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人雖在明代以前即已發現本島,但因先住民生性好勇喜鬥,好殺人,故臺灣雖與大陸僅隔一狹窄之臺灣海峽,然而到了明末,幾乎與外界隔絕而成為荒蠻化外之域,漢人不易進入島上安居墾殖。 明萬曆三十年(1602)倭寇騷擾中國大陸東南沿海時,亦曾侵據臺灣西南,襲擾商漁。 至於當時本島與大陸間之交通及商漁之往來,主要也是在臺灣西南邊之海岸,即為臺南地區。 臺南地區位於臺灣西南部,與澎湖僅隔一淺狹水道,風帆時代則以一日水程可至,由於澎湖為兩岸之中繼作用,臺南一帶遂成為臺灣接觸近代文化之觸角地,進而成為本島最先開拓的地區。 2016年,105學年起不再辦理綜合高中,原先多媒體設計學程以及室內設計學程改為多媒體設計科以及室內空間設計科,另美工科增加一班。 1955年,臺灣省政府教育廳覈定由劉文華先生出任分部籌備主任,積極擘畫,整理校地,興建教室及教職員宿舍。
- 同月廿八日,公佈臨時臺灣地方制度,擬設臺北、臺灣(即臺中)、臺南三縣及澎湖一廳,旋因各地騷擾不靖,改施軍政。
- 註4:自2010年(民國99年)起,新北市、臺中市(臺中縣市合併)、臺南市(臺南縣市合併)、高雄市(高雄縣市合併)改制為直轄市。
- 不論是升學、就業或是技術士證照之取得,成績皆斐然有成,深獲全校師生及地方鄉親父老之肯定。
- 相關論述:碩博士論文則有張宏誠〈臺灣解嚴後縣市文學獎研究(1987~2010)〉、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王俊勝〈清代臺灣鳳山縣詩歌研究〉、吳炎坤〈臺南市俗語研究〉等;期刊論文有施懿琳〈臺南府城古典文學概述〉。
- 據臺之初,荷蘭人曾向主島南岸一帶招撫,新港、蕭土龍二社住民,但屢經平埔族之頑強抵抗,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壓寧施教化為上,故於據臺第二年,即派教士來臺,向就撫之新港社、蕭 土龍社傳教,進而介紹再撫目加溜灣、麻豆社。
- 明治四十二年(宣統元年,1909年)10月25日,再度公佈改正地方官制廢九廳,置臺北、宜蘭、桃園、新竹、臺中、南投、嘉義、臺南、阿猴、臺東、花蓮港 、澎湖十二廳。
永曆十三年(1659年),鄭成功北伐失利,沿海州縣盡失,遂決取臺灣以為養息之所。 永曆十五年(1661年)三月初一,鄭成功起兵,金門料羅候風,十三日啟航,三十夜冒風攻臺,四月一日抵鹿耳門外,鄭成功親率二萬五千水路舟師,進抵臺灣外沙線,潮漲丈餘,船艦乘勢入臺江,登陸禾寮港。 次日,攻克普魯民遮城(赤崁樓),分兵守北汕尾,從四鯤鯓直取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 ),列營環圍以迫之,俟其自降。
國立後壁高中: 教師資訊
謝玲玉的《南瀛鹽分地帶藝文人物誌》:由臺南縣政府編印,2006年出版。 國立後壁高中2025 2006年由臺南縣觀光協會主辦、中華民國地區發展學會負責執行的「新南瀛勝景」選拔活動化,歷經公所推薦、民眾票選及專家評審三階段完成訂定新的八景八勝三園。 1990年代後期起,南部科學工業園區在縣境內設立,乃成為電子、電機等高科技製造業的重鎮。 臺南縣政府在多年以前曾計畫引進煉鋼、石化等重工業,其中最著名的開發案就是濱南工業區;但該開發案近年已因環境保護和觀光考量,加上預算問題而遭擱置。
- 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 明萬曆元年(1573年),葡萄牙人船航行東海,途經臺灣北部,見山川之美,遂命名臺灣為福爾摩沙,是為歐洲人發現臺灣之始。
- 為持續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考試當日於國立後壁高中大門口設置量溫檢測站,考生進入考區須攜帶入場識別證、佩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體溫,考試期間禁止陪考人員進入考區。
