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思熹:「社創校園」創辦人、「創新園」項目架構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講師,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碩士、伯特利神學院修讀轉化型領導學博士。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陳國芳:前銀行董事、企業首席財務官及執行董事,加拿大約克大學經濟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基督教研究文學碩士、英國安格利亞羅斯金大學實踐神學專業博士候選人。 大多數的聖經讀者,最熟悉的經卷莫過於新約的四福音書。 四福音書不僅記錄了耶穌的生平事蹟,更闡明祂帶來了盼望和救恩。 然而,你心中是否也常有個疑問:既然福音書已經講得差不多,我們還需要讀舊約嗎?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著有《基督教新約倫理學》的知名學者海斯,這次帶來《聖經倒著讀》,將要帶領我們看見新約與舊約之間的影響力!
- 上海西摩路(今陝西北路)375號上海懷恩堂牧師(1935-1989)。
- 有鑒於訓練本國傳道人的重要性,浸宣在臺宣教師創立浸宣神學院於1957年,取名為 臺灣浸信宣道會聖經學校,初期借用浸宣斗六教會場地,於1960年3月遷至西螺一座美 侖美奐的西班牙式私人華廈,同年升格為”聖經學院”。
- 以色列先祖雅各和約瑟、尼布甲尼撒王、耶穌的父親約瑟、巡撫彼拉多的妻子等人所做的夢,都記載在聖經裡。
- 臺神明年就創校150年,長老教會和臺神的精神就是「對上帝要有信、對土地要有情、對人要有愛」,期待透過神學院之間的交流,協力進入後疫情的宣教時代。
- 新學院還設有瑞尼廳(Rainy Hall)和綜合會議廳等設施。
- 在不快樂的世代,作快樂的少數人, 讓每一次相遇,都綻放喜樂的笑容。
- 受訪時表示,有機會在會中跟其他神學院的院長及老師彼此交流、及屬靈恩賜上的分享,她獲益良多,臺灣的神學院,每間都有不同的特色,這是神的恩待。
帝國帶來的問題是效忠(這世界屬於誰?);身分(我們是誰?);羣體歸屬(我們要居住在什麼樣的世界?誰是我們的鄰舍?又該如何對待他們?)以及權勢(由誰掌管?其目的為何?誰從中受益?誰要付出代價?)。 這些重大艱難的問題,沒有簡單的解答,卻要引導我們進入基督徒生活的核心。 新約書卷已經為我們規劃出一幅藍圖,同… 慕拉第(Lottie Moon, 1840年12月12日-1912年12月24日),美國南方浸信教會派到中國的單身女傳教士。 今天,美南浸信會聯會(Southern Baptist Convention)仍然藉着每年的奉獻來紀念她。 主張開放式的教會,相信只要是蒙恩得救的信徒都可以領主餐。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香港
首任主席為宣教士也是基督教臺灣浸會神學院創校院長的柯理培牧師。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浸禮宗的思想最主要來自慈運理的再洗禮派,但容許各種神學,教會中可能有力挺預選說的克爾文主義者(如司布真),也有支持神愛世人的阿民念主義者;可能有時代派的支持者,(如阿米紐斯),也有契約神學(Covenant Theology)的擁護者。 在教會治理上,浸信會採用會眾制,各地方的浸信會教會都是獨立、自主和自治,這是浸信會的特色之一。 致詞時哽咽地說,過去他始終認為臺灣的神學院院長,是最難合一的一羣人,但神的意念高過人的意念,在他80歲的這一年,神親自動工,成就臺灣11所不同宗派的神學院的院長,能夠同場敬拜、禱告。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這是聖靈動工及成全的合一,相信在後疫情時代,各神學院、各教會及機構,要彼此連結於一,成為基督榮耀的身體,帶出教會、城市、國家與國度的轉化。
