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華南雙簷歇山型式,建築格局為兩進兩殿三門,正殿主祀玄天上帝,陪祀觀音佛祖、中壇元帥、五穀先帝、池府千歲、康元帥、趙元帥、白元帥;左龕奉祀註生娘娘,右龕祭祀福德正神,左側安奉太歲光明燈,右側祭祀五營兵將。 本廟自建已逾三百年,住民達三仟七百餘戶,前面高樓矗立,廟貌相對矮小,信徒激增,膜拜者日眾深感廟殿狹隘,協議改建為現代化三層樓殿以謝神佑。 於民國七十二年(西元一九八三年)歲次癸亥年六月十六日(農曆五月六日)吉時開工.
- 本廟另有一特色是色彩,由於玄天上帝是北方之神,此方屬黑色,故廟門、旗幟、柱子皆為黑色。
- 當廟門關起,你會發現雙龍環拱著一顆金色的龍珠,在雲霧之間翻騰著。
- 根據《臺灣縣志》(1720年)的記載,標為「偽時建」的道教廟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佔四分之一以上。
- 相傳道光3年七月一場大風雨、因河道改變、沖斷龍脈,使府城龍局改變,正是府城由盛轉衰的肇始、之後「形法家」從新審視府城地理發現七處丘地相連後形狀就像是一隻展翅的鳳凰、因此府城早期又稱「鳳凰城」。
- 現今的北極殿位在臺南市區最高點,坐南朝北,三開間,與過去規模相去不遠。
- 舉凡廟門、柱子、隔扇等都屬於黑色,就供桌上的令旗都屬於黑色,配上一把七星劍,顯現了上帝公不凡的神威。
那是因為玄天上帝為統理北方的道教神祇,而北方屬水,又屬黑色,因此奉祀玄天上帝的廟就稱作北極殿了;也因為這樣,鷲嶺北極殿的一大特色便是不同於一般採以橘紅色調為主的廟宇,而是以黑色(玄色)為大宗,舉凡大柱、大門、護定、雲遮等均是黑色。 因玄天上帝是北方之神,而北方玄武在五行中屬水色黑,北極殿正殿及三穿殿柱子全用黑色,整體呈現黑色與金色調搭配,極為莊嚴沉穩。 北極殿2025 北極殿 北極殿興建於明永曆25年(西元1672年,清康熙11年),是有「臺南第一街」之稱的民權路上的第一座廟宇、有帽街、竹仔街、坊橋頭街、草花街、鞋街、武館街與打鐵街等環繞其左右是府城繁華地帶、為境主大廟、各地進香不斷、香火鼎盛。 玉井北極殿的中門門神為秦叔寶與尉遲恭,次間為三十六官將,又稱三十六天罡神,為玄天上帝的部將。
北極殿: 府城鷲嶺北極殿主祀神明玄天上帝介紹
浯坑或名吳坑,北臨海灣,往日是一個濱海的聚落,村旁就有鹽田,近百年來,由於泥砂淤積,進水漸少,鹽場早廢。 村內的北極殿始建於清光緒年間,奉玄天上帝為境主,右龕主奉觀世音菩薩,左龕奉恩主公與恩主娘,與官澳龍鳳宮有聯鄉之誼。 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每年農曆 3 月 3 日玄天上帝聖誕正日,廟方都會舉辦遶境慶典,範圍主要以大德村為主。 遶境活動為期 1 天,因此活動當天一早就必須要完成淨轎、神尊上轎、起轎等儀式,接著便會有陸陸續續的友宮陣頭前來贊助。 配合著時間的安排,廟方會於遶境路程中於某處廟內享用午餐。 整個活動由於在村內進行,因此沿途都以步行遶境,欲使玄天上帝能賜福於百姓,待回廟安座後,廟內會辦桌感謝所有陣頭辛苦的參與,並且準備康樂晚會供大家欣賞,活動當天相當熱鬧。
