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藏雕塑只能通過歷年所辦的齋宮隋唐陶俑展、保和殿西廡“天府永藏”展等專題展覽零星展出。 文革爆發後,奉先殿的故宮博物院雕塑館陳列的雕塑被視爲“封建糟粕”,高達殿頂的龍門石窟奉先寺菩薩像等原作翻製品被全部砸毀。 1958年8月31日,故宮博物院雕塑館首次對觀衆開放。 雕塑館還陳列有西漢霍去病墓石刻複製品,從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等石窟翻制的佛教造像。 2013年6月,“平安故宮”工程院藏文物搶救性科技修復保護項目啓動。
1963年時,因本莊人口遽增,地方繁榮。 乃由鎮長李德財招集莊內清江、大屯等八里裏長,暨鎮民代表、莊耆等四十人,在鎮公所組織興建委員會,並推派陳天章為興建工務組長,籌建一座媽祖廟,做為莊民的信仰中心。 正好日據時代大籬笆莊耆陳傳於大正14年(1925),雕塑有天上聖母神像乙尊,借辜氏田寮奉祀。 因此北投莊年例迎媽祖,及其他年中重要慶典,是以慈後宮為信仰中心,並以上述11裏之居民為祭祀圈。 農曆四月十六日下午一時會將二媽神像送回野柳的發現地祭祀,由姊妹宮桃園慈護宮的六媽神像與金包裏慈護宮開基神像陪同。 慈後宮 2018年12月11日,新北市市政會議中,市長朱立倫頒授證書給廟方「金包裏二媽回野柳媽祖洞祭典」無形文化資產證書。
慈後宮: 新聞人物
其中慈寧宮作爲“雕塑薈萃館”,慈寧門西廡作爲“漢唐陶俑館”,慈寧門東廡作爲“修德白石館”。 2016年4月28日,大佛堂明間及東暖閣開放爲“佛教造像館”,位於慈寧宮西側的徽音右門北廡開放爲“磚石畫像館”。 1973年初,據說柬埔寨國王西哈努克準備訪問洛陽市(後來不知何故一直未來)。
- •民國58年(西元1969年)二月整修竣工並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慈後宮」,第一位董事長黃金興先生。
- 隆慶元年(1567年)、萬曆二年(1574年),慈寧宮均曾修繕。
- 由於昭聖太皇太后(即孝莊文皇后)這位清朝的開國皇太后具有極高的威望,使得日後清朝歷位太后們皆不敢入居孝莊文皇后生前曾居住過的慈寧宮,從而形成了太后不住太后寢宮的有趣情形。
- 2003年初,正殿上方樑柱有移位情況,廟方有意將廟拆掉重建,引起當地文史工作者發出保存聲浪。
- 金山金包里老街是基隆北海岸最早開墾的地區,依文獻可追溯至乾隆年間的契約。
- 1984年8月18日,國家主席李先念批示“靜仁、穆之同志:十幾尊元代夾紵羅漢,可否‘完璧歸趙’,另塑泥像,由你們倆協商解決。
- 慈寧門爲殿宇式大門,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下有漢白玉須彌座,四周環繞石雕望柱、欄板。
當時洛陽市白馬寺的佛像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經過聯繫,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向中央請示,調撥慈寧宮大佛堂的全部文物運往白馬寺充數,最後經國務院副總理李先念批准。 大佛堂內原來的佛像主要有三世佛、十八羅漢。 三世佛左右兩側有兩尊伽藍護法,房樑上懸掛着黃緞子帷幔,佛像前的條几、供案上有一些供器,牆壁上掛滿壁佛(在木板上雕出佛龕,每個龕內放置一個用香泥作胎、外面塗金粉的小佛像)。 此次搬遷工作從1973年3月開始,到5月結束,5月這批文物全部運抵洛陽市,數月後便在白馬寺大雄寶殿內安裝完畢。 慈後宮2025 1974年9月,故宮博物院院長吳仲超來到洛陽市,參觀了龍門石窟及白馬寺,對大佛堂文物的搬遷復原工作表示滿意。