1912年任上海《教務雜誌》,由於他的努力,使該雜誌成為全國基督教的一本權威雜誌。 1919年前後參與大型統計資料《中華歸主》的工作。 為推動區域福音事工,臺灣南部包括臺南、高雄、屏東、澎湖等縣市的浸信會教會,已成立臺灣第一個區聯會,定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臺灣南區聯會」。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至1860年,荷蘭浸信會宣教士約翰生夫婦(Rev. & Mrs.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John W. Johnson)到香港,並使數位華人信教,他們隨後轉往潮州工作。 1880年,約翰生夫人回到香港,回後香港地區工作,在幾經轉折下,教會漸見規模。 1890年,教會購得地方作禮拜堂,及聘得美國牧師湯傑卿,於是在1901年香港地區正式成立教會,同時訂名為香港浸信自理會,自始浸信會在香港發展蓬勃。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研究中心
在人生的迷霧中上下求索時,我們是在尋找自己想要的答案,還是真箇地尋求上主的帶領? 本書是一趟在夾縫時代中尋找召命之旅,重點不是為了滿足自我,而是引領我們回到所身處的世界,發現時代的需要,看見那原本看… Vol.64 No.1 上帝國的接待:在混亂疏離的世界中,邀請人一同進入天國盛宴 上帝國,是「行公義,好憐憫」的國度, 是上帝心意全然成就的「愛與和平」的國度, 此刻,祂正邀請所有願意的人進入這個國度。 作者曾思瀚老師在本書中進行「心理敘事」鑑別研究,把對觀福音裡面跟「必須」有關的經文都挑選出來仔細剖析,幫助讀者明白敘事者透過角色這樣說話、行事背後的心思意念到底是什麼。 這不是一本艱深的釋經書,卻是一本提升讀者踏入聖經研究的入門書。
- 別以為沒有受邪惡威脅,就可以當作它不存在;別以為對於邪惡束手無策,就可以不用負責任。
- 原來去一個個照顧到這片土地上,上帝量給他們夫婦的孩子們,都是千真萬確的。
- 《使徒信經》是基督教的信仰綱要,源自基督使徒的教訓。
- 樂靈生(Frank Joseph Rawlinson, 1871年-1937年8月14日),美南浸信會的在華傳教士。
- 謝謝您,在我面臨很艱難的那年,您遇見我總是先問我:妳好嗎?
- 在世上短暫的離別,我們必將在永生上帝那見面,永遠不分離,上帝記念您在世上所做的一切,世人更為這福音廣傳跟隨您的腳步,主必成就,哈利路亞、阿們。
接續馬偕在北臺灣的工作,在1901年接任臺神的院長。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他行事「不居首位」,尊重本地人,並成立「臺北長老中會」,以「合議」的精神開創北部教會的議會制度,為北臺灣社會樹立民主典範。 吳牧師也是非常出色的建築家,實際建造許多的教會及學校,包括當時被稱為「全亞洲最美麗之建築物」的馬偕醫院舊樓(現已拆除)。 他曾為日據時代的鐵道局設計火車時刻表,並擔任臺灣總督府的建築顧問。 臺神的主要行政大樓-「吳威廉館紀念館」-就是紀念這位充滿民主精神的加拿大宣教師,他所倡導的合議制度也成為臺神的治校理想。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信仰
▘約伯的世界,不只有苦難▗ 常有人在遇到苦難時, 以為可以從約伯記找到答案, 結果卻大失所望。 他們不明白為何自己或摯愛會遭遇苦難, 不解為何苦難何其多; 他們期待約伯記能解惑, 期待這卷書能解釋神為何容許人受苦, 甚至容許義人受苦。 博加德(Benjamin Marcus Bogard, 1868 – 1951),美國浸信會牧師,「地界主義運動」的宣傳者、辯護者。 萬應遠(Robert Thomas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Bryan,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2025 1855年10月14日-1936年)美國美南浸信會派往中國的傳教士,在中國傳教超過50年時間。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宣道會宣基堂
而這份關係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讓世界的多元差異化為一份寶貴的禮物,見證上帝所應許的合一。 它所盛載的基督信仰,是否可以回應現代人經驗中的體會和感受,成為現代人內心深處的信念? 本書以《使徒信經》的信條為題,分成17章。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臺灣11所不同宗派神學院院長聯誼 周神助牧師:合一成為基督榮耀的身體 帶出轉化