- 2021年,學校共計7大科美工科2班、廣告設計科1班、室內設計科1班、多媒體設計科1班、建築科1班、電機科1班、資訊科1班、普通科2班,共計30班。
當時荷人據臺之目的,開始祇為通商互市之基地,後來看到臺灣土地肥沃、殖民開拓有利可圖,乃逐漸擴展佔據地盤。 據臺之初,荷蘭人曾向主島南岸一帶招撫,新港、蕭土龍二社住民,但屢經平埔族之頑強抵抗,荷蘭東印度公司認為壓寧施教化為上,故於據臺第二年,即派教士來臺,向就撫之新港社、蕭 土龍社傳教,進而介紹再撫目加溜灣、麻豆社。 荷蘭人一方面建立堅固據點,一方面利用番社間之紛爭,對其好感之番社則予以保護,對其惡意之番社則加以懲罰,而逐漸擴大其支配範圍。 崇禎四年(一六三一年)荷蘭人征服新港番社(在今臺南的新市鄉),崇禎八年(1635年)十一月,荷蘭兵五百人攻麻豆社,總計當年歸順荷蘭人之「番社」達57社。 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據臺之時,荷蘭人統治區域僅止於臺南附近一帶,但自1642年西班牙人被逐出基隆之後,範圍始有擴展至全島之勢,即以新港、蕭土龍、目加溜灣為中心,北至嘉義、新化之一部份,南至鳳山之一部分。 165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所統治之部落有223村,戶數為11029戶,人口為39222人。
國立後壁高中: 文化
為持續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考試當日於國立後壁高中大門口設置量溫檢測站,考生進入考區須攜帶入場識別證、佩戴口罩並配合量測體溫,考試期間禁止陪考人員進入考區。 考生應全程佩戴口罩,若不配合,屢經勸導仍故意不戴者,禁止進入考區;若強行進入者,取消其考試資格。 以臺南縣境內的人、事、物為主要題材的小說作品,有 :蔡素芬的〈鹽田兒女〉(被拍成同名的電視劇)、黃崇雄的〈一隻鳥仔哭啾啾〉(被拍成電影,由張志勇導演,李天祿、唐美雲等人主演) 、曾旺萊的《蕭壠走番仔反》(以一場發生在佳里的抗日戰爭為研究、訪談焦點的著作,參見蕭壠事件) 等等。 相關論述:碩博士論文則有張宏誠〈臺灣解嚴後縣市文學獎研究(1987~2010)〉、劉麗卿〈清代臺灣八景與八景詩〉、王俊勝〈清代臺灣鳳山縣詩歌研究〉、吳炎坤〈臺南市俗語研究〉等;期刊論文有施懿琳〈臺南府城古典文學概述〉。 國立後壁高中2025 在經過專家評選與民眾票選所得出的101個景點,臺南縣政府於2007年出版《南瀛百景:2007臺南縣百景地圖冊》一書。
在臺南縣北門地區有「鹽分地帶」之稱,涵蓋臺南縣佳里鎮、北門鄉、學甲鎮、七股鄉、將軍鄉、西港鄉等六鄉鎮。 國立後壁高中2025 由於地理位置處西南濱海環境,土壤鹽份高,農作物種植不易,造成居民生活困頓艱辛,長期以來與天爭地,而造就當地居民樂觀奮鬥、豪邁的性格,也讓每個在地人對鹽份地帶別有一番不同的體悟與生命的詮釋。 當地居民以「鹽田兒女」自稱,並因此教導下一代有著勤奮踏實的精神,於此地也出現了全臺聞名的臺南幫。 大正九年(民國九年,1920年),臺灣首任文官總督田健治郎改訂地方制度,7月27日公佈改廳為州,改支廳為郡、市,廢區、堡、裏、澳、鄉而設街莊、此乃臺灣史上最重要之一次制度變革,總計設5州、2廳、3市、47郡,155街莊。 清廷為收攬民心防止臺民反抗,除採行綏撫策略之外,並頒布臺灣編查流寓之例,嚴格監視住臺漢民,禁止無業遊民留臺,命令強制逐回過水,限制漢民渡臺之消極政策。
國立後壁高中: 臺南縣