內藏「藍木製銅鑄宣爐」,造型作三片蓮瓣狀,刻有「大正壬戌年孟秋鑄」、「爐下弟子藍木敬獻」及「辛酉澎湖藍木工場製」等落款,於2018年9月3日經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公告為「生活及儀禮器物」類別的「古物」。 明寧靖王所書「威靈赫奕」木匾一方,落款於明永曆23年,是目前臺灣最古老的匾額,也是唯一存世的明代古匾。 根據傳說於公元1871年 柯象 先生在臺南店仔口(今白河鎮) ,經過一間民宅發生火災,柯象衝入室內欲救人,只發現一尊佛像—玄天上帝金尊將其救出。 當晚玄天上帝託夢和柯象說:「今天你救吾一時,吾要渡你一世,兩條路給你選擇,第一、吾要賜你一世人榮華富貴,第二、吾要賜你得吾的萬年香煙」,玄天上帝諭示將吾的的金身往北行,找玄天上帝要發揮的地理。 玄天上帝神威顯赫,虔誠香客終年絡繹不絕均霑玄天上帝庇佑,每年農曆三月初一日至初五日為慶祝玄天上帝聖誕演戲酬神,農曆三月三日舉辦祝壽大典,每逢虎年、蛇年、猴年、豬年、舉行神輿遶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北極殿: 廟宇公告
民國四十年(西元一九五一年)歲次辛卯年正月,武承恩六姓財產管理會為增廟貌觀瞻,特籌鉅資重修屋頂,富麗堂皇,名聞遐邇。 民國六十九年(西元一九八○年)歲次庚申年一月一日下營武承恩六姓財產管理會改組下營上帝廟管理委員會。 北極殿是少數興建於鄭氏時期的廟宇,歷史悠久,創建已經將近了三百五十年。 登錄種類:寺廟詳細登錄資料府城中和境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又稱臺南北極殿,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昔日府城海拔最高之鷲嶺,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是一間明鄭時期就已建立的古廟。 過去稱為「上帝廟」、「臺南上帝公廟」、「真武廟」、「元帝廟」,其別名「大上帝廟」是與位於赤崁樓附近的「小上帝廟」開基靈祐宮相對而來。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 該口古井深約一丈五,挖出時井內係被砂石填滿,工人清理後立即冒出泉水,水質相當清澈。
- 正殿上方高懸大明寧靖王朱術桂在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9年)所御書之「威靈赫奕」匾,是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亦是歷史最悠久的古匾,日治時期結束時一度差點遭日本人帶走。
- 另外根據廟中道光十七年(1837年)的古爐與古鐘,可推測該次重修應該是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九月完成,蔡日進才獻石香爐,吳尚新等人才獻古鐘以慶賀落成。
- 日據時期,因嵌腳莊人口日漸減少,幾近廢莊,廟堂也疏於管理,又逢日本皇民化運動除神,莊民張崇達挖掘土坑鋪草掩護玄天上帝,才使金尊不被燒毀。
- 本廟肇基至今,已有三百一十二年,前殿主祀神明為北極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祖),後殿二樓奉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及南、北斗星君;後殿一樓奉祀觀音佛祖、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文昌帝君、文財財神及六十太歲星君;為南保裏、南興裏、六甲裏、歸南里五千多戶信徒所敬奉。
