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行》於「地球館」舉辦,透過不同的裝置與展品呈現風災、水災及水源污染、山林大火及人類行為在大地留下的災難性烙印,讓訪客親身感受及反思人類與地球共生共息的互存關係,在覺醒後從心出發改變個人習慣為環保出一分力。 藝術家張瀚謙以互動水墨裝置作品《碳息》,透過過去63年氣候變化的數據分析,記錄大氣層中二氧化碳含量每年驚人的增幅。 1950年香港經濟尚未起飛,鄉童失學問題嚴重,幸得華僑商人胡文虎、胡文豹昆仲捐款,慈航義學於1954年於共行館現址開辦,為附近適齡失學鄉童提供基礎教育。 1982年辦學團體慈航淨院(「淨院」)把義學遷進沙田圓洲角新校舍後,原先的義學物業改為慈航幼稚園,繼續服務社會至2000年停辦。
有天,她和先生許鈞綻晚飯後在自家樓下散步,突然看到八樓架空層下燈光明亮還有音樂響起,遠遠看過去好像是穿制服的慈濟志工在比手語。 她和先生緊張又興奮的加緊腳步到了活動現場,看到果真是慈濟人,他們高興地無以言表,直說著:「終於找到慈濟了!」從此,夫妻二人投入了夜間環保分類,每週二晚上在君林東城八樓亮起的燈光,成為了陳品蓁人生中的一盞明燈。 此處環保點經過大家的努力,影響力不斷擴大,幾次的環保愛灑宣導,也得到越來越多的志工和會眾的響應。 中,必定會大量植栽草樹,鋪設連鎖磚,讓雨水滲透入土,讓大地呼吸,同時水資源也能獲得循環再利用;另外,設置雨水回收系統和各項節水設施,以應用太陽能輔助裝置的熱泵系統取代傳統鍋爐設備,使用太陽能路燈等,以達到節約能源之效應。 再則,建築物配置上,重視自然採光與通風,節約電燈耗能,減少或不用冷氣,讓人與大自然相處,也與地球同生息。 願行館以「共知、共識、共行」作為宗旨,提升大眾對環保的覺醒,帶動行為上的改變,集合共行的力量,落實身心靈環保和大地環保,以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保護地球我們的家園。
慈濟環保: 臺灣新生報
「2022臺灣醫療科技展」今開幕,花蓮慈濟醫院透過AI技術結合科技提供醫療服務,替花蓮偏鄉地區建立行動病患、看診、住院服務APP,突破實際距離框架,利用數位化的虛擬憑證卡和健保卡,接受或提供醫療服務,更精準掌控居民的。 環保志工的身影不但是「呵護地球、健康免長照」的寫照,規模完整的慈濟環保站更兼具環境教育基地,有些還提供輔具循環、保健、長照C據點、供餐服務等多元功能。 2020年慈濟環保三十年,香港慈濟環保志工也默默耕耘十年,他們對環保的熱忱,默默地在各個環保站、街站付出,歪下腰來不怕髒不怕臭,更是不厭其煩的說環保、宣導環保。 慈濟香港分會推動環保十年有成,受到香港民眾與政府肯定。 慈濟環保 「垃圾變黃金,黃金變愛心」的善行,在慈濟志工長年累月推行下,漸漸擴展到臺灣全島及海外各個據點。 至今全球設有超過一萬個社區環保點,近十萬名志工長年投入資源回收。
緯謙科技利用雲端技術與豐富的場域落地經驗,協助評估數位環境架構,並以Azure 慈濟環保 慈濟環保2025 Stack HCI為底層基礎,建置靈活的混合雲平臺,快速佈署並整合客戶端應用微服務,完成雲端遷移與跨雲資料串接。 慈濟環保2025 寬橋則提供微服務、容器技術等專業顧問服務,並結合AI人工智慧,構建數據中臺及業務中臺,使用數據網格、服務網格與分散式交易技術,旨在提升客戶的整體商業價值,並提供即時支援服務,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進而面對變化多端的市場挑戰。 慈濟志工也推動工地環保,灌輸環保意識,因為塑膠袋的濫用,不僅造成海洋的污染,塑膠袋燃燒所產生二氧化碳及戴奧辛,破壞人體免疫系統,影響下一代健康;如果埋在地底下,其不易分解的特性,更會阻塞水管,並衝擊環境生態。 二○一八年四月,在慈濟靜思精舍德懷師父指導下,分別在泉州華山環保站、廈門西柯環保教育站,推動「衣衣不捨‧新衣回收專案」,志工以無比的耐心,將回收來的衣服重新整理、清洗、熨燙和包裝,送給有需要的人,化無用為大用。 此外,志工也不斷透過講座或設攤的方式,在企業、校園、購物中心、大型活動中,將環保素食理念廣傳出去。
慈濟環保: 花蓮慈濟醫院巡迴醫療串接AI雲端 診斷、治療更精準
慈濟基金會大力推動防災士、關懷士的課程與認證,學界、政府各界都十分肯定。 慈濟環保 慈濟平常就在做災難關懷跟慈善訪視,將來希望做到「三師一體」,在急難救助時,有宗教師、社工師和關懷士,共同依照個案的情況提供精準的服務。 起因於過度的經濟活動造成氣候變遷,以及人類紛爭衍生戰爭等等。 當很多人疾呼淨零排放的四大轉型——能源轉型、產業轉型、生活轉型、社會轉型時,我發現在證嚴上人的教導之下,很多事情慈濟人已經在做,而且做了很久。 過去的五年,我用心跟著其他志工學習,學到很多慈濟人文精神及做紀錄的實用技巧;現在我是人文真善美志工,這是我夢寐以求的。
- 根據一項國際調查,多國意見領袖對當今世界最憂慮的依序為通貨膨脹、貧富不均及貧窮;近期還有因為政治衝突,大批難民流離失所。
- 臺南市環保局要招考清潔隊隊員,上午舉行負重考,男女生各要揹15公斤跟揹8公斤的沙包進行折返跑,過程中,不少人都跌跤,但還是站起來奮力完成,就為了能通過考試,有份穩定的工作跟收入,環保局表示,這次報考的…
- 當時我們才四、五十歲,挺拔有精神;經過歲月的流逝,我們已經變成髮白麪皺的老者。
- 【記者王至成/綜合報導】「一句用鼓掌雙手做環保的呼喚、一生無量守護大地的願行」!
