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因水土不服、衛生條件不佳導致大量日軍官兵因此而死,因此設立「臺中招魂社」,原位於老松町(今復興路三段舊臺中酒廠附近),後因縱貫鐵道預定通過,明治38年2月移於現址,改為「昭忠碑」,為祭祀領臺後中部地區日人戰死者弔祭的祭拜場所。 建於1908年,為紀念臺灣第四任總督兒玉源太郎對於臺灣的貢獻,因此在砲臺山上立了大理石雕像。 國府接管臺灣後1947年,大理石雕像被拆建為抗日紀念碑。 臺中公園週邊為臺中早期發展地區之一,當時公園內的大土丘為臺中古名「大墩」的發源地(後又稱砲臺山),而日月湖也是綠川流經形成的天然水塘。
- 國府接管臺灣後1947年,大理石雕像被拆建為抗日紀念碑。
- 2019年6月時愛國國小和高醫合作舉辦「高醫小醫師雙語教學體驗營」使學生接觸不同於學校的雙語健康教育課程,並與社區敦親睦鄰,利用放學時間到醫院學習CPR心肺復甦術、血壓測量和傷口照護等課程,冀望能啟發學生學習醫學知識與多元文化語言的樂趣,讓孩子擁有不同於書本、學校及教室的醫學體驗。
- 兩校的共同使命是:使學生能掌握兩文三語、認識資訊科技、具思考能力及創造力;培養學生多智能、多才藝;教導學生關懷別人、樂於服務;使學生自律自信、愛國愛人。
- 臺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臺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 臺灣目前僅有臺北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臺中公園內各存一座。
另一個為1895年時日本攻打臺灣,在此地架設三座大砲以防止臺灣反抗軍,後稱為砲臺山。 臺中神社在1942年遷建到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臺中公園內的縣社臺中神社主體被拆除,在主體處另立兒玉源太郎紀念銅像座,戰後被拆除。 愛國國小2025 1973年,由臺中與日本的獅子會共同捐贈孔子像立於兒玉源太郎基座上。 此碑基座原為臺中建城時,北門外供外江官員死亡時,運棺回鄉前暫停靈柩的厲壇。
愛國國小: 校長、副校長及助理校長列表
臺中神社(縣社):1911年,由臺中廳長枝德二組籌委員會,請名古屋伊藤滿作設計施工建於新高町84番地,即臺中公園北門樓北方,1912年10月27日落成,當時神社建築,有神殿8坪,拜殿15坪;為縣社,祀奉神明為大國魂命、大己貴命、少彥名命及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共四神。 愛國國小 1942年遷至新高町水源地公園內(今臺中市忠烈祠與孔廟),升格為國幣小社,原公園內的神社主體被拆除。 2000年,市政府找回神社的鳥居,補了二根石柱並放倒在遺址原地。 於2006年至2007年左右,現存石砌臺基、銅馬與石獅各兩座、奉獻紀念碑(原為日治時期,園內有為許多設施和植樹而奉獻的紀念碑,原立在各個角落,目前集中保存17座)都是臺中神社的遺跡。 建於1911年,為紀念後藤新平而設立的雕像,位於今兒童園區內。 他輔佐兒玉源太郎完成臺灣西部鐵路的全線貫通,故在臺中公園內設立其銅像紀念。
1898年臺灣總督府臨時土地調查局於大墩土丘上建立臺灣第一個三角點。 1900年臺中市實施市區改正計劃,除將臺中市區街道採棋盤式規劃,並規劃公園設施,最初公園原規劃在今舊臺中車站位址,後因鐵路經過而變更公園位址遷至新高町現址,最初的公園建地有砲臺山(大墩)、臺中省城之北門樓、招忠碑以及週邊墓地與河川地等,其建築經費全由當地官民捐獻。 1903年將車站預定地上的臺中物產陳列館拆遷至臺中公園預定地內,同年10月28日公園落成啟用;1905年將招魂碑(昭忠碑)遷建於此,1907年6月12日在大墩上設置兒玉源太郎壽石像。
愛國國小: 教育處公告