- 於1979年公告為二級古蹟,現升格為文化部所轄國定古蹟。
- 這麼重要的信仰中心,則選在當時地勢最高的地方「鷲嶺」來建廟。
公元1892年本莊人士 張文修 先生發起建立廟宇,主祀玄天上帝和柯象佛像,合祀於此,廟號玄天上帝廟,其後因地震破損,日本人統治時被拆毀,於1947年由村長張春盛發起重建,至1967年更名為北極殿。 根據《臺灣縣志》(1720年)的記載,標為「偽時建」的道教廟宇有26所,其中有7所供奉玄天上帝,佔四分之一以上。 這七座廟宇分別是東安坊大上帝廟、鎮北坊小上帝廟、永康裏洲仔網寮上帝廟(已不存)、武定裏上帝廟、廣儲東裏上帝廟、仁和裏下灣上帝廟、崇德里上帝廟。
北極殿: 臺灣首廟天壇「天公廟」
該事由當時縣議員劉邦詩先生【現任溪口鄉長】知悉,乃主動問廟方興建水池的工程,且樂意捐奉,不必廟方出錢。 該口古井深約一丈五,挖出時井內係被砂石填滿,工人清理後立即冒出泉水,水質相當清澈。 該口古井是以石頭打成磚塊堆砌而成,極具歷史價值【距今二百五十五年】,並利用該口水井泉水,從事山水造景的水池,而增加廟庭景觀。 在玄天上帝神龕上方,掛著一匾額,寫著「威靈赫奕」,這可是全臺灣最早,也是唯一一個留下來的明代匾額。
北極殿: 臺南美食情報
面寬窄,但縱深長,像傳統漢人店屋,因此說是店屋廟宇形式。 因玄天上帝屬北方之神,依據五行之說,北方代表顏色為黑色,所以從旗幟、殿柱、甚至廟門都以黑色為主。 北極殿2025 北極殿位於當時的臺灣府(臺南)城區「府城七丘」之一的鷲嶺,是城內地勢最高處之一,更顯廟宇的壯觀魏峨。
北極殿: 臺南熱門活動推薦
至乾隆5年嵌腳莊耆老韓宏揚倡議醵金重建,嘉慶年間,總代林馬力倡議鳩資修建,至光緒2年(1876)地方士紳再度捐款重建。 據臺灣縣志載,歸仁南里上帝廟,亦就是現在歸仁區北極殿,於康熙四十六年(西元一七O七年)鄉人同建。 輾轉八十餘年,殿身斑駁頹敝,衰態呈露,仍於乾隆五十六年(西元一七九一年)重建。
北極殿: 文化園區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IE6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北極殿2025 V → X → 最大較大中較小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而IE7或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 (-)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鐘身上則刻了祈福文字,如:五穀豐登、風調雨順等,希望這些心願可以藉著鐘聲傳遍四方。 加入收藏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註:石萬壽〈臺灣府城的城防〉認為大西門南北由三協境與七合境防守,但謝奇峯《臺南府城聯境組織研究》指出舊籍並未明載大西門南北段對應的境名、七合境實指普濟殿的七角頭、三協境是二戰後與四聯境一同出現,且不包括風神廟。 〈上帝廟店屋地租碑記〉提到兩人是「陰私請餉」來蓋屋的,卓克華推測兩人可能是班兵,如此一來可能在康雍年間桐山營班兵在臺已經把大上帝廟當成待渡之所。
北極殿: 認識臺南最古老的廟宇之一 – 府城鷲嶺北極殿大上帝廟歷史文物
