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即表示若離開對眾生的慈悲濟度,則一切修行的意義則大打折扣,不能最終成就無上菩提正果。 心經 般若在大般若經中即闡明諸法性與相皆不可得。 《大般若經》中所開示之般若法門是專為已發菩提心之眾菩薩們所宣說的。
) 為《般若經》的重點精髓, 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以及般若思想的精華,又稱《心經》、《般若心經》《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佛說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追求成為菩薩的智慧,就是成為神位的祕訣、是讓自己智慧清明的祕訣、是至高無上、無以倫比的祕訣。 現在開始修行學習心態改變,就能先從化解所有痛苦開始,這是真實存在,不是虛偽的假。 波羅蜜多,簡稱「波羅蜜」,字面一般解釋成「度到成佛免輪迴那一岸(彼岸)」,而我們會輪迴的人世稱「此岸」。
心經: 編按:擁有的時候,我積極努力;沒有的時候,我接受失去。到了這個境界,「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本文摘自《先放手,再放心》一書,作者為吳若權,以下為摘文。)
因有智慧判斷脫離輪迴,所以十二因緣一直到最後的「老死」就都不再出現,也因如來藏永存、靈魂不滅,不會因反覆輪迴不斷發生「老死」無窮無盡。 舍利子,是所有的正法、法則雖不具有形體樣貌、卻真實存在著。 沒有貪嗔癡引發意念生起,就不需要用正法消滅惡念、沒有貪嗔癡等污穢意識及行為,就不需要去清淨、沒有任何慾望增加的念頭產生惡行就不需要去減除。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般若,就是「智慧」,除了具有知識(智慧)之外,還要有判斷是非、化解疑惑、斷除煩惱、通達真理(慧)的能力。
前為無實之體,此為無虛之用;故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你想世上的人,沒一個人沒有罣礙的痛苦,哪一個人能離了佛法,佛法又何曾迷信呢! 以上七句判為證知分,分第六段,要親證才知這個境界,不是靠文字可以得知的。 所以得知的必須要真參實究,從自性上用功,經是不過借來考證罷了。 總之,心通才是最大神通;但心不空就不能通,不通就不能明,不明則一切智慧被無明所覆,不能啓發。 這一分是說心到了真空的境界,自然有許多力量;不是有苦再除,卻使一切苦厄無所依附,根本無苦厄的了。
心經: 心經翻譯白話文
首先來介紹經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我曾經介紹「大般若經要解」,作過很詳細的解釋,可以拿來參考。 在這裡就再介紹一下,「般若」兩個字,一般把它稱為「智慧」,在梵文裡面,並不是恰當的說法,因為「般若」的意涵,是針對智慧的「慧」而說的;為什麼傳統的講經,談般若就是智慧,並沒有人反對它呢? 心經 因為般若的本身是依據知識、經驗而來,也就是說般若的表現,是來自知識、經驗;知識、經驗在梵文中間,叫做「闍那」,「般若」是隨著「闍那」發展出來所表現的力量,或是效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梵文:प्रज्ञापारमिताहृदयसूत्र Prajñāpāramitā Hṛdaya sūtra),簡稱《般若心經》、《心經》,是闡述大乘佛教的空相和般若思想的經典。
- 既不生,即不滅;但現在的假相,卻有個假滅,只是不自滅,如布燒成灰,布不能自燒;不他滅,雖有火燒,終不能離了布;不共滅,不無因滅,都是一個理,可以推想得到的。
- 無無明,亦無無 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 如果知道當時的情景,會對這心經的解讀更有幫助。
- 這部經可以讓學人成就三乘菩提,那就是聲聞菩提、緣覺菩提與佛菩提。
-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共稱為六識,加上六塵六根,稱為十八界,十八界就是眾生,六根在內,六塵在外,中間是六識。
- 生極樂世界也要空五蘊:劫濁就是色蘊,煩惱濁就是想蘊,見濁就是受蘊,眾生濁就是行蘊,命濁就是識蘊,空了五蘊便能到極樂世界見自性彌陀,唯心淨土。
此外一切都同此理,所以心也是無自性,因緣生,無實體,不可得的,所以是性空。 但是有而空,是幻有的,這是性空,和一切一切分不開的;不是心物之外另有個空,也不是這個是空,那個不是空的。 所以說到色,即不能離開空;說到空,就不能離開一切色。 但要認明卻是緣生幻有,又須切實知道這個空是因地本來空,是性空,非眼耳可以見聞,其義實空。 「故說般若波羅密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梵咒本來不許翻譯的,因為怕持的人著瞭解釋,反而添知見,心亂了。
心經: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五蘊皆空」在個人修身方面,是說五蘊(色、受、想、行、識)的構成要素,其實並非恆久的存在,變換相對關係之後,所覺知到的狀態就改變了。 它有沒有這麼神奇我不知道,可是藉由讀念、背誦或吟唱,把心念專注在某事某物上,原本就有凝神聚氣的功效,至少可以不再讓思緒隨境飛舞,妄念叢生,是個很好的正念靜心方式。 一個人開始修煉心經之後,會有一種胸襟開闊的思想。 所謂 有容乃大,無欲則剛 ,一個人能容人容物,纔可以做大事業。
心經: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 亦復如是
若沒有慈悲心,一切聰明才智都是空談,甚至只是成就事業的工具,最後還可能敗壞人生。 本意是好,可是告訴人家「什麼地方不好」,這叫「自心分別」,這種「自心分別」在對方的感受--是好意,可是對方並不知道內心所具備的好意,而講出來的不好,對方卻很容易理解。 看由自己到對方,對方聽到的是不好,可是講的人內心的出發點是好,這就是沒有辦法讓所講的話,使別人能夠跟你起共嗚,能夠相應,所以還是一種心的分別。 「好」究竟對人來說,是幫助還是傷害? 當然以人來講,「好」當然是幫助,不會是傷害;可是如果以《心經》的「心」字來看,既然心是有所分別,而有的時候「好」卻不一定是「好」;問題在哪裹?