凡遇到國家重要大事,大陸便會自發性禁止發表娛樂相關訊息,面臨前領導人江澤民逝世,串流平臺包括騰訊娛樂、優酷等網站皆變成黑白畫面,首頁也以主旋律影視作品為主。 露天音樂臺:建於1962年,造型如切半的純白色花苞,原是供臺中地區,音樂和戲劇團體公開表演的場所。 後來因成為整頓公園最頭疼的場所,今已拆除改建為廁所。 臺中公園建園之初,從南洋移植了很多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爪哇銀合歡樹有兩棵,一棵在砲臺山上抗日碑旁,有百年歷史;另一棵原在入口處附近網球場旁,已枯死。 砲臺山原是東大墩孤丘,海拔89公尺,為日治時期的臺中市第一高峯(當時北屯、西屯、南屯三區尚未納入臺中市)。 一為清康熙年間,臺灣鎮總兵藍廷珍平朱一貴事件時,於大墩街旁置高點處架設兩門砲,而得砲臺山之名。
初名為「觀月亭」,1948年重新整修後改名「望月亭,2006年公告為歷史建築。亭中有「曲奏迎神」匾額(神是對墳場陰魂的敬稱),是臺灣知縣黃承乙於1891年所題,為臺中公園歷史最久的紀念物。 愛國國小 位於臺中公園之日月湖內,不僅是臺中市市定古蹟,更是臺中市的精神象徵,也是臺中市政府府徽的意象來源。 為雙併式尖頂涼亭,亭子水面下以混凝土柱支撐,平臺以上樑柱以木架為主結構。 愛國國小 愛國國小在高雄市以科學展覽、科學教育與參加發明展聞名,每屆高雄市科展都有奪得獎項,教師陳建良更在2019年獲得25屆科展優良指導教師獎。 2014年12月愛國國小舉辦全國唯一一場的味覺教育課程,邀請來自法國勃艮第的米其林三星主廚Eric Pras,品嘗食材連結家中飲食,並提供經濟弱勢學童特別的味覺體驗機會,啟發學童的好奇心及觀察力,同時對在地食材及飲食文化產生學習動機。 小型動物園區:1917年於公園內的北門樓附近,圍起一座高12尺、佔地6坪多的動物園,並飼養了猴子、蛇、鳥類等動物;是臺中市第一座動物園,更是中部地區首座動物園,因此吸引不少學校的老師帶領學生前來觀看,藉此能認識動物。
愛國國小: 民國時期
六十五年九月遷至大營地(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吳光亮將軍率三營兵士開鑿中部東西橫貫步道紮營地)現址,民國六十八年尚有班級12班,六十八年八月縮減為六班。 二戰後初期的1947年雙十國慶,臺中市政府以國父孫中山塑像取代後藤新平銅像、昭忠碑被改為勝利碑、拆除初代臺中神社建物並增設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池亭更名為中正亭、第一橋改名為中山橋、第二橋改名為中正橋,公園名稱亦改名為「中山公園」。 1949年公園北側被挪建為空軍精武新村,同年7月臺中氣象臺亦遷建至公園北端,1950年空軍在公園內設置幼稚園,1952年中國佈道會透過市長楊基先在公園北側建思恩堂。 1958年改建中正橋,增設望月亭、市府路大門(委託王水河設計,其中的塑像因時任省主席周至柔不喜歡而在10天後被拆除)。
愛國國小: 愛國國小
1978年黨外運動在光復國小外操場發生七二八臺中公園事件。 在2003年,中華基督教會基全小學上午校以基全小學的名義轉為全日制學校,而下午校則合併到新註冊成立的「英華小學」,並遷入深水埗英華街的千禧校舍,稱為小學「復校」。 新的英華小學為獨立於書院的學校,首任小學校長由基全小學下午校校長簡燕玲擔任,舊有的下午校師生及校長亦轉到新的英華小學繼續上課。 日治時期創立之日語講習所(民國二十三年四月)是本校之濫觴,民國三十四年十月改為明德國校(信義國小)分班,三十六年六月獨立。
愛國國小: 英華小學
高雄市立愛國國民小學,簡稱愛國國小,位於臺灣高雄市三民區十全一路1號,於1952年春季,高雄市政府教育科派王明德先生創校,並於同年8月開始招生,校地面積17611平方公尺,現與南投縣立愛國國小結為姊妹學校。 愛國國小 1972年臺灣省立臺中圖書館(建物今臺中市立圖書館精武分館)建於公園北側。 1975年,中日斷交後將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遷往原兒玉源太郎壽像處,神社遺址改立孔子銅像。
愛國國小: 高雄市三民區愛國國民小學
1947年,臺中參議會決議拆除後藤新平銅像,改立國父孫中山銅像。 當時基督教中國佈道會派上海沈保羅牧師來臺設立教會,最初設在日治時期的日本教會聚會(今太平路國語禮拜堂)。 愛國國小 後因人數暴增而另尋場地,於1952年遷建於現址,並經總統蔣中正親題「思恩堂」墨寶,於2月14日舉行獻堂禮拜。 1885年清朝將臺灣設為行省,首任巡撫劉銘傳計畫將省城由彰化縣署遷至大墩,作為臺灣省城,故於1889年派臺灣府臺灣縣知縣黃承乙負責建城以及吳鸞旂擔任財務總管,城垣分為八門、四樓,其中大北門立於今自由路臺中公園入口處附近,名為坎孚門,門上樓名為明遠樓,後因劉銘傳去職而中止建城而荒廢。 臺灣日治時期,臺中因實施「市區改正」計畫,開始拆除城垣城樓以及大量清朝時期官署建築,僅留下大北門上層的明遠樓。 1903年臺中公園落成,當時臺灣地方士紳請願留城門作為紀念,便於10月28日,將門樓移到公園內的砲臺山旁現址。