臺南北極殿俗稱大上帝廟,創建於明永曆年間,位於當時的府治東安坊赤嵌街,本廟位於鷲領北坡,面臨臺灣最早市街,為大西門往大東門必經之要道,俯瞰德慶溪,與尖山相對。 地勢甚高,為往昔來臺登岸須翻越的第一個山頭,古諺有「上帝廟埁漧,水仙宮簷前」之語。 清廷治臺之初,十字街東西發展較南北為快速,是時大井頭街已向東經大街越過鷲嶺,在鷲嶺東形成嶺後街。 康熙末年,北極殿前街道,在大井頭街與嶺後街之間,又形成帽街、竹仔街、枋橋頭街。 乾隆初,北極殿前的一段街道改稱為上帝廟街,表示廟與市街已經結合在一起;其後又有新街名不斷產生,如花街(後稱草花街)、鞋街、武館街。
北極殿: 導覽選單
前殿內以及拜庭前天井牆面上一共嵌有9方石碑,包括廟產地租碑記、示禁碑記、重修碑記等,其中與清兵桐山營訂立的道光18年(公元1838年)的「大上帝廟四條街桐山營公眾合約」最是特別,別具歷史意義。 正殿後方地藏王神龕旁有1口道光年間鑄造之古鐘,是府城富有的鹽商吳尚新等人特別遠赴江蘇姑蘇鑄造。 其上除刻有祝賀的銘文,也刻有奉獻者名錄以及瑞獸「蒲牢」。 北極、玄天皆指方位之北方,東方甲 乙(木)屬青龍,南方丙丁(火)屬 朱雀,西方庚辛(金)屬白虎,北方 壬癸(水)屬玄武(龜蛇),玄武是 對北斗七星的尊稱,玄天上帝是對其 神格化的名諱。 在明永曆二十三年(西元1663年)將原本為醫館的此處改建為廟。
昭和二年(1927年),當時董事以舊有規制狹小,乃增建川亭、鐘鼓樓於殿內立碑謹記。 大正十年(1921年)受「一新社」影響,開辦鸞堂「聿新社寶善堂」。 民國58年(1969年),北極殿降壇神諭指示,澎湖三官殿由是開辦鸞堂「自新社三善堂」。 ),舊稱真武殿、上帝廟,主祀北極真武上帝,澎湖四大古廟之一,和南甲海靈殿、北甲北辰宮並列馬公市區三大甲頭廟之一,更是唯一見載於清代地方誌之中的甲頭廟(角頭廟)。 於宋朝因避諱真宗玄休、玄侃之名, 改名為真武大帝、帝爺公。
北極殿: 建築與文物
紅臉黑鬍鬚,身穿藍袍寶甲的是康元帥;黑臉黑鬍鬚,身著灰袍戰甲的是趙元帥;粉面黑鬍鬚,身穿紫袍戰甲的是高元帥;青面紅鬍鬚,身著青袍金甲的是殷元帥(也有人說是溫元帥)。 仔細看,每一位元帥從面容、服裝、武器、鞋子、飄帶、旗子的形式和配色都不同,畫師的腦袋裡就像內建美編軟體,照顧著每個細節。 在高溫高濕,常有蟲蟻侵擾的臺南,泥塑神像不容易保存,但這尊玄天上帝像卻罕見的留存了超過三百年,民間相傳神像下方有一口古井,可以藉由水氣升降來調節神像的含水量,避免神像龜裂。 註:龕(ㄎㄢ)圖說:正殿「 玄天上帝」神像藝品導覽:正殿 威靈赫奕匾額鑑賞重點:全臺最早的匾額在玄天上帝神龕上方,掛著一匾額,寫著「威靈赫奕」,這可是全臺灣最早,也是唯一一個留下來的明代匾額。 玄天上帝為明朝政權的守護神,鄭成功率兵來臺後,待局勢安定,便選擇在地勢最高的鷲嶺興建了供奉玄天上帝的北極殿(1663年建廟),是臺南少數的明朝廟宇。 北極殿 廟內有監軍寧靖王朱術桂奉上的匾額,筆跡娟秀清靈,「威靈」象徵神明的神通廣大;「赫」是彰顯;「奕」是指世代,題字的意思是彰顯玄天上帝的神武威靈能世世代代永流傳。
北極殿: 全臺唯一明代傳世匾額 – 威靈赫奕
此事傳出驚動官方欲探究竟,信仰者聞悉,恐有意外生事,而提前一天,先開挖一個洞窺看,驚見柯象圓寂成達摩坐姿,早已圓寂,肉身不腐完全石化,且其臉面五部鬚長出短短尚未成熟,信徒將玄天上帝及柯象佛像安奉在厝內,供村民敬拜,因其靈蹟頗為顯著,香火鼎盛,有求必應,庇境佑民,香火鼎盛。 鷲嶺北極殿名稱前的「鷲嶺」亦屬此全臺第一間廟宇的特色之一。 府城為丘陵地形,有許多高度十至二十公尺的小丘,而鷲嶺為府城第一街之最高處。 府城七丘分別為鷲嶺、赤崁、崙仔頂、覆鼎金、尖山、山仔尾、山川臺,此七丘相連後的形狀猶如一隻展翅的鳳凰,故府城別名「鳳凰城」。 常聽人家說「暮鼓晨鐘」,鐘和鼓是寺廟不可缺少的文物,懸掛於三川殿的兩側上方,除了每日早晚,重大祀典、貴賓入廟也會擊鼓鳴鐘。