漢人入墾臺灣,時間雖然很早,然在十七世紀後半期之前,中國歷代王朝均未有任何行政措施之設置,僅元代設澎湖巡檢司,隸屬福建同安縣,並未及於臺灣本島。 明萬曆元年(1573年),葡萄牙人船航行東海,途經臺灣北部,見山川之美,遂命名臺灣為福爾摩沙,是為歐洲人發現臺灣之始。 萬曆八年(1580年)西班牙馬尼拉總督派耶穌會教士前往澳門,歸途取道日本,遇颶風船破,至臺登陸停留數月始去。 明天啟二年(1622年)八月荷蘭提督雷爾生築城於澎湖,次年三月,荷蘭人為調查臺灣貿易商情,以二艘船佔據大員(即今安平、一鯤身),先住土著、大員族所在,隨後在天啟四年(1624年)二月在大員北端之砂堤上,發動兵員構築寨棚,遭到目加溜灣社酋長及各番社族眾二百餘人之抵抗。
國立後壁高中: 國立後壁高級中學
民國九十年八月起,因應本校改制為綜合高中,本科開設建築製圖學程及營建技術學程。 民國101年八月起,順應社會潮流及發展,本學程改開設建築科。 2021年,學校共計7大科美工科2班、廣告設計科1班、室內設計科1班、多媒體設計科1班、建築科1班、電機科1班、資訊科1班、普通科2班,共計30班。 林玉茹、艾茉莉/編的《南瀛的歷史、社會與文化》:該書是2005年臺南縣政府舉辦”第一屆南瀛學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由多位與會教授及研究生的論文構成。 每篇的作者皆是針對南瀛地區的歷史、社會與文化等主題,進行跨學界及跨領域的研究。 民國三十九年(1950年)調整行政區域,將斗六區、虎尾區、北港區等6鎮14鄉合併分出雲林縣,原省轄嘉義市與嘉義區、東石區的3鎮13鄉合併分出嘉義縣,臺南縣由新豐區的5鄉、新化區的2鎮7鄉、曾文區的1鎮4鄉、北門區的1鎮5鄉、新營區的3鎮3鄉等31個鄉鎮組成,轄7鎮、24鄉。
國立後壁高中: 建築科簡介
三年級專業科目:施工估價、建築結構、建築材料應用、測量學、建築史、建築法規、建築設備、建築工程管理。 1975年,因應政府推行職業教育政策,暨配合社區經濟建設發展需要,自六十四學年度起,奉準增辦職業類科;首年設立美術工藝科,次年設立電工科,隔年設立建築製圖科。
國立後壁高中: 文化資產
同日,行政長官陳儀代表最高統帥以第一號命令交與日本臺灣總督安藤利吉受領簽字,並取消其「臺灣總督」及「第十方面司命官」之官銜改任「臺灣日本官兵善後連絡部長」。 國立後壁高中2025 11月6日各州廳接管委員會成立,臺南州簡派韓聯和為主任委員。 5州為:臺北州、新竹州、臺中州、臺南州和高雄州;「臺南州」轄有臺南市、嘉義市以及新豐、新化、曾文、新營、北門、東石、嘉義、北港、斗六和虎尾等10郡,郡下則有15街、50莊。 其中,新豐、新化、曾文、新營和北門等五郡在今臺南縣,亦是今日臺南縣五區如濫觴,此一階段亦稱為「臺南州時代」。
國立後壁高中: 高中職
戰後臺南縣以曾文溪將全縣劃分為溪南地區與溪北地區:即原日治時期臺南州所屬之新豐郡與新化郡(溪南),與北門郡、新營郡、曾文郡(溪北)。 其中溪南地區(永康市、歸仁鄉、仁德鄉)因鄰近昔省轄臺南市,屬臺南都會區範圍,接納許多都市外溢人口與提供產業發展所需之勞動力與土地資本,進而發展出不同於溪北地區的地景。 1945年(民國34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二次大戰結束,臺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 國立後壁高中 8月29日國民政府特任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兼警備總司令,9月1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於重慶成立,10月5日「臺灣前進指揮所」人員81名先行來臺,24日臺灣省行政長官抵臺,25日陳儀視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
國立後壁高中: 教育