慈後宮: 活動花絮
該堡昔日與石碇堡、基隆堡、三貂堡都屬於老大公廟的普渡圈範圍。 此後,大型羣雕《收租院》進京展覽,入駐奉先殿達數年。 慈後宮2025 《收租院》退出故宮博物院以後,被佔據多年的奉先殿在1980年代改爲故宮博物院鐘錶館開放。
- 展出從秦朝到清朝的400餘件雕塑文物,包括秦兵馬俑、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等,這也是故宮博物院首次採用無任何遮擋的方式呈現文物。
- 另外,洛陽市方面還從故宮博物院東路某殿堂內選走大量傢俱,又要走幾幅名人字畫及明清瓷瓶等,共計120餘件,放在洛陽博物館及白馬寺。
- 慈寧門前出三階,中央設有龍鳳御路石,階前左右各陳設銅鎏金瑞獸一座。
- 《收租院》退出故宮博物院以後,被佔據多年的奉先殿在1980年代改爲故宮博物院鐘錶館開放。
- 慈寧門兩側接有黃琉璃瓦頂八字琉璃影壁,壁心的琉璃盒子以及岔角爲菊、蘭、牡丹等花卉圖案。
- 慈寧宮內永慶宮供佛、彩畫和天花板等項用水膠一斤十一兩六錢,每斤銀二分用銀三分四釐五毫。
雍正二年八月的內務府檔案《各庫買辦等項月摺》記載,慈寧宮佛堂月例用檀定香二十五束,每束銀四分用銀一兩。 慈寧宮內永慶宮供佛、彩畫和天花板等項用水膠一斤十一兩六錢,每斤銀二分用銀三分四釐五毫。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時,乾隆帝生母崇慶皇太后80大壽後一度由壽康宮入居慈寧宮六年,並有皇考裕貴太妃隨住。
慈後宮: 北投慈後宮
1984年8月18日,國家主席李先念批示“靜仁、穆之同志:十幾尊元代夾紵羅漢,可否‘完璧歸趙’,另塑泥像,由你們倆協商解決。 故宮博物院方面認爲,這批調往洛陽的文物屬於洛陽方面暫借,應予歸還。 洛陽方面則堅持這批文物屬於調撥,故拒絕歸還。
慈後宮: 慈後宮問事時間
明朝紫禁城初建時,宮中尚無太皇太后或皇太后,所以未有專供太后居住的寢宮。 宣德年間,曾間或以皇太子居住的清寧宮充做太后居所。 之後,明朝的太皇太后、皇太后及前朝妃嬪多以慈寧宮、仁壽宮作爲寢宮。 嘉靖朝,明世宗為蔣太后興建慈寧宮及慈慶宮作爲太后寢宮。
慈後宮: 永康慈後宮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將慈寧宮正殿由單檐廡殿頂改建為重檐廡殿頂,並且將後寢殿向後移,從而形成了如今的形制。 光緒十七年(1891年)又曾重修慈寧宮。 重要慶典為農曆正月十一北投大拜拜,此日北投媽祖偕北投在地宮廟神明繞境(北投莊),並恭請作客神明大龍峒保安宮保生大帝、關渡宮天上聖母、淡水清水巖蓬萊大祖一同繞境賜福,熱鬧非凡。 慈後宮 相傳臺灣日治時期北投莊大籬笆(現北投區清江裏)耆老陳傳,雕塑天后媽祖神像一尊,供鄉民膜拜,屢有靈應,大正七年(1918年)搭設草菴,信眾日增。 •民國55年(西元1966年)將前殿改建落成,主祀天上聖母,副祀五穀先帝、土地公、土地婆,配祀落鼻清水祖師,部分寄祀有已經解散,清風社奉祀的西秦王爺。
慈後宮: 臺灣媽祖聯誼會
昭聖太皇太后於康熙二十六年死後,慈寧宮主要用於爲皇太后舉辦重大典禮。 每遇皇太后聖壽節、恭上徽號、節慶朝賀、進冊寶及公主下嫁等等,都在慈寧宮舉辦慶典。 太后壽辰時,皇帝會親自在慈寧宮率衆行禮,並且和近支皇戚共同綵衣起舞。 若皇太后薨逝也在慈寧宮治喪與安奉皇太后的梓宮,皇帝來此行祭奠禮。 慈後宮 清朝每逢皇太后聖壽節時,在慈寧門內外陳設有儀仗。 慈後宮 皇帝及皇后分別率王公大臣、福晉命婦等人在慈寧門行禮朝賀。