廟方為了讓烏龜可以自由地在地面活動,也貼心地架設了步道給信眾行走,形成人龜並行的特殊場景。 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又稱北極大帝、北極佑聖真君、開天大帝、元武神、真武大帝,俗稱上帝公、上帝爺或帝爺公。 目前,民間所崇拜的玄天上帝像,是披髮赤腳,手持寶劍,腳踩龜、蛇各一,象徵真君仗劍伏二妖的傳說。 北極殿 依中華民國73年2月22日頒行之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45條綜合評定之具歷史、文化、藝術價值;具稀少性,不易再現者;具建築史上之意義,有再利用之價值及潛力者。
北極殿: 北極殿大上帝廟
戰後,原有的堂廟僅存廟壁,因此嵌腳一帶有諺語稱:「嵌腳老大罕寡寡,有廟底無廟蓋」即指當時廟宇之窘況。 日據時期,因嵌腳莊人口日漸減少,幾近廢莊,廟堂也疏於管理,又逢日本皇民化運動除神,莊民張崇達挖掘土坑鋪草掩護玄天上帝,才使金尊不被燒毀。 加入揹包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本殿祀奉神稱謂,真武大帝,真武二帝,真武三帝,康府千歲,列位正神等,緣起自於民國五十年,歲次庚子之季冬… 您的瀏覽器並未啟動JavaScript,請開啟瀏覽器JavaScript狀態或是升級成可執行 JavaScript 的瀏覽器,以便正常使用網頁功能。
北極殿: 臺南旅遊網
於同治二年(1863年)北極殿再次重修,是清朝最後的整修記錄。 北極殿 「井垵」之名可追溯清領時期,乾隆32年(1767年)澎湖通判胡建偉所編著的《澎湖紀略》中,最初被記載為「井仔垵社」,屬嵵裏澳、日治時期改稱「井仔垵鄉」、1945年曾一度與南鄰的嵵裡裏合併,作「嵵垵裏」,現今又獨立為「井垵裏」。 相傳道光3年七月一場大風雨、因河道改變、沖斷龍脈,使府城龍局改變,正是府城由盛轉衰的肇始、之後「形法家」從新審視府城地理發現七處丘地相連後形狀就像是一隻展翅的鳳凰、因此府城早期又稱「鳳凰城」。 (圖北極殿提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參香聯誼活動也邀請到雲林縣大家長張麗善縣長,張縣長率領縣府相關同仁共同出席本次活動,在國際疫情仍然嚴峻的狀態下,為大家共同祈福,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北極殿位於媽宮社之東南(今馬公市啟明裏),清朝末年此區屬於媽宮東甲,是以當地人慣稱北極殿為「東甲宮」為多。
北極殿: 臺灣宗教文化地圖
騎樓形式的前殿,再上七級石階纔是入口,中開三目,門內的拜亭是民國60年重新改建的,原有之山門亦經過兩次整修,木構造結構已不復存,整體結構系統為標準之「疊鬥式」構架,裝飾意味極為濃厚。 前側拜殿部份為「捲棚式」構造,有兩座獅子型座鬥,出挑形式為硬式三挑。 正殿的第一組座鬥為象型,第二組則改為銼瓜形式,其後數組皆為此型。 後殿部份則為半承重牆、半構架式結構,大樑下為鳥型雀替,整體形式簡單素淨,有別於前殿之華麗修飾。 本廟另有一特色是色彩,由於玄天上帝是北方之神,此方屬黑色,故廟門、旗幟、柱子皆為黑色。