東臨中央山脈的前山地帶,西臨臺灣海峽,北接嘉義縣,南與臺南市、高雄縣為界。 五都升格前,全縣面積2,016平方公里,全國排名第九,耕地面積達9萬多公頃,在全國排名第一;人口約110.4萬,佔全國第八。 2009年6月29日,行政院審議通過「臺南縣市合併改制直轄市案」,並於2010年12月25日併入新成立的臺南市。
臺南縣轄有嘉義、鳳山、恆春、臺東四支廳,首任縣長為磯貝靜藏。 明治三十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五月二十七日設臺北、新竹、臺中、嘉義、臺南、鳳山六縣以及宜蘭、臺東、澎湖三廳,並於縣廳之內置辦務署,改撫墾署官制,移管於地方官。 明治三十一年(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年)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改六縣三廳為三縣(臺北、臺中、臺南)三廳(宜蘭、臺東、澎湖),裁併廳署,廢止撫墾署。 此一階段,嘉義、高雄皆為「臺南縣」所轄,今日臺南縣亦在「臺南縣」範圍之內,是為「臺南縣時代」。 光緒二十年(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清廷戰敗,翌年四月簽訂「馬關條約」,割臺、澎予日本。 六月十四日,日本第一任臺灣總督樺山資紀進駐臺北城衙署,十七日,正式施政。
國立後壁高中: 文化
明治三十四年(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11月9日以三級制度有礙行政效率為由,公佈總督府官制及地方官制改正,廢三縣與各辦務署。 同時於民政部內置警察本署及總務、財政、通信、殖產、土木等五局,設全臺為二十廳,廳下置支廳,即臺北廳、基隆廳、宜蘭廳、深坑廳、桃園廳、新竹廳、苗栗廳、臺中廳、彰化廳、南投廳、斗六廳、嘉義廳、鹽水港廳、臺南廳、蕃薯寮 廳、鳳山廳、阿猴廳、恆春廳、臺東廳及澎湖廳等。 今日臺南縣轄域在鹽水港廳和臺南廳之內,兩廳以曾文溪為界,溪北為鹽水港廳,轄店仔口、麻豆、前大埔、北門嶼、赤山、新營和蕭土龍等七支廳;溪南為臺南廳轄安平、大目降、噍吧哖、灣裡與關帝廟等五支廳。
惟沿海邊民冒險偷渡來臺者不絕,臺灣開一日千里,行政機關隨之由南北上,由西而東,擴展增設。 國立後壁高中 康熙六十年(1721年)平朱一貴後,增設彰化縣及淡水、澎湖二廳,成為「一府四縣二廳」之制;嘉慶十七年(1812年)再增設噶瑪蘭廳。 光緒元年(1875年)沈葆楨奏將臺灣分為兩府,新置臺北府管轄淡水、新竹、宜蘭(噶瑪蘭)三縣,臺灣府管轄臺灣、鳳山、恆春、嘉義、彰化五縣。 光緒十三年(1887年)臺灣建省,置臺北、臺灣、臺南三府。 改臺灣縣為安平縣,新置雲林縣、苗栗二縣及臺東置隸州,其後再改臺灣府為臺南府,北移臺灣府至中部,設臺灣省城於臺中(東大墩)。
國立後壁高中: 臺南縣
九十學年度起全面辦理綜合高中,目前有學術、美工、廣告設計、建築、營建、資訊、電機等七個學程。 國立後壁高中 臺南縣位於臺灣南部嘉南平原之中心,依山傍海,物產豐饒,人煙稠密,民智昌明,為本島政經文化的發祥地。 先民為爭取生存與自由,冒險跨海來臺,最初墾荒開闢之區即在本縣:顏鄭進入練兵墾殖,荷人佔為貿易據點,明鄭收為抗清復明基地,以至清光緒十三年臺灣建省時止,二百餘年間,本縣實為全臺首府及附郭首縣之所在地。 光緒廿一年臺灣割讓日本,廿二年日人將清代之臺南府改為臺南縣,「臺南縣」之縣名始現。
國立後壁高中: 建築科簡介
並命陳永華為謀士,羅馬神父稗庫羅為諮議,徇陳永華之議,勵精圖治,設官吏、招資才、定法律、興教育、改進農業,並奉明正統,遵用大明律法典,不久民皆安居樂業,臻於大治。 ),為中華民國已經廢止的行政區,縣治為新營市,位於臺灣西南部,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臺南縣又稱「南瀛」,瀛為大海、大水之意,地勢東部高聳,西部平坦,位於臺灣最大平原嘉南平原之中心。