雲林縣今(22)日新增3例本土確診個案,分別為案22177、案22179、案22180,皆和本月13日上午,參與位於嘉義耐斯王子大飯店的婚宴相關。 美國達科他州人,受加拿大長老教會徵召來臺,在日據末期和戰後的教會裡扮演重要的角色。 孫牧師個性爽朗親和,行事著重規模和實效,並兼具行政經營才能和遠見。 他對臺灣教會的主要貢獻為原住民宣教及神學教育,從日據時期起他就盡力培養原住民人才,並鼓勵他們不懼迫害與困難,返回自己族中宣教,他的原住民事工被稱為「二十世紀的神蹟」。 他對臺神的最大貢獻是在戰後將學院由牛埔莊(原址在今中山北路臺泥大樓)遷至嶺頭現址。 孫牧師苦心經營學院,每一棟建築物,每一棵花草樹木,都能看到他的心血,踏行於校園的每一步,皆可體會他所經營的「臺神之美」。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財團法人(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因應疫情,臺神已經有線上課程教學,行政系統也都要數位化。 臺神明年就創校150年,長老教會和臺神的精神就是「對上帝要有信、對土地要有情、對人要有愛」,期待透過神學院之間的交流,協力進入後疫情的宣教時代。 是加拿大長老教會派到海外的第一位宣教師,也是荷據時代以來在臺灣北部從事醫療、教育與傳道工作的頭一位外國宣教師。 他信仰堅定,個性果敢熱誠,行事有「不居次位」的剛毅作風,因為宣揚真理不畏艱難,創建六十間教會,一間醫院,一間理學院,以及一間女學堂,奠下北部教會的深厚根基。 他深愛臺灣的土地與人,將黃金年華獻給臺灣,娶臺灣某,最後更死在臺灣,埋骨在淡水。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臺神禮拜堂前的馬偕銅像就是紀念這位創設者,並緬懷他那打死不退的宣教精神。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服務條款
身為耶魯神學院的系統神學教授、「信仰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的大神學家沃弗,用本書收錄的65篇平易親民的小品文,向我們示範:其實,生活中大大小小每個場域,都是神學教室;生命中的每一次信仰省思,都是一堂最深刻的神學課。 1948年6月間中華浸信會全國聯會邊疆委員會差派楊美齋牧師到臺灣佈道,10月19日美南浸信會差派明俊德宣教士(Miss Bertha Smith)由山東濟寧抵臺北,12月26日舉行浸信會在臺灣首次主日崇拜。 1950年代前後,眾多浸信會信徒及傳道人從中國大陸遷臺,初期成員大都為軍公教人士。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財團法人(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的簡介
受訪時表示,神學院校聯誼聚會當初是從基督教臺灣浸會神學院(華語)、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臺語)及客家宣教神學院(客神)三個教會開始的,每年九月第一個星期五聚會,到今年已經有12個成員加入,這是神所成就的。 有鑒於訓練本國傳道人的重要性,浸宣在臺宣教師創立浸宣神學院於1957年,取名為 臺灣浸信宣道會聖經學校,初期借用浸宣斗六教會場地,於1960年3月遷至西螺一座美 侖美奐的西班牙式私人華廈,同年升格為”聖經學院”。 1965年積極提高師資,增添六年 制課程,硬體設備,修訂課程,增加圖書,同年升格為一所超教派的神學院。 1971年臺 灣區 神學院校聯合會成立時本院為創始會員。 1960年3月6日在西螺浸宣神學院舉行第一屆年會,推選高約翰牧師為會長,以後的年會陸續有林耀輝、王正中、黃國勢牧師被選為會長,1971年聯會定名為「中華基督教浸信宣道會聯合會」,1972年聯會在嘉義縣協同中學舉辦在臺宣教20週年慶。
你購買了許多的福音車,為了要接送這些外籍的弟兄姊妹,讓他們能夠來教會領受神的恩典,你和師母用貼心的愛與堅定的工作態度,帶領同工一起建立了神在臺灣的外籍教會。 受訪時表示,神學院連結本來就是神要祂的百姓連結於一個基督身體的心意,可以有好的團契,神學院都在培育未來的傳道人,神學院彼此連結、分享經驗及資源共享,這對各校神學生也是很好的合一榜樣,感謝主讓浸神參與其中。 臺神在邁入神學教育的新紀元之際,以更開放的心懷關注社會議題並聆聽教會心聲,也以更多元的方式,將珍貴的神學教育資源提供給教會及高等學術界共享。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中,所不變的就是臺神將繼續持守創設者馬偕博士「焚而不燬」之崇高精神,盡心、盡性、盡意、盡力事奉上帝,完成受託的使命。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宣教早禱會