玉井北極殿主祀「玄天上帝」,又稱上帝爺、帝爺公,為明朝的護國神明,是永曆年間渡海來臺的先民,在當時仍是荒草叢林的玉井墾荒時,為了避邪趨病而恭請渡臺的神尊。 起先廟宇只是以茅柵搭建而成,但在康熙年間的一場大洪水來臨之前,玄天上帝託夢給庒民預警,使得庒民人丁均安,為了感念神明保佑,信眾齊心重建了在洪水時被沖走的廟宇,並正式命廟名為「北極殿」。 現今的北極殿平面配置為傳統閩南式平房店屋,三進街屋形式,沒有護龍。
北極殿: 活動
光緒元年(1875年),當地仕紳感念於此,又見北極殿殘破,武庠生高其華(後出任澎湖水師協左營千總)、舉人鄭步蟾與郭鶚翔再度鳩資重建。 據該廟石碑登載,約清代年間先民奉請觀音佛祖、玄天上帝、中壇元帥等眾神,庇佑渡海來臺平安開墾順利,初於自家奉祀,由於有求必應,莊民聞訊皆前來祭拜,後莊民合議興建廟室名為「北極殿」,座東向西,主神乃為玄天上帝,內水哮莊遂有一處信仰中心,祈禱消災除厄、闔家平安。 北極殿 (圖/林洛安攝)本次前往臺西參香的聯誼隊伍,是自明末清初創建至今有三百多年歷史的臺中市大里區大里杙福興宮,每年的這個時候均召集信徒往南部友宮參香聯誼。 建於西元1684年,主祀玄天上帝,其歷史演變與在地早期鹽田文化息息相關,300多年來護佑在地以務農及曬鹽維生的鄉民們,為在地人的精神信仰寄託。 早期鹽埕人將曬好的鹽從北極殿附近的「泮港」運往安平等處,現雖已不見河港痕跡,仍可從廟宇附近錯綜複雜的街道一窺端倪。
這是北極殿前市街商業發展的顛峯,一直維持到光緒中葉都沒有改變。 西元1907年日本人因施行市區改正,闢建道路,而將廟前拆除,到了西元1964年,又因市政府拓寬民權路為15公尺道路,廟門被迫內移,前殿變成騎樓地,廟門高高在上。 又環繞本廟廟產大部分已被變更為私產,其面臨民權路部份又被建為高樓大廈,致使本廟宇亦顯狹窄侷促。 本廟係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歲次辛丑年十月,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將軍、洪旭副將軍、沈崇明參軍、潘庚鍾參軍、姜拏副參軍,倡建茅屋, 奉祀開天炎帝、玄天上帝,原位於距今廟址西南一里處,俗稱「舊廟地」;自鄭氏驅荷克臺後,漢人陸續渡臺定居於此,初時祇有二百餘戶。
北極殿: 北極殿(紅羅)
本廟肇基至今,已有三百一十二年,前殿主祀神明為北極玄天上帝(俗稱上帝公祖),後殿二樓奉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及南、北斗星君;後殿一樓奉祀觀音佛祖、普賢菩薩、文殊菩薩、文昌帝君、文財財神及六十太歲星君;為南保裏、南興裏、六甲裏、歸南里五千多戶信徒所敬奉。 由於神蹟不斷、神威顯赫、香火鼎盛,更為十方信徒大德虔誠膜拜。 本廟為三殿二廊二護室建築,廟宇巍峨、雕樑畫棟、廟頂剪粘、廟內彩繪、石堵、木雕精美,自有一番氣派與規模,堪稱新豐區轄下首屈一指。 2.北極殿藏有老上帝二上帝三上帝神尊、道光年間扁額、鹹豐年間石香爐等文物。 這口古井的重見天日,在地方上均傳頌是北極殿所供奉之北極殿指點挖出,溪口鄉老一輩的人雖知道北極殿以前曾有一口井,但只是傳聞且不知道位於廟庭何處,可能該口井於日據時代大正年間整修過一次,一直到帝爺厝擴建,為加寬廟地才將該口井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