慈後宮: 慈後宮到拱天宮
民國75年(西元1986年)由陳珠忠先生繼任第四任董事長至民國83年10月30日先逝,召開臨時董事會,公推陳天章君為臨時董事長。 • 慈後宮2025 民國21年(西元1932年)本宮鄉紳陳振榮先生題贈匾額曰:「慈 後宮」,惟神無遠弗屆,耳鈎振動驚動鎮民,人民如有難謁廟 祈之即應,每到朔望,善男信女參詣進香者,不絕於途。
慈後宮: 歡迎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 蒞臨 北投慈後宮 拍攝
•民國58年(西元1969年)二月整修竣工並成立「財團法人臺北市北投慈後宮」,第一位董事長黃金興先生。 臺南好YOUNG耶誕跨年系列活動,今日在佳里蕭壠文化園區拉開序幕,現場熱鬧非凡,近午即有大小朋友排隊等待闖關尋寶,小丑彥彥突擊演出,… 臺灣在進入日本時代後,許多傳統建築彩繪畫師返回大陸,但臺灣本身已有本土第一代的優秀畫師產生,南有潘春源、陳玉峯,中部則是郭新林,北部則有許連成大師。 金山的中元普渡分為各村的街普與金山慈護宮的廟普。 農曆七月十三日至十五日,廟方分別舉行請頭燈、放水燈、普施。 金包裏堡昔日只分成頂萬裏、中萬裏、下萬裏、頂中股、下中股、頂角、中角和下角此八個莊頭。
2003年初,正殿上方樑柱有移位情況,廟方有意將廟拆掉重建,引起當地文史工作者發出保存聲浪。 建築原列為暫定古蹟,在2017年2月22日新北市文化局招開的文資審議大會中,不列為文化資產。 慈後宮 同年9月30日舉行動土典禮,但等到文化局審議通過才會拆除動工。 2019年2月廟方申請為登錄歷史建築,經市政府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史蹟聚落建築羣及文化景觀審議會決議,於同年6月17日公告。 西三所(頭所殿、二所殿、三所殿):位於慈寧宮東部。
大佛堂的東廡也是佛堂,其內原來懸掛康熙帝“四星客華”御書額。 清朝在大佛堂設首領太監、副首領太監、太監共39名(其內充喇嘛者過半),負責大佛堂的日常灑掃、唸經、上香等等事宜。 如今大佛堂建築保存完好,內部的佛像、龕案等陳設於文化大革命時期借往洛陽白馬寺大雄寶殿內供奉。 2015年10月10日,爲慶祝故宮博物院建院90週年,故宮博物院開放了午門雁翅樓及東華門和兩者間的城牆、慈寧宮及慈寧宮花園、壽康宮、寶蘊樓,其中慈寧宮開放了慈寧門及東西廡、慈寧宮,作爲故宮博物院雕塑館。
臺灣光復後,政府實施耕者有其田政策,本地原是藺草田一片,佃主辜彬甫深感其神威之英靈,願將其北投鎮清江裏田寮中廳一間第179號,暨土地258坪餘,虔誠捐獻為天后聖母建廟基地。 2015年故宮博物院雕塑館在慈寧宮重新開館,其中慈寧宮作爲“雕塑薈萃館”,慈寧門東西廡分別作爲“漢唐陶俑館”、“修德白石館”。 展出從秦朝到清朝的400餘件雕塑文物,包括秦兵馬俑、東漢永和五年石羊、北齊石佛像及菩薩像、唐開元二年陶俑、北宋木雕彩繪貼金觀音像、清代銀鎏金六世班禪像等,這也是故宮博物院首次採用無任何遮擋的方式呈現文物。 大佛堂:大佛堂是慈寧宮的後殿,爲清朝太后、太妃禮佛之所,可能由於是紫禁城各個佛堂中體量最大者,故俗稱“大佛堂”。 大佛堂面闊七間,進深三間,黃琉璃瓦歇山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