦佛圓寂之後到彌勒菩薩成佛之間的時代,度化六道衆生的菩薩。 關於地藏菩薩的名義,《地藏十輪經》卷一稱“安忍不動,猶如大地;靜慮深密,猶如祕藏”,故稱地藏。 地藏菩薩的形象,爲內祕菩薩行,外現沙門形,左手持寶珠,右手執錫杖,或坐或立於蓮花上。

六化寺: 六化寺

結合藝僧們在傳授上的封閉特性推斷,從開寺至今智化寺音樂原質沒有變動,因此,智化寺的樂譜已具有500多年的歷史了。 明代初年規定,佛教寺院分爲禪、講、教三類,要求僧衆分別專業修行佛法。 智化寺屬於禪寺,局臨濟宗門下,禪僧地位高於樂僧。 六化寺 經過嚴格訓練的樂僧使智化寺音樂得似較爲完整地流傳到今天。

六化寺: 六化寺

智化寺初期住持皆由禪僧擔任,以後樂僧地位提高,也可擔任住持。 黑色琉璃瓦屋頂,正好與“智化”寺名相對應,前者以風降惡魔,後者以智度化衆生。 這尊觀音銅像與大雄寶殿的三尊大佛像都鑄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 六榕寺花塔塔基是用花崗岩石砌築的九井環基,比較穩固。 民國十年(1921年),市政府拆城築路,在六榕寺東部先後闢建花塔街(今六榕路)和淨慧公園(今廣東迎賓館),以致山門再往後退與天王殿相連,寺院範圍再次縮小,而今佔地面積不足八千平方米。 六化寺2025 塔、殿、堂、樓、閣、廊、舍等建築總面積4350平方米。

六化寺: 六化寺

公元537年(梁大同三年),沙門曇裕法師從扶南(柬埔寨)請得佛陀舍利回廣州,得到梁武帝詔許後,於寶莊嚴寺大殿前修建舍利塔。 後殿供奉觀音大士神像,法相莊嚴,每逢農曆9月19日,此地都舉辦觀音閣廟會,會期五天。 屆時,除毗鄰地區萬載、瀏陽、萍鄉外,還有遠道而來的福建、湖北、江蘇、安徽等地香客來朝,焚香禮拜,貿易交流、熱鬧非凡。

六化寺: 六化寺

光緒二年(1876年),沙俄侵略者波塔寧等非法侵入承化寺,被棍噶扎勒參活佛繳械並驅逐出寺。 六化寺 後沙俄又派侵略軍尋釁,他義正詞嚴當面揭露了侵略者的罪行。 但是,沙俄駐北京公使卻照會清朝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反誣喇嘛百姓屢次欺侮俄國官員,製造了所謂的“承化寺外交事件”,並以拖延歸還伊犁來要挾,要求嚴懲棍噶扎勒參活佛。 軟弱的清廷只好對活佛罰俸一年,隨後又將其調離阿爾泰烏梁海地區。 1952年9月,虛雲法師來京駐錫廣化寺,當時在京的佛教界人士李濟深、葉恭綽、陳銘樞、巨贊及佛教徒紛紛前來參禮這位佛學大師、禪宗高僧,平靜的廣化寺一時稱盛。

六化寺: 六化寺

流傳至今雖歷經五百年,因爲它仍然保存相對完整的明代跡風,堪稱“中國音樂的活化石”。 在智化殿後,是中軸線上最大的建築,殿內供奉如來本尊像,因此得名如來殿;殿爲上下兩層,四面牆壁上除有門窗地方飾滿佛龕,龕內置小漆金佛造像,相傳有九千餘尊,因此又得名萬佛閣。 由於智化寺特殊的歷史背景,其彩繪和雕塑藝術不僅表現出強烈的宗教色彩(如轉輪藏),又帶有濃重的世俗社會氣息。 面南朝北,是智化寺的正殿,相當於一般寺院的大雄寶殿。 殿內正中和兩山以前供有漢白玉石須彌座,中央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兩邊供奉十八羅漢坐像,均爲木質漆金,惜現已無存。 1972年三世佛移往西山大覺寺,亦陳列大雄寶殿內,該殿懸乾隆御筆匾額“無去來處”,細細想來,這或是歷史的巧合,或是乾隆皇帝的靈感,亦或是佛法的無形無際,令人回味無窮。

此外,東北距寺院三公里處之白雲山柯子嶺,尚有一片面積爲4315平方米的祖師墓塔碑,1996年闢建爲墓園。 宋代廣州淨慧寺山門在今中山六路,明初割寺之半爲永豐倉,山門亦在被割之列,洪武八年(1375年)在千佛東重建覺皇殿,改後山門東向。 明洪武六年(1373年),淨慧寺院大半改爲永豐穀倉,洪武八年,住持僧愈堅和尚於塔東改建覺皇殿,自此,山門東向,一塔兩殿的基本格局維持到清初。 六化寺2025 公元1913年(民國二年),鐵禪和尚率四衆弟子迎回僑龕西禪寺達數百年之久的六祖惠能銅像,並修建六祖堂以供奉。

六化寺: 六化寺

公元1086年(宋元佑元年),淨慧寺住持德超和尚發心募資重建舍利塔。 與前任鳳翔郡寶雞縣主簿官、南海人林修居士、本郡信士王衢等,共商重修舍利塔一事。 他們依碑記“方井圓泉、參差倒景”的記載和民間所傳“環列古井九”之說,尋得舊塔基址重建寶塔,當時發掘出梁代建塔所藏的佛舍利,仍舊瘞藏。

六化寺: 六化寺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