心經: 經典研究
【自在】是無可無不可的自在,不是自由。 自由是不肯受拘束的,但環境不如你的意思,便苦了。 獨有自在,是到處能安,自然地不受環境所困,一切好壞隨緣;樂亦不喜,苦亦不惱,知道他是本來空,自己有主宰的。 心經 【波羅】 此言彼岸;因為有個度字,所以假定一條生死河,眾生在苦惱的此岸,要度過到清淨的彼岸,用來比喻,不是真有此岸彼岸。 凡人要度苦厄,了生死,成大覺,非從自心下手不可。
心經: 「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心經,是佛教大乘教典中,一部文字最短少,詮理最深奧微. … 【瑪法達】2019年度12星座大預言(完整版. 當大弟子舍利弗,向觀世音菩薩請問般若法門時,菩薩便以親身所證答之。 「色不異空」就是說萬法因緣所生,其性本空;「空不異色」就是說,其性雖空,而不礙因緣和合,生起萬法。
心經: 周公解夢大全查詢 > 宗教信仰 > 佛教 >
這貪、嗔、癡三毒,都由六根六塵六識而起,只一空字可以化除一切煩惱罣礙。 化除了,當下即是菩提;所以煩惱菩提,同是這個東西。 「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既明白了空的道理,那麼空之中還有什麼實體可得呢? 心經 然而人既有此幻身,自有幻心作用,不能斷滅;佛菩薩也要用以度眾生,救世間無量苦,我人正要用此以開般若,了生死,出叄界,不過聖人明白本來空,所以無法執;眾生迷了,遂生顛倒,這是眾生的大罣礙。 心經 因為地獄眾生,罣礙在具足多分貪瞋癡,鬼道罣礙於多分的貪,畜道罣礙於多分的癡,魔首罣礙於多分的瞋,人道罣礙於半分的貪瞋癡,天道罣礙於少分的貪。
心經: 心經注音
使我們可以因為接受佛法的薰陶及心境上的放鬆,而達到心緒穩定的效果。 迴向就如同鏡子照射物品一般,若我們的心如同光亮的鏡子時,我們所能迴向的功德力自然較具足。 但我們的心其實就如同古時霧面銅鏡,故我們能迴向的功德力自然有限。
心經: Tags: 達賴喇嘛談心經 手抄靜心版 經題 藏譯本 薄伽梵 智慧到彼岸 上師 我慢 西藏 法座 佛法 釋迦牟尼佛 護法神 More…
果然一星期後,菩薩透過朋友Peter送我一本「圖解心經」的書,裡面把歷史上翻譯心經的七種中文版本及國外英文版本全都附上。 心經2025 中文版本除了鳩摩羅什跟玄奘兩位大師直接說重點的略本外,其他五位佛教大師都把發生時的人事時地物一併翻譯(廣本)。 看完所有的翻譯,瞭解當時狀況,才知菩薩教我這個解讀之用意。 那本圖解心經資料查找完整,但是白話解讀只能用「悽慘」來形容,完全以站在「人類」的自我觀點去解讀,根本就沒以「菩薩」的立場角度去看懂「空」,更別說看透心經之意了。 如果您以前看心經的翻譯跟我這翻譯差很多,那可以考慮這個翻譯再去重新思考哪個翻譯讓您比較清楚瞭解菩薩的心態,就像我們找名人演講,要聽的是他的成功經歷一樣。 這只是心法,要成為菩薩,在北傳佛教中,行為是要做到「六度波羅蜜」–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
若有女人,設欲求男,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設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友——於求男求女得自在。 大悲懺內,觀音菩薩雲:“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消滅,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我若向修羅,噁心自調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觀音菩薩觀心,於一切法得自在,故名觀自在。 華嚴經雲:“十方諸如來,同共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2010年9月12日 — 佛說聖佛母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西天譯經三藏朝奉大夫試光祿卿傳法大師賜紫臣施護奉詔譯) 如是我聞。 以上是顯說般若,這是密說般若,以咒總結全文。
心經: 【心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解析 白話文註釋
既然當體即空,所以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六塵都沒有。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十八界也沒有。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十二因緣只是一個虛幻的過程,菩薩不觀十二因緣,無須分析,般若觀照下,當體是空。 聽、記、想,慢慢在原本心態的表層累積成一層原無的覆蓋層,這六塵就構成了心垢,逐漸掩蓋、埋沒了原本的自我──真實的本心。 觀自在菩薩,用自覺觀察,藉甚深般若波羅蜜的行證,所發露的智能解脫心態,照見了五蘊皆空──一塵不立。
這並不是對上師的個人禮敬,而是禮敬上師所代表的教法。 覺悟圓滿的佛陀,超越所有的限制和煩惱,圓滿了所有層次的成就,本身就是般若波羅蜜的示現。 般若波羅蜜,具體表現在滅諦(止苦) 和道諦(將苦因中止)。 在《心經》藏譯本當中,譯者皈敬薄伽梵母——智慧到彼岸。 此經譯出後的一段時間,西藏譯經發展出一個由王室制定的傳統,讓譯者在每部經的經首,選擇使用不同的皈敬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