浸信會不逼迫任何宗教團體,也反對任何宗派利用政權去逼迫其他人的信仰。 也有人說浸信會源於英國的分別主義者(English Separatist)運動。 宗教改革之後,英國國教與天主教決裂,但是它在很多方面仍然保留着天主教的做法,這讓國教會中的很多信徒不滿。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研究生/學士後教育
原來去一個個照顧到這片土地上,上帝量給他們夫婦的孩子們,都是千真萬確的。 我們夫婦真是榮幸,在您最後的一哩路上,成為您親炙的子弟兵,您將永遠成為我們家重要的靈感泉源,更是上帝恩賜給臺灣教會與泰勞教會的禮物。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因為神學院的使命就是為教會訓練合乎主用的時代工人,神學院必須與時俱進,來面對時代改變帶來的衝擊,神學院必須要更敏於世代的需要,並且做出回應。 【記者梁敬彥新北新店報導】「神的兒女要唱一首新歌,我們神要做新事……。」2021年神學院校聯誼聚會今天(九月3日)舉行。
保守浸信會特別注重教育事工,目前在美國的西部神學院設在俄勒岡州的波特蘭市,丹佛神學院設在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 1947年「保守浸信會聯合會」正式成立,至今擁有1200 多間教會。 聯會主要從事教會協調、領袖訓練、婦女事工以及退休會的設計。 1950年他們又組織「保守浸信會國內差會」(簡稱 CBHMS),主要的事奉地點是美國本土、加拿大和中美洲。 這個國內差會也針對居住在美國的有色民族從事羣體佈道的事工,如今加州也有華人浸宣教會。
壞消息是:信仰資源無法幫助我們證明夢的現象(科學聲稱能夠),或解釋夢的意義(心理學聲稱能夠)。 佔領中環發起人之一,曾領導黃雀行動,德國科隆福音派教區Pfarrer-Georg-Fritze首位華人的榮譽勳章,他是香港基督教的代表人物。 吳主光牧師/長老:早於1954年信主,並受浸成為浸信會會友。 他的信仰特徵包括以屬靈優先、認為擘餅是教會蒙福主要原因、視羅馬天主教為邪教及異端、反對靈恩派、反對基督教與異端教會大合一、避免金字塔式的總會領導等。 2017年6月10日安息主懷,享年七十歲。
實踐使命,從來都是昂價的 但我們相信,我們的見證再微小 仍能迸發巨大的力量,因為 教會是為世界而寫的書 名字叫「耶穌的生命」 對讀路加福音和使徒行傳 默想路加筆下 追隨基督的七種特質 學習走出… 卡羅爾(Benajah Harvey Carroll, 1843 – 1914),美國浸信會的牧師、神學家、教師、作家,是美國西南浸信會神學院的創始者。 浸信會從澳門、香港傳道後開始深入中國大陸,先在華南地區的兩廣地區,再往華東及華北,逐漸地延伸至華西與華中一帶,在中國十三個省中傳教。 在1949年,美南浸信會在中國有教會392間、佈道所410間、信徒123,000人、220位宣教士,主要分佈在山東、廣東等省。
1842年3月,叔未士牧師夫婦從澳門抵港,早期於上環百步梯設宏藝書塾傳揚福音。 翌年,於皇后大道設立首個教會,並命名為皇后大道浸信會,後得仁牧師協助,設立潮語崇拜。 同時,他們在長洲設立佈道所並於次年開辦學校。 1836年9月17日,叔未士牧師及叔何顯理女士夫婦(Rev. & Mrs. John Lewis Shuck,只有23歲和18歲的新婚夫婦)從美國抵達澳門,成為來華的第一位浸信會宣教士。 歡迎來到宣道幼稚園 本校以「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為校訓。
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 財團法人(臺灣浸信宣道會神學院)的留言板
1608年以約翰•斯密茲為首的分離主義者離開英國移到荷蘭,隔年在阿姆斯特丹建立浸信教會。 美國浸會是隨著清教徒移民所建立的,但是直到1814年5月在費城召開「美國浸會大議會」後,纔有全國性組織,並每三年開會一次。 後來因為聖經譯本和奴隸使用的爭論,而於1845年5月自美國浸會分裂出美南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