- 無論貧富同遭氣候災難衝擊,也考驗慈濟志工救災、備災能力。
- 舉辦各種素食推廣及人文涵養活動,提倡茹素、自然、單純、簡樸的生活,例如蔬食烹飪班、茶道與花道課程、健康講座。
過去兩年多來,包括離島的澎湖,慈濟基金會已和二十一個縣市政府簽署合作共善備忘錄;也跟環保署、水利署、消防署、國家災防中心、中央氣象局、工研院等十四個專業機構簽約合作,希望更為專業地服務社會。 面對二○二○年,邁入慈濟環保三十年,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執行長顏博文指出,慈濟人不但用行動愛地球,慈濟基金會更站上世界舞臺宣說慈濟「清淨在源頭」的環保理念、「與地球共生息」的意義。 2015年11月,在法國巴黎舉行的「全球氣候變遷會議」,共一百九十多個國家參加,慈濟也獲邀與會。 會議達致初步減碳目標,而證嚴上人認為只有共知是不夠的,仍需要共識與共行,降低物慾、提升愛心,以具體行動自愛、愛人、愛大地,纔是解除地球危機的靈方妙藥。 得到上人的慈允,香港分會於2009年11月,在大圍聯絡處成立第一個環保教育站,開始有規劃地定期在每星期一、四進行資源回收及分類,目前全港共有20個環保據點。
慈濟環保: 慈善新聞網
由於建築物是典型村校,當年用料皆就地取材,部分結構難敵60多年的風吹雨侵,遂於2019年開始大型修繕工程,為建築物下一章作堅實準備。 「克己」,就是克服自我慾念;若是人人不能剋制自己享樂的慾望,處處浪費資源,不僅損害個己的身體,也對地球造成損傷。 就是「禮」,有禮才能表達出自我的修養,朝向有禮的社會邁進,提升人文氣質,復興尊師重道、孝道等傳統禮儀。
慈濟環保: 慈濟環保緣起
二○一九年間,已進入第二期臨牀試驗的 Cerebraca wafer標靶新藥再獲國家新創獎續獎「新創精進獎」。 六年前,受長弘生技公司委託,由花蓮慈濟醫院攜手三軍總醫院神經外科團隊,在總主持人林欣榮院長帶領下,執行開發中新藥Cerebraca® wafer治療惡性腦瘤臨牀試驗,研究成果並在今年三月發表於國際癌症專門期刊Cancers。 凡「暱稱」涉及謾罵、髒話穢言、侵害他人權利,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發言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對於明知不實或過度情緒謾罵之言論,經網友檢舉或本網站發現,聯合新聞網有權逕予刪除文章、停權或解除會員資格。 臺日邊境十月中旬陸續解封,但雙邊互訪旅次逆差達近三倍,臺灣人蜂擁赴日就像「回家」,但日人來臺卻相當冷淡。 臺北市環保局昨宣佈,12月1日起,北市轄內飲料店不得提供塑膠一次用飲料杯,包含生物可分解塑膠材質的PLA杯,經多次溝通及…
慈濟環保: 臺灣好報
六十多歲的陳品蓁,從臺灣隨經商的先生來到福州,人生地不熟的情況,讓她覺得生活很迷茫。 陳品蓁就和臺灣的朋友,也是慈濟志工的詹素蘭傾訴心中苦悶,詹素蘭開導她:「妳可以去找福州的慈濟,去做慈濟。」她尋思:「我連路都不認識,到哪裡去找?怎麼找呢?」想歸想,還是把話記在心裡,先生也幫忙打聽,但都一無所獲。 展覽貫徹共行館宗旨,木匠藝術家林池透過108條大小不一的手造木鯊魚帶出海洋保育的理念,其他作品如入榫木凳、木收音機等則展現廢木重塑的無限可能。
慈濟環保: 花蓮慈濟醫院打造「無圍牆醫院」!看診、住院靠APP全搞定
環保志工,不分年齡、階層、背景,人人視街頭為修行道場,不畏髒亂、不辭辛勞,低頭彎腰,為地球環境而無私付出。 從大地環保到心靈環保,慈濟倡導健康飲食,多喫蔬果,少葷食,力行「簡約」生活,減少「碳足跡」,提升道德觀念,將環保意識落實日常生活中,常存對大地的疼惜之心,減緩地球暖化的危機。 慈濟香港分會經過公開投標取得「九龍灣回收物料轉運中心MTC」營運權(九龍灣塑膠資源回收分類中心PSC),於2011年12月1日至2018年6月2日期間營運。
慈濟環保: 臺灣旅行趣