愛國國小: 江澤民逝世衝擊「全禁娛」! 陸劇陸綜傳停播7天…電視臺急改播愛國劇
2017年6月愛國國小率領師生前往日本大阪、京都與奈良三個城市,進行5天4夜參訪交流活動。 愛國國小2025 愛國國小也請來專業講師,到校內為參與此次活動的師生傳授基礎生活日語、日本文化、風俗、禮儀,讓參訪團師生先對日本有更多的認識。 凡是國家重要大事發生,中國大陸就會主動採取「禁娛」措施,自發性不要發表跟娛樂有關的訊息,這次前領導人江澤民逝世,同樣比照辦理,熱播中的《愛的二八定律》、《點燃我,溫暖你》、《卿卿日常》、《風吹半夏》等戲劇作品,都已經打上從12/1起暫停更新的字樣。
愛國國小: 臺灣冰石壺選手被放鳥 鳳梨豪邁出手!
2019年6月時愛國國小和高醫合作舉辦「高醫小醫師雙語教學體驗營」使學生接觸不同於學校的雙語健康教育課程,並與社區敦親睦鄰,利用放學時間到醫院學習CPR心肺復甦術、血壓測量和傷口照護等課程,冀望能啟發學生學習醫學知識與多元文化語言的樂趣,讓孩子擁有不同於書本、學校及教室的醫學體驗。 目前中國大陸電視臺改播「愛國劇」,線上平臺熱播的戲劇也緊急停播,但沒有公佈復播日期,網路上也傳出,所有綜藝停播7天,值得注意的是,各大社羣平臺,全部變成黑白頁面,部分網友覺得太離譜,「把照片全搞成黑白是什麼意思,陪葬?」。 物產陳列館:1900年臺中縣物產陳列館竣工(今址為舊臺中車站),1903年遷建於砲臺山南側並更名為臺中物產陳列館(今2003年臺灣燈會主燈-吉羊康泰放置處),建築風格採用新古典主義,後曾短暫改名為臺中博物館。 1926年,物產陳列館併入行啟紀念館(今址為自由、中正路口之舊遠東百貨)。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未恢復設置,使得臺中公園內的動物園就此消失。 1984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臺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 臺中市政府警察局第二分局臺中公園派出所:2010年2月10日落成啟用,2014年由駐在所改制為派出所。
本校致力提供一個自由、民主、公義、團結的優良學習環境,提升學生達致「樂善勇敢」的精神,活出校訓「篤信善行」的生命。 愛國國小2025 於1998年,英華書院曾一度獲批東湧17區的一組中、小學靈活式校舍(現靈糧堂怡文中學及靈糧堂秀德小學),當中小學校舍原擬用作復辦此校。 然而,由於東湧東發展前景並不明朗,英華與政府磋商後,決定放棄遷入東湧的計劃。 直至2000年,英華獲批出深水埗現址的校舍,以實施一條龍辦學,英華小學因而得以籌備復辦。 於1963年,英華書院校舍由旺角弼街搬到牛津道,而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小學部因此而停辦,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
愛國國小: 愛國國小
1935年吳東碧將吳氏公館賣給有生意往來的基隆顏家顏欽賢,顏再捐給日治時期的市府作農校用地後改作孔廟用地,但孔廟始終未動工。 國府接管臺灣後,公館就被百餘違建戶佔住,後經臺中市議會審議將公館標售,1983年僅將更樓部份遷建於臺中公園內,公館則於1985年經法院判決強制拆除夷為空地。 臺中公園是臺灣臺中市歷史最悠久的公園,興建於日治時代,佔地約32,889坪(包含日月湖約4,100坪),位於北區新興裏。 英華小學與英華書院具同一願景:「以基督精神,辦全人教育」。 兩校的共同使命是:使學生能掌握兩文三語、認識資訊科技、具思考能力及創造力;培養學生多智能、多才藝;教導學生關懷別人、樂於服務;使學生自律自信、愛國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