據報導,該批黃金價值估計為1200萬美元(約新臺幣3. (民視新聞:王雲宣、邱俊超 苗栗報導)苗栗銅鑼一處透天厝,3日中午,發生住宅火警,其中國中小三姐弟受困屋內,救出時都沒有呼吸心跳,緊急送醫搶救。 位於八德路上的慈濟回收站,外觀雖然簡陋,但是裡面的回收分類確一點也不馬虎。 回收站旁邊的惜福區是一個二手賣場,讓東西可以找到新的主人,延長壽命。
慈濟環保: 環保靜思語
皮膚莫名出現點狀瘀斑、鼻血流不止、牙齦易出血,可能是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紫斑症)! 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吳懿峯說,臺灣民眾對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症認識有限,患者初見皮膚瘀血、牙齦流血,會先找皮膚科或牙科,增加診斷難度。 衝浪受傷造成四肢癱瘓的邱先生,在花蓮慈濟醫院神經外科的協助下,利用脊髓電刺激療法,幫助神經的再生跟連結,恢復行動能力,從勉強站5分鐘到能上健身房運動,讓他找回生活自理的能力。
慈濟環保: 健康醫療網
身陷苦海的人,渴望有一雙手拉他上岸;匯聚螢火星光,也能照亮世界。 募您一念善心,為社會暗角點一盞燈,讓受困的人找到方向,重拾身心安頓與邁步向前的力量。 位於願行館二樓的賽馬會共創空間是以藝術角度去探討環境、自然及人文的議題。 這裡每季與不同策展及藝術團隊合作,舉辦不同的專題展覽。 展期為期三年的常設展分佈在願行館一樓的室內及室內空間,細述了主辦方的成立與理念、願行館建築物的故事、人類與天然災害的關係、以及與地球共生共融的方法。 多年來香港慈濟深入本地社會暗角,進行慈善濟助,並因應社會所需,推展各項利益人羣的工作。
以多元化的環保主題,結合慈濟人力與社會資源,提供知識與實際體驗的多形式教育,例如專題及主題展覽、講座、團體參訪、宣導街站。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merican Cancer Society, ACS)以及美國腦瘤病例登錄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CBTRUS)的統計報告顯示,每年估計約有二萬筆的腦瘤新病人被確診,臺灣每年約有四百名惡性膠質腦瘤新病例。 其中,多形性神經膠母細胞瘤是相當惡性的原發性腦部腫瘤,一個月內最快可長大十六倍,且手術切除腫瘤後的復發率高,常使病人需要反覆進出醫院接受治療。
慈濟環保: 臺灣好新聞
展館內除了陳列一系列環保相關產品,更精心挑選環保及靜心的書籍。 1958年7月25日,正值壯年的父親突然因病去世,從發病到往生僅僅不到二十四小時,這帶給上人莫大的衝擊;究竟生從哪裡來,死往何處去? 也開啟她探索生命的契機,常到慈雲寺向修道法師探究佛法。 上人天性純孝慈柔,十五歲時,母親罹患急性胃穿孔,需要開刀。 慈濟環保 慈濟環保2025 在那個年代,開刀風險很大,心急的她為母親祝禱、虔念“觀世音菩薩”名號,併發願“願從此茹素、減少自己十二年的壽命,為母親增壽祈福”。 也許是孝行動天,母親的病不必開刀,服藥而痊癒,她也因此開始茹素還願。
環保志工夫妻檔,林耀錡和黃裕櫻,原本是男主內女主外,先生在家照顧病痛的父親,太太外出做環保,由先生盡孝,太太行善。 直到3年前父親辭世,先生行孝的功德圓滿,轉而協助太太做環保,夫妻倆有了共同目標,感情變得更好。 此外,全場地牆磚均由本地發展商儲存其他建築項目剩餘物資的倉庫捐出,貫徹從源頭減廢。 慈濟環保2025 森林是地球的肺部,人的肺部若是濁氣排不出,氧氣吸收不夠,健康就會亮紅燈。 種樹是為保護大地之母的肺部功能,樹木納垢吐新,可平衡空氣及維持萬物生命;亦能涵養水分,根部可抓緊地表土壤不被沖刷,是水土保持的重要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